首页期刊导航|畜牧兽医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畜牧兽医学报
中国畜牧兽医学会
畜牧兽医学报

中国畜牧兽医学会

文杰

月刊

0366-6964

xmsyxb@263.net

010-62815987 62816996 62893836

100193

北京海淀区圆明园西路2号

畜牧兽医学报/Journal Acta Veterinaria Et Zootechnica Sinica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学报是中国畜牧兽医学会主办,《畜牧兽医学报》编委会、中国农业科学院畜牧研究所编辑出版的全国性的畜牧兽医学术刊物。创刊于1956年7月,刊登较高水平的学术论文和企业研究报告以及对生产实践具指导性、启发性的文章。为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自然科学核心期刊,并被国内外重要引文数据库及文摘性期刊收录。主要栏目包括畜牧和兽医两大学科。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一例海豚源典型异尖线虫形态观察和分子鉴定

    朱昊天刘路瑶杨聪山姜纪...
    2599-2606页
    查看更多>>摘要:旨在鉴定由海豚粪便样本中所分离所得线虫种类.首先对所分离虫体进行形态观察,然后提取虫体基因组DNA,并对样本28S rRNA D2-D3基因和ITS基因片段进行PCR扩增,以进行分子生物学鉴定.所得序列经BLAST比对并用邻接法构建系统进化树对所得序列进行分析.结果显示:虫体长120~140 mm,整体呈圆柱形,两端尖细,外观呈乳白色半透明,镜下观察其内部偏黄.可见食道前端细,向后逐渐膨大.PCR结果显示,28S rRNA D2-D3基因与ITS基因扩增长度分别为797和840 bp.BLAST比对结果显示:28S rRNA D2-D3基因(GenBank登录号OR345165)与已报道典型异尖线虫(Anisakis typical,GenBank登录号HF911524.1)的序列一致性为95.36%;ITS基因(GenBank登录号OR345164)与典型异尖线虫(GenBank登录号MF668919.1)一致性为97.11%,其中,ITS-1区域与典型异尖线虫(GenBank登录号MF668919.1)一致性为91.90%,ITS-2区域与典型异尖线虫(GenBank登录号JN968938.1)一致性为94.97%,5.8S rRNA区域与典型异尖线虫(GenBank登录号OQ244221.1)一致性为100.00%.基于ITS基因和28S rRNA D2-D3基因的系统发育分析结果显示,此次研究分离所得寄生虫样本与典型异尖线虫遗传距离最近,且同一分支上.本次分离所得寄生虫样本经过分子鉴定为典型异尖线虫.同源性分析结果显示,其与典型异尖线虫一致性均大于95%;同时,在28S rRNA D2-D3基因序列和ITS基因序列的系统发育分析方面,均与已报道的典型异尖线虫遗传距离最近.

    异尖线虫人畜共患病形态学观察分子鉴定系统进化树

    细粒棘球绦虫膜联蛋白B5、B15和B25的原核表达和分泌特性分析

    陈延鑫华瑞其邵国庆朱小伟...
    2607-2618页
    查看更多>>摘要:旨在探讨细粒棘球绦虫膜联蛋白B5、B15和B25的反应原性及其在中间宿主组织中的分泌特性,为进一步研究细粒棘球绦虫膜联蛋白与中间宿主的相互作用奠定基础.作者提取细粒棘球蚴原头蚴的总RNA并反转录为cDNA,以cDNA为模板PCR扩增获得EgANXB5、EgANXB15和EgANXB25基因全长编码序列,使用同源重组法构建pET32a-EgANXB5、pET32a-EgANXB15和pET32a-EgANXB25质粒并进行重组蛋白的原核表达,应用蛋白免疫印迹对上述重组蛋白进行鉴定,并采用免疫荧光染色试验分析EgANXB5、EgANXB15和EgANXB25在中间宿主组织中的分泌特性.结果显示:本研究成功克隆并表达出重组EgANXB5、EgANXB15和EgANXB25,并更正了 EgANXB25的CDS序列(GenBank:OR245515.1).蛋白免疫印迹结果显示,这3种蛋白均能够被感染细粒棘球绦虫的犬阳性血清和感染细粒棘球蚴的小鼠阳性血清所识别.同时,免疫荧光染色结果显示,在细粒棘球蚴包囊附近的肝实质组织中可以检测到EgANXB5、EgANXB15和EgANXB25的阳性信号.EgANXB5、EgANXB15和EgANXB25具有良好的反应原性,同时它们具有分泌进入包囊周围肝实质组织中的潜能,可能进一步参与细粒棘球蚴与宿主的相互作用.

    细粒棘球绦虫膜联蛋白原核表达反应原性分泌特性

    敲低多房棘球蚴let-7-5p可抑制BALB/c小鼠腹腔巨噬细胞极化和虫体生长

    王立群吴易璇蒲桂婷曹珊菱...
    2619-2628页
    查看更多>>摘要:旨在明确敲低多房棘球蚴emu-let-7-5p对小鼠腹腔巨噬细胞极化和虫体生长的影响.构建表达多房棘球蚴emu-let-7-5p海绵序列的重组腺相关病毒载体,并在293T细胞上验证其抑制效果和特异性.70只清洁级BALB/c小鼠分别经尾静脉注射AAV8-si-let-7-5p、AAV8-control和PBS后两周,每组随机选取2只小鼠分别用Western blot和qRT-PCR分析肝组织中GFP、let-7-5p及其靶基因C/EBP δ的表达.随后,所有小鼠每只腹腔接种1 000个原头蚴,3个月后qRT-PCR检测腹腔巨噬细胞emu-let-7-5p、C/EBP δ、M1型(IL-1β、1NOS和IL-6)和M2型(Arg-1、IL-4和IL-10)相关分子的转录水平,并统计各组小鼠多房棘球蚴的包囊重量和原头蚴数量.结果表明,注射后第15天,AAV8-si-let-7-5p成功靶向小鼠肝脏,并引起emu-let-7-5p的敲低和C/EBP δ的上调表达.感染后3个月,AAV8-si-let-7-5p组小鼠腹腔巨噬细胞emu-let-7-5p和M2型相关分子Arg-1均显著下调,而C/EBPδ和M1型相关分子IL-1β和iNOS均显著上调.此外,AAV8-si-let-7-5p组IL-4和IL-6下调表达,而IL-10上调表达,且小鼠肝脏包囊重量和原头蚴数量显著低于对照组.敲低多房棘球蚴感染小鼠体内emu-let-7-5p,可促进C/EBP δ的表达,进而抑制M2型极化和虫体生长.

    多房棘球蚴emu-let-7-5p腹腔巨噬细胞极化虫体生长

    浙江省部分地区鸡球虫感染情况调查分析

    周思含李天恩邓金华孙洪超...
    2629-264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解浙江省部分地区鸡球虫感染情况,以及对致病性新种:拉坦艾美耳球虫(Eimeria latan)、纳甘比艾美耳球虫(Eimeria nagambie)和扎利亚艾美耳球虫(Eimeria zaria)进行鉴定,从杭州、丽水、嘉兴3个地区7个养殖场采集新鲜鸡粪便349份.使用麦克马斯特计数法检查并计数每克粪便中球虫卵囊数,用显微观察法确定阳性样品中球虫种类,并进行PCR鉴定.随后,按地区来源、养殖方式、用途和日龄不同对鸡球虫的感染情况进行差异分析.结果显示,所调查地区鸡球虫的总感染率为72.78%(254/349),共检出七种传统鸡艾美耳球虫和纳甘比艾美耳球虫.其中优势种为堆型艾美耳球虫,7个养殖场均为混合感染.PCR及序列分析结果表明在7个场中4个存在疑似纳甘比艾美耳球虫的感染,其中A场纳甘比艾美耳球虫与澳大利亚株LR877717.1 COI基因序列亲缘关系最近,相似性为99.99%,聚成一支.调查研究结果表明,浙江地区鸡球虫总体感染率较高,其中堆型艾美耳球虫田间感染尤其严重.所调查的浙江省部分地区部分鸡场已出现疑似纳甘比艾美耳球虫的感染.

    浙江鸡球虫流行病学调查纳甘比艾美耳球虫堆型艾美耳球虫

    鸟苷酸结合蛋白2b在牛分枝杆菌诱导巨噬细胞极化过程中的作用

    于有利王建东郭亚男张久盘...
    2641-2651页
    查看更多>>摘要:旨在探究鸟苷酸结合蛋白2b(guanylate-binding protein 2b,GBP2b)对M.bovis感染的小鼠单核巨噬细胞系RAW264.7细胞M1、M2型极化的调控及其介导的信号通路.通过小干扰RNA下调RAW264.7巨噬细胞内GBP2b表达,分别利用qRT-PCR、Western blot和流式细胞术检测M1、M2型巨噬细胞表面标志物以及依赖MyD88信号通路关键蛋白表达情况;双萤光素酶报告基因检测GBP2b对NF-κB转录调控.结果表明GBP2b在M.bovis感染的巨噬细胞内高表达.下调RAW264.7巨噬细胞的GBP2b后再经M.bovis感染24 h,M1巨噬细胞表面标志物表达下调,而对M2巨噬细胞表面标志物表达无显著影响.下调GBP2b后抑制了 NF-κB的转录启动,依赖MyD88信号通路相关蛋白随GBP2b的下调而下调.结果表明,GBP2b主要通过依赖MyD88信号通路促进M.bovis感染的RAW264.7巨噬细胞向M1表型极化和炎性反应,从而有助于巨噬细胞清除胞内M.bovis.

    牛分枝杆菌鸟苷酸结合蛋白2b巨噬细胞M1极化M2极化

    猪流行性腹泻病毒感染仔猪空肠转录组差异表达分析

    李栋梁郑关民李帅朱洪森...
    2652-2661页
    查看更多>>摘要:旨在分析猪流行性腹泻病毒(PEDV)感染仔猪空肠组织的转录组差异.用PEDV毒株HB(G2b)感染3头2日龄仔猪,对感染后18 h仔猪空肠组织进行免疫组化、转录组测序和分析,最后采用荧光定量PCR(RT-qPCR)验证转录组结果.结果显示:仔猪感染PEDV 18 h后空肠绒毛明显脱落、变短,且PEDV主要分布于空肠肠绒毛表面;GO富集及KEGG富集分析的差异基因主要与免疫应答过程和炎症反应过程相关;富集在趋化因子受体相互作用、Toll受体信号、脂肪与糖代谢等.结果提示PEDV感染可激活宿主免疫反应及相关抗病毒信号通路,并且引起宿主的炎症风暴和营养代谢紊乱,为深入研究PEDV的致病机制奠定了基础.

    猪流行性腹泻病毒转录组致病机制

    一株猪CD56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及抗原表位的初步鉴定

    辛航阔谢青青刘坤林圣宇...
    2662-2671页
    查看更多>>摘要:CD56作为NK细胞的重要表面分子,在NK细胞的发育、亚群分型和功能发挥等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因此,为了便于筛选不同亚群的猪NK细胞并探究其生物学功能,本研究制备了猪CD56单克隆抗体并对其抗原表位进行了初步鉴定.首先,通过生物信息软件预测并选取猪CD56蛋白胞外区的优势抗原表位的氨基酸序列(50-499aa),利用原核表达系统表达猪CD56胞外区的优势抗原表位蛋白并进行纯化和复性,之后,将猪CD56重组蛋白免疫BALB/c小鼠,通过细胞融合、亚克隆等试验,获得一株稳定分泌猪CD56单克隆抗体的杂交瘤细胞株,命名为1G8.Western blot结果显示,制备的猪CD56单抗可以与猪脑和脾总蛋白发生特异性结合;为了进一步验证CD56单抗的特异性,作者分离了猪外周血NK细胞,以制备的猪CD56单抗作为一抗进行间接免疫荧光试验,结果显示,制备的单抗能够与NK细胞膜特异性结合.最后,为了进一步探究单抗识别的抗原表位,作者将选取的猪CD56基因进一步截短为四个截短体(50-192 aa、193-294 aa、295-397 aa、398-499 aa)并构建真核表达重组质粒,然后转染至293T细胞进行真核表达,Western blot和间接免疫荧光结果显示,制备的CD56单抗识别的抗原表位为猪CD56蛋白的193-294 aa.综上,本研究成功制备了猪CD56单克隆抗体,并对其特异性及抗原表位进行了初步鉴定,对猪NK细胞亚群的筛选及探究猪NK细胞的生物学功能具有重要意义.

    NK细胞CD56单克隆抗体抗原表位

    蓝斑核谷氨酸能神经元参与调节小鼠体重

    李国俊曹晓娟刘昊东李鹏辉...
    2672-267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下丘脑是参与进食调控的重要脑区,具有复杂的环路调控机制.然而,是否存在下丘脑以外同样发挥体重调节功能的神经核团尚不清楚.本试验利用神经环路示踪技术,鉴定向背肩胛棕色脂肪组织(interscapular brown adipose tissue,IBAT)发送神经元投射的神经元类型和分布,探究中枢神经元及神经环路调节能量稳态的形态学基础.首先通过报告基因和逆行示踪识别囊泡型谷氨酸转运体2(vesicular glutamate transporter 2,VGlut2)和细胞外调节蛋白激酶(extracellular regulated protein kinase,ERK)神经元,顺行示踪试验拓展VGlut2神经元发送神经支配的大脑区域.化学遗传技术验证VGlut2免疫阳性神经元的体重和采食调控作用.结果显示:LCVG1ut2∷ERK神经元向IBAT发送密集的神经支配信号.ERK免疫阳性神经元富集表达在LC,可作为LC特异性标记物.LCVGlut2 神经元向纹状体(neurons project to the striatum,CPu)、第二运动皮层(secondary motor cortex,M2)、下丘脑腹内侧核(ventromedial hypothalamic nucleus,VMH)和迷走神 经背核(dorsal motor nucleus of the vagus,DMV)发送神经元投射.化学遗传激活LCVG1ut2神经元显著降低小鼠体重(P=0.016 5)和采食(P=0.029 0).综上,LCVG1ut2神经元参与小鼠的体重调节过程.鉴定除下丘脑室旁核(paraventricular nucleus of hypothalamus,PVN)以外的谷氨酸能神经元及调节体重的下游神经环路,将进一步加深对于摄食行为和摄食过程中神经调控机制的了解,为研究和干预肥胖相关的疾病提供新思路.

    下丘脑谷氨酸能神经元蓝斑核体重

    爪趾皮肤炎对富集笼养蛋鸡生产性能、蛋品质、行为和免疫的影响

    王晓旭陈艳青张家麒王野...
    2680-2691页
    查看更多>>摘要:爪趾皮肤炎是家禽爪趾和足底表面的接触性皮炎,是家禽最常见的爪趾健康问题之一,对其福利和健康都产生了负面影响.本试验旨在探究爪趾皮肤炎对蛋鸡生产性能、蛋品质、行为和免疫的影响.本试验选择60只48周龄的海兰褐蛋鸡,四分制评分(0分,正常爪趾;1分,爪趾角化过度、皮肤发红或变色;2分,表皮变色,爪趾皮肤炎病变轻微到糜烂;3分,趾瘤症)后单只饲养于富集笼至55周龄.记录爪趾皮肤炎蛋鸡和正常蛋鸡的生产性能和蛋品质,并在51和55周龄时分别进行连续2 d的行为录像,行为观察后进行紧张不动性试验和旷场试验.最后剖检试验鸡,从免疫相关因子在爪趾皮肤炎患处皮肤、脾、肝、小肠和血清的表达变化探究爪趾皮肤炎对蛋鸡免疫的影响.结果显示:爪趾皮肤炎对蛋鸡生产性能无显著影响(P>0.05),虽然51周龄爪趾皮肤炎蛋鸡的蛋白高度、哈氏单位显著降低(P<0.05),但总体上爪趾皮肤炎对蛋品质的影响较小.蛋鸡行为观察结果表明,爪趾皮肤炎造成蛋鸡的羽毛修饰行为减少(P<0.05),但对其他事件性行为(啄物、啄趾、往返踱步、舒适行为)无显著影响(P>0.05).行为学测试结果表明,爪趾皮肤炎对蛋鸡恐惧和焦虑情绪无显著影响(P>0.05).爪趾皮肤炎蛋鸡爪趾皮肤组织、肝和脾免疫细胞因子IL-2、IL-4、IL-6、IL-8、IL-10、IL-17、IL-1β、IFN-γ、TNF-α和免疫球蛋白IgA、IgG的mRNA相对表达差异显著(P<0.05),均呈上升趋势;血清IL-4、IL-6、IFN-γ和TNF-α的浓度也显著增加(P<0.05).爪趾皮肤炎对蛋鸡生产性能影响不显著;爪趾皮肤炎蛋鸡羽毛修饰行为表达降低,且爪趾患处皮肤组织免疫相关因子的相对表达量均增加,说明爪趾皮肤炎可能导致蛋鸡的慢性炎症状态.

    爪趾皮肤炎蛋鸡生产性能蛋品质行为免疫反应

    白羽肉鸡小肠内容物中致病性大肠杆菌的鉴定及基因组分析

    李明崔洪伟高婕安乐乐...
    2692-2700页
    查看更多>>摘要:旨在分析死亡白羽肉鸡肠道中的致病微生物,明确白羽肉鸡的死因,为白羽肉鸡的科学防病和治病提供新思路.采集养鸡场病死白羽肉鸡的肠道内容物,利用宏基因组测序、序列拼接、分箱技术、进化树分析、物种注释鉴定白羽肉鸡肠道中的致病微生物,通过基因组毒力基因和耐药基因的注释,阐述病原微生物的致病和耐药机制.结果显示:病死白羽肉鸡肠道内容物样品中检出的致病微生物为禽类致病性大肠杆菌(avian pathogenic Escherich-ia coli),经序列拼接和分箱技术得到病原菌全基因组序列,大小为4 998 208 bp,完整度为99.23%.该菌含有毒力基因192种,主要编码鞭毛、纤毛合成相关蛋白、定植相关蛋白、菌素合成相关蛋白,含有耐药基因88种,主要涉及28类抗生素的耐药,表明上述种类抗生素对感染禽类致病性大肠杆菌的白羽肉鸡无治疗作用,最终导致白玉肉鸡死亡.本研究利用宏基因测序技术可有效分析白羽肉鸡的致病微生物及致病、耐药机制,可在白羽肉鸡发病早期帮助养殖者了解病因,并有针对性地指导科学用药,减少经济损失.

    白羽肉鸡肠道致病菌宏基因组测序菌群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