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畜牧兽医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畜牧兽医学报
中国畜牧兽医学会
畜牧兽医学报

中国畜牧兽医学会

文杰

月刊

0366-6964

xmsyxb@263.net

010-62815987 62816996 62893836

100193

北京海淀区圆明园西路2号

畜牧兽医学报/Journal Acta Veterinaria Et Zootechnica Sinica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学报是中国畜牧兽医学会主办,《畜牧兽医学报》编委会、中国农业科学院畜牧研究所编辑出版的全国性的畜牧兽医学术刊物。创刊于1956年7月,刊登较高水平的学术论文和企业研究报告以及对生产实践具指导性、启发性的文章。为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自然科学核心期刊,并被国内外重要引文数据库及文摘性期刊收录。主要栏目包括畜牧和兽医两大学科。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鸽脂肪前体细胞的分离培养及成脂诱导分化研究

    梁小娟李雨爽付周唐铎...
    3482-3492页
    查看更多>>摘要:旨在建立鸽脂肪前体细胞的体外分离、培养、鉴定和成脂诱导分化的方法.本研究采集3只健康的1日龄银王鸽皮下脂肪组织,利用Ⅰ型胶原酶进行消化以分离脂肪前体细胞,在脂肪前体细胞常规分离法基础上进行分离方法改良,对获得的脂肪前体细胞进行原代和传代培养,并观察细胞形态,通过免疫荧光鉴定特异性标记DLK1,确认脂肪前体细胞.通过在培养基中添加胰岛素和油酸钠进行成脂诱导分化,使用BODIPY493/503染色观察细胞中的脂滴分布情况,通过甘油三酯测定试剂盒检测细胞中甘油三酯的含量,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和Western blot技术检测脂肪前体细胞成脂分化过程中分化相关基因的表达.研究结果表明,鸽脂肪前体细胞呈梭形,改良分离法比常规分离法能够获得更多的脂肪前体细胞;与37 ℃相比,在41 ℃培养温度下,获得的脂肪前体细胞数目显著增加(P<0.001).免疫荧光结果表明,DLK1表达为阳性,说明获得的是脂肪前体细胞.BODIPY493/503染色结果显示,分化6 d的细胞中产生大量的脂滴.且随着分化时间的增加,细胞中甘油三酯的相对含量也显著增加(P<0.01).qPCR 结果显示,在添加诱导剂 2 d时,PPARγ、SCD、DGAT2、PLIN2、FASN、AFABP、LPL 基因的表达量显著上调(P<0.05),之后随分化时间的增加表达逐渐上调;SREBF1基因在分化2 d时表达量显著上调(P<0.05),之后表达量不变;ACACA基因在分化2 d时,表达量显著增加(P<0.05),在分化4 d时表达量达到高峰.Western blot结果表明,在分化2 d时,PPARγ、LPL和PLIN2的表达量显著上调(P<0.05),之后随着分化时间的延长,表达量进一步升高.综上所述,本研究改良了脂肪前体细胞常规分离法,成功分离获得鸽脂肪前体细胞,且筛选出最适培养温度.获得的鸽脂肪前体细胞经胰岛素和油酸钠诱导后能高效地分化为成熟的脂肪细胞.本研究为鸽脂肪代谢分子调控机制的研究提供了良好的细胞模型,同时也为鸽生物培育肉的制备提供种子细胞和技术指导.

    脂肪前体细胞成脂分化成熟脂肪细胞细胞培育肉

    基于4D-DIA技术的伊犁马早期妊娠血清蛋白质组分析

    曾明敏孟军曾亚琦王建文...
    3493-3502页
    查看更多>>摘要:旨在利用蛋白质组学技术探究伊犁马妊娠早期血清蛋白质组特征,筛选差异蛋白质并分析其在妊娠中的作用.本研究选取年龄相同、膘情相近的健康伊犁马母马20匹,自然发情后进行人工授精.在母马排卵后第13天进行妊娠诊断,根据B超结果选择妊娠母马与未妊娠母马各3匹并采集其血清样品.利用4D-DIA技术对伊犁马母马血清样品进行蛋白定量定性分析,筛选差异蛋白质并进行GO、KEGG等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显示,共鉴定出823个蛋白质,分子量范围在8~1 010 ku;根据差异倍数绝对值大于1.5倍、P<0.05的阈值,筛选出53种差异显著性蛋白质,其中26个蛋白上调,27个蛋白下调.差异蛋白质主要参与细胞代谢、生物调节、代谢、对刺激的反应、细胞成分组织或生物发生等生物学过程;KEGG富集通路包含蛋白酶体、精氨酸生物合成、PI3K-Akt信号、ECM受体相互作用等与妊娠相关通路.根据GO、KEGG等生物学分析,初步筛选出6种差异显著性蛋白可能与早期妊娠存在关系,并用其绘制蛋白互作网络图,结果显示,CTSS、MMP1、SERPINA5等处在关键节点.研究初步筛选出6种妊娠差异蛋白,为今后筛选马属动物妊娠特异性蛋白及分子调控机制提供了基础资料.

    蛋白质组伊犁马妊娠血清

    产蛋间隔前期鸽卵泡转录组比较分析揭示卵泡发育相关基因

    陈静吴薛蓓苗冬枝张弛...
    3503-3515页
    查看更多>>摘要:旨在对产蛋间隔前期母鸽卵泡颗粒细胞(GC)层进行高通量测序,筛选出与鸽卵泡发育和选择相关的关键基因.本研究选择了 80对12月龄产蛋规律、体重相近的白羽王鸽为研究对象,在产蛋间隔第1天(LI1)和第3天(LI3)分别选择3只母鸽,采集F1和SF1卵泡GC层,并利用RNA-seq进行转录组分析,筛选I41F1/L1SF1、L3F1/L3SF1、L1F1/L3F1和L1SF1/L3SF1组,4组间差异表达基因(DEGs),对DEGs进行GO功能注释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通过STRING数据库进行蛋白质互作(PPI)网络分析并使用Cytoscape软件进行可视化处理筛选关键基因,各组随机选择5个DEGs进行RT-qPCR验证转录组的可靠性.在4组比对中分别获得77、2 736、5 698和3 864个DEGs.GO分析显示,4组DEGs都主要富集的GO条目为细胞过程、细胞解剖实体和连接.KEGG通路富集分析显示,L1F1/L1SF1组和L3F1/L3SF1组DEGs均显著富集在类固醇激素生物合成和卵巢类固醇合成等信号通路,L1F1/L3F1组和L1SF1/L3SF1组DEGs均显著富集在糖胺聚糖降解、突触囊泡周期和氧化磷酸化等信号通路.进一步地,进行PPI网络分析并筛选与卵泡发育和选择密切相关的DEGs.各组随机选择5个DEGs进行RT-qPCR验证,表达趋势与测序结果一致.本研究利用RNA-seq技术筛选到与鸽卵泡发育和选择相关的关键基因——EEF2、DDX5、PLK2、IGF2R、LHCGR、HSD3B1、CYP19A1和StAR,为进一步探究鸽卵泡发育和选择的分子调控机制提供了理论依据.

    产蛋间隔卵泡发育转录组

    双酚A通过上调Apoa1基因的表达抑制TM3细胞睾酮合成

    赵彤杨文哲潘飞龙赵树臣...
    3516-3525页
    查看更多>>摘要:旨在从脂质代谢的角度探讨载脂蛋白A1(apolipoprotein A1,Apoa1)是否介导了双酚A(bisphenol A,BPA)暴露所致小鼠睾丸间质细胞株(TM3)睾酮合成的降低.将TM3细胞随机分为不同浓度的BPA暴露剂量(0、5、10、20、40、60、80 μmol·L-1)组,0 μmol·L-1 BPA 为对照组(CON).给予相应剂量处理 24 h 后,运用 CCK-8法检测TM3细胞活力,确定BPA最适染毒剂量;通过ELISA检测TM3细胞培养上清液睾酮(testosterone,T)含量;利用 RT-qPCR 检测 TM3 细胞脂质代谢相关基因 Apoa1、Apoa2(apolipoprotein A2)、Apoc3(apolipoprotein C3)的mRNA表达水平;运用Western blot和免疫荧光方法检测APOA1蛋白表达水平;采用油红O染色观察细胞内脂滴累积情况.结果表明,20 μmol·L-1 BPA处理24 h对TM3细胞活力无显著影响,40μmol·L-1 BPA处理24 h后,TM3细胞活力受到极显著抑制(P<0.01);此外,20 μmol·L-1 BPA处理TM3细胞24 h后,培养上清液中睾酮含量极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Apoa1基因的mRNA表达水平及蛋白表达量极显著升高(P<0.001),但Apoa2和Apoc3基因的mRNA表达水平无显著变化;与对照组相比,20μmol·L-1BPA处理24 h,TM3细胞的脂滴累积量极显著降低(P<0.000 1).综上,BPA可通过上调Apoa1基因的表达水平,增强胆固醇逆向转运(reverse cholesterol transport,RCT),引起TM3细胞内的脂滴含量减少,导致TM3细胞的睾酮合成分泌降低.

    双酚A(BPA)载脂蛋白A1(Apoa1)小鼠睾丸间质细胞(TM3)睾酮(T)

    不同日龄内蒙古白绒山羊瘤胃及粪便真菌多样性差异研究

    娜梅拉李科南杜海东郭文亮...
    3526-3540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试验旨在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测定内蒙古白绒山羊不同日龄时瘤胃及粪便真菌多样性的定植规律,为后续绒山羊早期营养调控相关研究提供数据依据.选取按照场区正常生产管理并饲养的10、30、50、150日龄体重分别为(4.99±0.13)、(7.71 士0.52)、(13.83±0.18)、(20.60±0.81)kg的内蒙古白绒山羊母羔各3只(每只为1个重复,共12只),进行屠宰、取瘤胃液(R组)及粪便(F组).采用特异性引物对ITS1F/ITS2R扩增瘤胃和粪便真菌ITS区,用Illumina Miseq PE300平台进行测序.结果表明:1)本试验24个样共获得1 636 055条优化序列(Clean tags),平均每个样含有(68 168±24 317)条,每条序列平均长度为(244±28)bp.2)随日龄的增加,瘤胃和粪便真菌总OTUs以及与后一个日龄共享的OTUs开始时稍有降低,但随后逐渐增加.10、30、50、150日龄时瘤胃和粪便共享的真菌OTUs分别占同日龄检测到的瘤胃和粪便OTU总数的34.22%、20.87%、27.63%和20.53%.3)随日龄的增加,瘤胃真菌群落Shannon、Simpson、Ace、Chao指数差异不显著(P>0.05),而50、150日龄时粪便中真菌Shannon和Simpson指数分别显著高于和低于10日龄组(P<0.05).50日龄时瘤胃中真菌Shannon和Simpson指数分别显著高于和低于粪便组(P<0.05).4)50日龄和150日龄瘤胃真菌菌群β多样性极显著聚为一类(P<0.01),并与10日龄和30日龄瘤胃真菌菌群β多样性极显著分开(P<0.01).50日龄和150日龄粪便真菌群落 β多样性分别极显著独立分布且与10日龄和30日龄粪便真菌群落β多样性分开(P<0.01).另外,150日龄瘤胃及粪便组内真菌群落β多样性相似度大于其他日龄组.5)当日龄为10、30、50、150d时,在门水平上瘤胃及粪便真菌组成相似,均为子囊菌门(Ascomycota)、未分类的真菌(Unclassified_k_fungi)、新美鞭菌门(Neocallimas-tigomycota)、担子菌门(Basidiomycota)和被孢霉门(Mortierellomycota),其中子囊菌门占绝对优势.而在属水平上瘤胃及粪便真菌组成稍有差异.瘤胃中丰度最高的物种在10、50日龄时均为未分类的真菌,在30、150日龄时分别为荚孢腔菌属(Sporormiella)和酵母菌属(Saccharomyces).粪便中丰度最高的物种10、50日龄时分别为未分类的真菌和新美鞭菌属(Neocallimastix),30、150日龄时分别为Cleistothelebolus和枝孢菌层(Cladosporium).6)在门水平上的进一步LefSe分析发现,新美鞭菌门无论是在150日龄内蒙古白绒山羊瘤胃中还是在50日龄内蒙古白绒山羊粪便中均是显著富集的物种(P<0.05);比较同日龄瘤胃和粪便真菌群落时,只有在150日龄瘤胃和粪便中分别显著富集了未分类的真菌和子囊菌门.7)基于FUNGuild功能预测,瘤胃真菌在羔羊10、50日龄时分别以未分类营养型(Unclassified)和病理营养型(Pathotroph)为主,30、150日龄时均以腐生营养型(Saprotroph)为主.粪便真菌在10、150日龄时均以病理-腐生-共生营养型(Pathotroph-Saprotroph-Symbiotroph)为主,30、50日龄时均以腐生营养型为主.由此可见,随着内蒙古白绒山羊羔羊的发育,瘤胃真菌群落逐渐有利于饲料中纤维的降解.幼龄时期瘤胃和粪便中还存在很多丰度较高且未分类的物种,其功能还未明确,因此还需要更深一步的研究.

    高通量测序技术内蒙古白绒山羊不同日龄瘤胃粪便真菌多样性

    不同年龄梅花鹿肌内脂肪沉积规律及其对风味品质影响

    彭章蓉孙皓然张乔儒杨颖...
    3541-3551页
    查看更多>>摘要:旨在揭示不同年龄段梅花鹿肌内脂肪沉积规律,研究肌内脂肪含量对风味品质的影响.分别选取2、3、4岁梅花鹿母鹿,检测不同年龄段梅花鹿肌肉组织特性,并根据肌内脂肪(intramuscular fat,IMF)含量将样品分为高IMF组(IMFH组)和低IMF组(IMFL组),分析其对肌苷酸、脂肪酸含量以及脂肪酸结合蛋白4(FABP4)、脂肪酸合成酶(FASN)、甾醇调节元件结合转录因子1(SREBF1)和乙酰辅酶A羧化酶(ACACA)4种基因表达量.结果表明,梅花鹿肌内脂肪含量随年龄增长逐渐增加(P<0.001),里脊肌内脂肪含量最高(P<0.001),前腱子含量最低(P<0.001);梅花鹿年龄越长,肌纤维密度显著降低(P<0.05),肌苷酸、棕榈油酸(C16:1)、C18脂肪酸、饱和脂肪酸和单不饱和脂肪酸含量显著增高(P<0.05);高肌内脂肪样本肌纤维面积显著高于低肌内脂肪样本(P<0.05),IMFH组4岁龄梅花鹿肌束内肌纤维根数和肌苷酸以及3岁龄梅花鹿C16:1、C18:1和C18:3含量高于IMFL组(P<0.05),肌纤维密度高于IMFL组.油酸(C18:1)和亚麻酸(C18:3)含量高于低肌内脂肪样本(P<0.05);FABP4和SREBF1基因表达量显著高于低肌内脂肪样本(P<0.05),肌内脂肪与多不饱和脂肪酸呈负相关(P<0.05),与单不饱和脂肪酸呈正相关(P<0.05).综上所述,梅花鹿随年龄增长,肉质嫩度降低,风味物质含量增加,高肌内脂肪组肉质更嫩,FABP4、FASN、SREBF1和ACACA四种基因高效表达和单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对肌内脂肪沉积有促进作用.

    梅花鹿肌内脂肪风味品质基因调控

    羊源Lactobacillus plantarum对腹泻羔羊空肠菌群及肠道黏膜屏障的调控作用

    李碧波吴克师晓龙闫奕凝...
    3552-3569页
    查看更多>>摘要:旨在研究Lactobacillus plantarum对腹泻羔羊血清抗氧化能力和空肠菌群及空肠黏膜屏障损伤的调控作用.本试验选用24只刚断奶的羔羊,采用完全随机试验设计随机分为4组,分别为对照组(C组)、腹泻组(D组)、腹泻+抗生素处理组(DA组)、腹泻+植物乳杆菌处理组(DL组),每组6个重复,在正式试验第1天开始对D组、DA组和DL组羔羊分别灌服20 mL ETEC K99菌液,持续8 d.在第9天早上,DA组羔羊注射氟苯尼考,DL组羔羊灌服植物乳杆菌菌液,持续4 d.试验第1、9、13天空腹采集羔羊血液用于检测羔羊血清抗氧化指标以及二胺氧化酶(DAO)和D-乳酸(D-LA)浓度;屠宰后采集羔羊空肠内容物以测定菌群组成,采集空肠组织用于检测肠道黏膜屏障相关蛋白和黏膜蛋白,阿利新蓝(AB)染色研究酸性黏液的变化.结果表明:1)大肠杆菌处理8 d后,D、DA和DL三组羔羊粪便均不成形,且三组羔羊血清中DAO和D-LA浓度显著高于C组(P<0.05),说明腹泻模型构建成功;2)在第9天,与C组相比,D、DA和DL组羔羊血清中T-AOC、SOD显著降低(P<0.05),MDA含量显著升高(P<0.05);与第9天相比,DA和DL组羔羊在第13天时其抗氧化能力显著增加(P<0.05),DAO、D-LA浓度和MDA显著降低(P<0.05);3)与C组相比,D组羔羊空肠组织Occludin、Claudin1和MUC2蛋白表达量显著下降(P<0.05);与D组相比,DA组羔羊空肠组织Occludin蛋白表达量显著提高(P<0.05),但Claudin1蛋白和MUC2蛋白的表达量有所降低(P>0.05);DL组羔羊空肠组织Occludin蛋白、Claudin1蛋白以及MUC2蛋白表达量显著高于DA组;4)与C组相比,D和DA组羔羊空肠内容物中菌群Chao值和Shannon值均显著降低(P<0.05),DL羔羊空肠内容物中菌群Chao值和Shannon值有所增加(P>0.05).C、D和DL组羔羊空肠中Firmi-cutes丰度均显著高于DA组(P<0.05).C、D和DA组Actinobacteriota丰度都显著高于DL组(P<0.05).D组羔羊空肠中Proteobacteria丰度略高于C和DL组(P>0.05),DA组羔羊空肠中Proteobacteria丰度显著高于C、D和DL组(P<0.05).经相关性分析发现,与MUC2表达相关的微生物较多,Proteobacteria与空肠MUC2的表达显著负相关(P<0.05),Firmicutes和Verrucomicrobiota与空肠MUC2的表达显著正相关(P<0.05),NK4A214_group与MUC2表达量显著正相关(P<0.05),Escherichia-Shigella与MUC2的表达显著负相关(P<0.05).综上表明,ETEC K99诱发羔羊腹泻,腹泻羔羊血清抗氧化能力和空肠内容物微生物多样性降低、空肠黏膜屏障蛋白表达量降低.相比于抗生素治疗,灌服Lactobacillus plantarum增加了空肠内容物菌群多样性,促进空肠酸性黏液及黏膜组织屏障蛋白的表达.总体而言,Lactobacillus plantarum对羔羊腹泻改善效果更佳.

    植物乳杆菌羔羊抗氧化能力肠道黏膜屏障肠道菌群

    一株PRRSV-2谱系1.8与1.5重组毒株的基因组特征分析

    杨程刘野程宁王凯月...
    3570-357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究天津地区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RRSV)毒株的流行变异情况.本研究利用猪肺泡巨噬细胞(PAMs)分离培养、有限稀释法纯化和IFA鉴定,从具有严重呼吸症状断奶仔猪群中分离鉴定出一株新的PRRSV流行毒株(命名为TJ-C6),并对其开展了全基因组扩增及其分子特征分析.结果显示,该毒株全基因组全长15011 bp,与NADC30毒株的核苷酸相似性最高(91.7%),为NADC30-like PRRSV(谱系1.8),且其Nsp 2存在131个氨基酸不连续缺失分子特征("111+1+19 aa");GP5 N-糖基化位点分析显示存在3个糖基化位点(N32、N43、N50).重组分析结果显示,该毒株是以NADC30-like(谱系1.8)为骨架,与NADC34-like(谱系1.5)发生重组的PRRSV,其重组区域位于12213~14628 nt(ORF2a~ORF6).本研究分离鉴定到一株谱系1.8与谱系1.5重组的PRRSV-2毒株,可为天津地区的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综合防控提供参考.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分离鉴定基因组特征重组

    宏转录组测序技术在一起仔猪病毒性腹泻疾病诊断中的运用及分析

    李跃张长春刘光裕高梦源...
    3579-358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确定2023年春季广西贺州地区猪场仔猪腹泻病原,采用宏转录组测序技术筛查该地区猪群发病和感染情况,为当地仔猪腹泻疾病的防控提供依据.采集2023年3月广西贺州地区10 km范围内6个相邻并同时暴发腹泻的猪场仔猪的肛拭子和粪便,运用MGISEQ 200测序平台进行宏转录组测序开展猪病原感染组学研究,系统性地筛查该区域仔猪腹泻的病原谱,使用实时荧光定量RT-PCR对最主要病毒进行确认,定量分析各病原的丰度并选取鉴定到的病毒基因序列进行系统发育分析,Pearson分析解析病原混合感染的相关性.结果显示:通过宏转录组测序技术在这些样品中共检测到17种致病性细菌、12种病毒和3种寄生虫.病毒以猪流行性腹泻病毒(porcine epidemic diarrhea virus,PEDV)代表的腹泻相关病毒为主,包括猪札幌病毒(porcine sapovirus,SaV)、猪嵴病毒(porcine kobuvirus,PKV)、猪星状病毒(porcine astrovirus,PAstV)、猪猴禽猪肠病毒(porcine sapelo virus,PSV)、轮状病毒A(rotavirus,RVA)等;细菌主要包括3种肠杆菌科(Enterobacteriaceae)、3种乳杆菌科(Lactoba-cillaceae)、2种芽胞杆菌科(Bacillaceae)等;寄生虫包括两种滴虫和碘阿米巴原虫.来自5个场区的PEDV刺突基因(spike gene,S基因)系统发育分析显示,毒株均属于G2c簇群,毒株之间核苷酸相似性为99.99%,毒株S基因存在重组情况;其中,一发病猪场还检测到P[6]基因型的rotavirus A部分VP4序列,与人源轮状病毒的核苷酸相似性最高.此外,在4个猪场检测到2种以上的仔猪腹泻相关病毒,系统发育分析结果提示,此区域存在腹泻病原多谱系共同流行的情况.病原相关性分析显示,PEDV/PSV(P<0.001)、PEDV/猪环曲病毒(porcine torovirus,PToV)(P<0.001)和PEDV/PAstV(P<0.05)有显著的负相关,而PEDV/PKV(P<0.05)有显著的正相关.以上结果提示,在该地区相邻养殖区域中,仔猪腹泻的病原谱具有多样性,其中,直接致病病原是PEDV,同时,PEDV与样品中其他腹泻相关病毒之间存在关联.本研究较为全面地展示该地区仔猪腹泻病原的感染谱,并鉴定出导致腹泻发生最直接的病原体;同时也能分析小范围养殖区域内腹泻相关病原的相关性,为该区域仔猪腹泻疾病防控提供更加精准的参考和指导.

    宏转录组测序技术仔猪腹泻疾病病原识别PEDV遗传进化分析相关性分析

    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S基因RAA检测方法的建立与初步应用

    吕林丹牟豪胡霞刘明妮...
    3590-3599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研究旨在建立一种基于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porcine transmissible gastroenteritis virus,TGEV)S基因便捷、高效和特异的由重组酶介导的核酸等温扩增(recombinase-aid amplification,RAA)检测方法.通过基因组序列比对,选择TGEV S基因中特定片段为检测靶标,构建重组质粒pUC57-S,设计并筛选RAA引物和探针;建立RAA检测方法;评价该方法灵敏度、特异性和重复性;运用该方法检测腹泻临床样品,与荧光定量PCR方法比较检测结果的符合率.结果确定最佳引物对F2/R1和探针PF2;该方法在40 ℃恒温条件下,30 min即可完成反应;荧光型RAA法最低检出限可达1.34×101 copies·μL-1;与猪流行性腹泻病毒、猪丁型冠状病毒、猪呼吸道冠状病毒等常见猪源病毒核酸无交叉反应;采用该方法检测107份临床样本,阳性率为5.61%(6/107),与荧光定量PCR法相比较,检测结果一致.本研究成功建立了一种灵敏、特异、可视化的RAA检测方法,可摆脱对昂贵设备、专业人员和检测技术的依赖,为临床检测TGEV提供良好的技术基础.

    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基础型RAA荧光型RAA可视化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