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畜牧兽医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畜牧兽医学报
中国畜牧兽医学会
畜牧兽医学报

中国畜牧兽医学会

文杰

月刊

0366-6964

xmsyxb@263.net

010-62815987 62816996 62893836

100193

北京海淀区圆明园西路2号

畜牧兽医学报/Journal Acta Veterinaria Et Zootechnica Sinica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学报是中国畜牧兽医学会主办,《畜牧兽医学报》编委会、中国农业科学院畜牧研究所编辑出版的全国性的畜牧兽医学术刊物。创刊于1956年7月,刊登较高水平的学术论文和企业研究报告以及对生产实践具指导性、启发性的文章。为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自然科学核心期刊,并被国内外重要引文数据库及文摘性期刊收录。主要栏目包括畜牧和兽医两大学科。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高脂饮食诱导胰岛素抵抗过程中肝脏能量代谢特征的研究

    王靖萱代立志王振宇刘滢...
    4172-4185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研究旨在通过建立胰岛素抵抗全过程的小鼠模型,研究在这个过程中,肝内线粒体功能和能量代谢的变化情况.试验选取60只雄性C57BL6小鼠,随机选取30只饲喂普通维持饲料作为对照组(Con组),另外30只饲喂高脂饲料作为高脂饮食组(HFD组)进行造模,分别于饲喂的第4、6、8、10和12周,各组随机选取6只小鼠进行处理,经胰岛素抵抗评估和病理组织学检查确认成功建立胰岛素抵抗全过程的模型.在第8和12周,采集鼠尾血液,进行葡萄糖耐受试验(glucose tolerance tests,IGTT)和胰岛素耐受试验(insulin tolerance tests,ITTs).在第4、6、8、10和12周,采集小鼠的血清和肝组织样品进行试验:1)检测空腹血糖和血清含量;2)ELISA法检测肝组织中的Srebp-1c酶、PFK1和COX-Ⅰ含量;3)生化检测血清中的ALT和AST含量;4)Western blot法检测肝组织中的 PI3K、Akt、P-Akt、GLUT4、GSK-3β、P-GSK-3β、FOXO1、P-FOXO1、SIRT1、AMPK、P-AMPK、PGC-1α 蛋白表达量;5)采用透射电镜、HE染色、油红O染色、PAS染色检测肝病理组织和结构的变化.结果表明:1)12周的高脂日粮引起小鼠肥胖、HOMA-IR增加,油红O染色显示,明显的脂肪沉积,成功诱导小鼠胰岛素抵抗全过程模型;2)胰岛素抵抗过程中,小鼠ALT和AST增加,HE结果显示,明显的脂滴空泡、肝细胞结构紊乱;3)在饲喂高脂日粮的第4周之后,肝胰岛素上游信号开始受到影响;4)与Con-6组相比,HFD-6组小鼠肝内的GLUT4蛋白表达量和P-FOXO1/FOXO1比值、PFK1含量显著下降(P<0.01);与Con-4组相比,HFD-4组小鼠肝内的GSK-3β磷酸化、Srebp-1c酶水平逐渐降低(P<0.05);PAS结果显示从第8周开始,HFD组小鼠肝细胞内糖原含量减少;5)与Con-4组相比,HFD-4组小鼠肝的AMPK、P-AMPK、SIRT1含量显著降低(P<0.01和P<0.001);6)HFD组小鼠肝中Mfn2在第10周出现上升,Drp1蛋白的表达呈现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7)与HFD-6组相比,HFD-6组小鼠肝中的PINK1和Parkin蛋白明显下降(P<0.05).综上表明,肝作为代谢的主要器官,在饲喂60%高脂饲料后,会发生选择性胰岛素抵抗,在抵抗后整体上能量分解代谢减弱、线粒体损伤增强,而清除损伤线粒体的自噬功能却减弱,另外在第8、10周时出现了短暂的线粒体生物发生与融合增强现象,说明由于肝能量缺乏导致了短暂的代偿作用.本研究从发生全过程的角度阐释肝胰岛素抵抗中的能量代谢特征和规律,为进一步深入研究营养过剩影响细胞能量代谢的机制提供参考.

    高脂饮食(HFD)胰岛素抵抗线粒体能量代谢小鼠

    罗伊氏黏液乳杆菌通过抑制ROS依赖性NLRP3炎性通路缓解大鼠肠缺血/再灌注损伤

    李亚楠马天文杨晓钰吴佳鑫...
    4186-4195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研究旨在以ROS/NLRP3炎性小体为切人点,探讨罗伊氏黏液乳杆菌(Limosilactobacillus reuteri,LR)改善肠缺血性再灌注损伤(intestinal ischemia-reperfusion injury,IR)的作用机制.通过缺氧/复氧方法来构建IR细胞模型,以及微动脉夹夹闭/灌注方法来构建大鼠IR模型.细胞试验分为4组,对照组、缺血再灌注细胞模型组、罗伊氏黏液乳杆菌预处理组、罗伊氏黏液乳杆菌组.动物试验分为3组(每组10只大鼠),假手术组、缺血再灌注损伤组、罗伊氏黏液乳杆菌灌胃处理组.检测各组ROS水平,NLRP3炎性小体相关蛋白(NLRP3、ASC、Caspase p10、GSDMD)表达情况,炎性相关指标(TNF-α、IL-1β、IL-6、IL-10)水平,氧化应激相关指标(ROS、SOD、GSH-Px、MDA)含量,并进行病理组织学评价.结果显示,1)罗伊氏黏液乳杆菌可以减弱IR导致的氧化应激以及NLRP3炎性小体的激活.2)罗伊氏黏液乳杆菌通过减弱ROS的表达来缓解NLRP3炎性小体的激活.3)罗伊氏黏液乳杆菌能够缓解IR对肠道组织的损伤,以及炎性因子的表达.综上所述,LR可缓解大鼠肠IR和氧化应激,其作用机制与抑制ROS依赖性NLRP3炎性小体有关,为LR在肠道相关疾病的兽医临床治疗提供试验依据.

    罗伊氏黏液乳杆菌肠缺血再灌注损伤活性氧NLRP3炎性小体

    鸭疫里氏杆菌LC1和CX1株的分离鉴定及致病性分析

    谢碧林林志敏林彬彬徐以娟...
    4196-4203页
    查看更多>>摘要:旨在对福建莆田某养殖场疑似感染鸭传染性浆膜炎患病番鸭病料进行菌株的分离、纯化、鉴定和致病性分析.采集10日龄患病番鸭的脑、肝组织进行菌株分离纯化、16SrDNAPCR鉴定和血清型鉴定,并检测分离纯化菌株的致病性.结果得到2株11型鸭疫里氏杆菌,分别将其命名为LC1和CX1.对2株分离株进行16S rDNA序列测序,开展遗传进化分析和MLST分型,发现LC1和CX1分离株16S rDNA遗传进化上与鸭疫里氏杆菌福建分离株RAf115和上海分离株Yb2处在同一进化分支上,相似性为99.9%.测定其耐药性发现,分离株对β-内酰胺类、氯霉素类及四环素敏感,对大环内酯类和氨基糖苷类等抗菌素不敏感.进一步检测该分离株对雏番鸭致病性,结果发现两株菌株(1.3×106 CFU·mL-1)的致死率为100%,且病死鸭表现典型心包炎、肝周炎、气囊炎和脾肿大的鸭疫里氏杆菌病.病理结果发现,致死鸭脾红白髓界线消失,呈现大量坏死灶.此外,两分离株致死鸭的心肌纤维呈撕裂状病变.综上,本研究分离并鉴定2株11型鸭疫里氏杆菌LC1和CX1,MLST分型分别为ST111、ST114,为鸭疫里氏杆菌病的防控及后续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鸭疫里氏杆菌LC1CX1遗传进化分析致病性

    兔源大肠杆菌、奇异变形杆菌和球虫混合感染及药物敏感性分析

    王佳宁张自强王帅帅刘玉梅...
    4204-4212页
    查看更多>>摘要:旨在确定引起河南某规模化兔场病死兔发病的病原及其药物敏感性.本研究对河南某规模化兔场中病死兔进行剖检并采集3份病死兔病料组织,通过问诊,结合发病情况、临床表现、剖检变化、细菌的分离培养、生化试验、16S rRNA PCR鉴定、构建系统进化树和药敏试验,确定引起该兔场发病的病原及其药物敏感性.结果显示,经细菌分离培养得到2株大小不等的革兰阴性短杆菌(分别命名为LY-01和LY-02株),其分别符合大肠杆菌和奇异变形杆菌的生化特性.经PCR鉴定发现,LY-01和LY-02的16S rRNA基因序列片段大小分别为833 bp和1 500 bp.经同源比对分析发现LY-01与OR717622.1同源性为99.88%;LY-02与CP042907.1同源性为99.93%.经球虫检查发现,其粪便中存在大量球虫卵,其OPG值分别为0.64×104、0.62 × 104和0.68 × 104,均达到肠球虫感染标准.药敏试验结果显示,分离得到的大肠杆菌和奇异变形杆菌同时对青霉素和头孢曲松敏感.综上,本研究为家兔养殖过程中大肠杆菌、奇异变形杆菌和球虫混合感染的防治提供了理论依据.

    大肠杆菌奇异变形杆菌球虫分离鉴定耐药性

    白藜芦醇对轮状病毒感染猪肠上皮细胞IPEC-J2的抑制效应

    彭宁梁雅旭龙菲余东明...
    4213-4225页
    查看更多>>摘要:旨在研究白藜芦醇对轮状病毒(porcine rotavirus,PoRV)感染猪肠上皮细胞的抗病毒作用.本试验以猪肠上皮细胞(IPEC-J2)为研究对象,先测定不同白藜芦醇浓度对IPEC-J2细胞活力的影响,再根据是否用PoRV或白藜芦醇(100 μmol·L-1)处理IPEC-J2细胞,分别设置阴性对照组、PoRV感染组和不同时间段添加白藜芦醇+PoRV感染组.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病毒滴度测定法和蛋白免疫印迹法检测PoRV在IPEC-J2细胞的复制与增殖情况.结果表明:1)在PoRV感染IPEC-J2的后期和全期添加白藜芦醇(100 μmol·L-1)可显著抑制PoRV的感染和复制(P<0.05);2)与PoRV感染组相比,在PoRV感染IPEC-J2的全期添加白藜芦醇(100 μmol·L-1)可极显著抑制IPEC-J2细胞上清液中炎症细胞因子IL-1β、IL-10、TNF-α和IFN-β的含量(P<0.01),后期添加白藜芦醇可显著抑制IL-10和IFN-β的含量(P<0.05);后期和全期添加白藜芦醇极显著抑制了 IPEC-J2细胞中的免疫相关因子 MDA5、RIG-I、TRIF、MAVS、LGALS9、EIF2AK2、IRF9 和 IFI44L 的 mRNA 相对表达量(P<0.01),极显著抑制了 IPEC-J2细胞中可变剪接因子SRPK1、SRPK2、HNRNPC和HNRNPR的mRNA相对表达量(P<0.01);3)与阴性对照组相比,PoRV感染显著促进了 IPEC-J2细胞中LGALS9的5号外显子和EF2AK2的2号外显子发生外显子跳跃,而在PoRV感染IPEC-J2的后期和全期添加白藜芦醇(100 μmol·L-1)可显著抑制靶基因发生外显子跳跃.综上证实,本研究添加100μmoI·L-1白藜芦醇可抑制PoRV对IPEC-J2细胞的感染和复制,且在PoRV感染后的维持阶段发挥作用,可为预防和治疗仔猪病毒性腹泻提供新的依据和参考.

    白藜芦醇猪轮状病毒抗病毒可变剪接

    基于酶促重组酶扩增的非洲猪瘟病毒检测方法

    冯露田宏郑海学石正旺...
    4226-4231页
    查看更多>>摘要:建立基于酶促重组酶扩增(enzymatic recombinase amplification,ERA)技术的非洲猪瘟病毒(African swine fever virus,ASFV)核酸快速检测方法.针对ASFV B646L基因保守序列,设计特异性的ERA探针和引物,经过反应条件的优化,建立等温条件下检测ASFV DNA的ERA方法.结果显示:建立的ERA检测ASFV方法特异性强与其它病原无交叉反应;CV均小于10%,具有良好的重复性;对阳性样品拷贝数的检测下限为85 copies·μL-1;与世界动物卫生组织(WOAH)非洲猪瘟qPCR诊断方法对比,Kappa值为0.961,具有高度一致性.本研究建立的基于ERA检测ASFV方法可以用于ASFV的现场快速检测.

    非洲猪瘟病毒ERA核酸检测等温扩增

    一株鹅源禽腺病毒4型的分离及致病性

    王艳高亚东蒋成辉曾巧英...
    4232-4240页
    查看更多>>摘要:2023年,昆明一朗德鹅场部分雏鹅出现软脖子症状,伴有零星死亡,病变疑似禽心包积液综合征(hydropericardium syndrome,HPS).本研究旨在对本次雏鹅病因进行分子病毒学诊断和病原的致病性研究.采集肝病料接种鸡肝癌细胞(leghorn male hepatocellular cells,LMH):1)观察细胞病变效应(cytopathic effect,CPE),取培养液负染、电镜观察病毒粒子形态;2)靶标4型禽腺病毒(serotype 4 fowl adenovirus,FAdV-4)的衣壳蛋白编码基因hexon基因进行PCR诊断,对扩增基因序列进行遗传演化分析;3)以5 × 105.5TCID50/羽的剂量皮下注射感染10日龄健康泰州鹅,进行动物回归感染以确证其致病性.结果显示,将病料上清接种LMH细胞48~72 h后CPE明显,细胞圆缩、间隙变大、随后碎裂、逐渐脱落,电镜观察见二十面体无囊膜病毒粒子;PCR检测FAdV-4阳性,分离纯化病毒,命名为YNKM2023株;hexon基因的遗传演化分析显示,分离株与国内已有的鸡、鸭FAdV-4流行毒株相似性高达99.8%~99.9%,与印度分离株相似性为99.5%~99.6%.接种感染后,泰州鹅未出现典型的临床症状,但感染后3 d开始出现HPS的特征性病变,感染后6 d检测到中和抗体.综上,本研究成功分离到鹅源FAdV-4/YNKM2023株,该毒株与国内已有的鸡鸭流行毒株高度同源,尚未发生明显的基因漂移.分离株可以感染鹅,病毒可以在雏鹅体内复制引起组织器官病变并产生免疫应答,对鹅表现出一定的致病性,这有助于了解FAdV-4在鹅群的流行情况及其对雏鹅的致病性.

    鹅源禽腺病毒4型(FAdV-4)分离致病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