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西南林业大学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西南林业大学学报
西南林业大学学报
西南林业大学学报

西南林业大学学报

刘惠民

双月

2095-1914

swfubjb@vip.163.com

0871-63862787

650233

云南昆明白龙寺300号

西南林业大学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Southwest Forestry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s)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西南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系由西南林业大学主办的综合性学术期刊,双月出版,公开发行,面向全国组稿。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办刊宗旨,贯彻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原则,秉承“树木树人、至真至善”的校训,弘扬“乐山乐水、无怨无悔”的精神,开展学术交流,传播科研成果,参与生态文明建设与绿色发展,为美丽中国和森林云南建设搭建宣传及交流平台。主要刊登生态哲学、生态景观、生态经济、生态旅游、生态环境、生态法制等与生态相关的研究论文。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云南农业碳排放强度与新型城镇化相互影响研究

    张晋豪邵小育赵丽余雨薇...
    71-79页
    查看更多>>摘要:探究农业碳排放强度与新型城镇化的相互影响,对加快农业绿色转型,构建绿色低碳城市,实现全国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意义重大。基于2010-2020 年云南16 个州市的面板数据,构建新型城镇化与农业碳排放强度的评价指标体系,分析云南各地区碳排放强度的时空变化情况和碳排放强度结构,并利用向量自回归模型(VAR)探究新型城镇化与农业碳排放强度之间的相互影响。结果表明:新型城镇化与农业碳排放强度之间呈显著负相关;新型城镇化与农业碳排放强度相互抑制作用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减弱;从新型城镇化与农业碳排放强度相互影响程度看,农业碳排放强度的影响效力更强。鉴于此,提出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加快产业互动、推进要素合理流动与资源有效配置、实现农业经济绿色低碳发展和加快农业现代化转型升级和大力发展绿色农业助力绿色低碳城镇建设的建议。

    农业碳排放城镇化绿色低碳向量自回归

    贵州北盘江流域生态网络体系构建与优化

    杜品品陈继超
    80-87页
    查看更多>>摘要:资源开发与社会发展加剧了地区生态危机,生态网络体系构建是维系地区生态安全的重要科学依据。构建贵州北盘江流域生态网络体系,并据此提出优化策略:(1)通过MSPA对流域景观类型进行识别,结合斑块重要性与连通度评价指数,筛选出 32 个核心源地后进行重要性分级;(2)利用LM工具提取流域生态廊道与生态节点,提取出生态廊道共76 条,生态节点共99 个,基于重力模型对廊道与节点进行分级,构建了贵州北盘江流域生态网络;(3)在北盘江流域生态网络构建的基础上明确北盘江生态安全保护与修复的关键区域,提出"三区二廊多点"的生态治理与优化策略。研究结果能为贵州北盘江流域生态修复与生态安全格局建设的时序性提供参考依据。

    生态网络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MSPA)最小累计阻力模型(MCR)LinkageMapper

    三明三元区城市绿地外来入侵植物调查研究

    王颖光
    88-92页
    查看更多>>摘要:采用踏查和样方法结合,于2023 年4-8 月对三明三元区城市绿地中的外来入侵物种进行调查,分析入侵植物的科、属数量级别。结果发现,有外来入侵植物共72 种,隶属28 科 57 属;外来入侵植物中菊科数量最多,其次是苋科和大戟科。单种科在科、属的水平上集中分布,较大科有1 科,在种的水平上分布了18 种,占比高达 25。00%,种对于科的分布存在相对集聚现象;科、属区系分布以热带分布占据优势,其中泛热带分布优势更大;外来入侵植物入侵级别为Ⅰ~Ⅴ。相对丰度最大的物种是小蓬草、银合欢,分别为 20。81%、10。35%,2 物种入侵强度也较高。由于入侵物种可能会对当地的生态平衡和物种多样性造成破坏和影响,因此要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控制入侵物种的扩散和影响。

    城市绿地入侵植物生态平衡物种多样性区系

    基于IAD模型的自然保护地社区治理的居民参与意愿研究——以普者黑仙人洞村为例

    施雪妍唐雪琼
    93-101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奥斯特罗姆的IAD模型,运用有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对普者黑仙人洞村居民参与自然保护地社区治理的意愿程度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探寻社群属性、资源禀赋、行动者及行动情境等对居民参与治理的意愿影响。结果表明:居民受教育程度、民族、居民身份和家庭年收入等因素对参与意愿存在显著正向影响;居民对制度环境、治理行动和治理目的满意程度与实行意愿是导致行为主体选择差异的主要因素;彝族撒尼人传统文化在培养原居住居民形成顺应及保护自然思想意识的同时,参与意愿选择还受收益获取诉求的影响。社区治理应兼顾保护地社区居民的意愿选择与利益诉求,建立健全利益共享及相应分配机制,积极探寻因地制宜的治理方式与制度体系,寻求多元主体协同参与的自然保护地社区治理模式。

    居民社区治理自然保护地参与意愿IAD模型

    在昆大学生参与国家公园志愿服务的意愿及影响因素研究

    耿荣敏邱守明
    102-108,126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纳入"认知程度"变量形成的拓展计划行为理论为理论依据,运用 5 所在昆高校大学收集到的487 份大学生调查数据,分析了大学生参与国家公园志愿服务的意愿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认知程度、行为态度、主观规范、知觉行为控制对大学生参与国家公园志愿服务意愿存在显著正向影响,其中行为态度的影响效应最大;行为态度在认知程度、主观规范、知觉行为控制与行为意向之间存在中介效应。鉴于此,提出从政府、国家公园、学校、家庭等四个层面的建议,推动国家公园志愿服务体系构建。

    国家公园志愿服务大学生行为态度影响因素

    白族地区红色文化的精髓与价值研究

    何燕霞
    109-114页
    查看更多>>摘要:白族地区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人集体记忆的文化符号之一,是持续推进伟大事业的精神动力。作为民族地区先进革命文化形态,为民情怀、爱国情怀、无私奉献、艰苦奋斗是白族地区红色文化的价值精髓、品格精髓、意志精髓和行动精髓。具有政治导向、历史指引、教育指导、文化涵养、情感激励的价值功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动力资源。

    白族地区红色文化精髓价值

    基于CiteSpace的国内荷花文化应用研究

    王永丽张建国
    115-121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中国知网(CNKI)中有关荷花应用研究文献为基础,用CiteSpace软件可视化分析文献的发文趋势、研究机构、作者以及关键词等。结果表明:荷花应用研究可分为初步探索期、缓慢发展期和快速发展期3 个阶段;研究机构多为高校,且机构间合作较少;发文作者间的合作呈小规模集中,整体较为分散的特点;研究热点共有4 个聚类,除了关注荷花应用研究本身,传统文化、服装设计也成为当下的研究热点。

    荷花CiteSpace应用研究热点可视化分析

    云南生态文化符号与中华民族生态视觉形象探析

    宋文娟陈龙清
    122-126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生态智慧,在美丽中国建设背景下,从多元一体格局下的"绿美云南"生态文化切入,探究云南传统生态文化符号的视觉感知功能与文化符号价值,强调感官互动下文化符号意义层面的外延与内涵。通过探析中华民族生态文化的视觉象征意蕴,探寻文化符号学视域下"绿美云南"与"美丽中国"建设的路径与方法,助力塑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视觉形象,增强绿色文化自觉,铸牢中华民族生态文明建设的精神屏障。

    生态文化视觉符号绿美云南美丽中国

    人物介绍

    封2页

    《西南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征稿简则

    《西南林业大学学报》编辑部
    封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