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赵心愚(兼)

月刊

1004-3926

028-85522071;85522577

610041

四川省成都市一环路南4段16号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Journal Journal of Southwest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为人文社会科学综合性学术刊物。注重民族问题和民族学方面的研究。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互构逻辑

    姜杰青觉
    1-8页
    查看更多>>摘要: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密不可分,二者共同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为目标,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二者的互构有助于有效增强各族人民的国家认同,提高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凝聚力和影响力.本文在"互构论"的视角下,阐明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和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互构条件,系统剖析它们之间相互建构的逻辑关系,以更好地促进二者的良性互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是中华民族的共同语言文字,不仅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共同性,而且能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有利于增强中华文化的认同,对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具有基础性的价值.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是民族建设和国家建设的有机统一,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指明了方向,因而需要树立正确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观,完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体系及其服务,促进中华民族语言文字的国际化传播和影响.

    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互构关系国家认同

    融合创新:以大型语言模型技术赋力民族语言学研究

    刘杰
    9-19页
    查看更多>>摘要:大型语言模型(Large-scale Language Models,LLMs)在自然语言处理(Natural Language Processing,NLP)领域取得了显著的突破.民族语言学作为一门研究人类语言多样性、演变及其与文化关系的学科,与大型语言模型技术的结合将为语言学研究带来新的可能.通过深入分析大型语言模型技术在民族语言学研究领域的应用与影响,从民族语言资源建设、语言文本生成、语言翻译与对话系统、语言特征分析与挖掘、语言的演变与历史研究这5个方面入手,揭示大型语言模型技术在民族语言学研究领域所具有的广泛应用前景和深远影响.进一步分析大型语言模型技术在民族语言学研究中的潜力与价值,并探讨该研究方向对"有形""有感""有效"地增进民族认同感、增强民族自信心、促进民族团结,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际应用价值和意义.

    数字人文大型语言模型(LLMs)习近平文化思想民族语言学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族际网络的形成机制和社会效应——基于中国西部地区的实证发现

    李晓光郭小弦
    20-33页
    查看更多>>摘要:聚焦中国西部地区族际网络的形成机制及其社会效应.通过对中国西部社会经济变迁调查数据开展实证分析,并使用倾向值匹配方法加强因果推断,最终得到两个结论:第一,族际网络的形成机制中,空间聚居、民族文化、家庭结构和个体特征发挥着重要影响;第二,族际网络具有丰富的社会效应,可以优化社会资本和促进民族团结.无论族际聊天还是族际友谊,这种跨越民族边界的社会交往,可以显著扩大网络规模、提高网络顶端、增加网络差异和提升网络均值,由此优化个体社会资本,并显著促进民族团结.未来民族工作需要关注空间聚居和民族文化对族际网络的潜在制约,并且充分发挥族际网络所蕴含的社会效应.

    族际网络族际交往社会资本民族团结

    中华民族共同体背景下的清代西南彝族地区的文化教育

    许巧云
    34-37页
    查看更多>>摘要:清代彝事汉文朱批档案是清代统治者在处理彝族和彝族地区事务过程中形成的官文书,是没有经过润饰的原始资料,对研究清代西南民族地区治理的方方面面,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本文以"清代彝事汉文朱批档案"为研究对象,对其中涉及汉语、汉文、民族教化、汉彝交融的材料进行了整理,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从儒家文化的渗透、学校教育的开展、考试制度的施行、汉语汉字的使用推广四个方面进行了分析,旨在探讨清代历朝帝王采用的民族教化政策,同时也深化认识了清代通用语言文字规范统一的客观可能性,为铸牢中华文化一体意识提供重要的第一手资料.

    清代彝事汉文朱批档案通用语言文字中华文化一体意识

    民族交融视域下的西晋十六国北朝侍从乐舞俑——以都城地区所出器物为中心

    王音
    38-45页
    查看更多>>摘要:侍从乐舞俑与时人日常生活存在较密切关联,并承载着丰富的民间层面的文化信息.通过梳理西晋至北朝各政治中心区所出侍从乐舞俑在造型风格与种类组合上的演变,可以看出:非汉民族装束的流行在北魏平城时代到达顶峰,之后逐渐回归汉服居于主导的局面;伎乐俑的角色构成存在由十六国重乐向北朝重舞的转变,反映出不同民族在音乐文化方面的喜好差异;劳作俑在北朝时期趋于流行,映射出中国北方此时逐渐恢复定居农耕生产生活的社会状态.这也正是此时期中国北方多民族共存且紧密交流,并逐步实现民族交融的生动体现.

    侍从乐舞俑西晋十六国北朝民族交融

    混改企业控制权多层次配置制度的构建

    袁碧华
    46-54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企业内部形成控制权相互制衡的体系是构建良好治理结构的关键所在.然而,控制权的多层涵义及其在企业内部配置的复杂性使得这一目标常常难以达成.在混改企业中,可以借鉴"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的理论,将两权所指向的控制权作为分离的对象,以"所有权意义上的控制权与经营权意义上的控制权相分离"作为控制权配置的指导原则,将不同层次的控制权分别强制性地配置给不同主体.将所有权意义上的控制权交由不同股东分别行使并予以强制锁定,其中,国家股东仅保留根本性事项与特殊事项的控制权,而其他控制权划归社会股东.将经营权意义上的控制权交由职业经理人行使.如此,在国家股东、社会股东、职业经理人之间建立相互制衡的控制权体系.

    混改企业国家股东控制权所有权经营权多层次配置

    AI辅助量刑制度建构的困局与纾解之道

    莫皓
    55-63页
    查看更多>>摘要:AI辅助量刑系统是当前司法人工智能的典型运用场景之一.然而,在技术跨越式发展的背景下,AI辅助量刑还存在辅助对象与辅助方式不明两大制度建构困局.要破除困局,需要先在宏观制度层面明晰建设发展模式,具体来说应明确AI辅助量刑的统一式发展规划,采取需求式研发路径,并将使用利益主体作为接受度主体;在具体建构层面,我国AI辅助量刑系统应当以技术性正当程序为依托,明确以法院为主要对象,确立智能量刑辅助系统的监督本位,明晰预警为主参考为辅的辅助方式,并在技术开发路径上明确智能辅助量刑系统算法的透明性方向.

    AI辅助量刑量刑预警量刑参考量刑监督

    全过程人民民主视域下的基层立法联系点机制完善

    冯雷
    64-72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层立法联系点是我国立法机制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的一项重要制度创新.经过多年探索,基层立法联系点制度在拓宽公众参与立法渠道、促进立法精细化、推进科学立法和民主立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进入深化拓展阶段,基层立法联系点制度存在职能定位不明确、设点布局较粗放、运行机制需完善、保障措施不充足等实践问题,阻碍了制度本身效能和优势的充分发挥.全过程人民民主作为我国社会主义民主的新形态,就未来我国政治法治发展的目标和愿景提出了新的方向和要求.新时代基层立法联系点制度的不断完善,也要以此为根本遵循,在全过程人民民主视域下思考基层立法联系点的制度逻辑和价值定位,进而探索完善其机制的具体路径.

    全过程人民民主基层立法联系点公众参与立法科学立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

    市场潜力、环境污染对产业集聚的影响研究——基于新经济地理学视角

    刘建君梁大鹏季建文孙佳音...
    73-84页
    查看更多>>摘要: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而提升产业集聚是推进区域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路径.本研究在Krugman、Quaas等分析框架的基础上,构建了一个加入环境污染变量的新经济地理学模型,分别阐述了市场潜力、环境污染与产业集聚之间短期和长期的关系,并利用中国244个地级以上城市2005-2019年的面板数据,验证了上述数理模型变量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在短期内,市场潜力对产业集聚水平有显著正向影响.在长期内,地区的环境污染与产业集聚度之间呈"正U型"关系,拐点为环境污染评价值0.225.当"市场潜力向心力"较大,"环境污染离心力"较小时,在两者的共同作用下,对产业集聚有正向影响.环境污染对于产业集聚的影响具有显著的门槛特征,随着环境污染的加剧,市场潜力与环境污染的共同作用对产业集聚的影响程度逐渐减弱.此外,非资源型城市产业集聚受市场潜力的积极影响更为显著,环境污染与产业集聚度之间呈"正U型"关系明显,且在市场潜力与环境污染的共同作用下,产业集聚水平增加.

    产业集聚环境污染市场潜力高质量发展双碳战略新经济地理学

    长三角金融集聚与生态绿色协调发展:基于中心城市溢出效应视角

    吴富强陈雨佳张斌
    85-98页
    查看更多>>摘要:金融集聚是现代金融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寻找金融集聚影响长三角生态绿色协调发展的关键突破口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文章采用长三角41个城市2003-2020年面板数据,系统评价了长三角中心城市金融集聚和生态绿色协调发展水平,并通过实证研究发现:(1)长三角金融集聚和生态绿色协调发展度均呈现稳步且缓慢的上涨趋势,但总体水平均不高,大部分城市处于轻度失衡的绿色协调水平和较低的金融集聚水平,其中区域中心城市表现较好.(2)金融集聚明显促进了生态绿色协调发展,能够实现对绿色经济效率、绿色生活水平和绿色环境质量的同步驱动.(3)区域中心城市大部分未能形成有效的辐射效应.上海的涓滴效应明显,倾向于浙江和上海大都市圈;宁波的涓滴效应在全域和省域范围内显著;杭州的涓滴效应在杭州都市圈处于倒"U"型影响的左侧阶段;南京和苏州在省域范围内极化效应明显;合肥对邻省的极化效应明显.大都市圈的发展一定程度上改善了金融集聚辐射能力.

    金融集聚生态绿色协调发展溢出效应长三角地区绿色金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