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赵心愚(兼)

月刊

1004-3926

028-85522071;85522577

610041

四川省成都市一环路南4段16号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Journal Journal of Southwest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为人文社会科学综合性学术刊物。注重民族问题和民族学方面的研究。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论中华民族共同体史料体系、话语体系、理论体系的构建——评介《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

    高永久杨龙文
    1-8页
    查看更多>>摘要:加快形成中国自主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史料体系、话语体系、理论体系,能够为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学理支撑和研究依托.作为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三大体系"的重要成果,国家统编教材《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的编写使用为此提供了较好的视角与路径.基于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的探讨,在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三大体系"过程中,需要处理好"三对关系".具体而言,在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史料体系方面,要充分挖掘文献史料基础、广泛搜集补足实物史料、以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指导史料运用,从而充分统合史料整理与史料运用的多元性与一体性关系.在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话语体系方面,要以优化中国特色民族学学科建设打造学科话语、以服务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连接政策话语、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形塑社会话语、以对外讲好中华民族共同体故事引导国际话语,从而精准协调话语生产与话语实践的学术性与应用性关系.在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方面,则要把握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核心概念、廓清现存误区、凝聚基本共识,从而有效处理理论内涵与理论外延的共同性与差异性关系.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史料体系、话语体系、理论体系,缺一不可、环环相扣.需要精准把握"三大体系"之间的内在逻辑关联,在有效处理好"三对关系"中,实现"三大体系"的科学融合.

    中华民族共同体史料体系话语体系理论体系《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

    中华文化认同的历史生成逻辑——兼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周驰亮
    9-15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华文化认同具有历史生成性,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根脉和精神力量.基于对源远流长的历史连续性探察中华文化认同的生成逻辑,对于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具有重要意义.中华文化认同的历史生成蕴含了物理空间、物质生产、历史制度、隐性力量以及精神载体五重维度,诠释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史必然性.从物理空间来看,稳定的自然地理疆域创造了中华文化认同的客观条件;从物质生产来看,长期的生产交往实践构筑了文化交流融合的物质基础;从历史制度来看,大一统的政治制度传统汇聚了内向性的中华文化影响力;从隐性力量来看,共识性的伦理道德构塑了规范性的中华文化引导力;从精神载体来看,共享的历史记忆增进了归属性的中华文化感召力.

    中华文化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历史生成五重维度

    现代性与多样性的关系——教育人类学的根本研究论题刍议

    巴战龙
    16-26页
    查看更多>>摘要:作为学科界说的新范式,"新教育人类学"建立在两个基本假设——教育人类学既是一门社会科学,又是教育诸学科中最为基础的学科——之上,主张教育人类学的根本研究论题是现代性与多样性的关系问题.尽管学界关于"何谓现代性"至今仍是聚讼纷纷、莫衷一是,但在反思性继承社会科学已有经验和成果的基础上,教育人类学至少可以从同一性与多样性和不平等与多样性两个主题出发对现代性与多样性的关系问题展开探索和论述,进而转换研究视角和理论观念,努力做出新时代"标志性研究成果".

    现代性多样性理论构建新教育人类学

    感官联觉与文化共鸣:影视人类学视域中的艺术影像志

    朱靖江
    27-36页
    查看更多>>摘要:艺术影像志是指运用影像媒介,基于艺术人类学、影视人类学等多学科理论方法,对于各门类艺术展开影像调查、影片生产等学术工作,建构一种基于影音等多感官认知系统的影像文本.艺术影像志作为一种借鉴影视人类学等相关学科而建构形成的学术影像表达系统,一方面有必要从人类学的理论方法体系中获得学理支持,如文化整体性之为艺术影像志的创作基础,文化互为主体性之为艺术影像志的创作伦理,参与观察之为艺术影像志的田野调查方法、文化深描之为艺术影像志的文本特征等;另一方面,艺术影像志的创作者亦需理解乃至强调艺术的精神文化生产特性,尊重艺术创作个体的主观创造力,将互为主体性贯彻于艺术学与人类学的学科关系之中,不宜惟科学实证主义的人类学理论方法是瞻,而是在体察不同艺术门类文化特质与的基础之上,将符号、象征、隐喻和诗意作为另一种知识来源,以视听强化、感官联觉和文化共鸣作为艺术影像志的表述路径,使之具备独立的学术品格与多元的文化价值.

    艺术影像志文化救险整体性互为主体性感官联觉

    姿态的森林:"偶像"框架下云南媒介形象的建构与传播

    于淼
    37-47页
    查看更多>>摘要:云南媒介形象的建构应在保持传统文化本真性的同时,以现代化的网络技术、智慧化的平台创造精神符号、传播文化精神、设计消费生活,保持地方的可见性.由此所带动的旅游,不再是一种空间挪移,更是时间的增殖,不再是一种个体行为,而是一种社会现象.通过"现象世界"符号化的表征、创新性的传播话语,以及PUGC整合传播呈现的地方,以避世、异域、慢活的地方感,驱动人们在实际的物理空间中产生空间的实践和符号的采集.通过媒介有机整合建构的移动时空环境和动态连结所呈现出的虚拟和真实相融合、公域与私域边界消融、在场与在线同在的"姿态的森林",使地方感得以形塑和再造.

    地方现象ICON云南形象

    人民中心理念引导: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国民宪法教育的功能表达

    赵谦董亚辉
    48-58页
    查看更多>>摘要:国民宪法教育作为一种通识性法治普及公共教育活动,应置于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来阐明其新时代的特定功能要义.该类活动的理念引导功能旨在厘清宪法所凸显的价值教育功能,从而为宪法普及教育实践提供相应的人民中心价值指引.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为表征之国民宪法教育理念的功能表达往往是基石性的,强调从承载民族、国家整体价值追求的角度,围绕人民权益理念的静态构造和人民参与理念的动态构造,来指引国民价值选择、行为取向的准则构造.所涉人民权益理念表达通常显现为一种静态建制意义的教育灌输目标,人民参与理念表达则显现为一种动态实践意义的教育体悟过程.相应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指引实效,即分别取决于尊重人民、维护人民权益目标是否得到切实、有效的贯彻,以及人民实质性有序政治参与目标是否得到沉浸式、交互式践行.

    中国式现代化国民宪法教育理念引导功能人民权益理念人民参与理念

    《民法典》背景下商法基本原则的体系重构

    李亚超李建伟
    59-68页
    查看更多>>摘要:传统商法基本原则的界定完全脱离了民法基本原则建构范式背后的法逻辑,仅仅注重抽象价值的模仿而未考虑实质法律功能.这使得其过分关注自身价值的内在理论体系建构,忽略了民商合一立法体例下实现商法自身独特性的功能定位,呈现出抽象性有余而法属性不足的问题.《民法典》背景下商法基本原则的建构,一方面要充分借鉴民法基本原则建构的法逻辑,体现法律主体、主体行为和行为结果三方面内容;另一方面要完成民商区分这一重要任务.为此,一要有统领性原则即商法效益原则;二要在民法(私法)基本原则基础上形成彰显商法特点的原则,包括商事加重责任原则、外观原则以及确认和保护营利原则.至于商主体层面的商事主体法定原则和企业维持原则,以及商法法律渊源方面的尊重商事习惯和自治规则原则,均不宜作为商法基本原则.

    法律逻辑效益原则加重责任原则外观原则确认和保护营利原则

    个人破产亲属债权清偿中"衡平居次"原则的适用——兼评《深圳经济特区个人破产条例》第89条

    余德厚欧平洪泉寿
    69-76页
    查看更多>>摘要:《深圳经济特区个人破产条例》在国内首次以地方性法规创设了个人破产制度,该项创新性立法补充了《企业破产法》的立法空白,对于个人破产程序中如何清偿债务人的亲属债权,《深圳经济特区个人破产条例》第89 条第1 款第4 项规定了债务人亲属债权清偿序位适用自动居次规则.由于其不能涵盖亲属债权的多样性,与立法规制目标仍存在一定的偏差,也与现行法律体系不相兼容.事实上,由于债务人亲属兼具"经济人"与"伦理人"的双重属性,对此,可以借鉴企业破产领域的"衡平居次"原则调整亲属债权的清偿,即以债权发生时的家庭成员为衡平对象,通过不同的举证责任分配方式来确保亲属债权的真实性,并判断债务人亲属是否利用近亲优势获得债权或取得溢出利益,以同质同权与差别有序规则来清偿亲属债权,同时以债务人—债权人—法院三方参与的破产公开程序确保债务人亲属债权清偿公平正当,进而以此有效发挥个人破产制度的重生价值.

    个人破产制度亲属债权清偿序位自动居次规则衡平居次原则破产公开程序

    免证之免证:前诉免证事实于后诉预决效力的类型化研究

    王璨璨
    77-86页
    查看更多>>摘要:《民事证据规定》保留并限缩了预决事实免证规则,其合理性根基在于先前裁判所确认的基本事实在前诉中已经被正当证明程序所查明.然而,预决事实并不完全是经历过证明程序的事实,除此以外,我国民事诉讼中尚存在八种法定的免证事实.前诉免证事实在后诉中的预决效力面临着合理性危机.依据效力来源和作用机理,可将八种免证事实分为三类:不证自明的免证、无需确然的免证和无需再证的免证.不证自明之免证来源于知识或经验,其效力具有绝对性且能够反复适用,在后诉中依然能够免证但不适用于预决效力规则.无需确然之免证生成于当下的诉讼程序,系因辩论主义或者诉讼效率的考量而对某些事实的认定只要求接近真实,其效力具有场域与主体的限定性.无需再证之免证是先前法律程序的产物,其拘束力与确信力来源于最初生成的证明程序,在后诉中依旧具有免证效力,但免证依据应当溯源.

    预决效力免证事实推定自认

    中国宏观经济在险增长研究(1992-2022)

    郑长德葛睿
    87-101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宏观经济在稳增长和降风险之间寻求着平衡,基于IMF提出的国家在险增长GaR(Growth at Risk)分析框架,文章使用1992-2022 年中国宏观经济季度数据,定量刻画了在险增长程度和尾部风险的时间演变.主要结论是:第一,增长分布具有尾部不对称和期限跨期替代,左尾更具有时间波动性,右尾则相对保持稳定,在不利冲击后,增长分布在短期呈现左偏,加大下行风险压力,冲击影响在长期逐步减弱.对增长作用的跨期替代效应上,外部条件正向作用明显减弱,金融条件正向作用逐步凸显,金融脆弱性负向作用和经济条件正向作用有增强趋势.第二,从低增长到高增长阶段,经济条件对经济增长均为正向作用,金融脆弱性则是负向抑制,外部条件主要为正向作用,而金融条件低增长阶段是负向作用,高增长阶段是正向作用.第三,在静态预演下宏观政策调控有助于经济稳定.目前工作重点在于金融领域,降低金融脆弱性,加强宏观金融监管,收紧金融条件,降低外部波动不确定性.

    在险增长(GaR)分析框架增长在险程度金融脆弱性金融风险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