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赵心愚(兼)

月刊

1004-3926

028-85522071;85522577

610041

四川省成都市一环路南4段16号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Journal Journal of Southwest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为人文社会科学综合性学术刊物。注重民族问题和民族学方面的研究。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从各美其美到美美与共:基于民族人口产业结构视角

    段成荣周思瑶张金波
    1-9页
    查看更多>>摘要:费孝通先生提出的从"各美其美"到"美人之美"再到"美美与共"的理论框架为我们构建了一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阶梯式路径.本文从我国各民族人口产业结构的视角展开分析,发现改革开放前多数民族对第一产业尤其是农业的长期依赖及其小聚居的空间分布形态,造成了多数民族的低流动性和民族间相互隔绝的状态,也造成了过去民族间"各美其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现代化进程加快,各民族人口流动参与度日益提高,民族间接触日益增多,消融了"各美其美"的环境.微观层面的各族群众自发的迁徙流动,以及宏观层面上我国在民族工作中对于"一个民族都不能落下"方针的坚持,共同推动了各民族人口从依赖第一产业转向发展具有更高经济附加值的非农产业.这一转变显著缩小了民族间的经济差距,同时促使各民族在非农产业发展出了更为多样化的民族经济,加强了各民族的经济协作,为形塑"美人之美"的民族关系奠定了基础;未来,随着所有民族人口产业结构向第一产业人口占比极低的形态转变,民族间的经济差距将进一步缩小,经济协作将持续加强.与此同时,各民族人口流动参与度将逐渐提高,共同文化和价值体系的形成与成熟将逐步加快,使得各民族彼此认同和欣赏民族间的差异,最终将实现"美美与共".但目前仍有部分民族人口第一产业占比偏高,流动参与度偏低,是其发展的短板,要继续创造条件推动其产业结构现代化,推动双向流动,有效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

    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民族就业人口产业结构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角下的各民族互嵌式发展探究——基于无锡实践的分析

    张慧卿王庆伟
    10-17页
    查看更多>>摘要:各民族互嵌式发展是促进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进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根本路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各民族互嵌式发展提供目标指引.江苏省无锡市是民族散居地区,共有 55 个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增长迅速,各民族空间、经济、文化、社会、心理全方位互嵌程度较高.以"红石榴"集群品牌创建为契机,各民族进行空间互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场域基础;通过红石榴就业行动、东西部协作等方式进行经济互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物质基础;通过民族文化的交流互鉴进行文化互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精神基础;通过提供高质量的公共服务进行社会互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民生基础;通过营造各民族共同归属感的心理互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情感基础.无锡各民族互嵌式发展,为民族散居地区提供了以下启示: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社会协同治理民族事务;注重统筹规划与地方性特点的有机结合;各民族成员全面、广泛、深入参与地方发展等.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互嵌式发展无锡实践

    "驱准保藏"——康熙末年清朝政府推进政治一统维护国家统一的重大行动

    赵心愚
    18-26页
    查看更多>>摘要:"驱准保藏"指康熙末年清朝政府驱逐袭据拉萨等地的准噶尔军队并采取措施维护西藏稳定的战略行动.准噶尔部突袭西藏是其扩张野心不断膨胀并误判形势的结果.康熙五十七年、五十九年清政府两次出兵西藏,这两次出兵一败一胜各有其特点及原因.驱逐准噶尔军队后,清军为维护西藏地方稳定采取了多项措施.这一战略行动多方面的历史影响表明,驱准保藏战略行动是十八世纪初清政府维护国家统一推进政治一统的重大行动之一,对西藏地方及清西北与西南沿边地区的稳定、边疆巩固、中华民族在西部地区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这一战略行动能坚持实施与康熙帝推进政治一统维护国家统一的坚定决心有关,最后取得胜利则是清军将士不畏艰险、勇毅前行的结果.这一战略行动是统一多民族国家内多民族参加的维护国家统一的重大行动,以事实表明维护国家统一、维护西北与西南沿边地区稳定及边疆巩固的历史是各民族共同书写的.

    驱准保藏背景出兵经过与特点稳定措施历史影响政治一统与国家统一

    唐代类书编纂在中国编辑出版史上的价值

    周青徐彩玲
    27-33页
    查看更多>>摘要:唐代类书是中国古代类书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从出版者看,这一时期的类书出版可分为官修和私刻两类;唐代类书出版具有帝王敇纂、服务皇室、赓续前书、编著分离等重要特点;藏书丰富、政府重视、国力强盛、文化繁荣是唐代类书发展定型的主要原因.唐代类书的创新性表现在"事""文"并举的编排方式、"编""辑"并重的编辑思想、按类分目的编修体例,为后世类书的编纂思想、体例、方式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唐代类书编纂出版史价值

    生成式人工智能与网络民族志发展

    高进黄种兴
    34-40页
    查看更多>>摘要:如何在海量网络数据中高效获取富有价值的文化信息,并深入洞察网络社区成员的认知和情感,是网络民族志研究所面临的问题.而近年来兴起的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为解决上述问题提供了全新契机.生成式人工智能为网络民族志研究提供了数据采集与分析、民族志内容生产、交互式的民族志等技术应用,助益其实现研究的效率与成本、质量与深度、方法与视角等方面的发展革新,但也构成了数据隐私保护与安全、研究客观性与真实性、研究伦理与学术规范等多维风险挑战,亟须针对人工智能模型的生成内容完善隐私保护机制、构建质量评估体系、制定使用伦理准则,以进一步推动网络民族志的学理深化和实践运用.

    生成式人工智能网络民族志风险挑战

    《天工开物》:晚明时期士人与工匠互动的著述实现

    王健李伟
    41-46页
    查看更多>>摘要:《天工开物》被誉为中国17 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是中国科技史上述作并举的经典之作.文章考察《天工开物》的写作背景和成书过程发现,宋应星以知识互融、身份互动、成果互表的著述活动与工匠群体实现互动,通过对技术经验的重新阐释,运用以道察器的考察理念整合工匠技术知识,并将士人群体的人文关怀赋予工匠技术活动,形成了"天工开物"思想.因此,《天工开物》的成书是晚明时期士人与工匠互动的著述实现.《天工开物》的成书既深化和创新了晚明时期士人与工匠的互动方式,同时丰富和拓展了士人与工匠的互动内涵,更为当前培育科学精神和工匠精神提供了有益借鉴.

    天工开物士人工匠互动著述

    法援辩护人际信赖的检视、证成与实现

    张斌
    47-57页
    查看更多>>摘要:我国刑事法律援助的立法和司法现状显示法援辩护人际信赖并不乐观.基于制度增修形成的制度信任旁落了法援辩护人际信赖,法援辩护权能短缺损害了法援辩护人际信赖,辩护冲突危及了法援辩护人际信赖.但是,法援辩护人际信赖具有正当性,契合法援辩护之委托关系的内在要求、有助于推动法援辩护过程有效性、有利于实现法援律师忠实义务.通过转变法律援助机构的指派范式、确立被追诉人的不完全选任权以及强化法援律师的辩护质量的方式,建立、增进、稳固法援辩护人际信赖,促进我国刑事法律援助制度的良性运作.

    法援辩护人际信赖指派范式不完全选任权

    专门立法视角下未成年人检察公益诉讼制度的完善

    余彦
    58-65页
    查看更多>>摘要:《未成年人保护法》修订实施后暴露出诸多理论和实践中的不足,检察公益诉讼专门立法进程为未成年人公益诉讼的完善提供了机遇.未成年人保护的公益性,是未成年人检察公益诉讼的合理性根基.国家亲权理念与最有利于未成年人原则为未成年人检察公益诉讼提供了理论依据.当前未成年人公共利益外延的不确定、国家社会保护效果不佳和公益诉讼程序制度供给不足,是未成年人检察公益诉讼完善的必要性所在.未成年人公共利益的外延界定要立足于最有利于未成年人原则.未成年人利益自身的多元性特征,决定了未成年人检察公益诉讼的辅助性定位,更有利于未成年人公共利益的最大化保护.将未成年人检察公益诉讼作为一项特殊考虑因素与其他类型的公益诉讼相配合,是在检察公益诉讼专门立法进程中运用公益诉讼途径促进未成年人保护的最优选择.

    专门立法未成年人检察公共利益检察公益诉讼

    保险消费者个人信息的新型侵害及其治理进路

    郭宇
    66-72页
    查看更多>>摘要:消费者个人信息经技术加工后,形成的保险数据经济价值逐渐显现.随着保险数据不断挖掘和利用,我国《民法典》《个人信息保护法》为保护消费者个人信息,规定保险机构作为信息处理者应确保信息数据的完整性、保密性,履行信息安全保障附随义务.平衡信息保护和信息利用过程中,部分从业人员与黑色产业链勾结,盗取保险消费者个人信息,以"全额代理退保""新旧保单替换"等方式,损害保险消费者合法权益,扰乱保险市场.就黑产治理,应多措并举,尽快完善消费者信息管理系统,对个人信息"匿名化"处理,规范保险机构从业人员信息操作,同时监管部门要构建畅通且多元化的维权渠道.

    保险消费者个人信息保护权益救济"黑产"

    中国共同富裕水平的动态转移、差异分解与影响机制

    阮敬郑乐乐
    73-88页
    查看更多>>摘要: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促进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动力基础,是解决社会矛盾的重要途径.文章首先基于经济、社会、文化、生态、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 7 个维度构建共同富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测算2007-2021 年中国省域共同富裕指数;其次运用Kernel密度估计、Markov转移概率反映共同富裕水平的动态演进及转移特征;然后采用Dagum基尼系数及其分解、方差分解、σ收敛系数揭示共同富裕水平的区域及结构差异;最后引用关系数据分析范式(QAP)探究共同富裕差异的内在影响机制.研究发现:全国总体及各省共同富裕指数呈现不断增长趋势,共同富裕水平呈现东部、中部、西部、东北部依次下降的阶梯式分布,且存在较高的一致性;全国总体及四大区域共同富裕水平呈现波动提升特征,区域绝对差异逐渐缩小,共同富裕发展存在"俱乐部趋同"现象,并存在等级下降风险;共同富裕水平的空间差异来源于区域间差异,结构差异主要来源于经济差异,但文化差异、生态差异、医疗卫生差异、社会保障差异的问题同样突出,差异的影响机制存在明显的区域异质性.

    共同富裕动态转移空间差异绿色经济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