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赵心愚(兼)

月刊

1004-3926

028-85522071;85522577

610041

四川省成都市一环路南4段16号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Journal Journal of Southwest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为人文社会科学综合性学术刊物。注重民族问题和民族学方面的研究。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数字经济赋能城乡融合发展:理论分析与实证检验

    王伟
    89-101页
    查看更多>>摘要:数字经济具有高创新性、强渗透性和广覆盖性的特征,能够为城乡融合发展提供新动能.本文通过测度2006-2021 年我国30 个省份的数字经济和城乡融合指数,从理论和实证角度探讨了数字经济对城乡融合发展的影响效应及作用机制.结果表明:数字经济能够显著提高城乡融合水平,该结论经过工具变量估计与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机制检验表明,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和农业人均产出表征的农业技术进步展现出技术红利效应,是数字经济推动城乡融合的关键路径;异质性分析发现,数字经济对东部地区城乡融合具有促进作用,对中部地区城乡融合具有抑制作用,但对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的效果不显著.最后,采用空间杜宾模型和面板门槛模型,发现数字经济对城乡融合的影响存在空间溢出效应和非线性递增特征.

    数字经济农业技术进步城乡融合空间溢出乡村振兴

    智能技术渗透、劳动力市场变革与技术红利释放

    尹彦辉缪言孙祥栋
    102-115页
    查看更多>>摘要:运用国际机器人联合会数据,经验分析了人工智能应用影响中国劳动力就业和收入的典型化事实,并构建包含人工智能的一般均衡分析框架,从长期视角考察智能技术渗透过程中引致的劳动力市场变革和收入份额变迁的阶段性特征.研究发现:当前,我国人工智能应用还处于"机器换人"阶段.长期来看,人工智能对就业的影响仍以替代效应为主,劳动收入份额在人工智能广化过程中持续降低,但劳动者工资和收入水平会提升,促进劳动力福利水平增益.综合来看,劳动要素可共享技术红利,但共享程度不及资本要素.并且,技术红利的释放存在门槛效应,仅当人工智能渗透度达到一定规模时,即实现由"机器换人"到"人机协同"的蜕变,其生产率效应才得以充分释放.

    人工智能就业劳动收入份额技术红利数字经济

    新时代对口支援与基本公共服务供给——基于对口帮扶贵州的经验证据

    王玉玲徐峻
    116-124页
    查看更多>>摘要:作为跨省城际对口支援,对口帮扶贵州是新时代对口支援的创新实践.本文首次利用2013 年对口帮扶贵州政策作为准自然实验,基于 2002-2019 年 703 个县级面板数据,采用双重差分法评估跨省城际对口支援对受援地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水平影响的政策效果和作用机制.研究表明:第一,跨省城际对口支援能够显著提升受援地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水平.第二,跨省城际对口支援通过提升受援地经济发展水平与降低财政纵向失衡,提高受援地财政供给能力,促进基本公共服务供给增加.第三,跨省城际对口支援在经济发展水平和城镇化程度较高的地区政策效果更明显.本文认为应全面落实精准对口支援理念,加快省以下财政事权和地方政府绩效评价考核机制改革,优化对口支援格局.

    新时代对口帮扶跨省城际对口支援基本公共服务供给双重差分法中华民族共同体

    民族文化产业韧性演化机理及强化策略研究

    晏雄范朋解长雯
    125-132页
    查看更多>>摘要:面对外部风险冲击,民族文化产业恢复发展快、抵御风险能力强,与国民经济其他产业门类相比,呈现出较强的韧性价值.但民族文化产业在风险冲击初期也曾遭受较大损失,民族文化产业韧性仍有强化提升的空间.文章提出了民族文化产业韧性的概念,梳理了民族文化产业韧性的多元价值和主要特征.结合风险冲击的不同阶段,在厘清民族文化产业韧性发展过程和民族文化产业韧性两大作用力的基础上,剖析了民族文化产业韧性演化的不同情境,围绕"冲击-恢复-优化"主流情境,探究了民族文化产业韧性演化特征.最后,剖析了民族文化产业韧性的影响因素,提出了增强民族文化产业韧性的对策建议,以期更好的助力民族文化产业应对外部风险冲击和不确定性挑战.

    民族文化产业风险冲击韧性价值演化机理

    迈向技术型自治:数字乡村中依托农民主体性建设推进村民自治空间转向

    何阳汤志伟
    133-140页
    查看更多>>摘要:农民主体性是推进村民自治空间转向、迈向技术型自治的重要保障,但在实践过程中面临着缺失问题,表现为农民在推进村民自治空间转向中的自主性、能动性、选择性和创造性等不足.这种现象常见于西部地区的空心村,影响着"推进村民在线议事、在线监督"政策的执行效能,使得部分农民在村民自治中尚未享受到数字技术带来的红利.从赋权角度看,村民自治空间转向中农民主体性的缺失是自我赋权、个体赋权、村民委员会赋权和村级党组织赋权不力综合作用的结果,未能从内生动力和外部支持两个方向来共同驱动农民主体性建设,呈现出农民数字化参与意识薄弱、数字反哺的代际支持有限、村庄公共利益联结松散和乡村共同体文化式微以及村级党组织发挥引领作用不明显样态.未来依托农民主体性建设推进村民自治空间转向需要实现自我赋权、个体赋权、村民委员会赋权和村级党组织赋权的有机统一,有序增强农民数字化参与意识,鼓励数字反哺的代际合作,构建村庄利益联结机制,重塑乡村共同体文化,发挥村级党组织引领作用.

    技术型自治村民自治农民主体性赋权理论数字乡村

    数字经济时代农产品直播电商的"信息茧房"困境及其伦理反思

    陈力铭
    141-14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直播电商凭借数据透明与直观互动双重优势,成为数字经济时代农产品销售的重要形式与主要渠道,为乡村经济发展提供显著动力的同时还打造了地域性的农业品牌.然而,由于平台算法的不可知性与农产品的不确定性等因素,农产品直播电商中存在着由信息茧房带来的同质化市场等风险.从消费者角度来看,消费者获得交易伦理中基本的权益保障;从主播的视角出发,诚信经营是电商伦理实体的自主责任;从电商平台的立场来看,算法公平是电商伦理实体的根本保障.为此,需要对农产品直播电商进行政策引导,完善电商伦理实体的法律规约,通过技术创新助推数字经济时代的农产品直播电商发展新质生产力,引导消费者与主播的双向信任,构建面向他者、全员参与的电商伦理实体市场.

    数字经济农产品直播电商信息茧房伦理反思

    百年文学想象中的茶马古道

    严雪明
    149-158页
    查看更多>>摘要:百年文学对于茶马古道的书写呈现出从自发到自觉的过程,反映了百年中国社会环境和文学思潮的变化.20 世纪上半叶,西方旅行家、底层知识分子和官方考察者通过三种不同的观看视角和叙述声音,展现了茶马古道及中国西南地区的多重面貌;解放之后茶马古道被赋予新的历史使命,寄托了作家对于新中国及边疆人民的想象;20 世纪90 年代以来,茶马古道在文学想象中获得了主体性地位,其功能也从实用性向象征性转变,在不断被书写中逐渐成为一种意义丰富的文化符号.在新时代"一带一路"的语境之下,对于茶马古道的文学书写应突出其地域性、民族性与世界性,着力挖掘古道与中华文明的深层联系.

    百年文学茶马古道新中国想象文化寻根符号化

    塑形铸魂:党建引领乡村文化建设的目标任务与实践路径

    肖述剑张妍
    159-168页
    查看更多>>摘要: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在城镇化和现代化的冲击下,乡村文化逐渐被边缘化,面临着多元主体缺失、文化传承危机、产业发展滞后和制度供给不足的现实困境."党建引领"是乡村文化建设的"主心骨",能够为乡村文化建设扫清障碍、夯实根基、增添动力,推动乡村振兴守根铸魂和聚力赋能.新时代新征程,党建引领为新时代乡村文化建设塑形铸魂,主要体现在确保乡村文化建设方向不偏、确保乡村文化建设主体有力、确保乡村文化建设保障到位.新时代全面推动乡村文化建设的目标任务主要包括激活乡村文化建设主体内生动力,提升乡村居民素质水平,推动乡村经济高质量发展以及推进乡村文化机制的改革创新.高质量推进乡村文化建设要整合用好文化资源,增强村民对乡村文化的认同感;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推动乡村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推进"文化+"产业融合,打造乡村产业融合发展新样态;强化组织化培育,优化和重构乡村文化的生产供给机制.

    基层党组织产业融合公共文化空间乡村文化建设乡村振兴

    农村志愿服务赋能乡村文化振兴:困境与超越——基于"制度—生活"的视角

    侯同佳
    169-178页
    查看更多>>摘要:扎实推进乡风文明建设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农村志愿服务是赋能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实践形式.文章基于"制度—生活"视角,以华北A县的农村志愿服务实践为个案,探讨农村志愿服务赋能乡村文化振兴的实践困境与优化路径.制度化的组织建设是当前农村志愿服务发展的主要路径,但是因缺少农民公共参与,未能有效赋能乡村文化振兴.农民公共参与的缺失归结于农村志愿服务体系的制度建设与农民生活的三重脱嵌,即制度主体与生活关系脱嵌、制度规则与生活方式的脱嵌以及制度运行机制与生活观念脱嵌.有鉴于此,农村志愿服务赋能乡村文化振兴应从培育乡村文化精英、创新契合农民生活的农村志愿服务活动、激活乡村社会的情感与价值联结等方面入手,推动农村志愿服务制度建设的在地化调适.

    农村志愿服务乡村文化振兴制度与生活嵌合在地化调试

    "两个结合"巩固文化主体性的学理分析

    卢建华颜晓峰
    179-185页
    查看更多>>摘要:人的主体性是通过自己创造的文化来实现的,文化背后不是孤立的个人,而是联合为一定社会的和历史的共同体.因此,人的主体性总是体现为一个民族的文化主体性.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问题实质是近代以来西方列强入侵所造成的现代化危机,这就决定了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问题必须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中才能得到解决.马克思主义科学真理为巩固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奠定了思想前提;中国共产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为巩固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提供了根本政治保证和物质基础;"第二个结合"的提出体现出中华民族高度的文化自觉意识、文化主体意识和文化担当意识,为进一步巩固文化主体性提供了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和更为广阔的创新空间.新时代新征程,我们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守好马克思主义这个魂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根脉,立足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实践,坚持文明交流互鉴,坚实巩固中华民族独立自主、开放包容、自觉自为的文化主体性,不断培育和创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推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

    "两个结合"文化主体性中国共产党马克思主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