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赵心愚(兼)

月刊

1004-3926

028-85522071;85522577

610041

四川省成都市一环路南4段16号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Journal Journal of Southwest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为人文社会科学综合性学术刊物。注重民族问题和民族学方面的研究。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国家通用语言文字"释义

    王启涛
    1-17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从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的角度,对"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来龙去脉和深邃含义做了全面考证.论证了"中国通用语言文字"与"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异同,考察了我国从"雅言""通语""官话"到"国语"、从"国语""大众语""普通话"到"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历史进程.文章认为:在清末民初之前,"雅言"作为王朝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往往体现了一种特权和身份,是自上而下的、从内而外的,体现的是一种从中心到边缘的辐射力和差异性,体现的是精英和官僚文化,往往是士大夫阶层的一种文学语言,追求的是古今兼容,南北兼顾,体系庞大,追求人造性质、综合性质、规定性质,讲求苛细谨严和精雕细刻,甚至艰深冷僻.其听、说、读、写往往是小众的,是"点"上和"线"上的,而非"面"上的,至于普通的人民大众,是不太可能有接受雅言教育、推广和普及机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政府所提倡的"普通话""汉民族共同语""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体现的是一种真正的语言文字平等和民主,是扁平化的、大众的、全覆盖的、无差别的、普惠的、上下贯通的,是以"点"带"线"、以"线"代"面"、"点线面俱全"的全民语言文字教育运动,国家通过通用语言文字大众普及教育,培养国家通用语文听、说、读、写的能力,促进人民大众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现代科学技术知识的接受和普及,全面提升每一位公民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素养,提升国民意识,完善社会综合治理,实现全社会经济和文化振兴,从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普通话"传达的是活生生的话语,体现的是"普"(普遍)和"通"(通用),追求的是一种凝聚力、向心力和群体认同、民族国家的认同,通过语言文字的统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现民族国家的长治久安."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体现了普通话作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国家"地位和民族之间的"通用"地位.

    国家通用语言文字释义

    文化新质生产力的生成逻辑、主要特征与价值意蕴

    谢加书段文婷
    18-27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化新质生产力是新质生产力在文化生产领域中的具体呈现样态,是以技术革命性突破为基础、创新起主导作用、生产要素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为基本内涵的先进文化生产力质态.它不仅具有一般社会生产力的"物质属性",还具有独特的"精神属性",具有意识形态属性.文化新质生产力的生成具有深刻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现实逻辑,体现为传统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数字化升级、数字文化事业和产业化的发展,实现了文化生产力样态的嬗变,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的特征.文化新质生产力深刻改变了人们的文化生产和文化生活方式,在促进我国人民群众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推动我国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加强世界文明交流互鉴等方面具有重要价值.

    文化新质生产力生成逻辑主要特征价值意蕴

    数字赋能中国文化创意产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协同机制及时空演化

    董文静王昌森
    28-36页
    查看更多>>摘要:运用熵权法对中国31个省份(不含港澳台)数字赋能文化创意产业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及各子维度发展水平进行测度,研究数字赋能中国文化创意产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时空演化特征,并利用障碍度模型分析数字赋能中国文化创意产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障碍因子.研究结果显示,数字赋能中国文化创意产业新质生产力发展综合水平整体呈上升态势,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能力在指标得分上呈现由沿海向内陆逐渐递减的"梯队结构",在空间分布上表现出比较明显的"马太效应";数字赋能中国文化创意产业新质生产力综合发展水平呈现明显的空间分异,东部地区整体质效持续领先,中部地区崛起势头正劲,西部地区存在短板弱项但潜力势头强劲,且各省份在各子维度的发展水平不平衡现象显著;数字赋能中国文化创意产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主要障碍因子分别为,科技馆数量、R&D经费投入强度、工业企业新产品产值.最后,根据东部、中部、西部地区的主要障碍因子,分别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文化创意产业数字技术协同机制熵权法障碍因子

    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内在机理及其现实旨归

    杨鑫王岩
    37-45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作为中华文明的现代转型,既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内在规律使然,也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主动探索、自觉构建的文明产物,体现出合规律性、合价值性和合目的性的有机统一.立足当下,国内外局势深刻变革中的多维诉求为中华民族现代化文明的出场提供了现实动因,要求中华民族在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人民至上、坚定文化自信及推动"两个结合"中做出实践应答.着眼未来,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能够在焕新中华民族传统文明、超越资本主义现代文明和创造社会主义新型文明中展现出人类文明新图景.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中国式现代化习近平文化思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在机理

    从结构到实践:虚实交互驱动中国式文旅深度融合新范式

    吴倩
    46-53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议题应回到中国式现代化整体格局中予以审视.新技术语境下,文化、科技与旅游正呈现一种复合性融合,为该议题提供了新的阐发语境.引入齐格蒙特·鲍曼的文化实践范式对其中的理论脉络、转向生成与价值意义展开阐释.研究发现:文旅融合即以虚强实,大众传媒所创设的拟态环境促成了符号消费的入场,带来一种以"结构"为主导的脱实入虚型文旅融合,而移动互联至全息元宇宙技术则实现了以"实践"为面向的虚实交互型新文旅,这也是一种以"人"为中心的中国式文旅融合新范式.具体转向体现在旅游者从表象认同转向介入其中的具身展演,旅游地从消极的载体转向建构性元素,而旅游体验则从同一性转向生成性;其生成机制有三层:交互叙事—以赛博格为主体的具身交互叙事—基于空间智能技术的具身交互叙事.虚实交互型新文旅重申中国式文化现代化建设旨归;其实践启示在于应充分顺应文旅融合新规律,实现从建构思维到涌现逻辑的转换.

    结构实践虚实交互文旅深度融合

    空间生产视角下传统村落乡村性褪色与修复研究

    王进周坤
    54-61页
    查看更多>>摘要:保护传统村落乡村性就是保护中华农耕文明基因库.基于空间三元辩证理论与空间修复论,梳理出传统村落空间演化与乡村性"起源—变革—褪色—修复"的内在机理.研究发现,乡村性是传统农耕生产与生活中的"物"的演化,根植于村民所创造的空间的实践和表征性空间,并受他组织构想的空间的表象影响.在异质群体的集体智慧下,土地制度变革与现代文明发展成为空间表象不断扩张的主要因素.乡村空间从"封闭、自治"走向"开放、共治".绝对空间为乡村空间的实践提供了生产与生活的资源基础,并延伸出历史空间,共同成为支撑传统村落基因得以延续的空间载体.传统村落保护应注重村民在空间的实践与表征性空间中的参与与获益,创造解决乡村劳动力盈余的路径和机制,促进生产要素集聚于空间的实践.确定传统村落"前台—帷幕—后台"界限,引导他组织赋能空间的表象,鼓励社会资本和力量投入表征性空间创造,以延迟由现代化、城镇化带来的同质化发展进入"表征性空间"的时间,实现时间维度的乡村性修复.

    传统村落空间生产空间历史乡村性修复

    乡村旅游地"村庄经营"的行动逻辑与模式——集体行动理论下的典型案例分析

    张行发徐虹
    62-70页
    查看更多>>摘要:"千万工程"建设为国内乡村旅游发展和乡村振兴提供了新的发展理念和工作方法,"村庄经营"是浙江省"千万工程"蕴含的重要发展经验探索.基于此,研究选取典型乡村旅游地为案例,以集体行动理论为研究视角,探索了典型乡村旅游地"村庄经营"的行动逻辑和模式创新.研究结果表明:案例地"村庄经营"是多主体共同行动和角色有效扮演的复杂过程;新型城乡关系下能人回流成为推动"村庄经营"的关键性力量,主导案例地多主体协作与资源要素整合;城乡资源要素流动是驱动乡村旅游地"村庄经营"的重要外部力量,内部公平利益联结机制是促成乡村旅游地集体行动开展的重要保障.案例地"村庄经营"发展模式建构起了复杂行动者网络,形成了以农民为核心的多元主体参与模式,实现了乡村再组织化,激活了乡村内生发展动力,推动了乡村旅游产业迈向集体化和规模化,摆脱了集体行动困境,促进了乡村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和农民农村的共同富裕.研究结果为乡村旅游地实现"村庄经营"与共同富裕提供了实践参考.

    乡村旅游村庄经营集体行动行动逻辑模式

    流动与重构:南方丝绸之路上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郝彧
    71-78页
    查看更多>>摘要:南方丝绸之路与北方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草原丝绸之路等走廊通道共同构成中华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和中外文明交流互鉴的宏观图景.它通过藏彝走廊北连河西走廊,中通苗疆走廊,南接南岭走廊,是连接西南民族地区经济、政治、军事、文化的纽带,构成西南边疆各民族交汇共生的线性空间,承载着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记忆.它将西南民族地区勾连成为互通的区域,发挥了经济大动脉和文化传送带的功能,有力促进各民族人口、商品和文化流动.沿线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增强了区域社会的开放性和包容性,形成合作共生的互嵌式社会.人口、商品和文化流动以线带面推动各民族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整合,增进了各民族的社会紧密性、经济依存性和文化共同性.推动南方丝绸之路的现代性重构,加快民族走廊互联、交通路网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构筑、圈层经济社会重塑对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全面交流和深度交融有积极影响.

    南方丝绸之路交往交流交融边疆安全流动

    注销行政许可的功能定位与制度完善

    徐继敏徐卓
    79-85页
    查看更多>>摘要:注销行政许可是行政许可领域的重要行为,多数法律规范将注销行政许可定义为事实行为,部分法律规范规定的注销实为撤回,少数法律规范规定的注销实为撤销或吊销.法律规范对注销行政许可规定的混乱,导致注销行政许可的法律属性定位不清,混淆了注销与撤回、撤销和吊销之间的关系,导致注销行政许可制度设计不科学.注销行政许可应回归事实行为属性、重塑注销行政许可的公示功能和退出行政许可功能,修改《行政许可法》第70条注销条款,明确注销的事实行为属性与注销主体,去除与注销事实行为属性不相适应的注销情形,统帅其他法律规范设定注销条款.

    行政许可法注销行政许可注销功能事实行为

    地方政府促进民营企业制度现代化的法治范式——基于10省市政策文本的分析

    何荣山何文浩
    86-95页
    查看更多>>摘要:民营企业制度现代化是完善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的微观表达,也切合了中国式现代化的题中之义.地方政府的试点探索是其中的关键变量.然而,现有地方促进政策存在"有条件"界定不清、短期激励与"量化发包"等缺陷,难以有效激发民营企业制度现代化的自主动力.随着营商环境的优化与地方治理能力的提升,地方政府应主动将法治范式调整为长效促进的升级策略,其核心要义是明确地方政府与民营企业在企业制度转型中的角色定位与行为界限.彰显企业自主的"同意论"补足地方政府干预民营企业制度转型的正当性证成.落实经营自主权保障、政府精准施策与举措得当、强化行政诉讼作用和政商间个案协商也是法治范式的应有之义.当然,为激励地方积极性,专门化设计"容错免责"亦不可或缺.

    地方政府民营企业制度现代化政商关系经营自主权营商环境法治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