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李明

月刊

1673-9868

liaokun@swu.edu.cn

023-68252540

400715

重庆市北碚区天生路2号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Journal Journal of Southwest University(Natural Science)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由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发布的《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核心版)2010年版于2010年12月出版,在该引证报告中,《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总被引频次为1817,影响因子为0.710,综合评价总分为73.5分,在该引证报告发布的1946种自然科学核心期刊中综合排名第85名,在综合大学学报类期刊中综合排名第1名。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ESG表现对农业上市公司绩效的影响研究

    朱柏洋
    110-122页
    查看更多>>摘要:近年来,农业上市公司践行绿色可持续发展理念及ESG表现备受政府和公众关注.该文以2012-2020年A股农业上市公司为样本,理论分析和实证检验ESG表现对农业上市公司绩效的影响及机制.研究发现:良好的ESG表现显著促进了农业上市公司绩效的提升,经替换变量与模型、PSM-DID与安慰剂、 工具变量与GMM等稳健性测试后结论成立.通过异质性分析,发现非国企、 东部地区农业上市公司ESG表现的绩效促进效应更明显.机制检验表明,农业上市公司ESG表现通过创新驱动促进绩效改善.

    ESG表现企业绩效价值共创创新驱动

    基于多源数据的都市圈同城化发展现状探究——以成德眉资为例

    刘家莉吴雅刘秀华刘勇...
    123-138页
    查看更多>>摘要:都市圈同城化是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发展的客观要求,为客观研判同城化发展现状,从经济、 交通、 人口、 产业、 公共服务等多维视角出发,综合运用OpenStreetMap路网数据、 百度人口迁徙数据、 高德POI数据等多源数据构建同城化分析框架,并以成德眉资为研究区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得出:①成德眉资经济发展上梯度差异特征突出,处于极化经济发展阶段;②成德眉资半小时轨道通勤圈尚未形成,交通驾驶等时圈整体辐射能力较弱,其中资阳的边缘效应最为严重;③成都在区域人口流动网络中占绝对控制地位,德阳、 眉山、 资阳的人口迁徙热度占比依次降低;④4市产业布局较为接近,但微观行业中各有主导优势产业;⑤地区已形成公共服务极核,存在集聚协同效应但不强,初具同城化雏形.根据研究结果,提出夯实成德眉资同城化的物质基础及优化发展软环境的相关建议,以期为政府后续推进同城化发展工作提供参考.

    都市圈同城化多维数据源百度人口迁徙数据POI数据成德眉资

    乡村产业融合对农民生活满意度的影响

    陈晓红张超正杨千太
    139-148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湖北省武汉市都市圈的480份农户调研数据,采用有序Probit模型和中介效应模型,实证分析了乡村产业融合对农民生活满意度的影响效应及其作用机理.结果表明:①产业融合能显著提高生活满意度;②产业融合主要通过促进农户非农收入增长来提高农民生活满意度,与未参与产业融合的农户相比,参与产业融合农户的人均非农纯收入高出53.7%;③产业融合能通过不同路径提高不同收入阶层农民的生活满意度.对低收入组农民来说,产业融合主要通过心理效应提高农户生活满意度;对中高收入组农民来说,产业融合主要通过收入效应和心理效应提高农户生活满意度.研究结论:乡村产业融合能提高农民生活满意度,但对不同类型农户的增收效应和生活满意度的影响机制存在差异.具体的实践中,产业融合在带动农民增收的同时,应注重通过改善基础设施、 人居环境和公共服务等满足农民的隐性心理需求.

    生活满意度产业融合中介效应收入

    基于社会网络分析的乡村旅游地联合发展研究——以海口市为例

    彭雪凌许先升许新
    149-158页
    查看更多>>摘要:当前,单个乡村旅游的孤立发展已无法满足人们需求,需要推动全域范围内乡村旅游地的联合发展.本文从乡村旅游地的网络结构视角开展研究,以旅游质量为突破口,借助引力模型和社会网络分析方法构建海口市乡村旅游地关系网络并进行分析.结果显示,整体层面海口市乡村旅游地关系网络均衡但完备性较低;局部层面,网络中形成了多个内部关系紧密的子群,但子群之间连接较弱;个体乡村旅游地的层级性明显.基于网络特征提出发展策略,在个体层面应明确乡村旅游地的层级以实行不同的发展策略,局部层面应强化组团内部的协同发展和组团之间的联系,整体层面应优化全域乡村旅游体系,推动全域范围内乡村旅游联合发展.

    社会网络分析乡村旅游乡村振兴联合发展引力模型海口市

    阿克苏河流域地名文化景观分布特征及成因探析

    周璟王盼王宏卫谈波...
    159-172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阿克苏河流域作为内陆河典型样例,探究新疆多民族语言命名的地名文化景观分布特征及成因,促进地名文化传承和保护.基于区域文化和特色将阿克苏河流域地名文化景观划分为自然景观类、 文化景观类、 农垦类、 方位类、 其他类,通过核密度和标准差椭圆分析各类别地名的分布特征,并选取特色鲜明的3类地名,分析其与自然地理要素的关系和基因图谱.研究发现:农垦类地名占比最高,整体分散局部集中,具有明显的方向性;自然景观类地名占比其次,受地形、 水文因素影响明显;文化景观类地名在绿洲中部较密集,整体呈西北—东南向分布;其他各类别地名受不同因素影响呈不同分布特征,其中"吐木"型地名地貌形态指向性明显,渠系型地名随距渠系距离的增加而减少,对应型地名多分布于水系周边,在河流上游沿河分布明显,河流中游沿渠分布明显.地名文化景观分布特征和成因的分析可为地名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提供一些参考,同时,对区域文化脉络、 历史沿革和乡村文化的保护与建设具有现实意义.

    阿克苏河流域地名文化景观空间分布成因分析

    全分辨率与多视法DInSAR矿区地面沉降监测研究

    李宾陶秋香牛冲刘晓帅...
    173-182页
    查看更多>>摘要:选取山东省某矿区6景Sentinel-1A SAR影像,以SRTM DEM为辅助高程数据,分别采用全分辨率与多视法DInSAR对影像进行处理,获取矿区地面沉降信息;收集该矿区同时期5个工作面开采信息和4条水准观测线上水准监测的地面沉降信息进行精度的验证与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全分辨率与多视法DInSAR监测得到的矿区地面沉降的分布、 形态和变化趋势与矿区工作面的开采情况相符.全分辨率DInSAR监测得到的地面沉降最大值与多视法DInSAR监测的地面沉降最大值没有较大差异,并未明显提高多视法DInSAR监测大梯度地面沉降的能力.

    合成孔径雷达差分干涉测量全分辨率多视法矿区地面沉降监测

    单管无线电能传输逆变系统纹波抑制研究

    杨奕张学健罗蕾谢诗云...
    183-193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目前无线电能传输系统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种隔直型拓扑并联无线电能传输发射端电路.该传输系统发射端采用隔直型拓扑结构抑制输入端电流冲击和突变,并且通过移相的方式改善输入电流纹波进而提高系统效率、 减小系统静耗和电流振荡对电源侧的损耗.通过仿真和实验在不同模式对隔直型与传统并联两种拓扑结构进行理论分析并证明该理论的正确性,最终完成样机制作,在输入电压为12 V、 输出功率为28 W的情况下,隔直型拓扑的传输效率达到82%,传统拓扑的传输效率为81%.

    隔直型拓扑发射端电路电源侧输入电流电流纹波

    道岔转辙机自供能传感器设计与能量俘获特性试验

    李守太高鸣源杨明金王平...
    194-208页
    查看更多>>摘要:铁路道岔系统是高速铁路轨道结构的薄弱环节,其中道岔转辙机拉杆部分的拉力不稳定、 不足或超限均会导致道岔锁闭系统出现故障,引发脱轨等安全事故.目前采用外置电源为传感器供电和定期巡检测试拉力,但存在维护成本高和不能实时获取拉力数据等问题.本研究创新性地提出一种基于振动能量俘获技术的轨道道岔转辙机自供能传感器系统,利用轨道振动能量为拉杆插销附置应变传感器和无线数据传输系统供电.基于振动速度控制策略,实测了轮轨交互作用下的钢轨振动数据,与实验室测试吻合,验证了所设计自供能传感器系统的可行性.

    高速道岔自供能传感器振动俘能转辙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