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李明

月刊

1673-9868

liaokun@swu.edu.cn

023-68252540

400715

重庆市北碚区天生路2号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Journal Journal of Southwest University(Natural Science)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由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发布的《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核心版)2010年版于2010年12月出版,在该引证报告中,《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总被引频次为1817,影响因子为0.710,综合评价总分为73.5分,在该引证报告发布的1946种自然科学核心期刊中综合排名第85名,在综合大学学报类期刊中综合排名第1名。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茶叶中东莨菪素和东莨菪苷的测定及相关基因表达

    曹红利王浩乾何梦迪岳川...
    13-21页
    查看更多>>摘要:东莨菪素和东莨菪苷是香豆素类化合物,具有多种生物活性,是传统中药丁公藤类生药的主要活性成分.茶树多酚、生物碱等次生代谢物丰富,但有关东莨菪素和东莨菪苷代谢相关的研究还鲜有报道.本研究建立了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测定茶叶中东莨菪素和东莨菪苷的检测方法,东莨菪素的平均回收率为93.5%,相对标准偏差(RSD)为2.64%;东莨菪苷的平均回收率为91.7%,RSD为3.32%.利用该方法检测了不同发育时期新梢(鱼叶期到一芽三叶期)、不同处理(茶尺蠖为害和低温胁迫)叶片和不同品种/单株叶片中东莨菪素和东莨菪苷的质量分数变化.结果表明,茶树新梢中东莨菪苷的质量分数高于东莨菪素,并且其质量分数随新梢成熟度增加而升高,而东莨菪素的质量分数变化无统计学意义;东莨菪素和东莨菪苷的质量分数与茶树品种遗传差异相关,其中东莨菪素质量分数为18.34~50.88 μg/g,东莨菪苷质量分数为25.84~80.76 μg/g;东莨菪素和东莨菪苷的质量分数受低温和茶尺蠖胁迫的影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不同发育阶段茶树新梢中东莨菪苷生物合成相关的基因表达水平进行检测,结果表明,合成通路上游基因的表达模式与东莨菪苷的积累模式间不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研究结果为茶叶中东莨菪素和东莨菪苷的准确检测和开发利用以及选育高东莨菪素和东莨菪苷质量分数的茶树资源提供参考.

    茶树东莨菪素东莨菪苷质量分数检测基因表达

    受光强调控参与茶树叶绿素代谢的NF-Y家族基因的鉴定与分析

    刘珂饴唐千惠张欣韦清俊...
    22-32页
    查看更多>>摘要:核因子Y(nuclear factor Y,NF-Y)是一类光敏的、通过结合启动子CCAAT-box顺式作用元件,从而调控植物生长发育、叶绿素代谢、逆境胁迫响应等生物学过程的重要转录因子.叶绿素作为茶叶色泽的主要成分之一,在茶树中的形成受环境中光强条件的影响.目前,尚不清楚茶树中叶绿素代谢是否与NF-Y调控有关.研究检测了茶树在不同光强处理中NF-Y家族和叶绿素代谢途径结构基因的表达以及叶绿素质量分数,并对叶绿素代谢途径结构基因启动子区域CCAAT-box元件、基因表达与叶绿素代谢相关性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茶树中至少存在9个CsNF-Y基因和8个叶绿素代谢途径结构基因的表达响应光强.启动子区域100 bp内含CCAAT-box元件的基因在强光中表达具有上调趋势,茶树CsNF-Y可能参与了对这些基因的转录调控.相关性分析显示,CsUROS,CsMgCh2,CsCBR2表达水平与CsNF-YA5,CsNF-YA10表达水平,叶绿素质量分数显著相关.在光信号中,CsNF-YA5,CsNF-YA10 可能通过 CsUROS,CsMgCh2,CsCBR2 调控了叶绿素代谢.

    茶树核因子Y光强叶绿素代谢

    铝胁迫下油菜幼苗叶绿素质量分数与光化学效率及碳同化代谢的研究

    吴家怡孟丽姣袁芳史红松...
    33-47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土壤酸化的加剧,土壤中的Al3+已成为限制甘蓝型油菜生长和产量的主要因素之一.以甘蓝型油菜品种ZS11和10D130为实验材料,在处理第15 d测定其叶绿素质量分数、叶绿素荧光参数、气体交换参数、碳同化关键酶活性及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质量分数.结果表明:2个品种的叶绿素质量分数、PSII光化学效率参数、电子传递速率、气体交换参数和核糖-1,5-二磷酸羧化酶(Rubisco)活性均随铝胁迫浓度上升而下降,而气体交换参数在铝浓度为800 μmol/L下上升.相较于品种10D130,品种ZS11的净光合速率、甘油醛磷酸-3-磷酸脱氢酶(GAPDH)活性、核糖-5-磷酸激酶(PRK)活性和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质量分数在一系列铝浓度处理下与各自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说明品种10D130较ZS11对铝更敏感.

    铝胁迫甘蓝型油菜碳同化光合性能

    不同基因型甘薯块根褐变度的差异分析

    李佳欣冉海榕傅玉凡陈培涛...
    48-56页
    查看更多>>摘要:甘薯块根在收获、运输、加工和储存过程中存在因创伤而褐变的现象,影响了鲜薯的商品性和加工成品的品质.对87份甘薯基因型之间的块根褐变度(BD)差异及其与块根干物质质量分数、薯皮薯肉的过氧化物酶(POD)、多酚氧化酶(PPO)的相关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甘薯块根褐变度不仅在基因型间存在差异,而且以紫肉群体、橘红肉群体里的基因型的BD值相对较大.相关性分析表明:在干物质质量分数相同的情况下,薯肉褐变度与薯肉明度(L*)显著负相关、与红绿色彩(a*)显著正相关;在色度值相同的情况下,薯肉褐变度与干物质质量分数显著正相关,与POD,PPO活性有一定正相关.

    甘薯块根褐变干物质质量分数过氧化物酶多酚氧化酶

    应用qPCR研究三峡库区沉积物中拟多甲藻的动态变化——以汝溪河为例

    施军琼向蓉何书晗欧阳添...
    57-67页
    查看更多>>摘要:拟多甲藻水华已经成为三峡水库支流的常见水华之一,但其发生过程尚不清楚.为了揭示拟多甲藻在底泥沉积物中的动态变化及其影响因素,采用系统发育和实时荧光定量PCR(qPCR)技术,分析三峡库区支流—汝溪河回水区2016-2017年不同月份3个断面(T1-T3)沉积物中的甲藻.结果表明:底泥沉积物的甲藻为倪氏拟多甲藻(Peridiniopsis niei);3个断面底泥的甲藻基因拷贝数均在3-5月期间达到最大值,且春季细胞数显著高于夏、秋和冬季(p<0.05);3个断面左样点的底泥甲藻基因拷贝数的最大值分别为70.18×103个/g,68.60×103个/g和42.77×103个/g.多元回归分析显示:底泥甲藻拷贝数与泥温、总磷、碳磷比呈线性负相关(p<0.05),而与底泥中的总氮质量分数相关性不大(p>0.05),其中,泥温与春季甲藻拷贝数显著相关,钙和钾显著影响夏季甲藻拷贝数,总氮和总碳分别是秋季和冬季甲藻拷贝数的驱动因子.综合表明:春季是底泥拟多甲藻变化最活跃的时期,底泥甲藻动态变化受温度和营养盐的协同作用.研究为三峡库区甲藻水华的监测和防治提供了新的手段和科学参考.

    拟多甲藻实时荧光定量PCR沉积物三峡库区动态变化

    三峡库区不同支流浮游植物群落季节动态比较研究

    王佳慧史邵华付千妤曾波...
    68-82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解三峡库区支流汝溪河和龙河浮游植物群落季节动态及其差异,分别于2021年春季(3月)、夏季(7月)、秋季(9月)以及冬季(11月)对汝溪河和龙河的浮游植物群落和水环境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汝溪河共采集到浮游植物7门139种;龙河共采集到浮游植物6门108种.汝溪河不同季节浮游植物丰度变动范围为0.44×105~59.87×105个/L,以硅藻门、蓝藻门、绿藻门为主;龙河不同季节浮游植物丰度变动范围为0.28×105~16.49×105个/L,春季以甲藻门为主,其他季节均以硅藻门为主.汝溪河共鉴定出优势种11种,春季以硅藻门为优势类群,其他季节均以蓝藻门为优势类群;与汝溪河不同,龙河共鉴定出优势种26种,春季以甲藻门为优势类群,其他季节均以硅藻门为优势类群.汝溪河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和Pielou均匀性指数均在冬季显著高于春季和夏季(p<0.05);龙河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和Pielou均匀性指数在冬季显著高于夏季(p<0.05);龙河和汝溪河Margalef丰富度指数在不同季节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相关分析表明:汝溪河浮游植物总丰度与溶解氧和高锰酸盐指数呈显著正相关;龙河浮游植物总丰度与pH值、溶解氧、氨氮和磷酸盐呈显著正相关.冗余分析表明:汝溪河浮游植物群落在春季主要受pH值、溶解氧、电导率、总氮和总磷的影响,在夏季和秋季主要受水温和浊度的影响,在冬季主要受透明度的影响;龙河浮游植物群落在春季主要受氧化还原电位的影响,在夏季主要受浊度的影响,在秋季和冬季主要受水温、电导率和流速的影响.研究为保护三峡库区支流物种多样性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三峡库区不同支流藻类多样性水体理化性质季节差异

    中国滇南地区莲雾炭疽病病原菌的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

    李维峰何鹏搏陈红梅夭莹云...
    83-91页
    查看更多>>摘要:莲雾炭疽病是国内外莲雾种植区的常年流行病及引起严重经济损失的一种重要真菌病害,但不同地区的病原菌种可能不同.该研究主要描述云南省南部发生的莲雾炭疽病症状,分离纯化病原菌并鉴定其种类.经观察,此莲雾炭疽病的典型病斑为椭圆或不规则形,中央区灰白色,周围褐色,最外围有一黄色晕圈;后期病斑扩展形成不规则大斑或枯斑;病害侵染果实引起腐烂变质.通过分离培养和纯化获得7个真菌菌株,柯赫氏致病性试验表明从西双版纳和普洱两地样品中获得的LWTJ2和LB4为致病菌株.两菌株形态特征相同,在马铃薯葡萄糖琼脂培养基(PDA)上的菌落为圆形,白色或淡黄白色,边缘光滑齐整,表面呈绒毛状,气生菌丝发达;后期菌落颜色稍加深,中央区灰黑色并产生大量蛋橙色分生孢子团;在显微镜下观察,病菌菌丝透明,分隔,呈锐角或近直角分枝;分生孢子无色,长椭圆形,两端盾圆,大小为9.8~18.0(平均13.9±2.1)μm×4.5~6.0(平均5.5±1.0)μm;未观察到病菌的有性型.采用ITS1/ITS4通用引物通过PCR扩增获得两菌株的rDNA-ITS序列均为545 bp(GenBank登录号为OL963924和OL413460).Blast-n比对和系统演化树分析表明,两个菌株Blast-n相似度及在演化树上聚集于同一末端分枝的置信限均为100%;两者与暹罗刺盘孢Collectotrichum siamense WZ-365菌株(Acc.No.MN856443)对比的相似度为99.08%,在系统演化树中与暹罗刺盘孢聚于同一末端分枝的置信限为96%.该研究较详细地观察记载了滇南地区莲雾炭疽病的症状及病原菌的形态特征,根据形态学与rDNA-ITS序列的Blast-n对比和演化树分析鉴定获得的LWTJ2和LB4菌株均属于暹罗刺盘孢C.siamense.这是莲雾炭疽病的一种新病原真菌,其进一步证明了莲雾炭疽病病原菌的多样性,也为该病害的诊断监测和有效控制提供了科学依据.

    莲雾炭疽病暹罗刺盘孢病害症状病菌形态特征rDNA-ITS序列Blast-n和系统演化树分析

    叶蝇科昆虫生物学和地理分布分析

    徐荣臻申爽朱永强尹新明...
    92-99页
    查看更多>>摘要:概述叶蝇科昆虫的生活史、食性、适蚁性和盗寄生性等生物学特性,并对叶蝇科、属、种的地理分布进行分析.叶蝇科在世界动物地理区的分布统计结果表明,叶蝇科3亚科均为世界性分布.真叶蝇亚科属级阶元在东洋界丰富度最高,其次为新热带界;其种级阶元在东洋界分布最丰富,其次为古北界,非洲热带界和澳洲界分布的数量较少.平鬃叶蝇亚科属级阶元在新北界丰富度最高,其次是古北界和非洲热带界;其种级阶元在非洲热带界最为丰富,其次为新热带界和古北界.叶蝇亚科属级阶元在非洲热带界、新北界、新热带界丰富度较高,古北界和东洋界丰富度较低;其种级阶元在新热带界最为丰富,其次为非洲热带界,分布最少的为古北界.

    昆虫叶蝇科生物学区系

    间作模式对桑园土壤养分及产量效益的影响

    周丽贺兵李冬兵刘学锋...
    100-107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究不同桑园间作模式下各间作体系产量和经济效益的差异,并优化桑园间作,以桑树净作(CK)为对照,另设桑树间作大豆(MS)、桑树间作花生(MP)、桑树间作甘薯(MSt)、桑树间作马铃薯(MPt)4种间作模式,分析了5种模式对桑园土壤肥力、桑叶及间作物产量、种间竞争力指数和系统综合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种植模式显著影响了桑园土壤养分含量、系统产量和综合经济效益.土壤养分随生育时期而变化,至共生结束,MS,MP两种养地间作模式土壤pH值分别降低了 2.37%,0.39%,全氮和全钾含量比共生前分别增加了 0.76%,11.49%和2.03%,0.26%;MSt,MPt两种耗地作物土壤pH值升高了 5.71%,4.34%,土壤全磷含量降低了 5.56%,2.04%,两者在土壤全氮和全钾含量的变化规律相反:MSt减少11.41%、MPt增加8.03%,MSt增加0.83%、MPt减少8.50%.与净作相比,MS,MSt,MPt模式下桑叶产量分别提高32.90%,35.50%,13.05%,MP降低10.55%,间作物产量较净作减少,但系统产量总体增加.除花生外,间作下大豆、甘薯、马铃薯的种间竞争能力均弱于桑树;各模式产投比从大到小依次为:MS,MP,MSt,MPt;间作提高了土地利用效率;MSt,MS,MPt和 MP模式分别增加了间作物纯收入.综合考虑土壤养分含量、产投比、LER值和桑园综合经济效益等因素,在桑园中间作大豆具有更高的土壤可持续性和经济推广价值.

    桑园间作土壤养分土地当量比产量综合经济效益

    柑橘育苗钵装填成穴生产线的设计与试验

    何林蒋杰李家操张福凯...
    108-121页
    查看更多>>摘要:柑橘工厂化容器育苗的砧木苗在带基质移栽过程中,育苗钵装填和移栽穴成型均由人工作业完成,劳动强度大、效率低、作业质量较差.针对这一问题,研究设计了一种育苗钵装填成穴生产线.整机主要由装填模块、浇灌模块、冲穴模块3部分组成,配合以8个育苗钵为一组的转运框,进行流水作业.主要设计了具有苗钵支撑和快速卸载功能的转运框、具有均匀装填功能的分流-刮土装置、定量浇灌装置和冲穴装置,并开发了整机的控制系统.分析了生产线关键工作过程,并采用正交试验法优化了工作参数.以装填量、装填均匀性为评价指标开展装填试验,结果表明当营养土体积含水率为3%、提升机速度为0.25 m/s、卸料高度为580 mm时装填效果最好.以孔径收缩率、育苗钵塌陷高度和营养土沉降高度为评价指标开展浇灌-冲穴试验,结果表明当浇灌总量为450 mL、浸润时间为19 s、冲穴柱锥尖角度为35°、冲穴速度为200 mm/s、冲穴柱穴底停留时间为2 s时成穴效果最好.最优参数组合下,整机工作效率大于2 300钵/h,且装填成穴效果好,能够满足柑橘育苗钵装填成穴在线自动化生产需求.

    柑橘工厂化育苗育苗钵装填冲压成穴移栽穴正交试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