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西南农业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西南农业学报
西南农业学报

李跃建

双月刊

1001-4829

Jxuebao@sina.com

028-84504004

610066

成都市外东沙河大桥侧

西南农业学报/Journal Southwest China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由四川、云南、贵州、广西、西藏和重庆六省市农科院、所,共同举办的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综合性农业学术期刊。主要刊登农牧业各个学科应用基础研究、应用技术、区域综合开发和软科学方面的研究报告、专题论文、研究简报、学科进展述评等文章。本刊立足于大西南、面向全国、分学科地、及时地、有见地反映西南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新成果、前沿动态,以推动农业科研、教育和生产的发展。本刊热忱欢迎全国农业工作者投搞,订阅。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根际细菌群落结构对黄瓜幼苗干旱胁迫的响应

    王灿赵文麟张新梅许彬...
    92-10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了解根际细菌群落结构和功能对黄瓜幼苗干旱胁迫的响应.[方法]采用盆栽控水法设置干旱处理D和正常处理N,利用Illumina NovaSeq测序技术测定黄瓜幼苗根际细菌群落结构和多样性.[结果]处理N的叶绿素和可溶性糖含量分别是2.440和10.380 mg/g,显著高于处理D的1.547和8.356 mg/g;处理D的脯氨酸和丙二醛含量分别为51.807 μg/g和54.848 nmol/g,显著高于处理N的32.628 μg/g和29.005 nmol/g;处理N的根系活力为32.670 μg/(g·h),显著高于处理D的20.714 µg/(g·h);处理N的SOD含量为324.826 U/g,显著低于处理D的578.363 U/g;黄瓜幼苗根际细菌群落中,门分类水平下丰度前5位的是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芽单胞菌门(Gemmatimonadota)、拟杆菌门(Bacteroidota)、酸杆菌门(Acidobacteria)和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ota);α多样性指数(Chao1、Shannon、Simpson)中各处理间无显著差异,但PCoA分析显示,两处理间细菌群落结构差异显著;处理N与处理D相比,芽单胞菌显著升高,而拟杆菌和厚壁菌则显著下降;LEfSe结果显示,处理D显著富集以拟杆菌门和厚壁菌门为主的Muribaculaceae、梭菌纲(Clostridia)、芽孢杆菌纲(Bacilli)等有益细菌;根际细菌群落功能分析发现,处理D显著增加RNA加工和修饰、染色质结构和动力学、转录、氨基酸运输和代谢、碳水化合物的运输和代谢等相关功能的丰度,并上调与硫胺素等次级代谢物相关的合成途径及以糖类、氨基酸为主的降解代谢途径.[结论]干旱胁迫对黄瓜幼苗根际细菌群落结构有显著影响,促进根际土壤中以拟杆菌和厚壁菌为主的有益微生物显著富集,并对其细菌群落生命活动产生诱导和促进作用,使与硫胺素等次级代谢物相关的合成途径和以糖类、氨基酸为主的降解代谢途径丰度显著上调.以期为挖掘在干旱胁迫下对黄瓜秧苗生长可能有正向作用的土壤有益菌互作机制研究提供新思路.

    黄瓜幼苗干旱胁迫根际细菌群落结构

    深色有隔内生真菌对NaCl胁迫下白皮松幼苗生长、光合荧光及离子吸收的影响

    徐朗赵梓彭谢冰郭畅...
    101-10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研究NaCl胁迫下深色有隔内生真菌(DSE)菌株对白皮松的生长、光合荧光参数和矿质离子含量的影响.[方法]进行NaCl胁迫和接种处理,NaCl胁迫设置4个浓度水平:0%、0.1%、0.2%、0.3%;设置接种Paraphoma radicina(Pr),Phialophora mustea(Pm),Alternaria tenuissima(At),Acrocalymma vagum(Av)和未接种对照(CK)组.NaCl 胁迫处理 30 d,测定侵染率、植株生物量、光合荧光参数以及K+、Na+含量等.[结果]Pr、Pm、At、Av菌株的侵染率分别在0.3%、0.2%、0.1%、0.2%NaCl浓度达到最高.相比于0%NaCl胁迫,0.3%NaCl胁迫下的接菌白皮松地上、地下及总生物量均显著提高.接菌处理提高了白皮松总叶绿素含量和光合参数;降低叶绿素荧光ABS/RC、DIo/RC值,提高TRo/RC、ETo/RC值.此外,在0.3%NaCl浓度下,接种Pm、At、Av菌株的白皮松地上部分Na+含量显著降低,分别下降34.0%、26.6%、26.3%;接种Pm、Av菌株的白皮松地下部分Na+含量显著低于未接菌白皮松,分别下降24.4%和26.6%;在0.2%NaCl浓度下,接种Pr、Pm、At、Av菌株的白皮松地下部分K+含量分别显著增加42.9%、58.99%、56.96%、55.92%,从而提高了植株K+/Na+比.[结论]适度的NaCl胁迫可提高DSE侵染率,接种DSE能降低NaCl胁迫对白皮松光合的影响,调节体内K+、Na+离子含量,缓解白皮松受到的胁迫伤害,以维持逆境下白皮松的生长发育.

    深色有隔内生真菌白皮松NaCl胁迫生长光合荧光离子吸收

    白芍根腐病病株与健株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及酶活性变化

    张英英吴之涛杨宪忠魏玉杰...
    109-11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研究白芍根腐病病株和健株土壤根际微生物群落结构变化以及土壤环境因子、微生物群落与白芍根腐病之间的关系,为白芍根腐病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野外调查研究方法,利用Illumina MiSeq高通量测序技术对白芍健株和病株的根际土壤微生物多样性进行测序,并对土壤养分及酶活性进行分析.[结果]与白芍健株相比,病株根际土壤有机质含量显著增加,速效钾含量显著降低,土壤碱性磷酸酶、过氧化物酶显著增加.病株根际土壤细菌丰富度和多样性减少,真菌丰富度和多样性增加.病株根际土壤细菌群落中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拟杆菌门(Bacteroidota)、Sumerlaeota的相对丰度显著高于健株,绿弯菌门(Chloroflexi)、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ota)、Ethylomirabilota、厚壁菌门(Firmicutes)相对丰度显著下降.鞘氨醇单胞菌属(Sphin-gomonas)、Chthoniobacter、Subgroup7、Saccharimonadales在病株根际土壤中的相对丰度高于健康植株.病株根际土壤真菌群落中子囊菌门(Ascomycota)相对丰度增加,担子菌门(Basidiomycota)相对丰度减少,接合菌门(Zygomycota)相对丰度显著高于健株.土壤pH、有机质、有效磷、速效钾、水溶性盐、碱性磷酸酶、过氧化物酶、脲酶、蔗糖酶是影响白芍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变化的重要因子,主要与细菌优势菌门 Chloroflexi、Methylomirabilota、Actinobacteriota,真菌优势菌门 Chytridiomycota、Basidiomycota、Ascomycota 的变化密切相关.[结论]芍药根际土壤中土赤壳属(Ilyonectria)、白粉属(Erysiphe)、镰刀菌属(Fusarium)等有害真菌相对丰度显著增加,养分失衡、酶活性变化是导致白芍根腐病发病的重要原因.

    白芍土壤微生物群落根腐病酶活性

    哈茨木霉UN-2β-葡聚糖酶诱导及对水稻纹枯病的抑菌防病作用

    杨春林席亚东胡强李洪浩...
    119-12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优化哈茨木霉UN-2菌株产β-葡聚糖酶的培养基组分及发酵参数,提高其产酶能力,研究β-葡聚糖酶粗酶液对水稻纹枯病病原菌的拮抗作用及田间防效,阐明哈茨木霉菌株UN-2在水稻纹枯病生物防治中的应用潜力.[方法]采用单因素试验考察不同碳源、氮源和金属离子对哈茨木霉菌株UN-2产β-葡聚糖酶的影响,利用正交试验确定木霉菌株产β-葡聚糖酶的最适温度、pH、接种量、瓶装量、摇床转速和发酵时间,优化哈茨木霉菌株UN-2产β-葡聚糖酶诱导发酵条件;通过体外拮抗试验和田间防效试验研究β-葡聚糖酶粗酶液对水稻纹枯病的抑菌防病作用.[结果]哈茨木霉菌株UN-2发酵产β-葡聚糖酶最佳碳源和氮源分别为麦麸和硫酸铵,金属离子Ca2+和Mg2+对木霉产β-葡聚糖酶活性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哈茨木霉UN-2菌株以10.0 g/L麦麸、0.5 g/Lβ-葡聚糖、4.0 g/L 硫酸铵、1.5 mmol/L Ca2+、0.5 mmol/L Mg2+为培养基,在温度 32 ℃、起始 pH 6.5、接种量 8 mL(106 cfu/mL)、瓶装量30 mL/250 mL、摇床转速160 r/min条件下发酵64 h获得β-葡聚糖酶活性最高.木霉菌株UN-2产β-葡聚糖酶粗酶液对立枯丝核菌和禾谷丝核菌的菌丝生长和菌核萌发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对由立枯丝核菌引起的水稻纹枯病的田间防效达70.45%,与5%井冈霉素处理相当,β-葡聚糖酶粗酶液处理可提高水稻结实率和稻粒充实度.[结论]哈茨木霉菌株UN-2在最优发酵条件下产酶活性达97.68 U/mL,β-葡聚糖酶粗酶液对水稻纹枯病具有较强的抑菌防病效果,并对水稻植株具有一定的促生作用.

    哈茨木霉β-葡聚糖酶诱导条件水稻纹枯病防效

    春尺蠖热激蛋白AcinHsp70基因的克隆、分子特性与表达分析

    陈龙朱圣杰崔阔澍路慧...
    128-13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克隆春尺蠖热激蛋白Hsp70基因,分析其理化性质与表达情况,探究该基因在春尺蠖应对外界不利环境中的作用.[方法]基于前期所测转录组数据(春尺蠖幼虫不同低温胁迫),克隆获取Hsp70基因,命名为AcinHsp70(GenBank登录号:OP750249);利用生物信息分析软件对Hsp70基因的理化性质进行分析;采用qPCR技术检测AcinHsp70基因在不同温度(-10、-5、0、5和25℃)胁迫中回温与不回温及4 ℃不同时间处理下的表达谱.[结果]春尺蠖AcinHsp70基因完整CDS序列全长1899 bp,编码633个氨基酸,蛋白质预测分子量为69.91 kDa,预测等电点为5.51.在N端均不含信号肽且无跨膜区.磷酸位点检测分别发现丝氨酸、苏氨酸和酪氨酸磷酸位点24、26和8个;未发现糖基化位点.该蛋白的平均亲水性为-0.507,预测不稳定系数为33.19,故该蛋白属于亲水稳定蛋白,亚细胞定位结果显示,其主要位于细胞质.序列一致性比对与系统进化树分析结果显示,春尺蠖与庆网蛱蝶(Melitaea cinxia)亲缘关系最近,序列一致性达92.91%.基因表达结果显示,不同温度(-10℃除外)胁迫下,AcinHsp70基因表达量均无明显差异,回温后表达量显著上调.AcinHsp70基因表达量总体呈先升后降趋势,在4 ℃处理1 h后表达量达到最大值.[结论]AcinHsp70基因与春尺蠖应对低温胁迫的响应密切相关,结果有助于揭示该基因在低温胁迫下的分子功能.

    春尺蠖热激蛋白70分子特性低温胁迫表达谱

    云南白菜根肿病拮抗菌的筛选及鉴定

    张怡宁刘秋艳朱美竹曾民...
    137-14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获得对云南白菜根肿病具有高效拮抗作用的微生物菌株,为云南白菜根肿病的生物防治提供潜在的菌种资源.[方法]从云南省曲靖市麒麟区三宝乡大棚白菜根肿病发病严重的地块,采集正常生长或发病较轻的白菜植株及其根际土壤,分离筛选抑菌效果较好的菌株,并对其进行形态特征鉴定、生理生化检测及分子序列分析.[结果]经初步筛选共获得46株细菌.土壤样品中共分离出30株细菌,其中抑制效果最好的是TB-7菌株,该菌株对白菜根肿病菌休眠孢子萌发抑制率为76.88%;白菜植株内共分离出16株内生细菌,其中抑制效果最好的是EB-15菌株,该菌株对白菜根肿病菌休眠孢子萌发抑制率为67.38%.通过对比分析选择抑菌效果最好的TB-7菌株作为目标菌株,经鉴定,TB-7菌株为革兰氏阳性芽孢杆菌,菌体菌落较小,颜色淡黄色,表面光滑且扁平,菌体湿润,不透明,边缘规则;生理生化指标检测结果显示,TB-7菌株是好氧菌,V-P、淀粉水解、pH 5.7,生长3项检测指标均呈阳性,柠檬酸盐、丙酸盐、D-木糖、L-阿拉伯糖、D-甘露醇、明胶液化、7%NaCl生长、硝酸盐还原8项检测指标均呈阴性;16S rDNA扩增产物约为1500 bp,测序结果表明,TB-7菌株与坚强芽孢杆菌(Cytobacillus firmus)同源性达到100%,鉴定该菌株为芽孢杆菌属的坚强芽孢杆菌.[结论]通过初步筛选及鉴定,获得1株对白菜根肿病菌休眠孢子抑制率达到76.88%的拮抗菌株,该菌株的获得可为解决云南本地日益严重的白菜根肿病的生物防治奠定基础.

    根肿病生防菌休眠孢子菌种鉴定

    马铃薯茎叶还田对土壤理化性质及细菌群落结构的影响

    周远平罗文娇周平王琼...
    145-15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究马铃薯茎叶还田对土壤理化性质和细菌群落结构的影响.[方法]基于土壤理化分析和Illumina高通量测序技术,对比分析马铃薯茎叶还田(处理组R)与不还田(处理组NR)土壤理化指标和细菌群落结构的差异.[结果]与处理CK相比,马铃薯茎叶还田提高土壤pH及有机质、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含量,其中速效钾含量增幅最大,达42.36~141.53 mg/kg.马铃薯茎叶还田显著影响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在第45、90天时,还田处理土壤中12个细菌类群丰度显著提高,且还田处理较不还田处理土壤细菌群落的物种多样性显著提高.各处理土壤细菌群落的种间互作关系主要发生在酸杆菌门、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ota)和变形菌门,且马铃薯茎叶还田处理较不还田处理,土壤细菌群落种间互作强度显著提高.相关性分析表明,Latescibacterota、脱硫菌门(Desulfobacterota)与有效磷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与碱解氮、有机质含量呈显著正相关;粘球菌门(Myxococcota)、Bdellovibrion-ota、髌骨菌门(Patescibacteria)、肠杆菌门(Entotheonellaeota)、芽单胞菌门(Gemmatimonadota)、硝化螺旋菌门(Nitrospirota)、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与速效钾含量呈显著正相关.[结论]马铃薯茎叶还田处理可以提高土壤养分含量,显著提高土壤细菌群落的物种多样性及群落物种互作强度,土壤速效钾、有效磷、碱解氮及有机质含量等理化指标与土壤细菌群落物种组成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

    马铃薯茎叶还田土壤理化性质细菌群落

    不同有机菌肥对番茄、圣女果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唐晓斐李伟李玉成李永慧...
    154-16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为提高番茄、圣女果的产量和品质以及降低植株病虫害发病率,探究不同菌剂在堆肥和种植中的效果.[方法]以"皖杂20"番茄、"金莹"圣女果为试材,在堆肥时分别添加3种菌剂及其混合菌,有机肥腐熟后配成2个配方[S配方为v(泥炭土)∶v(椰糠)∶v(有机肥)=6∶2∶2,F配方为v(泥炭土)∶v(蚯蚓粪)∶v(椰糠)∶v(有机肥)=4∶3∶1∶2,配方中1~4分别代表枯草芽孢杆菌、巨大芽孢杆菌、固氮菌和混合菌],选择枯草芽孢杆菌组和混合菌组进行种植试验,通过高架栽培对其促生防病效果进行探究.[结果]单一菌剂和混合菌都能提高土壤理化性质及酶活性,同时还能提高番茄、圣女果产量和果实品质,降低植株发病率,但混合菌效果优于单一菌剂.枯草芽孢杆菌有利于堆肥温度的提升,混合菌中可能存在多菌种拮抗作用.各处理组均能有效提高土壤酶活性,其中F4组效果更加显著.在番茄青枯病中S配方死苗率略高于F配方,S、F配方死苗率分别为7.55%、5.03%,平均死苗率为3.14%;在脐腐病中S配方中果实发病率低于F配方,S1组发病率略低于S4组,即枯草芽孢杆菌效果最佳.S配方番茄产量比F配方增加3.47%,且S4组相比S1组产量大幅度提升,显著增加44.98%,说明S配方中添加混合菌对番茄有显著的增产作用,远大于菌剂的单一作用.F配方圣女果产量比S配方增加17.02%,但单一菌和混合菌效果不显著.各处理组均有效提高果实中维生素C、可溶性糖、番茄红素和硒含量.根据主成分分析,F4组种植的番茄和S4组种植的圣女果果实品质较好,表明混合菌种植的番茄和圣女果果实品质更佳,但适用配方有差异.[结论]混合菌组有助于改善基质微生物环境,从而提高基质促生抗病能力,有效提高番茄、圣女果产量、品质,降低病虫害发病率.

    有机菌肥番茄圣女果产量品质

    不同植物覆盖下蕉园土壤化学性质和酶活性的变化特征

    杨丽梅周昀璠徐胜涛王永芬...
    163-17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通过对植物覆盖下蕉园土壤化学性质及酶活性进行研究,明确植物覆盖对蕉园土壤质量影响的变化特征,以期为用地养地结合的蕉园种植模式提供数据支持.[方法]以无覆盖物的传统裸露种植方式为对照,以人工种植大翼豆[Macroptilium atropurpureum(DC.)Urb]和自然生杂草为覆盖处理,通过连续3年田间小区定位试验,分析植物覆盖下蕉园土壤化学性质及酶活性的变化特征.[结果]植物覆盖显著改善了蕉园土壤化学性质及酶活性(P<0.05),与对照相比,大翼豆覆盖处理的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碱解氮、有效磷分别提升51.92%、38.00%、41.86%、20.85%、29.70%;大翼豆覆盖处理的土壤蔗糖酶、脲酶、过氧化氢酶及磷酸酶活性分别提高34.19%、50.28%、33.41%、101.54%.植物覆盖措施在1年内有效改善了蕉园土壤有机质、碱解氮及有效磷含量,而对土壤全氮及全磷含量的影响则需要覆盖处理2年以上才能达到显著水平;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大翼豆覆盖处理对土壤酶活性影响较自然生杂草处理显著.[结论]与传统裸露种植方式相比,两种覆盖模式均显著提高了 土壤化学性质和酶活性,且豆科植物覆盖效果明显优于自然生杂草,宽窄行种植配合豆科植物覆盖处理,能有效改善土壤质量,可作为云南干热河谷区域香蕉产业健康发展的技术模式.

    植物覆盖蕉园土壤化学性质土壤酶活性

    1984-2019年广西表层土壤有效磷含量的演变特征

    韦洋康吉利冯鑫鑫刘文奇...
    172-18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究1984-2019年广西表层土壤有效磷(AP)含量的演变特征,为合理制定广西农作物施肥管理措施及提高土壤肥力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基于广西第二次土壤普查项目(1984年)、广西测土配方施肥项目(2009年)及长期定位试验数据(2010-2019年),采用地统计学、动态度和分布指数等方法分析广西表层土壤AP含量的时空演变特征及其在不同海拔上的分布状况.[结果]1984-2019年广西表层土壤AP含量总体上大幅提升.其中,1984年表层土壤AP含量偏低(小于10.0 mg/kg)的土壤面积约占全区土壤总面积的80.00%,2019年表层土壤AP含量集中在10.0~40.0 mg/kg的土壤面积约占全区土壤总面积的97.00%.表层土壤 AP 含量为等级 2(20.0 mg/kg<AP 含量≤40.0 mg/kg)和等级3(10.0 mg/kg<AP 含量≤20.0 mg/kg)的土壤面积所占比例分别由1984年的2.47%和4.12%提升至2019年的43.38%和48.57%.在变化速度方面,表层土壤AP含量为等级6(AP含量≤3.0 mg/kg)的土壤面积减少最迅速,动态度为-2.82%,等级2的土壤面积增加最迅速,动态度为47.28%,总体变化速度表现为等级2>等级3>等级1(AP含量>40.0 mg/kg)>等级6>等级5(3.0 mg/kg<AP含量≤5.0 mg/kg)>等级4(5.0 mg/kg<AP含量≤10.0 mg/kg).在不同海拔上,土壤AP含量等级1和等级6的分布指数曲线均发生较大变动.1984年等级1的土壤面积在5个高程区的分布指数分别为0.07、2.00、2.22、1.69和0.16,2019年的分布指数分别为2.66、0.25、0、0和0;1984年等级6的土壤面积在5个高程区的分布指数分别为1.33、1.15、0.96、0.80和0.90,2019年的分布指数分别为0.12、0.08、1.94、7.95和1.76.[结论]1984-2019年广西表层土壤AP含量等级及空间分布格局均存在较大变动,大部分区域的表层土壤AP含量明显上升,主要介于10.0~40.0 mg/kg,其中,土壤类型和海拔是重要影响因素,人为干扰是导致表层土壤AP含量明显上升的直接原因.因此,广西农作物生产过程中应继续深入推进科学施肥,增加有机肥的施用比例,提高磷肥施用效率.

    表层土壤有效磷含量演变特征地统计学广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