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西南农业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西南农业学报
西南农业学报

李跃建

双月刊

1001-4829

Jxuebao@sina.com

028-84504004

610066

成都市外东沙河大桥侧

西南农业学报/Journal Southwest China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由四川、云南、贵州、广西、西藏和重庆六省市农科院、所,共同举办的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综合性农业学术期刊。主要刊登农牧业各个学科应用基础研究、应用技术、区域综合开发和软科学方面的研究报告、专题论文、研究简报、学科进展述评等文章。本刊立足于大西南、面向全国、分学科地、及时地、有见地反映西南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新成果、前沿动态,以推动农业科研、教育和生产的发展。本刊热忱欢迎全国农业工作者投搞,订阅。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30份割手密种质资源苗期抗旱性综合评价

    吕绍芝沈庆庆饶席兵钱禛锋...
    233-24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依据生理生化指标综合评价不同基因型割手密种质资源的苗期抗旱性,为甘蔗抗旱性育种的亲本选育提供参考.[方法]以30份割手密野生种质为试验材料进行盆栽试验,测定割手密苗期干旱胁迫处理前后的6项生理生化指标,采用主成分分析、模糊隶属函数分析和聚类分析对割手密的抗旱性进行综合评价.[结果]与正常供水相比,干旱胁迫下各割手密种质材料的过氧化氢酶(CAT)、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增强,丙二醛(MDA)、可溶性糖(SS)、脯氨酸(Pro)含量增加,但各指标的变化程度因材料不同而存在一定差异.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在干旱胁迫下,不同割手密种质材料叶片的过氧化氢酶活性和脯氨酸含量之间呈显著正相关(P<0.05),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和脯氨酸之间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过氧化物酶活性和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之间呈显著负相关;过氧化氢酶活性与丙二醛含量之间也呈显著负相关,其他指标之间无显著相关性(P>0.05).主成分分析表明,SOD活性、POD活性、CAT活性和Pro含量、SS含量、MDA含量可作为割手密抗旱性评价的重要指标.通过模糊隶属函数分析和聚类分析可将30份割手密种质材料划分为4类,其中高度抗旱材料1份(90-53),中高度抗旱材料2份,中度抗旱材料14份,低度抗旱材料13份.[结论]CAT活性、SOD活性、POD活性、MDA含量、SS含量、Pro含量可作为割手密苗期的抗旱性评价指标.30份参试割手密种质中,90-53的抗旱性最强,2015-22、88-301次之,2015-104的抗旱性最弱.

    甘蔗割手密抗旱性综合评价

    52份枇杷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分析与DNA指纹图谱构建

    赵科孙淑霞李靖涂美艳...
    242-24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丰富枇杷种质资源鉴定方法,为枇杷种质资源发掘和利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利用277对EST-SSR标记和1对果肉颜色相关InDel标记,对52份国内外枇杷种质资源和国家西南特色园艺作物种质资源圃(成都)枇杷育种与栽培创新团队创制的杂交后代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并构建DNA指纹图谱.[结果]筛选出扩增带型清晰、稳定性和重复性好的9对引物,每对引物扩增条带为2~5条,平均85条;多态性条带比率为40.00%~100.00%,平均71.55%;多态性信息含量(PIC)为0.250~0.999,平均0.685.遗传多样性分析显示,52份枇杷种质资源和创制的杂交后代的平均相似系数为0.791;果肉颜色一致或地理分布相近的枇杷种质资源被聚类到相近的分类单元,并且可以准确地将西班牙、日本枇杷种质资源与其他种质资源进行区分.此外,本研究还构建了52份枇杷种质资源的DNA指纹图谱和色块矩阵.[结论]丰富了枇杷种质资源鉴定的分子标记,为今后发掘分子标记紧密连锁的功能基因或片段提供了理论依据.

    枇杷分子标记DNA指纹图谱遗传多样性

    小麦新种质"普冰3228"穗下节长度QTL定位与候选基因分析

    王健胜王二伟马爱锄程世平...
    250-25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挖掘小麦新种质"普冰3228"穗下节的有效位点/基因,探讨其穗下节分子遗传机制.[方法]以"普冰3228"×"京4839"杂交产生的210个小麦重组自交系群体为材料,利用55K SNP芯片构建该群体高密度分子遗传连锁图谱,采用完备区间作图法(ICIM-ADD)对穗下节长度进行QTL定位分析,并基于QTL定位结果对穗下节长度候选基因进行预测分析.[结果]研究发现210个小麦重组自交系遗传群体穗下节长度存在丰富的遗传差异,分布于16.00~117.50 cm.共检测到6个与小麦穗下节相关的QTL,该QTL主要分布于2B、4B、4D、5B和6D染色体上,其LOD值介于2.55~7.88,解释变异率分布于3.43%~15.84%,且绝大多数QTL均来自母本"普冰3228".定位于4B染色体上AX-109373490~AX-111540511区间的QUIL-4B.e1和定位于4D染色体上AX-110984743~AX-109230716区间的QUIL-4D.e1为穗下节长度主效QTL,可在2种环境下均被检测到的QUIL-4D为穗下节长度稳定QTL.进一步分析发现15个与穗下节长度相关的候选基因.该候选基因主要编码一些相关蛋白及功能酶,通过调节或影响植物代谢活动进而对小麦穗下节长度产生影响.例如TraesCS4D01G039200可能编码一种原纤维家族蛋白,直接影响小麦穗下节长度,TraesCS4D01 G040300可能编码代谢产物转运蛋白,通过调节代谢产物在穗下节区域的分配影响穗下节的长度.[结论]研究共检测到与小麦穗下节长度相关QTL6个,预测到与穗下节相关候选基因15个,研究结果有助于小麦穗下节遗传机制解析,并为穗下节遗传改良提供新种质.

    "普冰3228"穗下节长度QTL定位候选基因分析

    不同覆膜处理下藠头根际土壤真菌群落的响应特征

    王正强张政兵李清昊李耀明...
    258-26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不同覆膜措施对藠头根际土壤真菌群落结构、生态功能和物种间相互用的影响,以期为生产上地膜的使用与选择提供理论依据和数据支持.[方法]在藠头收获期采集覆盖普通透明地膜、蓝色地膜以及不覆膜处理下的藠头根际土壤,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并结合FUNGuild数据库、分子生态网络等分析方法对各处理下根际土壤真菌群落进行研究.[结果]覆膜处理降低了真菌群落多样性,但在蓝色地膜处理下富集了相对丰度更高的腐质霉属(Humicola)、篮状菌属(Talaromyces)、曲霉属(4s-pergillus)等有益真菌菌群;从真菌分子生态网络可以看出,地膜覆盖虽使网络变得简化,但真菌群落对外部环境的抵抗能力有所提高,其中蓝色地膜较普通地膜表现更为稳定;此外,对各处理的真菌群落进行功能预测后发现,腐生型功能菌群的相对丰度在蓝色地膜下占比更高,促进了有机物的分解和养分循环.[结论]藠头根际土壤的真菌群落结构、生态功能和物种间相互关系在不同覆膜处理下表现出显著差异,其中,蓝色地膜处理下的真菌群落更有利于藠头的生长发育,但同时也应考虑覆膜措施引起病原型功能菌群的增加可能带来的潜在风险.

    藠头地膜高通量测序根际土壤真菌分子生态网络功能预测

    不同覆膜方式对白及生长及根际土壤可培养细菌遗传多样性的影响

    徐歆雅陈晴吴郡颖戴林刚...
    268-27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明确不同地膜覆盖对白及生长及根际土壤可培养细菌遗传多样性的影响,为生物质膜覆盖在白及种植上的应用提供理论支撑.[方法]采用大田试验种植白及,设置不覆膜(CK)、覆盖生物基质膜(BM)、覆盖塑料地膜(PM)3个处理,分别测定田间杂草去除率、白及农艺性状、白及根际土壤理化性质和根际土壤可培养细菌遗传多样性.[结果]覆膜处理(PM、BM)可有效抑制杂草生长,以BM抑制杂草效果最好,杂草去除率达99.74%.生物质膜覆盖可有效促进白及生长,与CK和PM相比,BM处理的白及叶片长宽比分别显著提高26.55%和22.03%,SPAD值显著增加21.92%和19.20%(P<0.05);BM处理可显著提高土壤肥力,土壤有机质、速效氮、速效磷、速效钾含量分别比CK处理上升26.58%、35.34%、49.80%、47.43%(P<0.05).本实验从CK、PM和BM处理土壤分别获得26、23和29株细菌,BOXA1R形成42个遗传群,代表菌株的16S rRNA基因系统发育分析表明,供试菌株分布于8个属,较好地揭示了菌株间的遗传多样性.同时,不同处理土壤优势类群也存在差异,CK处理的优势细菌为粘着剑菌,占比15.4%,BM为假蕈状芽孢杆菌,占比13.8%,PM为花椒芽孢杆菌,占比17.4%.单独从BM处理白及根际土壤分离得到枯草芽孢杆菌、暹罗芽孢杆菌等9个具有促生功能的细菌种群.[结论]生物质膜覆盖种植白及在去除杂草、促进白及生长、有效提升土壤养分方面表现出优良的效果,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生物质可降解地膜除草效果白及土壤养分可培养细菌遗传多样性

    广藿香-薄荷轮作和广藿香连作对其品质及其根际土壤微生态的影响

    黄文洁李明
    276-28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比较广藿香[Pogostemon cablin(Blanco)Benth.]与薄荷(Mentha haplocalyx Briq.)轮作及广藿香连作对广藿香品质及其根际土壤微生态的影响,为缓解广藿香连作障碍及在生产中的应用提供依据.[方法]以广藿香扦插苗和薄荷苗为试材进行田间试验,共设3个处理:广藿香连作组(连续2年种植广藿香)、薄荷-广藿香轮作组(第1年种植薄荷,采收后第2年种植广藿香)、对照组(第1年不种植作物,采收后第2年在同一块地种植广藿香),在广藿香不同生长时期测定其主要农艺性状、叶片抗氧化酶活性、百秋李醇含量、根际土壤理化性质、微生物数量及酶活性.[结果]广藿香植株生长180 d时,轮作组广藿香主要农艺性状(株高、茎粗、一级分枝数、叶片数、叶绿素含量、叶面积)及百秋李醇含量均显著高于连作组(P<0.05).轮作组的广藿香叶片过氧化物酶、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较连作组分别升高54.23%(P<0.05)、115.71%(P<0.05).轮作组的广藿香根际土壤理化性质(pH、有机质、有效磷、水解性氮、速效钾)均显著高于连作组;轮作组的土壤细菌数和放线菌数较连作组分别增加98.95%(P<0.05)、71.61%(P<0.05),而轮作组的土壤真菌数量较连作组降低48.86%(P<0.05);轮作组的土壤过氧化物酶、脲酶活性较连作组分别增加827.66%(P<0.05)、655.00%(P<0.05),轮作组的土壤蔗糖酶、多酚氧化酶活性较连作组分别降低44.49%(P<0.05)、28.99%(P<0.05).[结论]广藿香与薄荷轮作的广藿香农艺性状、百秋李醇含量及土壤微生态指标总体优于广藿香连作的相同指标.

    广藿香薄荷轮作连作连作障碍

    不同间作模式对胶园土壤微生物功能多样性的影响

    赵春梅王文斌薛欣欣张永发...
    286-29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研究不同间作模式对胶园土壤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的影响,为今后橡胶林下间作模式优化和间作栽培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运用Biolog-ECO技术研究土壤微生物代谢功能特征,分析不同间作胶园土壤微生物碳源代谢活性和多样性的差异.[结果]土壤微生物对碳源利用在培养216 h时达到稳定,不同处理的平均吸光值AWCD依次为橡胶/王草间作>橡胶/咖啡间作>橡胶/益智间作>纯林胶园.间作模式不仅增加了土壤微生物利用的碳源种类,还增强了碳源代谢活性,橡胶/王草间作土壤微生物对碳水化合物类、氨基酸类、酚酸类、羧酸类、多聚物类的代谢能力较强,橡胶/咖啡间作土壤微生物对胺类的代谢能力较强.主成分分析表明,间作胶园与纯林胶园之间土壤微生物碳源利用特征差异显著,橡胶/王草与橡胶/咖啡、橡胶/益智间作之间差异显著,橡胶/咖啡与橡胶/益智间作二者之间无显著差异.不同间作模式提高了胶园土壤微生物多样性指数,各处理之间的AWCD值和McIntosh指数差异显著,Shannon指数、Simpson指数无显著差异.相关性分析表明,胶园土壤微生物碳源代谢功能与土壤环境因子密切相关,土壤含水量、pH、有机质是影响胶园土壤碳源代谢差异的主要因子.[结论]橡胶林下间作王草、益智和咖啡作物有利于改善土壤生态环境,促进土壤碳源利用,提高土壤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

    间作胶园土壤微生物碳源代谢功能多样性

    温室无土栽培切花月季生长发育预测模型及其验证

    丁星文王慧纯李树发蹇洪英...
    294-30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建立一个可以预测温室无土栽培切花月季生长发育时期及收获期的模型,为切花月季生产过程中的环境因子调控提供理论支持.[方法]以生长周期差异明显的3个主栽切花月季品种'洛神''欢乐颂'和'粉红雪山'为试验材料,无土栽培种植于曲靖市马龙区的塑料温室大棚中,于2021-2022年收集5期的生长发育数据和同期的光照辐射及温度数据.通过分析切花月季的生长周期特征,构建基于生理辐热积(Physiological product of thermal effectiveness and PAR,PTEP)的切花月季生长发育时期预测模型,并使用独立数据对构建的生长模型进行验证.[结果]切花月季在修剪到萌芽、萌芽到现蕾以及现蕾到收获这3个生长发育阶段所需的生理辐热积分别为22.08、29.41和38.89 MJ/m2;本研究所构建的切花月季生长发育时期预测模型基于生理辐热积,在切花月季的各个生长发育阶段,模型的模拟预测值与实测值表现出良好的一致性.1∶1线性回归标准误差(RMSE)分别为0.7、6.5和9.4 d,显示出模型预测的准确性.[结论]通过考虑光照辐射与温度的综合影响,构建的模型能够预测切花月季在不同生长发育阶段的时间点,以及切花产品的收获期.基于该模型,种植者可以更精准地调节温室内的光照与温度,从而在一定程度上调控切花月季产品的生产周期.研究结果将为温室无土栽培切花月季的生产提供科学依据,同时也将为种植者制定切实可行的生产和技术支持.

    切花月季生长发育时期生理辐热积预测模型

    生物炭配施氮素对Cd胁迫下泡桐幼苗生理生态的影响

    朱秀红樊博杨会焕张龙冲...
    302-31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究生物配施氮素对Cd胁迫下泡桐幼苗形态特征、根系形态、抗氧化性、光合特性及Cd积累、富集及转运的影响.[方法]以'泡桐1201'幼苗为试验材料,设置组培和水培结合试验,通过生物炭和氮素单一处理,生物炭配施氮素处理,测定幼苗的生长指标、根系参数、光合气体参数、抗氧氧化酶活性、MDA含量及Cd积累量、富集系数与转运系数.[结果]①Cd胁迫下,施加生物炭和氮素可以显著增加泡桐'幼苗株高、生物量及根系参数,两者交互处理效果最佳;②泡桐幼苗叶片和根系SOD、CAT活性增加,MDA活性降低.POD活性在两者单施处理下随浓度的升高而降低,在两者交互处理下随浓度的增大略有回升;③生物炭和氮素单施或配施,泡桐幼苗叶片Chla、Chlb、Chl(a+b)显著增加,Chl(a/b)无显著变化;泡桐幼苗叶片光合气体参数(Pn、Tr、Ci、Gs)升高,单一生物炭处理下WUE最高,Ls值显著降低,叶片光合作用增强;④泡桐幼苗Cd含量减小,富集系数降低,转运系数及Cd积累量增大;⑤对泡桐幼苗叶片幼苗各指标进行相关性及PCA分析,发现各指标之间存在相关性,整体促进效果为生物炭配施氮素>生物炭>氮素.[结论]施加生物炭和氮素可提高泡桐幼苗光合能力,减少对Cd的吸收,缓解Cd毒害,进而增大生物量,促进各器官Cd积累量,以生物炭配施氮素处理效果最佳.

    泡桐Cd污染生物炭氮素Cd积累量

    光照对树番茄幼苗碳、氮、磷、钾元素积累与分配的影响

    李树萍李世民郭焕仙孙丽娟...
    313-31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研究树番茄幼苗在不同光照环境下碳(C)、氮(N)、磷(P)、钾(K)元素的积累和分配,为园林应用及林下种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一年生树番茄幼苗为研究对象,设置4种不同光照强度(100%、75%、50%、25%NR,NR为自然光照),观测树番茄幼苗生长发育形态参数,分析生物量、元素积累与分配格局.[结果]树番茄苗高、地径、各器官生物量基本随光照强度的减小先增后降,50%NR下最大,根冠比不断减小,全光照下根冠比最大;不同遮阴程度下树番茄幼苗各器官C含量相对稳定,叶和细根的N、P含量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茎N、P含量有不同程度的降低.随光照程度的减弱,树番茄幼苗除粗根外,其余器官K含量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不同处理各器官C、N、P、K积累量均为叶、茎中最大.随光照程度的减弱,树番茄幼苗地上部分C、N、P、K分配比例增加,地下部分分配比例减少.树番茄幼苗粗根C、N,细根N、P含量与各器官生物量、C、N、P、K含量无显著关系(P>0.05).茎生物量与粗根生物量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结论]50%遮阴环境下,树番茄幼苗苗高、地径增长最大,同时增加对地上部分投入及减少对地下部分投入来适应低光环境.室外栽培、林下推广种植以及园林应用中可选择50%遮阴环境,有助于生物量、元素含量和积累量的增加.

    树番茄光照生物量元素含量化学计量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