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西南农业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西南农业学报
西南农业学报

李跃建

双月刊

1001-4829

Jxuebao@sina.com

028-84504004

610066

成都市外东沙河大桥侧

西南农业学报/Journal Southwest China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由四川、云南、贵州、广西、西藏和重庆六省市农科院、所,共同举办的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综合性农业学术期刊。主要刊登农牧业各个学科应用基础研究、应用技术、区域综合开发和软科学方面的研究报告、专题论文、研究简报、学科进展述评等文章。本刊立足于大西南、面向全国、分学科地、及时地、有见地反映西南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新成果、前沿动态,以推动农业科研、教育和生产的发展。本刊热忱欢迎全国农业工作者投搞,订阅。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彩色马铃薯响应UV-B辐射的转录组分析

    董秋菊吴晓杰张晓龙肖继坪...
    697-70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究彩色马铃薯对UV-B辐射具有较强耐受性的机理,通过转录组分析马铃薯对UV-B辐射响应的分子机制,为筛选马铃薯耐UV-B辐射相关基因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彩色马铃薯'花心洋芋'为试验材料,对全生育期进行UV-B辐射处理,选取成熟期的块茎,采用Illumina HiseQ2500平台进行测序分析.[结果]共得到232 285 320个有效测序读长数,且与参考基因组比对率超过78.5%,GC含量均超过42.1%.通过分析筛选到843个差异表达基因(DEGs),包括544个上调基因和299个下调基因.GO功能分析表明,'花心洋芋'的DEGs主要富集在代谢过程、细胞组分和催化活性.KEGG富集分析发现,'花心洋芋'主要通过代谢途径中的碳水化合物代谢通路来响应UV-B辐射,转录因子主要是ARR-B、AP2-EREBP、MADS、bHLH和NAC等,与响应光信号和环境胁迫相关.[结论]'花心洋芋'响应UV-B辐射的主要通路为代谢途径中的碳水化合物代谢通路,转录因子ARR-B、AP2-EREBP、MADS、bHLH和NAC均起到一定的调控作用.

    彩色马铃薯UV-B辐射转录组差异表达转录因子

    基于CARAH预警系统对8种马铃薯晚疫病新型杀菌剂的防效评估

    霍超曹继芬韩伟君胡慧芬...
    707-71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筛选马铃薯晚疫病防控新型高效绿色杀菌剂及生物农药,为科学合理使用高效杀菌剂开展马铃薯晚疫病绿色防控提供指导.[方法]在优化的马铃薯晚疫病CARAH预警系统指导下,采用随机区组设计对6种新型杀菌剂及2种植物源农药在马铃薯主栽品种合作88上进行大春马铃薯晚疫病田间药效评估,评价不同杀菌剂对马铃薯叶部和茎部的晚疫病防效.从预测中心病株开始,晚疫病每完成一代侵染进行一次防控.[结果]预警系统预测合作88将在7月2-4日出现中心病株,田间调查显示,对照处理7月3日出现马铃薯晚疫病中心病株,优化的预警系统预测中心病株出现时间的准确率达100%;根据预警系统指导,从7月1日第一次施药至8月30日最后一次施药共开展9次防控.对马铃薯叶部和茎部晚疫病调查显示:8种杀菌剂对马铃薯叶部和茎部晚疫病的防效分别在85.50%和87.50%以上,其中31%噁酮·氟噻唑的防效最高,分别达到95.00%和96.75%;植物源杀菌剂0.3%丁子香酚的防效较高,分别达到90.50%和92.50%.预警系统指导下应用8种杀菌剂对马铃薯增产显著,增产幅度在116.29%~257.69%,对照处理的商品薯率仅为38.27%,杀菌剂防控的商品薯率为71.60%~79.94%.[结论]CARAH系统测报与田间晚疫病的实际发生高度吻合,可精准指导晚疫病防控.6种化学杀菌剂和2种植物源农药对马铃薯晚疫病均有较高防效,推荐在生产中用于晚疫病防控,尤其是植物源农药丁子香酚替代化学杀菌剂的应用可以显著减少化学杀菌剂的使用量.

    马铃薯晚疫病化学杀菌剂植物源农药田间防效CARAH预警系统

    马铃薯早疫病病原菌分离鉴定及不同植物提取物、茵陈二炔酮抑菌活性研究

    廖仕梅俞舒谊杨态娇罗建梅...
    714-72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明确曲靖市会泽县马铃薯早疫病的病原菌,并探究不同植物提取物和茵陈二炔酮对病原菌的抑菌活性,为马铃薯早疫病的生物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组织分离法分离纯化病原菌,通过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方法鉴定病原菌,利用菌丝生长速率法筛选对病原菌有抑制效果的植物提取物,同时测定茵陈二炔酮抑菌毒力以及对菌丝形态、干重、还原糖、总蛋白含量的影响.[结果]曲靖市会泽县马铃薯病叶分离纯化的病原菌经鉴定为交链格孢菌(Alternaria alternata).12种植物提取物(1 mg/mL)中椴叶鼠尾草和紫茎泽兰提取物的抑菌效果最好,抑菌率分别为55.19%和40.76%.茵陈二炔酮抑菌效果随着浓度升高而增强,经毒力测定其EC50在16.418~46.576 µg/mL.茵陈二炔酮使菌丝形态发生细微变化,干重显著减轻,还原糖、总蛋白含量显著降低.[结论]曲靖市会泽县马铃薯早疫病病原菌为交链格孢菌,椴叶鼠尾草和紫茎泽兰提取物对交链格孢菌有良好的抑菌效果,茵陈二炔酮通过阻碍菌丝细胞物质合成与能量代谢,影响菌丝正常生长以达到较好的抑菌效果.

    马铃薯早疫病病原菌鉴定植物提取物茵陈二炔酮抑菌活性

    过表达三七PnSS基因调控马铃薯对交链格孢引起的早疫病抗性

    罗崇玉朱海燕杨艳芬刘香...
    722-72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研究马铃薯中过表达三七PnSS基因对早疫病抗性的影响.[方法]从三七叶中克隆PnSS基因,使用邻接法构建三七PnSS及其同源物的系统发育树,通过农杆菌介导法转化马铃薯"剑川红",随机挑选2个转基因株系在自然条件下接种病原菌交链格孢(Alternaria alternata)并统计病情指数,利用PCR方法检测生长素基因StYUCCA8、StPIN1和StPIN2的表达水平.[结果]从三七中克隆PnSS基因,系统发育树显示三七PnSS基因与西洋参中的同源物处于同一聚类中,但与茄科植物的同源物处于不同的聚类.三七PnSS基因转化马铃薯后获得12个转基因株系,随机挑选2个株系并接种交链格孢,发现表达PnSS的转基因马铃薯植株对早疫病显示出抗性,进一步发现StYUCCA8和StPIN2的表达水平在转基因马铃薯接种交链格孢前后均降低,StPIN1的表达水平在转基因植株接种交链格孢前升高,而接种交链格孢后降低.[结论]PnSS基因的过表达降低了生长素基因StYUC-CA8、StPIN1和StPIN2的表达而提高马铃薯对早疫病的抗性,为利用PnSS基因开展马铃薯育种并获得抗早疫病马铃薯品种建立理论基础.

    三七PnSS马铃薯早疫病生长素StPIN1

    中国马铃薯晚疫病菌对新型杀菌剂氰霜唑的敏感性及抑菌表型研究

    张红雪邓登超杨明王霍超...
    729-73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监测中国马铃薯晚疫病菌群体对新型高效杀菌剂氰霜唑的抗药性水平,探究氰霜唑的抑菌作用,为晚疫病的绿色防控和杀菌剂合理使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含药平板法测定2015-2020年分离自中国四大马铃薯优势区域的马铃薯晚疫病菌对氰霜唑的敏感性,计算EC50、抗性倍数和抗性指数,评估我国马铃薯晚疫病菌对氰霜唑的抗药性水平.离体法测定氰霜唑对晚疫病菌不同生长发育阶段的抑制表型及其对病原菌致病性的影响.[结果]中国4个马铃薯优势区域160株晚疫病菌对氰霜唑敏感性的频率分布表现为连续单峰曲线,近似正态分布;EC50值处于0.0666~3.8498 μg/mL,平均EC50值为(0.5286± 0.5394)µg/mL;马铃薯晚疫病菌对氰霜唑较敏感,且敏感菌株在群体中的比例为89.0%,为优势群体,同时检测到低抗菌株,未检测到中抗和高抗菌株.抗药性水平表明,4个优势区域晚疫病菌对氰霜唑的平均EC50值和平均抗性倍数无显著性差异,北方一作区和西南混作区的低抗菌株频率超过10%.氰霜唑对晚疫病菌菌丝生长、孢子囊产生、孢子囊萌发、游动孢子释放、休止孢萌发等生长发育阶段有显著抑制,严重削弱了其致病性.[结论]中国马铃薯晚疫病菌对氰霜唑较为敏感,4个优势区域的晚疫病菌对氰霜唑的抗性指数相近且极低,抗药性风险较低,仍是目前晚疫病绿色防控的理想药剂.氰霜唑抑制了晚疫病菌的生长发育,从而削弱了其对寄主的致病性.

    马铃薯晚疫病菌氰霜唑抗药性抑菌表型

    干旱胁迫对芋球茎淀粉和蔗糖代谢通路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董伟清刘莉莉邱祖杨何芳练...
    738-74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究芋球茎响应干旱胁迫的分子机制,特别是干旱胁迫对淀粉和蔗糖代谢通路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为耐旱品种选育提供依据.[方法]以荔浦芋1号为试验材料,对干旱胁迫下的芋球茎进行转录组测序,对获得的差异表达基因进行GO和KEGG富集分析,进一步筛选与淀粉和蔗糖代谢通路相关的酶基因,并分析这些酶基因在干旱胁迫下的表达模式.[结果]芋球茎在干旱胁迫下筛选到差异表达基因1983个,其中上调表达基因373个,下调表达基因1610个.GO富集分析显示,差异表达基因在生物过程富集最多的是细胞过程和代谢过程,在细胞组分富集最多的是细胞解剖实体,在分子功能富集最多的催化活性和结合.KEGG富集分析显示,富集最多的通路分别是代谢通路、氮素代谢通路、抗坏血酸和醛酸代谢通路.对淀粉和蔗糖代谢通路的差异表达基因进行统计,共筛选到26个差异表达基因,涉及11种酶,其中上调表达基因5个,下调表达基因21个.在干旱胁迫下,淀粉合成酶、己糖激酶、果糖激酶、UTP-葡萄糖-1-磷酸盐尿苷酸转移酶、α-淀粉酶、内切葡聚糖酶、β-葡萄糖苷酶和β-呋喃果糖苷酶的基因下调表达;UDP-葡萄糖磷酸水解酶和海藻-6-磷酸合成/磷酸酶的基因上调表达;蔗糖合成酶和β-呋喃果糖苷酶的基因既有上调表达,也有下调表达.[结论]淀粉和蔗糖代谢通路相关基因的表达受到干旱胁迫的影响.调控淀粉代谢和海藻糖生物合成相关基因下调表达,而调控蔗糖代谢相关基因既有上调表达,也有下调表达.

    干旱胁迫表达分析淀粉蔗糖

    蚕豆苗期耐低氮和氮敏感种质筛选

    陶伟周仙莉陈志凯郑栋...
    748-75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评价不同蚕豆种质材料的耐低氮能力,以期筛选氮高效利用的蚕豆材料.[方法]以320份国内外蚕豆种质为试材,采用水培法观测不同种质在低氮(0 mmol/L)和正常氮(10 mmol/L)处理下的苗期缺氮症状,初步筛选耐低氮和氮敏感种质,并通过对其生理指标测定探究其在低氮水平下的生理响应机制.[结果]青皮胡豆、638、宁波川等11份材料缺氮症状较轻,其植株生长健壮、叶色正常,为耐低氮种质.357、475、428等180份材料表现为中度或者较轻的缺氮症状,植株叶片小而薄底部叶片开始变黄.402、926、细米胡豆等129份材料表现为重度缺氮症状,叶色变黄,生长受到明显抑制.对3份耐低氮和3份氮敏感种质进行生理指标测定,发现6份蚕豆种质的丙二醛含量低氮条件下相较正常氮均表现为明显上升,过氧化氢酶、谷氨酰胺合成酶低氮条件下相较于正常氮对照均出现明显下降,低氮敏感型种质的硝酸还原酶活性呈下降趋势,耐低氮种质则呈上升趋势.[结论]硝酸还原酶、谷氨酰胺合成酶、过氧化氢酶可作为筛选蚕豆种质耐低氮的指标,本研究筛选出1份极耐低氮种质青皮胡豆与1份低氮敏感种质402,对建立蚕豆耐低氮评价体系、选育耐低氮胁迫蚕豆新种质、提高氮素使用效率从而减轻农业污染具有重要意义.

    蚕豆耐低氮生理指标相关性分析

    凉粉草种质资源主要光合性状和农艺性状的遗传变异分析及综合评价

    张秀芬黄小娟郭素云黄珍玲...
    756-76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对凉粉草种质资源的主要光合性状和农艺性状进行遗传变异分析及综合评价,为凉粉草种质资源筛选及品种选育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来源于不同地区的8份凉粉草种质为试验材料,测定其主要光合性状和农艺性状,采用遗传变异、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对8份凉粉草种质进行遗传变异分析及综合评价.[结果]8份凉粉草种质光合性状变异系数为6.53%~26.94%,广义遗传力为48.47%~99.14%;农艺性状变异系数为16.26%~36.44%,广义遗传力为69.85%~99.63%.对8份凉粉草种质的20个性状进行主成分分析,提取到3个主成分,累积贡献率达89.145%,基本解释20个性状中的大部分信息.其中第一主成分反映的是相对叶绿素含量(SPAD)、细胞间CO2浓度(Ci)、蒸腾速率(Tr)、水分利用率(WUE)和气孔限制值(Ls),第二主成分反映的是叶绿素含量、类胡萝卜素含量和净光合速率(Pn),第三主成分反映的是叶宽、叶片面积和茎粗.通过综合得分初步筛选出X2、X3和X4为凉粉草优良种质.聚类分析将8份凉粉草种质划分为三大类群:第Ⅰ类群表现为叶片大,节间长,主茎粗且长,光合能力强,产量高;第Ⅱ类群表现为叶片较大,主茎短,产量低;第Ⅲ类群表现为叶片小,主茎较长,SPAD值高.[结论]8份凉粉草种质主要光合性状和农艺性状遗传变异较大,其中X2、X3和X4种质综合表现较好,可作为杂交优良亲本.在品种选育早期应把SPAD、Ci和Tr等高遗传力性状纳入到品种筛选的目标性状.

    凉粉草遗传变异光合性状农艺性状综合评价

    秸秆降解复合菌系的鉴定及其菌剂应用效果

    马兰张美君王继涛马志虎...
    764-77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防止秸秆资源浪费,解决秸秆降解问题,探究微生物降解条件下秸秆降解效率.[方法]通过富集驯化培养,从腐熟好的秸秆堆肥中筛选具有降解能力的菌株,构建出具有降解能力的复合菌系ZM-10,对其进行16S rDNA测序,确定系统发育地位.以液体摇瓶发酵产滤纸酶活性(FPA)变化为评价依据,设置单因素试验优化复合菌系ZM-10的产纤维素酶条件及固态菌剂发酵条件,制备出降解效率最佳的发酵菌剂,用于小白菜盆栽试验.[结果]组成复合菌系ZM-10的菌株分别为枸橼酸杆菌(Citrobacter cronae)、芽孢杆菌属(Bacillus velezensis)、台湾假单胞菌(Pseudomonas taiwanensis)、臭苣苔属菌(Myroides odoratus)、克雷伯氏菌属(Klebsiella sp.).复合菌系ZM-10固态最佳发酵条件包括:培养基配方为玉米秸秆粉4.00 g、麦麸2.67 g、花生片粉2.67 g、豆粕2.67 g,最佳外加碳源为0.3%乳糖,最佳外加氮源为0.3%蛋白胨,最适培养条件为接种量24%、干燥温度60 ℃、发酵时间6 d,固态菌剂最适载体为生物炭,最佳负载量m(生物炭)∶m(复合菌液)为1∶1.375.盆栽试验表明,施用复合菌剂的处理下小白菜的株高、叶面积、根冠比、Vc含量、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等指标均高于对照.[结论]本试验成功构建了高效降解秸秆的复合菌系ZM-10及菌剂,并验证了菌剂对小白菜生长发育的积极影响,为解决秸秆资源浪费和作物生产效率提供了新思路.

    秸秆降解复合菌系固态发酵工艺固态菌剂小白菜

    滴施螯合态铁肥对酿酒葡萄光合特性及产量品质的影响

    顾梅花解昊郡蒋鹏闫鹏科...
    773-77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究滴施螯合态铁肥(EDTA-Fe)对宁夏贺兰山东麓酿酒葡萄光合特性、果实形态、产量及品质的影响,为宁夏贺兰山东麓酿酒葡萄的优质高产提供合理的铁肥用量.[方法]以4年生"马瑟兰"酿酒葡萄为试验材料,在常规施肥的基础上滴施EDTA-Fe,采用单因素多水平随机区组试验设计,设置4个不同EDTA-Fe滴施水平:7.50(T1)、15.00(T2)、22.50(T3)和30.00 kg/hm2(T4),以常规施肥为对照(CK),测定酿酒葡萄叶片光合特性(SPAD值、胞间CO2浓度、气孔导度、净光合速率和蒸腾速率)、果实形态(果穗长、粒径和百粒重)、产量及品质(可溶性固形物、可滴定酸、单宁、总酚和花色苷)等指标.[结果]滴施EDTA-Fe能有效改善酿酒葡萄光合特性,其中果实成熟期T2处理叶片SPAD值最高,较CK显著提高19.71%;T3处理的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和蒸腾速率最高,较CK分别显著提高87.03%、107.14%和76.25%;T1处理的胞间CO2浓度最高,较CK显著提高57.56%.百粒重随EDTA-Fe浓度的增加而降低.T3处理的果实粒径、可溶性固形物、糖酸比、单宁和总酚含量最高,较CK分别提高10.99%、13.00%、19.16%、4.87%和15.23%;T1处理的花色苷含量最高;产量由高到低依次为T3>T2>T1>T4>CK,与CK相比,T1、T2、T3和T4处理的产量分别显著提高11.68%、16.57%、26.48%和8.96%;产值效益由高到低依次为T3>T2>T1>T4>CK,其中T1、T2、T3和T4处理较CK处理分别提高3577、5075、8133、2744元/hm2.[结论]在贺兰山东麓葡萄酒产区滴施EDTA-Fe能有效促进酿酒葡萄叶片的光合特性,提高酿酒葡萄产量,提升酿酒葡萄品质,其中最佳EDTA-Fe施用量为22.5 kg/hm2.

    贺兰山东麓酿酒葡萄马瑟兰螯合铁产量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