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西南农业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西南农业学报
西南农业学报

李跃建

双月刊

1001-4829

Jxuebao@sina.com

028-84504004

610066

成都市外东沙河大桥侧

西南农业学报/Journal Southwest China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由四川、云南、贵州、广西、西藏和重庆六省市农科院、所,共同举办的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综合性农业学术期刊。主要刊登农牧业各个学科应用基础研究、应用技术、区域综合开发和软科学方面的研究报告、专题论文、研究简报、学科进展述评等文章。本刊立足于大西南、面向全国、分学科地、及时地、有见地反映西南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新成果、前沿动态,以推动农业科研、教育和生产的发展。本刊热忱欢迎全国农业工作者投搞,订阅。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不同覆盖种植方式对马铃薯耗水特性及产量的影响

    刘晓峰董海霞徐文杰胡亮亮...
    1001-100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究黄土高原旱作区马铃薯不同覆盖种植方式对耗水特性及产量的影响,提高水分利用效率,寻求适宜干旱和半干旱地区马铃薯种植模式.[方法]于2022年在甘肃农业大学试验基地开展试验,设置垄作种植+高秸秆覆盖量(SLH)、垄作种植+低秸秆覆盖量(SLL)、平作种植+高秸秆覆盖量(PH),平作种植+低秸秆覆盖量(PL)4个覆盖处理,以传统露地平作种植为对照(CK).[结果]覆盖处理较CK显著提高马铃薯全生育期土壤含水量0.14%~0.78%,覆盖处理在块茎形成期增墒效应最突出,较CK平均增加0~90 cm 土层土壤含水量17.85%.覆盖处理较CK显著提高马铃薯全生育期0~180 cm 土壤贮水量,SLH处理在块茎形成期和成熟期增幅最大,分别增加11.54%和11.14%.秸秆覆盖较CK显著提高薯块产量5.24%~26.16%,水份利用效率(WUE)提高10.39%~34.07%,商品薯率提高2.11%~12.88%.覆盖处理较CK显著降低马铃薯生育前期(播种期-苗期)和后期(淀粉积累期-成熟期)耗水量,显著增加生育中期(块茎形成期-淀粉积累期)耗水量,但全生育期耗水量总体显著降低.SLH、SLL、PH、PL处理较CK分别增加马铃薯总收入36.99%、20.54%、11.12%、8.45%.[结论]覆盖处理能显著提高WUE和马铃薯产量,秸秆覆盖操作简单、绿色环保、省工省力,显著增加马铃薯种植收入,垄作种植+高秸秆覆盖量(SLH)提高WUE和马铃薯产量最高,适宜于干旱和半干旱地区马铃薯生产种植模式中推广使用.

    马铃薯耗水特性秸秆覆盖产量水分利用效率

    羊肚菌轮作及其菌渣还田对烤烟根际土壤环境及产量与品质的影响

    周彪杨树明李顺杨宗云...
    1010-101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明羊肚菌轮作及其菌渣还田对植烟土壤改良及烤烟产质量调控的效应,合理优化烤烟种植制度.[方法]以烤烟品种云烟87为材料,采用双因素裂区设计,研究烤烟种植模式(A1,烤烟—羊肚菌—烤烟;A2,烤烟—冬闲—烤烟)和羊肚菌菌渣施用方式(B1,不施;B2,机械旋耕施;B3,塘施)对烤烟根际土壤理化特性、微生物、烟株生长及产量、烤烟化学成分的影响.[结果]种植模式及羊肚菌菌渣施用方式均可调控植烟土壤理化特性及烟叶化学成分,其中以种植模式及羊肚菌菌渣施用方式互作效应最大,单施菌渣方式次之.A1B2、A1B3、A2B2、A2B3组合可有效改善土壤容重、孔隙度和大粒径团聚体含量,调节土壤阳离子交换量(CEC)、pH及土壤养分,其中以A1B2作用最明显,其土壤有机质、水解性氮、有效磷、速效钾含量较A1B1分别显著提高22.71%、5.07%、20.94%、32.55%.与A1B1和A2B1相比,A1B2、A1B3、A2B2、A2B3组合能显著提高土壤真菌、细菌、放线菌数量1.13~2.93倍,微生物量碳、氮含量及其碳氮比分别增加42.19%~77.46%、25.68%~59.97%、3.55%~28.99%;同时能显著提高烟叶叶面积、上等烟比例、产量和产值,其中以A1B2产值增幅最大,较A1B1、A2B1产值分别显著提高15.05%、29.12%.各因子对烟叶化学成分可用性指数调控效应:A × B互作>菌渣施用>种植模式.其中,与A1B1、A2B1相比,A1 B2、A1 B3、A2B2、A2B3显著降低烟叶总糖、总氮含量,提高钾含量;施用菌渣使烟叶总氮、烟碱含量下降,钾含量增加;种植模式主要影响烟叶总氮和钾含量.[结论]采用烤烟—羊肚菌—烤烟种植模式,在烟田旋耕施入羊肚菌菌渣,有利于改善土壤通透性及团聚体结构,提升土壤肥力,增加土壤微生物群落丰度,促进烟叶生长,提高烟叶产量、产值,烟叶化学成分更协调.

    羊肚菌轮作菌渣土壤微生物产量化学成分

    不同光质对藏川杨生长及光合特性的影响

    刘金萍王静敏陈智华马少杰...
    1019-102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研究不同光质对藏川杨幼苗生长和光合特性的影响,进一步探究藏川杨对高原地区强光环境的响应,为高光效杨树的筛选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当年生藏川杨扦插苗为试材,设置白、蓝、绿3种颜色薄膜,以白膜为对照,测定分析生长及生理指标、叶绿素荧光和光合参数.[结果]蓝膜和绿膜均显著提高藏川杨幼苗株高,分别提高28.1%和38.5%,而蓝膜显著减小幼苗叶宽,降低33.3%;蓝膜显著增加幼苗叶片光合色素(31.74%)、可溶性总糖(55.57%)和蔗糖含量(78.58%),而绿膜则显著减少幼苗叶片可溶性总糖和淀粉积累;蓝膜可提高光下PS Ⅱ电子传递量子产率(ΦPS Ⅱ),降低非光化学淬灭系数(NPQ),而绿膜显著降低电子传递速率(ETR)和ΦPS Ⅱ,提高NPQ;3种颜色薄膜处理下藏川杨叶片净光合速率(Pn)的日变化曲线均呈"双峰型",整体Pn数值大小顺序为蓝膜>白膜>绿膜,不同颜色薄膜处理下藏川杨叶片均在12:00时出现光合午休现象.气孔导度(Gs)和蒸腾速率(Tr)总体变化趋势与Pn类似,而胞间CO2浓度(Ci)则呈"W型"曲线;蓝膜显著提高了藏川杨叶片最大净光合速率(Pn max)、光补偿点(LCP)、CO2饱和点(CCP),绿膜降低其最大净光合速率(Pn max)、暗呼吸速率(Rd)和光补偿点(LCP),显著提高光呼吸速率(Rp)、CO2补偿点(CCP).[结论]生长环境中的光质能够影响藏川杨的光合效率及生长发育.通过覆盖蓝色薄膜改善光质能增强藏川杨幼苗叶片光合色素含量、提高弱光和CO2利用率、提高光合效率、增强光合产物积累、促进植株生长.

    光质藏川杨叶绿素荧光幼苗生长光合特性

    3个塔罗科血橙品种矿质营养元素的年周期变化规律

    陈泉张淑康徐燕段振刚...
    1028-103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研究塔罗科血橙新系、血橙8号和血橙9号3个血橙品种矿质营养元素周年动态变化及其相关性,掌握其养分吸收规律,为血橙科学施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全年不同月份采集的3个血橙品种叶片为材料,测定叶片中干物质率、全N、全P、全K、Ca、Mg、全B、Fe、Cu、Zn、Mn含量,于果实成熟期测定果实各营养元素含量,分析叶片、果实营养元素含量的吸收规律及其相关性.[结果]叶片中,干物质率整体表现为血橙8号>血橙9号>塔罗科血橙新系;全B、Fe、Cu含量变化规律相似,血橙9号Fe含量达到最大值(78.30 mg/kg)的时间较其余2个品种早60 d;全K含量变化与全B、Cu相反,表现为成熟期和幼果期低、果实膨大转色期高;3个品种的全N、全P、Ca、Mg、Zn、Mn变化规律则有差异.果实中,血橙8号的干物质率、全N、全P、全K、Ca、Mg、全B、Cu和Mn含量最高,血橙9号为最低.相关性分析显示,叶片的全N含量与Ca、全B、Cu含量呈极显著相关(P<0.01,下同),而全P与各元素含量的相关性均不显著(P>0.05);果实的干物质率与全P、全K、Ca、Mg、B、Cu、Mn含量均呈极显著正相关;Zn含量与干物质率、全P、全K、Cu、Ca、Mg、全B、Mn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叶片全K、Fe、Zn、Mn含量与果实全P、全K、Ca、Mg、全B、Cu、Mn含量均呈显著或极显著负相关.[结论]果实发育前期(花期至幼果期),应以施用N、P、K复合肥及Ca、B、Fe、Mn肥为主;果实发育后期(膨大期至成熟期),注意补充P、K肥和Ca、Mg、Cu、Zn等微肥,平衡N肥的施用.

    塔罗科血橙矿质营养元素养分吸收规律相关性科学施肥

    穿心莲不同生长发育期穿心莲内酯积累与碳氮代谢特征

    简少芬钟楚万斯林杨...
    1038-104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明确穿心莲(Andrographis paniculata)不同生长发育期主要活性成分穿心莲内酯的积累和碳、氮代谢特征及其关系,为穿心莲优质高产栽培管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根据穿心莲生长发育特点,将其物候期划分为塔型期、团棵期、拔节期、现蕾期、盛花期和花果期,分析大田条件下各生长发育期的生物量及穿心莲内酯积累和碳、氮代谢特征.[结果]穿心莲全株和茎秆生物量在盛花期开始稳定,叶片生物量在拔节期开始趋于稳定,相对生长速率和叶片生物量占比随着生长进程逐渐下降.叶片的穿心莲内酯含量在塔型期至现蕾期(营养生长期)逐渐上升,在现蕾期达峰值且保持稳定,单株穿心莲内酯产量在盛花期达最大.穿心莲内酯合成关键酶基因ApDXS、ApDXR、ApGGPS和ApCPS的表达量在团棵期上升,随后下降并趋于平稳,而基因ApHMGS和ApHMGR1在现蕾期后维持在高表达水平.穿心莲内酯合成可能主要受甲羟戊酸(MEP)途径调控,且穿心莲内酯积累滞后于基因表达.叶片和茎秆的氮含量随着穿心莲的生长进程逐渐下降,植株地上部氮积累量和茎秆氮积累量在现蕾期达最大值,而叶片的氮在现蕾期后向果实转移其积累量逐渐下降.塔型期和团棵期叶片氮同化相关酶中的谷氨酰胺合成酶(GS)、谷氨酸脱氢酶(NAD-GDH)和异柠檬酸脱氢酶(ICDH)活性较高,同时叶片蔗糖和可溶性总糖含量也较高,随后氮同化酶活性及蔗糖和可溶性总糖含量下降,淀粉含量的变化则相反.叶片穿心莲内酯含量和单株穿心莲内酯产量与株高、生物量、地上部氮积累量和淀粉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下同),与叶片氮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说明促进穿心莲营养生长期生物量积累有利于提高穿心莲内酯含量和产量.[结论]现蕾期至盛花期是采收穿心莲药材的最佳时期;营养生长期是穿心莲氮同化和积累的主要时期,在该时期适当增施氮肥促进穿心莲生物量积累可提高穿心莲内酯含量和产量.

    穿心莲生育时期碳氮代谢穿心莲内酯

    基于高通量测序分析滇龙胆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特征

    唐运萍宋艳秋刘卫红伏蓉...
    1047-105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了解滇龙胆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为充分利用微生物资源,培育品质优良的滇龙胆提供科学有效的理论依据.[方法]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比较分析不同产地滇龙胆根际土壤微生物的多样性和群落结构差异,并结合土壤理化性质,分析滇龙胆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丰度变化与土壤养分含量间的相关性.[结果]不同地区滇龙胆根际土壤微生物的多样性和丰富度存在差异,其中以样品BS2的Chaol、Ace、Shannon指数最大.群落组成分析发现,细菌域微生物属于136门、86纲、188目、409科、1793属,其中样品DL2、LC的优势菌门为变形菌门,相对丰度分别为64.74%、56.00%;样品DL1、BS1、BS2、GZ的优势菌门为酸杆菌门,相对丰度分别为42.02%、24.40%、41.44%、71.30%.真菌分属于5门、28纲、63目、124科、181属,其中样品BS2的优势菌门为担子菌门(42.65%),其余5个样品优势菌门均为子囊菌门(48.50%~88.92%).根际微生物与土壤理化性质的相关性分析发现,土壤pH与链霉菌属的相对丰度呈显著正相关,与Candidatus-Sulfotelmatobacter呈极显著负相关;有机质含量与Edaphobacter、Gran-ulicella的相对丰度呈显著正相关;水解性氮、有效磷、速效钾等土壤养分与罗河杆菌属的相对丰度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结论]产地因素对滇龙胆根际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及群落结构有一定的影响.综合比较,样品BS2根际土壤微生物的丰度和多样性最高.变形菌门、酸杆菌门、放线菌门和绿弯菌门是各样品中均存在的优势细菌,而子囊菌门和担子菌门为优势真菌群落.

    滇龙胆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高通量测序

    钙镁磷土壤调理剂配施生物菌剂对设施红壤酸化消减效果研究

    耿川雄马心灵杨景华武建林...
    1056-106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通过田间小区试验,探究钙镁磷土壤调理剂对设施红壤酸化消减效果及作物生长的影响.[方法]以意大利生菜为材料,在设施红壤上进行田间小区试验,设置5个处理:对照(当地常规施肥)、处理T1(当地常规施肥+钙镁磷土壤调理剂1500 kg/hm2)、处理T2(当地常规施肥+钙镁磷土壤调理剂3000 kg/hm2)、处理T3(当地常规施肥+钙镁磷土壤调理剂6000 kg/hm2)、处理MT3(当地常规施肥+钙镁磷土壤调理剂6000 kg/hm2+生物菌剂),每个处理重复3次.测定收获期生菜的农艺性状和品质指标以及土壤pH、有机质等理化性质和土壤细菌群落多样性.[结果]处理T3显著提高土壤有机质、全磷、有效磷和交换性钙含量,尤以对全磷含量提高最为显著,增幅22.56%;与CK相比,处理T3 pH、盐基饱和度和生菜Vc含量分别显著提高0.7个单位、257.14%和14.40%,交换性酸、交换性铝和有效锰含量分别显著降低600.00%、75.00%和37.27%;与处理T3相比,处理MT3水解性氮含量、阳离子交换量和生菜株高分别显著提高44.56%、4.01%和11.29%;影响设施生菜地主要细菌群落(门水平)的关键环境因子分别为有机质(29.8%)、pH(24.9%)和速效钾(16.3%).[结论]施用6000 kg/hm2钙镁磷土壤调理剂,可提高设施红壤pH,降低土壤交换性酸和交换性铝含量,消减土壤酸化,提高土壤肥力,改善细菌群落结构,其配施微生物菌剂可提高生菜株高和Vc含量.

    土壤调理剂酸性障碍土壤团粒结构品质

    荒漠草原优势植物细根分解对土壤碳矿化与土壤养分的影响

    敖道何嘉郭文龙白皓天...
    1063-107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研究宁夏东部荒漠草原优势植物细根分解对土壤碳矿化与土壤养分的影响,进一步分析优势植物细根分解动态与养分返还过程.[方法]以宁夏东部荒漠草原优势植物短花针茅(Stipa breviflora)与蒙古冰草(Agropyron mongolicum)细根为研究对象,设置对照(CK)、添加短花针茅细根(Sb)与添加蒙古冰草细根(Am)3种处理,采用室内培养法研究细根分解特征及其对土壤碳矿化与土壤养分的影响.[结果]连续培养61 d后,添加短花针茅和蒙古冰草细根显著增加土壤24 h CO2释放总量、分解初期(前14 d)土壤碳矿化速率与累积CO2释放量(P<0.01).添加短花针茅与蒙古冰草细根使土壤激发效应显著增加(P<0.01),增幅为40.50%与35.28%.与CK相比,添加短花针茅和蒙古冰草细根显著增加土壤硝态氮含量(P<0.01),对土壤速效磷无显著影响.细根纤维素含量、m(C)∶m(N)与24 h CO2释放总量呈显著负相关(P<0.05);细根碳含量、木质素含量、m(木质素)∶m(N)与24 h CO2释放总量呈显著正相关(P<0.05).细根木质素含量、m(木质素):m(N)与累积CO2释放量呈显著正相关(P<0.05).细根碳含量、氮含量、纤维素含量、m(N)∶m(P)与细根损失率呈显著正相关;细根木质素含量、m(木质素)∶m(N)与细根损失率呈显著负相关.[结论]植物细根初始化学性质是影响荒漠草原土壤有机碳矿化与养分循环的重要因素之一.

    根系土壤养分碳矿化荒漠草原

    垂直结构对桂西北干热河谷木本植物枝叶关系的影响

    韦海航张莉苑杨景竣卢志锋...
    1071-107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索桂西北干热河谷木本植物枝叶大小关系在垂直结构上的变化规律,为桂西北干热河谷地区植物保护及植被恢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广西雅长林场天然次生林群落为研究对象,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法、标准化主轴估计法和相关分析法,分析不同林层木本植物枝叶的性状大小差异、枝叶性状间的异速生长关系及相关关系.[结果]不同林层木本植物大部分枝叶性状存在显著差异(P<0.05,下同),随着林层的升高,枝条鲜质量、枝条干质量、小枝直径、总叶面积、叶片鲜质量、叶片干质量和叶片干物质含量均呈上升趋势,枝条相对含水量、分梢密度、单叶面积、叶片相对含水量和比叶面积均呈下降趋势.不同林层木本植物小枝横截面积与总叶面积均呈显著正向的异速生长关系,与分梢密度呈显著负向的异速生长关系,均存在共同斜率,且回归方程截距均存在显著差异,说明垂直结构变化未能改变木本植物枝条大小与枝条数量和叶面积的生物量权衡关系,但可显著改变枝叶性状资源配置比例,其中,高林层木本植物单位面积小枝上所支持的小枝数量更少,所支撑的总叶面积更多;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垂直结构变化对木本植物枝叶性状间相关性影响显著,相较于上层林,下层和中层林木本植物枝叶性状间的相关性更紧密.[结论]垂直结构变化未对木本植物枝叶性状间的权衡关系产生显著影响,但对枝叶的生物量配置方式影响显著,上层林木本植物单位面积小枝上具有更高的叶面积,而下层林木本植物单位面积枝条上所支撑的小枝数量更多,这是桂西北干热河谷木本植物适应异质环境所采取的生态策略.

    木本植物枝叶关系垂直结构异速生长干热河谷

    极小种群野生植物狭叶坡垒种群结构与动态特征

    贾淇宇刘雄盛廖南燕黄寒梅...
    1078-108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研究极小种群野生植物狭叶坡垒[Hopea chinensis(Merr.)Hand.-Mazz.]的种群结构特征和数量动态特征,探讨种群发展潜力和濒危原因,为狭叶坡垒种质资源的保护和恢复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样地调查法对广西十万大山区域8个狭叶坡垒自然集中分布区进行调查,以空间代替时间分析狭叶坡垒种群结构特征,绘制种群静态生命表和存活曲线,分析种群动态指数及种群生存函数,对种群未来发展趋势进行预测.[结果]狭叶坡垒野生种群龄级结构呈倒J型,幼龄个体数占比较高,表现为增长型结构,种群个体幼龄期淘汰率较高;种群动态指数、随机干扰敏感指标和随机干扰风险概率分别为52.61%、4.38%和8.33%,对外界干扰敏感,环境对个体有较强的选择作用.狭叶坡垒野生种群存活曲线为Deevey Ⅱ型的B1亚型,狭叶坡垒种群生存率在Ⅰ~Ⅵ龄级期间随龄级增加而减小,累积死亡率随龄级增加而增加,危险率在Ⅵ龄级达最高值,狭叶坡垒种群在Ⅵ龄级之后进入生理衰退期.时间序列分析表明,除Ⅻ龄级的个体数经过4个龄级时间后保持不变,经过4、6、8、10个龄级时间后,狭叶坡垒各龄级的个体数均呈增加趋势,其中Ⅳ~Ⅷ龄级逐渐成为种群的主体,狭叶坡垒种群总体呈增长状态.[结论]狭叶坡垒野生种群为增长型,种群处于波动变化状态中,对外界干扰敏感.幼苗数量充足,在生境不被破坏的前提下,具有较好的恢复潜力.但幼苗向幼树、幼树向小树转换过程中存在增补限制,制约狭叶坡垒种群发展.

    狭叶坡垒静态生命表存活曲线种群动态指数生存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