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西南农业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西南农业学报
西南农业学报

李跃建

双月刊

1001-4829

Jxuebao@sina.com

028-84504004

610066

成都市外东沙河大桥侧

西南农业学报/Journal Southwest China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由四川、云南、贵州、广西、西藏和重庆六省市农科院、所,共同举办的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综合性农业学术期刊。主要刊登农牧业各个学科应用基础研究、应用技术、区域综合开发和软科学方面的研究报告、专题论文、研究简报、学科进展述评等文章。本刊立足于大西南、面向全国、分学科地、及时地、有见地反映西南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新成果、前沿动态,以推动农业科研、教育和生产的发展。本刊热忱欢迎全国农业工作者投搞,订阅。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等碳量添加秸秆、秸秆生物炭对土壤碳稳定及碳转化的影响

    袁楚齐梁媛韩爽董泽兴...
    2096-210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究秸秆和秸秆生物炭在不同土壤含水量条件下还田对土壤碳稳定性和碳转化的影响.[方法]通过土壤培养实验,在土壤中分别添加等碳量的秸秆和秸秆生物炭,在土壤田间持水量的60%、100%和干湿交替条件培养,研究土壤有机碳(SOC)、溶解性有机碳(DOC)、微生物生物量碳(MBC)、易氧化有机碳(ROC)、CO2和CH4的变化.[结果]①培养60 d,等碳量添加秸秆和生物炭使土壤有机碳分别提高48.02%~53.91%和31.55%~42.39%,土壤微生物量碳分别提高243.20%~258.16%和85.67%~101.09%,有机碳损失率表现为秸秆处理(29.27%~34.95%)>生物炭处理(12.25%~21.79%),且秸秆处理的CO2、CH4累积排放量较生物炭处理分别提高75.40%~398.43%和1394.61%~3201.17%,表明秸秆虽能显著提高土壤总有机碳,但同时会激发土壤有机碳损失,提高CO2、CH4排放,固碳减排效果小于生物炭处理.②土壤含水量显著影响土壤有机碳损失率和碳排放.不同外源碳添加处理的土壤有机碳损失率均表现为田间持水量60%(12.25%~29.29%)≤干湿交替(16.61%~29.27%)<田间持水量100%(21.79%~34.95%).秸秆处理在田间持水量100%和干湿交替时的CH4累积排放量比田间持水量60%时分别提高200.96%和139.35%,增幅大于对照组CK.而含水量对生物炭处理的CH4累积排放量的影响相对较小,分别提高36.26%和20.31%,增幅小于对照组CK,这是由于秸秆具有较高的易氧化有机碳含量,且田间持水量100%促进CH4排放.[结论]与秸秆还田相比,秸秆生物炭还田可提高土壤有机碳并降低土壤碳损失率,同时,秸秆生物炭可减缓土壤含水量导致的氧环境差异对土壤碳形态的影响,有效减少单位质量土壤CO2、CH4排放.

    生物炭含水量土壤碳稳定性土壤碳转化碳排放

    广东省耕地利用类型时空演变及其驱动机制研究

    熊梦森陆晓俊刘洛谢元贵...
    2106-211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细化耕地利用类型,探究耕地利用类型时空演变规律及其驱动机制,为国家优化耕地资源利用,保障粮食安全提供参考依据.[方法]结合耕地利用状态,将广东省耕地利用分为水田、旱地和撂荒地3种类型,采用土地利用动态度、标准椭圆差模型、地理探测器等多种方法,从时间、空间、结构3个角度研究广东省长时序耕地利用类型的时空变化,探讨其时空演变规律及其背后驱动机制,明晰不同耕地利用类型的变化特征.[结果]①广东省近30年耕地利用类型在时空变化和内部结构发生显著变化,水田、旱地、撂荒地分布具有空间集聚特点,主要集中在耕地分布广泛但经济欠发达的广东省西雷州半岛丘陵台、广东省西南丘陵以及广东省中南丘陵等部分地区.耕地重心呈现"U字型"的移动轨迹,整体向西南方向移动;②旱地转水田和旱地转撂荒地是最显著的变化特征,这些变化普遍聚集在耕地分布广泛但经济欠发达的广东省西南丘陵和雷州半岛丘陵台地区.③广东省耕地利用类型面积变化是基于自然环境,受社会、经济、农业发展等因素影响的结果.农业化肥施用量、农药使用量、第一产业劳动力是3种耕地利用类型面积变化的主要驱动因子.农业生产总值、人均农业生产总值、第一产业增加值、人均耕地面积、粮食产量、农业机械总动力等经济和农业因素对水田、旱地、撂荒地面积变化的驱动力逐年上升.[结论]广东省水田、旱地和撂荒地在时空分布、地类转换及驱动机制上形成不同的演变格局,应基于耕地利用类型分异格局展开耕地资源利用的优化重构.

    耕地利用耕地类型时空演变驱动机制

    气候变化下中国珍稀濒危拟单性木兰属适生区模拟及GAP分析

    唐继敏殷晓洁李干高伟杰...
    2120-212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为明晰中国珍稀濒危植物拟单性木兰属地理分布对气候变化的响应,为其管理和保护提供参考.[方法]基于拟单性木兰属常绿乔木的地理分布信息及38个环境变量数据,利用R语言优化的最大熵模型(MaxEnt)预测各物种适生区变化趋势,分析物种在自然保护区内的保护空缺(GAP).[结果]MaxEnt优化预测后,各树种的AUC值均大于0.9,说明模型预测准确.中国珍稀濒危拟单性木兰属主要分布在秦岭—淮河以南地区.影响各拟单性木兰属分布的主导环境因子主要为气温和降水,其中影响峨眉拟单性木兰的主要因子为最干月降水量,最适范围为15~210 mm,同时还受海拔因素影响;影响光叶拟单性木兰生长的最主要因子为温度年较差,最适范围为9~26℃;乐东拟单性木兰生长的最主要影响因子为昼夜温差月均值,其适宜范围为6~8℃;云南拟单性木兰生长主要受到最干季均温影响,适宜范围在7~14℃,同时还受土壤因素影响.2061-2080年气候情景下,峨眉拟单性木兰和光叶拟单性木兰总适生区面积缩减11%~33%,乐东拟单性木兰和云南拟单性木兰总适生区面积分别扩增15%~28%,各树种迁移距离54~296 km.各拟单性木兰属常绿乔木在保护空缺面积较大,基准期及未来气候情景下,自然保护区内物种总适生区和高适生区面积分别在6%和11%以下.[结论]珍稀濒危拟单性木兰属分布最易受到最干月降水量、温度年较差、昼夜温差月均值等因素影响.在基准期时,各拟单性木兰属乔木高适生区面积分布较为零散.未来,随着气候变暖,峨眉拟单性木兰和光叶拟单性木兰高适生区面积缩减29%~51%;乐东拟单性木兰和云南拟单性木兰高适生区面积扩增21%~49%.未来自然保护区内各拟单性木兰的总适生区和高适生区面积在2%以内波动.建议在西南、华中、华东及华南等适生热度值高地区,增加自然保护区,以增强对中国珍稀濒危拟单性木兰属乔木的保护.

    珍稀濒危拟单性木兰属气候变化优化MaxEnt模型保护空缺

    荣昌猪Nanog基因克隆与多能性鉴定

    陈鱼周尹航袁子坤刘安芳...
    2130-213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Nanog基因是一种参与调控与维持干细胞多能性的转录因子,Nanog异位表达可以使体细胞重编程并获得一定的多能性.克隆荣昌猪Nanog基因,构建pMX逆转录病毒载体并鉴定表达载体的转染效率,为荣昌猪进一步的遗传改良与干细胞研究奠定基础.[方法]以荣昌猪生殖嵴为材料,提取总RNA并反转录为cDNA,经PCR扩增克隆得到荣昌猪Nanog基因.采集荣昌猪耳部组织用组织块法培养荣昌猪成纤维细胞,选择第3~5代的猪成纤维细胞作为转染细胞,通过T-A克隆构建pMD18T-Nanog载体;采用T4连接法将Nanog基因连接到pMX逆转录病毒载体上,酶切鉴定后构建pMX-Nanog-neo表达载体,然后将报告基因EGFP连接到pMX-Nanog-neo构建pMX-Nanog-EGFP表达载体.采用脂质体LTX法进行转染,将pMX-Nanog与pCMV-VSVG按照2∶1的比例混合后,将pMX-Nanog-EGFP表达载体转染293GP包装细胞并收集病毒上清液备用,利用Hoechst染核与Nanog抗体免疫组化鉴定其转染表达效果,随后采用相同方法将pMX-Nanog-neo表达载体转染荣昌猪成纤维细胞并扩大培养,同时通过G418筛选阳性细胞株.[结果]成功克隆出荣昌猪Nanog基因,并成功构建pMX-Nanog-neo与pMX-Nanog-EGFP逆转录表达载体.pMX-Nanog-EGFP表达载体转染293GP细胞,48 h后可见稳定表达的EGFP荧光,细胞扩大培养后通过Hoechst染核与Nanog抗体免疫组化鉴定确认了Nanog基因为稳定核表达蛋白,从而确定所构建的逆转录表达载体可以高效转染细胞并稳定表达目的基因.pMX-Nanog-neo载体转染猪成纤维细胞,通过G418(600 ng/mL)筛选获得稳定表达Nanog基因的阳性细胞株.[结论]构建的pMX逆转录病毒表达载体可以将目的基因Nanog稳定转染猪成纤维细胞并高效表达,为今后进一步研究荣昌猪干细胞多能性维持机制、自我更新机制、分化机制及重编程机制提供可靠的技术方法.

    荣昌猪Nanog基因干细胞多能性克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