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心脑血管病防治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心脑血管病防治
浙江省心脑血管病防治办公室;浙江省预防医学会;浙江医院
心脑血管病防治

浙江省心脑血管病防治办公室;浙江省预防医学会;浙江医院

金宏义

双月刊

1009-816X

xnxgbfz@126.com

0571-87962132,0571-87987373-5182

310013

杭州市灵隐路12号浙江医院5号楼

心脑血管病防治/Journal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Cardio-Cerebral-Vascular Disease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主要报道心、脑、血管病学术领域的科研成果和临床内、外科诊治经验,以及有关心脑血管病的社区人群防治和护理健康指导经验等。《心脑血管病防治》杂志的主要栏目有:专家述评与讲座、论著、临床研究、基础研究、临床实践、社区人群防治、综述、中西医结合、经验交流、护理园地、最新网上医讯等。欢迎踊跃投稿。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增强型体外反搏联合高压氧治疗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认知障碍的临床疗效

    蒋璐瑶胡江飚朱美丽
    44-4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观察增强型体外反搏联合高压氧治疗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认知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22年1月至2023年6月于永康市第一人民医院康复医学科就诊的缺血性脑卒中伴认知障碍患者 80 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简单随机法分组,对照组和观察组各 40 例.对照组予基础药物及高压氧治疗,观察组在药物基础上使用增强型体外反搏联合高压氧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蒙特利尔认知量表(MoCA)评分、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分及健康调查简表(SF-36)评分情况,并观察两组不良反应.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MoCA评分及MBI评分均高于对照组(t=3.546、2.549,P<0.05),观察组SF-36 各维度评分包括一般健康状况、生理机能、生理职能、情感职能、躯体疼痛、精神健康、社会功能及精力均高于对照组(t=2.036、2.060、2.146、2.297、2.053、2.050、2.143、2.072,P<0.05).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205,P>0.05).结论 使用增强型体外反搏联合高压氧治疗缺血性脑卒后认知功能障碍,可改善认知功能,提高日常生活能力及生活质量.

    增强型体外反搏高压氧缺血性脑卒中认知功能

    高血压合并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昼夜血压节律变化及预后的临床观察

    王金霞植立婷时海云
    47-49,6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观察高血压合并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昼夜血压节律变化及预后.方法 选取 2020 年 1 月至 2023 年 6 月在江苏省盐城市第三人民医院接受PCI治疗的高血压合并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 100 例作为研究对象,依据动态血压监测获得的夜间平均血压下降率分为非杓型血压组 40 例及杓型血压组 60 例.对比两组患者发病入院2周后心功能指标和心率变异性及血压变化;随访1年,记录两组的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情况.结果 发病入院2周后,杓型血压组的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V)、左心室收缩末期容积(LVESV)低于非杓型血压组,而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高于非杓型血压组(t=11.948、13.243、4.594,P<0.05).心率变异性方面,两组的相邻RR间期之差的均方根(RMSSD)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杓型血压组的正常窦性心律RR间期的标准差(SDNN)与正常窦性心律RR间期的平均值的标准差(SDANN)高于非杓型血压组(t=6.975、10.688,P<0.01).两组白天平均收缩压和平均舒张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杓型血压组夜间平均收缩压、平均舒张压均低于非杓型血压组(t=6.925、4.836,P<0.05).随访1年后,杓型血压组的不良事件总发生率为18.3%(11/60)低于非杓型血压组的 65.0%(26/40)(χ2=22.762,P<0.05).结论 高血压合并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PCI术后不同昼夜血压节律的患者心功能及预后不同.

    高血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昼夜血压节律预后

    老年脑卒中患者肌少症发生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

    俞晨亚俞苏苏苏婷李斐斐...
    50-5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老年脑卒中患者肌少症的发生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 2022 年 8 月至 2023 年 4 月在浙江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老年脑卒中患者 242 例,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洼田饮水试验、营养风险筛查表 2002 进行调查,根据 2019 年亚洲肌少症工作组制定的肌少症诊断标准判断是否存在肌少症.结果 242 例脑卒中患者中,有 69 例患者发生肌少症,发生率为 28.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合并糖尿病、骨质疏松、超敏C反应蛋白、吞咽功能异常、有营养不良的风险是老年脑卒中患者发生肌少症的影响因素(OR=1.315、2.155、3.109、4.690、3.625、2.923,均P<0.05).结论 老年脑卒中患者肌少症发生率较高.临床医护人员应重视存在上述风险因素的老年脑卒中患者,及时采取针对性的干预措施,以预防或延缓该人群肌少症的发生、发展.

    脑卒中肌少症老年影响因素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后血脂达标率、影响因素及预后分析

    于中玉贺文帅
    54-5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术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的达标率、影响因素及预后分析.方法 选取 2020 年 1 月至 2020 年 12 月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医院AMI并行PCI治疗的患者 384 例,随访 18 个月,对再入院、再狭窄及支架再植入进行分析.以指南为依据,评价AMI患者PCI术后 6 个月的LDL-C的达标率,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其影响因素,以LDL-C<1.8 mmol/L,或LDL-C值经治疗后较前下降 50%,视为LDL-C达标,分析达标组与未达标组的再入院、再狭窄及支架再植入.结果 PCI术后6 个月的LDL-C达标率为 62.5%(240/384).单因素分析显示女性、年龄、高血压、基线 LDL-C水平高的 AMI 患者 PCI 术后 6 个月LDL-C 达标率较低(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及术前基线LDL-C 水平是 PCI术后6个月LDL-C达标率的影响因素.术后18个月达标组与未达标组再入院、再狭窄以及支架再植入比较,达标组的预后相对于未达标组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本研究中AMI患者术后 6 个月的LDL-C达标率的影响因素为年龄及术前基线 LDL-C水平.达标组患者的再入院率,支架内再狭窄率以及支架再植入风险相对未达标组低.

    急性心肌梗死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不同腹式呼吸训练在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比较

    李金莲冯丽钦
    57-6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比较不同腹式呼吸训练在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前瞻性选择99 例 2021 年 7 月至 2022 年 6 月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CHF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组(一般腹式呼吸训练,33 例)、B组(吹气球腹式呼吸训练,33 例)及C组(负荷腹式呼吸训练,33 例),三组患者康复训练时间均为 6 周.采用肺功能测定仪检测三组患者干预前后呼气流速峰值(PEF)、第 1 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用力肺活量(FVC)等肺功能指标;采用改良版英国医学研究会呼吸困难评估量表(mMRC)评估三组患者干预前后呼吸困难水平;采用彩色多勒超声诊断系统检测三组患者干预前后吸气末膈肌厚度(DTei)、膈肌位移、呼气末膈肌厚度(DTee)及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和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同时计算膈肌增厚分数(DTF);采用 6分钟步行试验(6WMT)检测三组患者干预前后运动耐力;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三组患者干预前后血清脑钠肽(BNP)表达水平;采用视觉模拟量表(VAS)评估三组患者对相应腹式呼吸训练的主观接受度.结果 三组患者干预后肺功能指标(PEF、FEV1、FVC)、mMRC评分、DTei、膈肌位移、DTF、6WMT、BNP、心功能指标(LVEDD、LVESD、LVEF)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877、5.463、4.795、5.306、6.641、7.036、6.957、6.126、3.796、6.612、7.632、7.302,P<0.05).B组和C组患者干预后上述指标均优于A组(P<0.05),而B组和C组患者干预后各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患者VAS评分高于C组(P<0.05),且B组和C组患者VAS评分均高于A组(P<0.05).结论 吹气球腹式呼吸训练和负荷腹式呼吸训练治疗CHF患者的效果相同,且均优于一般腹式呼吸训练,但患者对吹气球腹式呼吸训练的接受度要高于负荷腹式呼吸训练.

    腹式呼吸训练慢性心力衰竭吹气球腹式呼吸训练负荷腹式呼吸训练

    基于知信行理论的跟踪式管理在风湿性心脏病伴心房颤动患者中的应用

    谢芳郭自同董丹萍
    61-6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基于知信行(KAP)理论的跟踪式管理在风湿性心脏病伴心房颤动患者中的应用.方法 选择2019年12月至2022年2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收治的80例风湿性心脏病伴心房颤动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组,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40例.对照组为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给予基于KAP理论的跟踪式管理护理.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精神状态、依从性、自我护理能力、生活质量.结果 干预后60 d,两组敌对、偏执、恐怖、强迫、焦虑、抑郁、躯体化、人际敏感、精神病性等指标评分均较干预前降低(P<0.05),且观察组评分低于对照组(t=9.731、10.256、9.068、9.855、14.620、7.320、6.276、9.380、6.169,P<0.05);观察组依从性明显高于对照组(χ2=4.114,P<0.05);干预后 60 d,观察组及对照组自我概念、自我护理技能、健康知识水平及自我责任感评分均较干预前提高(P<0.05),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t=4.377、3.729、3.531、5.981,P<0.05).干预后 60 d,社会功能、生理功能、情感职能、生理职能、精神健康、总体健康、活力及躯体疼痛方面,观察组及对照组各评分均较干预前提高(P<0.05),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t=2.494、2.498、2.175、2.516、2.303、2.573、2.124、2.065,P<0.05).结论 基于KAP理论的跟踪式管理可明显改善风湿性心脏病伴心房颤动患者的精神状态,提升患者依从性及自我护理能力,进而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知信行理论跟踪式管理风湿性心脏病心房颤动自我护理能力

    人物介绍

    封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