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学术界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学术界
安徽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学术界

安徽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月刊

1002-1698

xsjzzs@163.com

0551-63422973 63411542

230071

合肥市潜山路绿地蓝海国际大厦A-1801

学术界/Journal Academics in ChinaCSSCICHSS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本刊坚持以宪法精神和创新理念,指导办刊,努力追求学术创新、学术自由和学术规范,探究和解决中国人自身发展问题,提升人文社会科学的价值、权威和尊严。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再造范式:胡适《红楼梦考证》现代论争的思想史价值

    温庆新
    123-131页
    查看更多>>摘要:20 世纪20 年代至40 年代的学者对胡适《红楼梦考证》的长时段批评,呈现出赞誉与批判并存的态势.赞誉者主要基于知识"兴味"与"红学史",肯定该文的"考证"方法契合了现代人的知识结构,推动《红楼梦》研究进入新的"阶段".批判者不仅否定该文的"材料"使用与纠缠于"政治问题",而且意图构建适应现代社会情境的新艺术性研究范式.这是一种以现代学者"当下"需求重构《红楼梦》"过去"意义的言说模式,诱导世人对《红楼梦考证》的"未来"价值予以新的研判.可以说,《红楼梦考证》的现代批评是时人以"新目光新方法"的文艺批评为抓手,努力参与现代社会文化建设的一个缩影,理应引起学界的充分关注.

    胡适《红楼梦考证》范式经典构建

    五四白话文论争再阐释

    邓伟
    132-139页
    查看更多>>摘要:五四白话文的反对者主要基于一种共同性文化立场,即中国古代文学雅俗格局之中"雅"文学的立场.不同反对者构成的思维逻辑的内部,明显有着一个从经学话语到美学话语的嬗变.杜亚泉在 1919 年 12月《东方杂志》第16 卷第12 号上有《论通俗文》一篇,显现出五四白话文论争之中反对者所形成的整体而有机的视野与逻辑.对于五四时期白话文一系列的论争,新文化阵营方面在论争之中的心态,是无比的轻松与居高临下,甚至于让人感到是因为他们需要论争扩大影响而主动挑起论争,显示出了一种鲜明的时代性情感态度.

    五四白话文雅俗《论通俗文》心态

    戴震"自生"理念及其意蕴

    李承贵
    140-147页
    查看更多>>摘要:戴震通过"气化论"的论述,证成并显豁了儒家的"自生"理念.戴震基于对《周易》相关义理的解释发挥,系统、深入地阐述了万物及其多样性生于气化的思想.其所谓"气化",即阴阳五行化生,而阴阳五行即"气","气"是生命之形,亦即生命自己,故所谓阴阳生物,所表达的当然是"生生者自生"理念;其所谓万物皆因分得阴阳五行而成为各具其性的自己,即谓万物皆有其"性",既然万物成为自己是因为各具其"性",这就意味着万物所以生必有其本体之性,此本体之性即是万物成为自己的"所以然之性",此"所以然之性"是决定万物或生命成为自己的最终根据,因而所澄明的也是"生生者自生"理念.既然"自生"理念核心内容是"生命所以生根源于'所以然之性'",那么可以合理地推出:第一,任何生命体吸收外来能量必须以本体之性为根据;第二,任何生命体无不具有责任意识;第三,任何生命体必然蕴含着自我革新的动力;第四,任何生命体无时不在完善自我从而内具道德自觉;此即戴震"自生"理念的深刻意蕴.

    戴震自生意蕴

    戴震对程朱"气质之性"的批判与重释

    张盈盈
    148-155页
    查看更多>>摘要:戴震以批判程朱"气质之性"为基础提出气质之性是人的本然之性.程朱以"理"为人之性善的本体论根据,将人性"恶"的来源归于"气质之性".戴震论性的思想模式不同于程朱,力主"气质之性"为善.天道观上,他在"天道—天德"中建构"气"与"善"之间的内在联系;性命论上,他从人性结构内部推导出由"血气"之自然到"善"之必然;心知论上,他以"血气心知"为人性的基本实体,通过对"心的本质为气""心能扩充"的诠释,揭示心知觉道德的能力来源于气,"心"通"事物之则"不惑乎所行.他强调"气质之性"不仅为"善"而且有创造善的能力,彰显了道德主体在道德实践上的能动性.

    气质之性人性道德人格

    以茶为生:清中叶茶的生计与社会生活——以刑科题本为基本资料

    常建华
    156-169页
    查看更多>>摘要:江西租山种植茶梓有各种纠纷发生.茶山经营出现在广大南方地区,山场将茶树与桐树、苎麻、杉木等同种一山,茶子是种茶树的重要收入.清代蒙古地区大量消费砖茶.南方一些地区挑担卖茶,寺院往往从事茶叶的生产与销售.茶铺茶馆深入社会,四川多以茶铺为名,安徽人开设茶馆,江浙吃茶于茶店.山西人到京城谋生开茶铺,顾客多旗人.直隶、陕西、奉天也有茶铺、茶馆,具有社交性.茶铺雇工的工钱,西部川陕地区每月四五百文,中东部工钱较高.纠纷导火索与面子问题有关,茶馆或路上当众被讨账是有伤颜面之事.茶被广泛使用于日常生活的交往中.礼仪性费用称作"茶果钱""茶钱".家中饮茶常备茶碗,茶碗有时因纠纷成为凶器.熬茶成为西部人的生活方式,因烧茶引发家庭夫妻纠纷的事例分布广泛,还有叔嫂、兄弟因饮茶引发的案件.

    油茶茶铺茶馆面子日常生活

    全球史视野下清代中后期徽州茶商的际遇

    康健
    170-183页
    查看更多>>摘要:18 世纪后期到19 世纪六七十年代,徽州茶商发展历经繁荣——受挫——复兴的曲折际遇.在此期间,国际茶叶贸易格局从绿茶贸易为主逐渐转向以红茶贸易为主,开埠通商更进一步刺激世界市场对华茶的巨大需求,使得徽州茶商发展迎来短暂的繁荣局面.19 世纪中叶的国内外复杂局势给徽州茶商带来重大挑战的同时也创造了时代机遇.徽州茶商在夹缝中迎难而上,主动迎合国内外市场需求,创制黄山毛峰、祁门红茶等新的优质茶叶品牌,努力争取并拓宽世界市场空间,从而迎来新的发展.徽州茶商亦在此时走向复兴,成为引领近代徽商群体发展变迁的核心力量.

    全球史视野徽州茶商挑战机遇复兴

    《保训》写作年代考

    陈桐生
    184-191页
    查看更多>>摘要:清华简《保训》载周文王临终前以舜、微"求中"事迹勉励周武王.周文王生活在殷商末年,殷商时期虽然不乏关于"中"的文献材料,但这种"执中"的智慧只是殷商众多思想智慧之一,远没有上升到一般价值的高度,因此《保训》不可能作于周文王生前.西周制礼作乐,为何者为"中"提供了制度依据,但仍然没有人从周礼中总结出"执中"思想.《尚书》《国语》《左传》所载西周春秋人士关于"中"的思想言论,多是采用"A而B""A而不A""不A不B""亦A亦B"几种方式,这也从侧面证明了西周春秋时期仍不具备《保训》写作的思想条件.春秋末年的孔子在恢复周礼过程中总结出"礼所以制中"的礼学精神,并从礼学中提炼出"中庸"的哲学思想,子思所作的《中庸》进一步发展了孔子的"中庸"学说,至此作为思想方法的"中庸"哲学走向成熟.然而,先秦儒家的"执中"是通过"叩其两端"而得到的"时中",他们使用"执中""用中"而从来不用"求中",因此《保训》不可能是先秦作品.中国封建社会文人恪守"叩其两端"的"执中"本义,《伪古文尚书·大禹谟》使用"执中",朱熹《中庸章句》使用"执中""用中""处中""取中"诸语."求中"是现代人的语言.以此推测,《保训》可能是现代人的仿古之作.

    《保训》求中执中用中中庸

    古史演变分化说与《<穆天子传>真实来历的探讨》的讨论

    周书灿
    192-199页
    查看更多>>摘要:1938 年,杨宽先生提出了著名的"古史传说出于神话演变分化之说",对于《穆天子传》周穆王西征和西王母故事演变的分析,颇有重要的理论启发和参考价值.1996 年,杨宽先生写作《<穆天子传>真实来历的探讨》一文时,并没有放弃"古史传说出于神话演变分化之说",但他的学术思想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并在学理上呈现出诸多矛盾.杨氏关于《穆天子传》的"真实来历","周穆王西征史迹的真实性","《穆天子传》所述及周初历史的正确性"的信古倾向,反映出其学术思想呈现一定的倒退之势.

    杨宽古史演变分化说《穆天子传》信古

    自由意志视角下的道德运气问题——析托马斯·内格尔的道德运气论

    刘清平
    200-209页
    查看更多>>摘要:威廉斯提出了道德运气的问题后,内格尔把这个问题与自由意志和自主责任的关系结合起来考察,不仅深化了讨论的视野,而且阐述了某些与威廉斯不同的新颖立论.不过,由于他依然坚持自由与必然的二元对立架构,同时对运气概念的理解也存在模糊泛化的缺陷,结果导致他的立论同样存在一些严重的漏洞,一方面主张运气能够改变行为在道德上的是非定性,另一方面认为道德责任如同自由意志的问题一样是无法解决的.其实,从自由意志和道德运气发挥效应的内在机制来看,任何运气无论好坏,都只能影响到行为在道德上是非定性的轻重程度,却不足以改变行为在道德上的是非定性本身,也不足以取消主体对于受到运气影响的行为后果理应承担的道德责任.

    道德运气内格尔威廉斯自由意志道德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