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学术界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学术界
安徽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学术界

安徽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月刊

1002-1698

xsjzzs@163.com

0551-63422973 63411542

230071

合肥市潜山路绿地蓝海国际大厦A-1801

学术界/Journal Academics in ChinaCSSCICHSS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本刊坚持以宪法精神和创新理念,指导办刊,努力追求学术创新、学术自由和学术规范,探究和解决中国人自身发展问题,提升人文社会科学的价值、权威和尊严。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灵魂的内涵与精神构成、价值和境界

    蔡毅
    98-108页
    查看更多>>摘要:灵魂是心灵的扩张变形,是思维的一种创造.灵魂也是心灵、思想、精神的化身,是生命的真谛,心灵和意识的升华.人创造了灵魂,灵魂又丰富扩张了人.分析灵魂的内涵、成分与基本构造,它虽然形形色色、千奇百怪,但最终也能将其概括为一个融思想情怀、道义人格和理想信念于一体的价值载体,三者交融混合、互促互养,共同构成灵魂相对稳定的状态.价值和境界则是帮助灵魂实现总体目标的最佳内容和手段,带领我们向更高层级不断攀援,力求达到灵魂丰美的最高境界.实现价值的最大化和境界的最高远是灵魂追求的大目标,也是一切文艺追求的大目标,为的是要提高人的生命质量和生命价值.

    灵魂内涵精神构成价值境界

    三线建设初期工业布局中的央地关系研究

    张杨
    109-12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三线建设是中共中央为应对严峻的地缘政治危机而开展的大规模国防备战和工业转移活动.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中央各部委基于在三线地区建立本系统后方基地的需求,纷纷派出工作组到内地为工厂选址,地方政府担心各自为战的选址有可能导致地方工业发展失序,特制定本地工业发展规划以供参考.三线地区依据专业化协作的需求、一线地区基于力所能及的原则,分别向中央部委提交受援计划和支援计划,中央部委通过召开座谈会等方式,确定一三线地区都能接受的工厂搬迁方案.为保证三线企业尽快投产,利用下马厂和地方工业出让厂址成为普遍做法,三线企业内迁在地方工业之间形成了自上而下的挤出效应,促进了三线地区地方工业的布局调整.

    三线建设工业布局央地关系企业内迁

    地方政府在三线铁路建设中的角色与地位

    黄华平
    121-130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20 世纪六七十年代大规模三线铁路建设中,地方政府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为弥补劳动力不足,地方政府积极动员铁路沿线民工,组成民兵队伍承担土石方、中小桥隧施工任务;为保障专业施工队伍和民兵生活生产,各级地方政府成立了"支铁"机构,组织调运米粮,鼓励沿线民众种菜养猪,筹措供应三类生产物资;为推进铁路建设顺利进行,地方政府还积极协调征地拆迁、农业生产及物资供应等方面的工农关系.但与中央政府比较而言,地方政府的角色始终处于从属地位,中央政府则发挥了主导性作用,提供了资金、专业人员和主要物资.这种央地合作方式,是新中国早期推进工业化独特的、有效的模式.

    三线铁路地方政府角色与地位

    安徽小三线企业职工教育研究

    徐有威张胜
    131-138页
    查看更多>>摘要:小三线企业对于职工教育发展有现实需求.在建设时期,相关企业主要以思想政治教育为基本内容,以文化、技术能力提升为要求开展职工教育.其路径与形式包括开办厂内培训、选送职工赴厂外学习、设立"七·二一"大学等.改革开放初期,小三线企业在主管部门组织和领导下,多措并举,着力提升职工文化与技术能力,取得了较好成效.

    小三线企业职工教育安徽改革开放

    人工智能技术可持续发展的逻辑及其制度安排

    李松龄
    139-147页
    查看更多>>摘要:人工智能技术可持续应用于生产,能够大幅度地节约劳动时间和增加财富,降低个别价值和形成超额剩余价值.人工智能技术可持续发展,内在要求创新资本占有超额剩余价值的理论观念,构建生产资料资本化为资本所有者股份和劳动力资本化为劳动者股份相结合的新型股份制,保障资本贡献归资本所有者所得、劳动贡献归劳动者所有;内在要求非物质生产的第三产业部门发展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生产价值和增殖资本,吸纳物质生产部门游离出来的劳动力就业,保障社会必要劳动(社会劳动)和社会价值不减或者增加.人工智能技术可持续发展,有利于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有利于化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社会主要矛盾.

    人工智能技术可持续发展理论逻辑制度安排

    生成式人工智能"生成性"的哲学考辩——从马克思"感性活动"观点看

    王策
    148-157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当前人工智能与人类智能的诸多哲学解释中,马克思的认识论占有不可忽视的重要地位.生成式人工智能"生成性"的底层逻辑在于大型语言模型的开发和利用,体现为深度学习和人工神经网络所依赖的数理机制.马克思从感性活动论出发,有力地阐明了人类智能生成的实践性、社会历史性和多维性,使人类智能生成的默会维度和意向性维度得到彰显,从而睿智地预见到两类智能生成方式的基本区分.在人类智能生成过程中,感性活动论所揭示的逻辑与辩证性规范、形式化与意向性以及事实与价值的结合,对于未来人机融合智能的开发提供了极有价值的哲学启示.

    生成式人工智能大模型生成性感性活动

    明清时期徽商参与乡村治理研究

    王世华
    158-171页
    查看更多>>摘要:明清时期徽商主动参与乡村治理,主要表现在:徽商更新观念,带动更多乡民走上致富之路,为乡村治理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徽商慷慨解囊,投身乡村建设,大大改善了乡村居住环境;徽商热心公益,赈灾济困,维护了乡村稳定;徽商以身作则,以德化人,改变了乡村风俗;徽商多方维护宗族,强化了乡村社会的根基.由此可见,明清时期徽商确实是乡村治理不可忽视的力量.

    明清徽商乡村治理

    融贯性原则——郭象《庄子注》对《庄子》的诠释

    刘国民
    172-182页
    查看更多>>摘要:所谓融贯性的诠释原则,即解释者以整体统一性的意义,会通或建构文本及其作者的思想体系,这有存在论和方法论的双重意义.《庄子》是复杂的文本,其作者包括庄子及后学与其他学派的人;其作品是从战国到秦汉之际庄子学派的著述汇集;其内容以庄子思想为主,也杂入其他诸家的思想;其叙事说理的方式以寓言为主,"得意而忘言";其文章的风格是"(椒)诡幻怪";皆造成了《庄子》文本异质性、歧义性的结果,从而给解释者之融贯性诠释带来更大更多的困难.这也有积极性、建设性的因素,即有利于解释者发挥主观能动性以建构统一的思想体系.郭象《庄子注》是一部影响深巨的诠释性哲学著作,严格遵守融贯性的诠释原则,以整体统一性的"庄子之意",贯穿全书各篇之解释的始终;这一方面是郭象完全性的前把握与庄子文本互动的结果;另一方面又是郭象创构的一种新的玄学体系的产物.郭象之融贯性的诠释,与庄文之义、庄子本意产生了严重的冲突,故他运用了"似之而非""寄言以出意""迹与所以迹"等解释的策略而加以消解.

    庄子思想郭象思想融贯性诠释寄言以出意

    康有为《论语》新解与儒学的现代转向

    刘星
    183-190页
    查看更多>>摘要:康有为一生处在传统与现代、保皇与革命、君主与共和之间,于动荡时代深刻思考儒学与西学、据乱与太平、大同与小康以及保国、保种与保教等问题,提出一整套解决方案从而助推中国社会完成现代转型.康有为认为要复兴中华,必须拿来先进的西学为我所用,以补益传统儒学之不足.康有为一改《论语》注疏的传统,以经世致用为旨归、以儒学与西学的双重视野诠释《论语》,开启了儒学的现代性转向.在康有为看来,《论语》是内圣与外王的统一,是守约笃敬与经邦济世的统一,是修身齐家与治国平天下的统一.

    古经新解《论语注》康有为儒学转向

    中国民间信仰与乡村发展研究的百年回顾与前瞻

    张祝平
    191-20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民间信仰与乡村社会具有某种天然的关联,一直以来农村和农民都是中国民间信仰的主要阵地和信众主体,故中国民间信仰又常常被称为"农民的信仰".在近百多年中国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农村和农民问题日益突出,成为中外学界研究中国问题的热点.而但凡研究中国农村和农民问题者,又都离不开对中国民间信仰的关注,民间信仰甚至成为国内外学界观察、研究和探寻中国乡村社会变革之路的一个关键视角和重要领域.19 世纪末20 世纪初以来,中国民间信仰研究出现了数次高潮期与低谷期的不断交替,几乎与乡村社会的兴衰转折同频共振.依循百多年中国民间信仰与乡村发展研究的轨迹,可以发现,民间信仰功能文化的复兴彰显与乡村发展、与文化自信的内在耦合,它们互为体现、互为机理;乡村振兴既是百年乡村建设实践的延续,又是关系乡村现代化发展全局的一场深刻的变革,为民间信仰的现代转型研究提供了难得的机遇.

    民间信仰乡村发展历史回顾文化现代化互为机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