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学术交流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学术交流
学术交流

常延廷

月刊

1000-8284

xsjl@chinajournal.net.cn

0451-82808211

150001

黑龙江哈尔滨南岗区中宣街20-6号

学术交流/Journal Academic ExchangeCHSSCDCSSCI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社会科学学术理论刊物。刊登社会科学领域各学科的学术论文,注重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的研究探讨。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中国特色创新驱动发展理论体系的哲学规定

    徐全军
    5-15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走创新驱动发展的道路,必须加快构建适合中国的创新驱动发展学科理论体系.构建学科理论体系先要确立学科理论范式,而理论范式建立在哲学基础之上.按照马克思主义哲学精神,创新活动和创新动力源于人类存在的本原性矛盾,创新驱动发展理论体系作为解决本原性矛盾的系统化理性知识体系,必须遵循人类活动理性思维范式,从主体性维度、现实性维度、活动性维度立论,全面解释活动与思维的关系、活动与自然的关系和在活动中结成的人与人的关系三大内容体系,系统阐述创新活动链的各个方面.中国特色创新驱动发展理论体系的终极关怀不是创新活动链的某个环节问题,而是由创新活动链所决定的人民生存与发展的自由.

    创新驱动发展思维范式内容体系创新活动链

    新质生产力赋能绿色发展的价值意蕴、现实审视和实践路径

    杨叶平
    16-25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它以先进的科学技术、高度优化的生产资料、高端的劳动力为支撑,实现了对传统生产力的超越,加速推进发展方式、生产方式和人们主体意识与行动的绿色转型,为实现绿色发展注入新动能.当前,我国面临着传统生产力发展不充分、科技发展不平衡、产业结构调整不顺畅的现实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新质生产力推进绿色发展效能的充分发挥.因此,必须通过强化人才队伍建设、加快科技创新、调整产业结构和加强理论创新来破解发展中的难题,实现以高质量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新要求.

    新质生产力绿色发展高质量发展中国式现代化创新

    新质生产力促进共同富裕的唯物史观阐释

    余镇生于天宇
    26-35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质生产力作为生产力形态的质态跃迁,正在成为促进全体人民实现共同富裕的社会历史性力量.如何基于既定的实践探索构建新质生产力促进共同富裕的叙事体系,尤其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视域阐明其蕴含的社会历史性意义,是目前以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问题.发展新质生产力,意味着满足物质生产发展与精神生活丰富相统一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要求.新质生产力促进共同富裕,蕴含着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不断理论创新、根植实践智慧、创建文明形态的"文明特质".新质生产力促进共同富裕,意蕴着效率与公平、生产与分配、增长与需求辩证统一的理论逻辑;指向于以新型劳动者创新致富、数字财富分配正义、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制度保障为核心的实践指向;彰显着以人民至上的文明品格、生产实践的创新理念、人类文明的繁荣发展为导向的文明效应.

    新质生产力共同富裕中国式现代化历史唯物主义

    论习近平法治思想中的严格执法理论

    胡东李嵩嵩
    36-4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严格执法理论是习近平法治思想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严格执法理论在习近平总书记在地方工作期间不断探索试验,并在全面依法治国的生动实践中形成发展,其核心要义需要从严格执法、规范执法、公正执法、文明执法四个方面进行把握.严格执法理论促进了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中国化创新发展、为新时期行政执法工作提供了行动指南、推动了法治中国建设的历史进程,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在坚持全面依法治国、推进法治中国建设的新征程上,推动严格执法理论的实践转化,需要加强党对行政执法工作的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以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为基本路径,以建设高素质法治工作队伍为重要抓手,以完善行政执法监督为重要保障.

    习近平法治思想严格执法全面依法治国以人民为中心

    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之条款定位

    董玉庭洪海
    49-65页
    查看更多>>摘要:网络空间犯罪及其帮助行为的异化,对传统共犯理论及犯罪追诉模式提出了挑战.针对实践中网络不法帮助行为刑法规制的乏力与困境,《刑法修正案(九)》增设了第二百八十七条之二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本罪具备独立的犯罪属性,其正犯性来自其法益侵害及行为类型的独立性,应从正犯立场理解该罪.网络不法帮助行为在网络犯罪产业链上的参与性不能作为论证其具备共犯性的充分依据,应避免以共犯教义学的方向解释帮信罪.共犯教义学的解释路径之于司法实践亦不存在理论适用优势.在刑法规范体系中,其作为独立的正犯与具体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的帮助犯之间系互为补充关系.准确理解条款定位是恰当适用本罪的重要前提,有助于充分发挥其立法价值.针对帮信罪案多之现状,从共犯理论之争讼评析原因并无实质助益,承认本罪独立正犯性,细化标准、分层处理或许才是良策.

    网络参与行为帮信罪共同犯罪独立正犯性

    网络安全客体的刑法理论展开

    孙道萃
    66-80页
    查看更多>>摘要:网络安全事关国家安全、公共安全、公共秩序、经济秩序、个人权益.以网络安全为核心的网络刑法客体,已呈现整体迁移态势.安全是网络刑法体系的存立基石.在认识与界定上,应当秉持综合性与发展性的立场,注重类型化思维,充分阐明其规范要义.刑法中的安全客体托举网络安全秩序价值的相对优位性,映射网络技术危险的内在特质,形塑存续根基.网络代际位阶与网络空间社会的真实化孕育网络刑法中安全客体的基础地位与实践维度.网络安全客体蕴含刑法理论、立法与司法功能,对设定刑法任务(目的)与厘定刑罚目的、刑法立法的科学化与规范化、刑法解释与出罪机制具有积极的教义学指导意义.

    网络刑法网络安全客体演化态势本体要素刑法地位主要功能

    公司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指使行为、组织行为性质的认定——以正犯化为视角

    池梓源
    81-94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对公司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进行刑事认定时,应当以两者在现行《公司法》等前置法中的定义为准.当行为人既是公司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又是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时,如果其主要利用的是对公司的支配能力达到犯罪目的,则应当认定为公司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反之,则以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定罪处罚.公司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的指使行为与教唆行为的概念基本等同,即包含于"狭义共犯"的概念之中.《刑法修正案(十一)》在对《刑法》第 160 条和第 161 条进行修正时,将公司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的指使行为纳入《刑法》分则——欺诈发行股票、债券罪和违规披露、不披露重要信息罪的构成要件之中属于共犯行为正犯化.公司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的组织行为是与帮助行为和教唆行为并列的非实行行为,也应当认定为组织行为的正犯化较为合适.

    教唆组织共犯正犯化

    以金融体制改革推动宏观经济治理体系的健全:内涵特征、机遇挑战与实践路径

    李天一齐文浩
    95-108页
    查看更多>>摘要: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加强金融政策与其他宏观经济政策的协同,不仅是健全宏观经济治理体系的关键步骤,更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核心环节.尤为重要的是,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将金融体制改革提升至宏观经济治理体系的战略高度,强调增强宏观政策间的协同配合与一致性,凸显了金融在宏观经济调控中的核心地位与关键作用.现阶段,深化金融体制改革要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坚持金融监管的强化与升级、坚持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同时,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在宏观经济治理体系中存在完善宏观调控政策体系、提升宏观调控效能、增强宏观政策取向的一致性的内在逻辑.此外,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可以通过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金融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强化金融监管与风险防范体系、加强政策协同与国际合作来推动宏观经济治理体系的健全.

    金融体制改革宏观经济治理体系实践路径

    新质生产力赋能金融强国建设:理论逻辑与路径选择

    钟祺康徐政
    109-124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金融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力量,它加速了金融强国建设的步伐.这种力量的核心在于利用科技创新作为动力,以生产要素为基础,以新兴产业为桥梁,目标定位于培养金融人才,从而提高金融业的整体生产力水平.然而,我国在攻克核心技术短板、完善金融监管模式、促进产业与金融的深度融合以及有效培养新型人才方面,还面临着一系列挑战.为了更好地利用新质生产力赋能金融强国,应当采取以下策略:实行技术革新与金融服务的双轨并进;同步推进金融监管与数据治理;促进产业多样性与金融的深度融合;建立人才培养与技术需求的匹配桥梁.通过加快新质生产力在金融业的应用,能够有效提升金融强国建设的水平,进而实现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新质生产力金融强国高质量发展新发展格局

    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作用机理、现实难题与突破路径

    贾珍珍李明
    125-134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乡村全面振兴的现代性诉求中,文化产业赋能是丰富乡村文化业态、激活优秀传统乡土文化、保护乡村特色文化资源的精神支撑和新动能.聚焦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作用机理,对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现实困境展开深入剖析.当前,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面临着文化产业创新意识薄弱、产业联动密度不高、文化建设资金短缺、文化保护与经济开发失衡等难题.据此,结合乡村振兴的实际情况,通过激发乡村文化活力和创意设计、推动产业集群搭建和协同发展、加强产业项目建设和金融支持、统筹规划发展和资源保护利用、激活数字要素、推动文化产业新质发展等措施,破解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中存在的现实难题,推动乡村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实现文化产业赋能新时代乡村振兴的新格局.

    文化产业乡村振兴创新性发展突破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