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学术交流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学术交流
学术交流

常延廷

月刊

1000-8284

xsjl@chinajournal.net.cn

0451-82808211

150001

黑龙江哈尔滨南岗区中宣街20-6号

学术交流/Journal Academic ExchangeCHSSCDCSSCI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社会科学学术理论刊物。刊登社会科学领域各学科的学术论文,注重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的研究探讨。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学习研究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科学方法

    胡长栓
    5-14页
    查看更多>>摘要:习近平文化思想创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文化理论,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关于新时代文化建设的新观点、新论断和新思想.我们必须立足于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马克思主义特质,立足于习近平文化思想作为新的文化生命体的特质,去学习和研究习近平文化思想.我们必须坚持"两个结合"的方法,紧密结合新时代的伟大成就及社会生产力水平、经济社会发展实际、人们经济生活状况、民族复兴时代要求、当下具体国际形势等,去学习和研究习近平文化思想.我们不仅要研究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同质性,更要研究二者的异质性.坚持把马克思主义作为整个人类文明的结晶的方法,从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开放性出发,一方面学习现在的习近平文化思想是什么,另一方面学习研究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开放性未来.

    习近平文化思想马克思主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儒家五常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五个维度

    陶悦邹慧
    15-24页
    查看更多>>摘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不仅是习近平外交思想的核心理念,更是筹划人类命运、建设美好世界的顶层设计.作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产物,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有其深厚的传统文化根基.儒家"五常"仁义礼智信是中华传统价值观的集中体现,其中"仁者人也"的本质规定、"义以为上"的价值追求、"礼尚往来"的交流意识、以德入智的内涵拓展和注重诚信的内在自觉等内容都可经过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为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目标愿景提供思想资源与实践助力.

    儒家五常人类命运共同体仁义礼智信

    网络意识形态建设:生成逻辑、风险挑战和实践进路

    郝文斌路坤皓
    25-36页
    查看更多>>摘要:加强网络意识形态建设,既是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重要方面,也是网络意识形态阵地建设的内在机理与实践旨归.新时代深刻把握网络意识形态建设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审视多元社会思潮、互联网自身特性和网络主流意识形态的自身适应能力对于网络意识形态建设产生的现实影响,须以内容为王,完善网络意识形态的话语供给;以固本为基,夯实网络意识形态阵地;以引领为先,优化网络意识形态议题设置;以技术为要,强化网络意识形态算法赋能.

    网络意识形态风险挑战逻辑理路

    "类哲学"的三重时代性意蕴

    胡海波张鸽
    37-46页
    查看更多>>摘要:高清海先生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时代契机下,提出了"类哲学"思想.在他看来,市场经济使人成为社会合成力量的化身,由市场驱动的社会合成力量必然推动人的生命本性与生命形态发生自我超越.市场经济打破了以群体为本位形式的生命形态,使人的生命本性进入个体本位时代.在"类哲学"看来,个体本位带来的不是人的孤立,而是个人之间通过类性融合而走向以"类"为本位形式的生命本性."类哲学"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时代契机中对于人的生命形态与生命本性历史性发展的哲学悟觉,在今天所谓"逆全球化"时代仍然有着现实的意义与启示,这就是在世界的板块化背后,全球化的时代境遇归根结底是全人类的类性融合.

    "类哲学"市场经济时代类性融合

    语言意义的规范性:澄清与辩护

    周红宇
    47-57页
    查看更多>>摘要:语言意义的规范性是语言哲学中的一个热门话题,因为如果意义是规范的,那么很多意义理论,特别是自然主义的语义学,将会因为无法为意义的规范方面提供说明而被排除在合理的意义理论之外.对于是否应该接受意义是规范的这一主张,哲学家们展开了激烈的争论.但要想解决这个问题,首先得澄清意义规范性的含义.意义的规范论题的核心意思其实是,语词所具有的意义直接规定了应该如何使用这个词.目前有两种常见的反对这样理解的意义规范论题的论证,但它们都没有真正表明语词的意义与其使用之间不存在着内在的规范关系,因而是不成功的.

    意义规范性正确性规则理由语义义务

    智能行政中基本人权的保护路径

    齐延平曹立军
    58-68页
    查看更多>>摘要:智能行政的出现加剧了政治国家中心主义的衰退,政治国家进一步向技术国家演化.智能行政通过技术造就了区别于传统行政治理机制和治理方式的数智化逻辑.智能行政中的关系样态基于裁量系统而展开,传统的"行政主体—相对人"关系模式将被"行政主体—裁量系统—相对人"关系模式所替代.传统的人权理论被赋予了一定的数字属性,但是人权的两大制度性普遍价值并未消解,仍然能够成为智能行政中人权存在和发展的深厚基础.传统人权保护机制与智能行政所缔造的社会结构存在本质属性的背离,进而诱发了智能行政中人权保护机制证成进路、理论基础与立法模式的三重价值转向.在这场转向中,我们需要把握智能行政与人权保护之间的张力平衡,在不同的社会环境条件下作出不同的法律决断.

    智能行政人权保护价值转向张力平衡法律决断

    数字人民币反诈监管与个人信息保护的平衡路径

    杨淞麟
    69-80页
    查看更多>>摘要:数字人民币作为法定数字货币,在提升支付便捷性的同时也给金融安全设置了安保屏障.然而,这一过程中的反诈监管设计与个人信息保护之间存在的紧张关系,已日益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监管设计对反诈防诈固然至关重要,却也增加了信息泄露的风险.因此,亟须在平衡公共利益与个人利益、协调公私法保护、确保技术发展与隐私保障的基础上,遵循可控、限制与均衡原则,统一信息采集标准,运用公益诉讼强化个人信息保护,实施分级分类隐私保护策略,加强用户身份认证与访问控制,以期在技术创新与法律规制间找到平衡点,保障金融科技的健康发展和公民个人信息权利的有效维护.

    数字人民币反诈监管金融安全个人信息保护

    欧盟数据中介组织的模式分析与经验借鉴

    盛豪杰
    81-94页
    查看更多>>摘要:数字经济时代数据对国家地位提升、社会经济发展、个人生活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因此促进数据要素流通、共享是当前国家发展的重要任务.欧盟《数据治理法》构建的数据中介制度可以为我国数字经济发展提供有益经验.欧盟数据中介是"市场信任为主导,国家信任为背书"的组织模式,其在增加市场信心、满足市场需求、规范中介主体等方面具有优势,但是该模式也存在数据中介中立悖论、国家背书得不偿失、数据分级分类保护不足等缺陷.对此,我国应当构建国家信任主导下的数据中介制度,构建私营中介组织与国有中介组织并存的双层数据中介组织,共同参与数据交易市场;根据数据重要性的不同,把数据分为敏感数据、重要数据以及一般数据三种类型,不同类型的数据对应不同的中介组织和中介服务;在数据中介体系中代表国家信任的中介组织应当占据主导地位,其在补强交易信任、维护交易秩序等方面起到更为重要的作用.

    数字经济数据法治数据中介国家信任《数据治理法》

    新质生产力赋能粮食生产的"四化"进路:逻辑、困境及策略

    周镕基
    95-111页
    查看更多>>摘要: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应走新质生产力赋能的粮食生产标准化、生态化、数字化和集聚化新进路.标准化的核心在于以高标准农田建设为基础,实现"藏粮于地";生态化的要义在于以生态粮食效益为动力,助推"藏粮于质";数字化的关键在于以信息化与智能化为抓手,助推"藏粮于技";集聚化的目标在于以品牌建设为突破口,助推"藏粮于市".新质生产力赋能粮食生产"四化"进路的策略为:通过产权分置与集体资产优化,构建适应小农户与规模化经营需求的高标准农田改造模式;以生态效益为导向,融合传统农业智慧与现代技术,推动生态农业产业链的重构与升级;通过政策支持与技术创新,缩小数字鸿沟,降低数字化转型成本;以区域品牌建设为抓手,发展粮食产业集群,打造集生态粮食生产、农业体验与休闲观光于一体的生态村镇.

    新质生产力藏粮于地藏粮于质藏粮于技藏粮于市

    文旅消费现象级"出圈"研究——以哈尔滨为例

    陆明明石培华
    112-127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旅消费现象级"出圈"生成逻辑主要体现在解决了四个"一公里"问题,形成消费空间下的价值契合、幸福期望下的裂变传播、情感互动下的地方认同、服务主导下的价值共创"四轮驱动"的文旅消费"出圈"生成机制理论框架;文旅消费"出圈"包括积淀与相知、冲突与相识、联结与相促、互通与相融四个阶段;文旅消费"出圈"具有政府引导文旅行动、国际都市平台赋能、硬核产品凸显底蕴三大鲜明特征;城市文化和旅游发展未来可从四个方面提升:构建可持续发展的旅游生态网络、构建媒体平台的常态化裂变传播机制、构建消费空间下的经济产业链和注重多主体互动下的共创价值.

    文旅消费网红城市生成机制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