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学术交流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学术交流
学术交流

常延廷

月刊

1000-8284

xsjl@chinajournal.net.cn

0451-82808211

150001

黑龙江哈尔滨南岗区中宣街20-6号

学术交流/Journal Academic ExchangeCHSSCDCSSCI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社会科学学术理论刊物。刊登社会科学领域各学科的学术论文,注重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的研究探讨。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论马克思劳动正义思想的历史性建构

    欧庭高龙华平
    5-17页
    查看更多>>摘要:劳动正义虽不是马克思的直接论题,但马克思的理论思维和逻辑充满劳动正义的思想,这一思想贯穿着对资本主义非正义劳动的批判和人的解放与自由实现的主线,历经了从以人本学唯物主义异化逻辑批判资本主义社会劳动异化非正义问题的哲学思考,到以历史唯物主义生产逻辑批判资本主义社会异化劳动"非正义性"的根源而对劳动正义所进行的"哲学—科学"论证,再到以历史唯物主义资本逻辑批判剩余价值实现的社会劳动"非正义性"生发根源挖掘的逻辑转换,此转换建构起了历史唯物主义劳动正义的科学观.马克思劳动正义思想深刻地揭示了从资本正义到劳动正义的走向,把社会发展着落在劳动正义的理路中,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具有重大的方法论意义.

    劳动正义马克思异化逻辑生产逻辑资本逻辑

    从资本逻辑走向人本逻辑:人工智能推动自由劳动的实现

    焦成焕魏艳平
    18-27页
    查看更多>>摘要:实现以确证人的类本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自由劳动是马克思的理想追求.人工智能作为智能化的技术工具在人本逻辑的引导下能为自由劳动的实现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真实的主体和致力于人自身发展的自由时间.然而被资本逻辑裹挟的人工智能不断威胁人的劳动权、模糊人的本质,加深劳动的异化程度.由于现阶段缺乏消解资本逻辑的历史条件,因此需要从政治、教育、法制三方面规制人工智能的发展.其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并将其作为人工智能发展的价值旨向;其二,在全社会形成全民学习的风气,树立终身学习理念;其三,通过建立和完善制度体系,确保人工智能成为推动自由劳动的技术手段,使其朝着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实现自由劳动的方向发展.

    人工智能资本逻辑人本逻辑自由劳动

    《合同编通则司法解释》规定的预约合同规则之解读

    杨立新
    28-45页
    查看更多>>摘要:《民法典》第四百九十五条规定的预约合同及其违约责任的规则比较简单.《合同编通则司法解释》第六—八条根据社会生活和司法实践的实际需要,对预约合同的法律适用规则进行解释,完善了审理预约合同纠纷案件的裁判规则.认定预约合同成立的形式:一是约定在将来一定期限内订立合同;二是为担保在将来一定期限内订立合同交付了定金,都须能确定将来订立本约合同的主体、标的等.预约合同的违约行为包括拒绝订立本约合同和在磋商订立本约合同时违背诚信原则导致未能订立本约合同两种方式,违约方对非违约方因此造成的损失,按照约定或者法律规定承担损失赔偿责任.

    预约合同成立要件预约违约行为预约违约责任预约损失赔偿

    论非基于民事法律行为引发的物权变动——以《民法典》第229-231条为中心

    石冠彬
    46-58页
    查看更多>>摘要:《民法典》就"非基于民事法律行为的物权变动"采纳不以登记或交付作为公示要件的立场:在"因人民法院、仲裁机构的法律文书导致的物权变动"中,"法律文书"特指能够直接变动物权关系的形成性法律文书,包含民事调解书、以物抵债裁定书等在内,但并不包含以物抵债调解书或司法确认书.在"因继承导致的物权变动"中,被继承人死亡时遗产发生物权变动的结论既适用于法定继承和遗嘱继承,也宜适用于遗赠和适当分得遗产的情形;如果继承人放弃继承的,宜认定其放弃的是继承权而非所有权;但在继承权受侵犯的情形下,因为继承人并未放弃继承,故宜认定继承权纠纷既属侵权纠纷也属物权纠纷,并根据具体情形认定是否适用诉讼时效.在"因合法建造、拆除房屋等事实行为导致的物权变动"中,则宜认定建造人在房屋封顶时取得所建房屋的所有权,而与竣工验收无关,但不宜认定建造人对违章建筑享有所有权.

    民事法律行为物权变动债权形式主义法律文书事实行为

    论执行依据不明的认定——对《民事执行法(草案)》第14条第1款的反思

    肖文
    59-75页
    查看更多>>摘要:我国《民事诉讼法》、司法解释对何为"执行依据不明"未给予更为明确的规定和解释,学界对此亦未形成通识观点,司法实践因无具体的规范及学理指导,故在"执行依据不明"的认定上各行其是.为保障《民事执行法(草案)》第 14 条第1 款确立之执行依据确定原则的实效,应通过文义、目的、体系等方法对执行依据不明作出法律解释,从主体、方式、对象上规范执行依据明确与否的审查分工,结合执行依据不明的具体属性予以综合认定.在层次化视域下,以是否符合执行依据明确形式要件作为执行依据程序上明确与否的主要判准,以是否符合执行依据明确实质要件作为执行依据实体上明确与否的主要判准.

    执行依据不明执行权分工审查构成要件

    新质生产力赋能乡村振兴的内在逻辑与实践路径

    刘上上张英魁
    76-92页
    查看更多>>摘要: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任务.新质生产力赋能乡村振兴具有深刻的内在逻辑:以"科技生产力"激发"经济高质量发展",实现乡村产业兴旺,是其现实逻辑;以"绿色生产力"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实现乡村生态宜居,是其生态逻辑;以"文化生产力"提升"公共文化服务",实现乡风文明,是其价值逻辑;以"数字生产力"助推"乡村治理现代化",实现乡村治理有效,是其治理逻辑;以"人本生产力"彰显"以人民为中心",实现乡村生活富裕,是其发展逻辑.基于此,新质生产力赋能乡村振兴应遵循以下路径推进:党建引领多元共建,激活乡村振兴科技动力;完善科技创新体系,筑牢乡村振兴科技基础;培养高素质劳动力,塑造乡村振兴人才优势;深化城乡协同联动,构建科技创新一体化新格局.

    新质生产力乡村振兴科技创新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环境维度实践——习近平总书记地方考察讲话精神指引下的各省生态环境变迁

    李芳芳曹敏梁锦旻
    93-105页
    查看更多>>摘要: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作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在生态文明领域的集中体现,反映了习近平总书记对于新发展阶段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系列问题的时代洞察.深入分析习近平总书记地方考察讲话,可从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治理和具体治理两个层面理解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中的环境维度内涵.党的十八大以来,各地根据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时对地方生态治理提出的具体要求,采取了一系列生态保护举措,生态环境治理成效显著.在新发展阶段,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对各省提高生态环境治理水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并为未来具体实施路径提供基本遵循,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环境维度内涵对于引领地方生态振兴、实现社会经济和生态协调发展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环境维度习近平总书记地方考察讲话生态环境变迁山水林田湖草沙

    城市水生态服务供给与水环境治理效果——基于海绵城市项目的多重比较案例分析

    王树文王文颖
    106-123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城镇化高速发展的现实条件下,寻求城市硬性建设与软质生态服务之间的平衡成为未来城市政策规划需关注的重点问题.通过构建不同治理结构与参与条件下的城市水生态服务供给的治理效果框架,依据主体参与性和角色多重性两个关键的政策属性变量,得到四种不同城市水生态服务供给效果,分别为基础水生态服务、部门水生态供给、群体水生态价值与社会水生态福利.以海绵城市示范建设为案例,重现理论构建中的不同情景,分析在政策变量影响下实现水生态服务供给差异.研究表明,在参与主体较少情况下,若主体在服务供给环节中起到双重作用,可以实现部门水生态供给;在参与主体较多情况下,若主体在供给环节中的作用有限,则为公众群体创造城市水生态价值;在参与主体较多的情况下,若所有主体都能进入供给环节,可以满足多维度水生态服务需要,实现广泛的社会范围水生态福利.

    公共环境服务水生态服务供给海绵城市水环境治理效果

    东部三大城市群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政策机制及其实施效果

    周正柱顾恬恬
    124-141页
    查看更多>>摘要:联防联控政策是改善大气污染状况的有效工具.文章基于 2014 年—2022 年东部三大城市群的面板数据,系统考察了实施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政策的空气污染治理效应.研究发现:联防联控政策确实改善了三大城市群的空气污染状况,且政策实施效果受到多种因素影响,并通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证实了结果的可靠性;在异质性分析方面,通过划分不同城市群和经济发展水平,发现各个城市群的联防联控政策治理效果具有差异性,总体上呈现"北强南弱"特征,且"高经济水平城市"的空气质量改善效果明显强于"低经济水平城市".同时,传导机制分析表明,联防联控政策通过结构效应、技术效应、排污效应来提高空气质量水平.

    东部三大城市群联防联控政策大气污染治理双重差分模型

    第三次分配的历史演进与当代特征

    贾岱铮
    142-152页
    查看更多>>摘要:第三次分配是一种构建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制度.中国明清时期形成以地方精英为主导的资源分配模式,协调了基层社会的发展.民国时期,城市、农村分别形成由社团、政党主导的资源分配路径,维护了基层社会的基本稳定.当代中国的第三次分配则呈现出主体多元化的制度特征,国家为第三次分配提供了合法性资源,社会组织构成了第三次分配的实践场域,普通民众也成为第三次分配的重要主体,国家与社会水乳交融、协同发展,共建一种和谐的资源协调机制.

    第三次分配慈善历史演进当代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