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学术探索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学术探索
学术探索

江克

月刊

1006-723X

xstsyn@163.com

0871-8317526

650106

昆明市二环西路397号

学术探索/Journal Academic ExplorationCSSCICHSS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CSSCI来源期刊全国中文核心期刊RCCSE核心学术期刊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青年马克思如何转向并超越黑格尔?——以"自我异化的扬弃同自我异化走的是同一条道路"为逻辑

    李雪章
    94-100页
    查看更多>>摘要:自我异化的扬弃同自我异化走的是同一条道路.马克思的思想发展过程,其发展本身就是辩证法规律的体现.研究马克思思想发展与黑格尔哲学的关系,应当以"学习吸收—提出质疑—批判超越"的完整逻辑链进行呈现.总的来说,黑格尔哲学形式与内容的矛盾及人的主体能动性与意向化的异在客体之间的两大矛盾直接影响着马克思的思想转变与发展.在青年马克思思想的不同时期,其矛盾主要体现为"应有"与"现有"的对立、哲学与现实的对立、抽象劳动与现实劳动的对立.以充分吸收、提出质疑后转向批判扬弃为演进逻辑,以结合实践和满足现实需求为解决路径,是青年马克思转向并超越黑格尔整个过程的底层逻辑.

    青年马克思黑格尔应有和现有思想转变

    清代土司安插类型、特点及其影响研究

    马国君李红香
    101-112页
    查看更多>>摘要:"土司安插"是清廷为了加强土司区统治,提升土司区各民族对王朝国家认同实施的重要措施,类型有自请改土归流土司安插,罪革土司安插,土目、土司后裔安插和新置土司安插等.朝廷除通过对安插异地的土司赐官、予地、安置住处等保障其生存权外,同时还积极对其宗族实施安抚,对其家庙、宗墓进行保护.措施的推行不仅巩固了朝廷在土司区的统治,提升了朝廷在土司区的威望,也维持了土司区民族关系的稳定.深化其研究,对于理解土司制度和改土归流内涵,以及清代西南诸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有着积极意义.

    和平改流土司安插土司宗族土司宗墓

    文明互鉴视域下汉唐百戏杂技的变异与融通

    董迎春张艳秋
    113-122页
    查看更多>>摘要:先秦时期的百戏杂技属于俗乐,主要承担娱乐功能,难以与雅正之声相抗衡.汉代通西域后,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为文明互鉴提供了直接动力,在开放、包容、创新的民族精神指引下,中原地区与丝绸之路沿线诸国和北方少数民族的文化交流日益频繁.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唐代,百戏杂技的文化外交功能被发掘出来,成了可以与雅乐相抗衡的民俗艺术.这种交流极大地改变了此前百戏的表演特征和内容,汉唐百戏杂技将异域文化元素与本民族的文化心理相融合,形成了重"祥瑞""典雅""恢弘"的艺术特色,重谈汉唐百戏文化交融与当代杂技作为外交纽带的传承与呼应关系,也是中华优秀文化从古至今坚持走出去的精神内涵与"融通"体现.

    文明互鉴汉唐百戏杂技变异融通

    "习惯"的话语表达——以法律人类学家的"言说"为考察对象

    刘顺峰
    123-132页
    查看更多>>摘要:习惯作为一种话语,被法律人类学家广泛运用于各种法律现象与问题分析之中.法律人类学家对习惯的言说,主要从学理和案例两个层面展开.学理言说中的习惯话语,不仅关注习惯概念本身,还关注对习惯及其相近概念的关系结构分析.案例言说中的习惯,虽然意在呈现习惯的经验主义理解图式,但却更加注重对习惯价值功能及其作用机理的揭示.习惯话语的法律人类学表达逻辑,体现在注重言说的跨学科性、坚持整体观的框架,突出经验主义范式等方面.习惯的中国法律人类学言说,应考虑习惯在中国法学、人类学、法律人类学等不同知识传统中的话语内涵、习惯在何种经验中被发现与阐释,以及支撑习惯经验话语的言说逻辑.

    习惯话语言说逻辑法律人类学

    论行政犯的标准与审查路径

    李子麒
    133-140页
    查看更多>>摘要:行政犯以行政不法的成立为前提,但两者并非"罪与非罪"的抽象关系,而是源于行政犯与其内在行政不法的实定法关联.当前,学界主流的违法判断论与实质解释论均未以行政犯标准为判断前提,混淆了行政犯与其对应行政不法的关系,忽略了行政不法的功能性定位进而片面推行行政犯审查的"独立论".首先,行政犯应当以二次性规范论为标准,以行政不法的社会危害程度为中介,对行政犯中的行政不法进行体系化的判断,在入罪阶段过滤不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的行政不法行为.其次,行政犯的审查应当以"限定论"为基本立场,原则上尊重行政法规对行政要素的规定,在行政不法溢出其阈值时强调刑事可罚性的二次性判断.

    行政犯双重违法性行政不法社会危害性

    数字化阅读的价值意蕴、现实困境与教学策略

    张文熙王鉴
    141-148页
    查看更多>>摘要:作为一种新的阅读形态,数字化阅读具有双重价值意蕴:一是"通过阅读来学习"的工具价值;二是"培育数字化阅读素养"的内在价值.数字化阅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面临新的困境.从阅读动机来看,数字化阅读基于数据驱动而非个性驱动;从阅读行为来看,单向的信息接收多于双向的人机互动;从阅读结果来看,增加资讯而非增进阅读者的理解力.突破困境的底层逻辑是反制算法,在数字化阅读教学中,以"价值引领"和"主题统整"来转变阅读动机;以"动态阅读"和"异质合作"来重塑阅读行为;最终实现由一篇到一类,从输入到输出的阅读结果重构,以此形成良性循环的人机对话阅读生态,实现深度阅读.

    数字化阅读数字化阅读教学工具价值内在价值反制算法

    迈向公平包容的教育数字化:OECD国家的动向研究

    荆鹏吕立杰
    149-156页
    查看更多>>摘要:公平包容的教育数字化转型已成为全球范围内数字教育的价值共识和目标指向.OECD国家在纵深推进教育数字化转型的进程中,曾面临技术、资源与主体等诸多困境与挑战.近年来,经过系统性规划调整后,OECD国家采取了多维积极举措以缩小数字鸿沟,推进公平包容的教育数字化转型.在政策之维,颁布系列法规,蕴含数字公平包容理念;制定规划方案,聚焦主体数字素养发展;完善制度保障,明确资源供给保障机制.在实践之维,重视技术指涉向度,通过强化技术设计与开发、细化技术审查与应用、优化技术资源的分配,以构建新形态技术链;统筹各方力量参与,通过界清管理部门的行政职责、加强与私营企业合作关系、发挥社区的服务支持作用,以汇聚多元主体合力.在评价之维,确立科学合理的测评指标,督导评估机构的监测水平,关注数据使用的伦理安全.这些举措可为我国迈向愈加公平包容的教育数字化提供有益借鉴.

    数字包容OECD教育数字化数字素养优质均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