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新视野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新视野
新视野

李燕奇

双月刊

1006-0138

xin_shiye@sina.com xin_shiye@sohu.com

010-68007097

100044

北京市西城区车公庄大街6号

新视野/Journal Expanding Horizons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党校校刊。旨在为提高广大党政领导干部的马列主义思想理论水平服务。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邓小平对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坚持、运用和发展

    辛向阳
    5-13页
    查看更多>>摘要: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邓小平同志坚持、运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洞察国内外发展大势,作出一系列事关党和国家事业长远发展、事关社会主义前途命运、事关人类发展的重大战略决策.坚持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邓小平提出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坚决驳斥了所谓"马克思主义过时论",强调抓住主要矛盾和中心任务等.运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邓小平科学评价了毛泽东同志的历史地位和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领导中国走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发展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邓小平提出了"摸着石头过河"的方法、系统的改革辩证法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深化改革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文艺理论百年发展的历史成就

    宋贵伦宋明晏
    14-23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文艺理论百年发展历程中,形成了毛泽东文艺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理论体系、习近平关于文艺工作的重要论述三大重要理论成果.其中有四个具体成果是带有标志性的,一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发表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二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毛泽东和党中央提出的"双百"方针,三是改革开放新时期邓小平发表的《在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会上的祝辞》,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习近平发表的《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三大重要理论成果及四个标志性成果,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历史性地回答了"时代之问",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文艺理论创新发展,促进了中国文艺繁荣发展.

    文艺理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标志性成果历史成就

    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重要论述的原创性贡献

    李合亮张旭
    24-33页
    查看更多>>摘要: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我国新时代社会发展实际与矛盾转换规律,继承和发展了历史上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将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理解提高到一个新的阶段与水平.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重要论述的原创性贡献在于,坚持以辩证思维方式理解社会主义本质,将一般性论述具体和深化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层面,有机联系并丰富发展了社会主义本质内涵;首次从领导力量层面完善社会主义本质,提出了"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重大论断;以人民性为基础建构社会主义本质,彰显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人民性品格.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本质原创性贡献人民性品格

    "三新"党建的生成背景、现实挑战及优化路径

    王冠中代文姣
    34-43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和新就业群体中开展党的建设工作,是中国生产力发展、所有制结构调整、基层治理体系完善、平台经济兴起和社会组织形态变革等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三新"党建目前在保持良好发展势头的同时,也面临着组织网络全覆盖、工作部署抓落实、党建资源稳供给和引领治理见成效等方面的挑战.新时代新征程,一要通过树立区域化大党建理念,重塑党建模式,进一步优化"三新"党组织设置;二要健全政治引领机制,增强党组织韧性,强化党组织功能;三要发挥党组织资源整合优势,确保"三新"党建资源供给;四要营造认同型基层治理生态,优化网格化服务机制,提升"三新"党组织引领社会治理成效.通过多方面举措协同发力,持续推进"三新"党建高质量发展.

    党的建设"三新"党建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新就业群体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提升发展党员工作质量的五重维度

    董昊
    44-54页
    查看更多>>摘要:发展党员是党员队伍建设的"入口关",是党的建设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新时代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主要从五个维度着力提升发展党员工作的质量.一是以全面从严为基调发展党员,从而实现党员队伍建设质量的全面提升;二是发展党员坚持将政治标准放在首位,真正做到成熟一个发展一个;三是发展党员做到规模适度,确保发展党员数量与质量实现统一;四是以结构优化为关键,在确保党的先进性的同时,确保了党的代表性;五是以严格制度、完善机制保障发展党员各个环节的高质量.新时代以来,发展党员工作的质量得到不断提升,从源头上保证了党员发展的质量,极大促进了党员队伍质量的整体跃升.

    党员队伍建设全面从严治党发展党员

    优质产业营商环境构建与新质生产力发展

    王曙光
    55-64页
    查看更多>>摘要: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构建一种将政府逻辑、市场逻辑、企业逻辑和产业逻辑深度兼容耦合的弹性体制,营造有利于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优良产业营商环境.从政府与市场经济学角度来看,构建优质产业营商环境可从宏观环境、制度环境、产业生态环境、市场环境、人文环境和国际化环境等六要素入手.在地方实践中,存在着链式、台式、网式三种优化产业营商环境的具体模式,这些模式对优质产业营商环境构建和新质生产力发展有着直接的借鉴意义.构建优质产业营商环境和发展新质生产力过程中,政府应始终注重市场机制的发挥,始终尊重企业的主体作用,将四大逻辑有机融合起来,建立一整套能够最大限度激励创新、激励竞争的弹性体制,为培育新质生产力和高质量发展提供源源不竭的动力.

    新质生产力优质产业营商环境政府与市场经济学弹性体制

    农业新质生产力:理论内涵与实现路径

    李怀张越
    65-74页
    查看更多>>摘要:形成和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是助推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视域下农业新质生产力的理论内涵在于:"新农企—新农人—新农技—新农地"四位一体的递归循环,有助于形成有序竞争的农业产业形态,可推动新技术的广泛应用,进而促进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形成与发展.但在实践中,新农企、新农人、新农技、新农地的发展尚存在一些制约因素.为此,可通过"组织再造—主体重塑—科技创新—土地建设"四位一体策略推动其形成与发展.通过"组织再造"的传导力形成"新农企",通过"主体重塑"的推动力形成"新农人",通过"科技创新"的内驱力形成"新农技",通过"土地建设"的创造力形成"新农地".

    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农业新质生产力新农企新农人新农技新农地

    农业现代化发展的一个"社会的经济"分析框架——以北大荒国有农场体制变迁为例

    王春光
    75-84页
    查看更多>>摘要:农垦对中国农业现代化发展有着巨大的作用.改革开放以后,特别是进入 21 世纪以来,国有农场的企业化改革趋势越来越明显.这样的改革在多大程度上是可行的,它对中国农业现代化发展有着怎样的影响?经济学从现代农业经营体制等相关视角看待农场改革,而社会学更多的是从社区治理和公共服务等角度去分析国有农场企业化问题.不论从现实还是历史来看,国有农场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经济综合体,经济分析范式和社区治理范式都不足以有效透视这种综合的社会经济文化现象."社会的经济"分析框架尝试解决这一问题,通过对北大荒国有农场深度的案例调查和分析,更全面地认识国有农场的"前世今生",把握其发展演变逻辑,找出北大荒国有农场改革发展难题背后的社会经济和文化原因,为下一步农垦发展探索新的可能性,并由此提出在农业现代化进程中构筑新的农业与社会关联性这一发展课题.

    农业现代化国有农场"社会的经济"城乡二元体制再社会化

    新"三位一体":县域城镇化高质量发展的路径探索——以浙江省明市为例

    刘爱玉罗聪聪
    85-96页
    查看更多>>摘要:过去 40 多年中国城镇化高速发展的同时,遗留了城乡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的问题.基于浙江省明市的案例能够发现,政府坚持"以人为核心"的价值目标,通过新"三位一体"的推动方式,实现了县域内城乡融合的高质量发展.新"三位一体"是指政府发挥工业、土地和公共服务三位要素的一体化作用,缩小就业方式、居住环境、社会保障和生活品质等方面的城乡差距.县域城镇化高质量发展路径的探究,有助于从城乡融合发展视角反思城乡二元分析范式,从政府主导推动、兼顾农民主体地位角度去理解中国特色的政府与农民关系,从而为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统筹发展提供有益启发.

    新"三位一体"县域城镇化城乡融合政府与农民关系

    乡村振兴视域下数字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问题及对策

    胡仙芝陈元
    97-107页
    查看更多>>摘要:数字生态文明建设是乡村振兴战略的应有之义,数字化、绿色化成为数字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趋势.目前乡村数字生态文明建设还存在发展起步晚、技术不成熟、基础薄弱、能力不强、协同不够等诸多问题.为此,需构建智慧高效的生态环境信息化体系,推动智慧数字生态发展;以产业数字化转型促进乡村数字经济发展,不断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以数字化技术推动乡村生态环境智慧治理,提升智慧乡村治理水平;以数字经济、数字生活提升乡村生活水平,加快城乡共富共享进程;以数字化、绿色化的融合发展,加快实现乡村现代化.据此推进数字生态文明建设在中国乡村的实践,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实施注入新动能.

    乡村振兴数字生态文明美丽乡村数字乡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