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学术研究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学术研究
学术研究

叶金宝

月刊

1000-7326

gzphl@yahoo.com.cn

020-83846163

510050

广东广州市黄华路四号之二

学术研究/Journal Academic Research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国内外公开发行的人文社科综合类月刊,创刊于1958年1月,是全国最早创办的社会科学学术理论刊物之一。《学术研究》杂志长期致力于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的研究,推动学科建设和学术理论创新,在国内外享有良好声誉。该刊是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国家期刊方阵期刊。1991年至2000年,连续三届获得广东省优秀期刊奖,1996年荣获全国优秀社科期刊提名奖,曾五次获得中宣部“五个一工程”优秀文章奖,2002年获国家期刊提名奖(银奖)。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中国式现代化视野下的全人类共同价值——作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建设的文化成就

    蓝江
    1-7页
    查看更多>>摘要:2024年召开的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从中国式现代化的角度提出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来适应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新形势.这就需要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结合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机遇,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在联合国大会上第一次提出了全人类共同价值的理念.这一方面是对中国式现代化的成就和经验的总结,另一方面是面向未来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新征程的理论需要.这就需要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立足于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建立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和话语体系,重新阐释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在世界各国互相平等尊重的基础上,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现.这是一个越来越开放包容、越来越充满自信的中国所需要面对的新征程.

    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全人类共同价值人类命运共同体

    "合作—联合"的团结框架——唯物史观视域中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李征
    8-14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强调了民族成员彼此承认的价值取向和休戚与共的关系构成."合作—联合"的团结框架以承载系统功能基础要素的集合构成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形塑的基础架构.聚焦唯物史观视域中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情感指向、文化内涵和利益诠释集成的价值之轴构成了团结论域中共同体意识的价值刻写.共同性立意语境、一致性表意语境、责任关系释意语境构成了团结语境中共同体意识的话语表达.铸牢共同体意识的对象性活动、团结核心理念的自觉内化和外化构成了团结场域中铸牢共同体意识的实践转向.

    合作—联合团结框架唯物史观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前台"与"背景"的制度性分离——论南希·弗雷泽对资本主义危机的结构性阐释

    黄其洪兰璐
    15-22页
    查看更多>>摘要:南希·弗雷泽立足于对资本主义的"经济前台"与"非经济背景"关系的全面分析,挖掘出资本主义在结构上存在着生产与再生产、人类与自然、经济与政治、剥削与征用的四重分离.这些分离形成了一种被制度化的社会秩序,构成了资本主义危机的根源.同时,"前台"与"背景"的分离关系不是偶然的、给定的,而是伴随着资本主义积累体制的变化而历史性地生成的,这使得经济与非经济要素间的边界愈发难以界定,因而对边界的捍卫或挑战成为当代社会斗争的主要内容.为此,弗雷泽使用"边界斗争"的概念,提出有关边界划分的规范性标准,并在此基础上对21世纪社会主义的图景进行扩大的想象.弗雷泽兼顾阶级与地位、再分配与承认、文化批判与政治经济学批判的危机批判方法,是对传统批判理论宏大叙事的复兴.

    经济前台非经济背景资本主义危机批判理论边界斗争

    康德何以成为康德——卡西尔《康德的生平与学说》探微

    薛晓源
    23-29页
    查看更多>>摘要:卡西尔的著作《康德的生平与学说》细致系统地展现了康德哲学体系的运思方式:康德运思的过程以问题和疑难为起点,思想生成过程是从疑窦—疑云—疑难到核心问题和终身问题;深入挖掘了康德哲学的运思结构,即认知疑难的发现方式、认知疑难的呈现方式、认知疑难的转换方式.卡西尔从中揭示了康德"生活形式"与"学说形式"是如何实现完美统一的,康德如何从"自然地理学家"蜕变成为"理性地理学家",其生活世界与学术世界如何无缝地衔接为一体.这些成为康德哲学的学术路标,并成为理解康德哲学体系建构的路径依赖,康德的运思之路和哲学大厦也由此真实地呈现在世人面前.

    康德卡西尔生活形式学说形式理性地理学家疑难

    正义作为道德如何可能——休谟与罗尔斯正义的道德根据思想比较探析

    黄济鳌
    30-36页
    查看更多>>摘要:休谟与罗尔斯都是在非形而上学的背景下回答正义的道德根据问题的.一致的正义环境假定构成他们正义论的出发点,情感主义的理性观是他们根本的思维方式.通过对他们正义论的道德根据的追问,可以发现两种正义论的内在关联和不同的局限性,解决问题的方法在于对同情和正义感在正义论中的地位的澄清与确定.通过对正义环境假设的适当修改不但可以较好地回答正义的道德根据问题,而且可以明了两种正义论的一致性.休谟和罗尔斯的正义论各有侧重,但可以互相补充,体现了西方非形而上学正义论发展进程中可以互为环节的两种解释方式.

    休谟罗尔斯正义的道德根据同情理性

    老子道论的经验向度及价值选择

    许雪涛
    37-42,81页
    查看更多>>摘要:经验世界是老子思想的土壤,其道论即由此产生.在《老子》表述中,道和价值是纠缠在一起的.如果将道与价值剥离开来,重新审视二者在老子思想中产生的过程,会发现老子的道生理论,根本上是指向现实经验世界,而价值是老子依其个人经验所做的选择并将之赋予道,以此寻求价值的普遍性.由于老子的道存在创生和价值的双重身份,所以在道和人之间形成了一种理论上的张力.但不管如何,不容否认的是,老子选择的价值具有十分独特的魅力.

    《老子》经验创生之道价值选择

    孔子传记电影中的东方美学与家国意象

    张子夏翟耀
    43-47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华文明延续着我们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如何以时代精神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以鲜明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屹立于世,是当今中国电影事业发展面临的关键问题.因此,以费穆执导的《孔夫子》、胡玫执导的《孔子》两部孔子传记电影为例,从历史、民族与美学等方面,以现代化的视角探讨"东方美学"与"家国意象"的时代性表达,以期为更好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弘扬爱国精神,传播儒家文化起到例鉴作用.

    孔子儒家文化传记电影东方美学

    数字平台冲击下传统行业的变迁——巡游出租车司机劳动过程中的双重控制及其影响

    蔡禾零昕
    48-58页
    查看更多>>摘要:数字经济的发展产生了以数字平台为载体的新经济组织模式,出租车行业形成了传统巡游车和新业态网约车两种不同的运营模式.把马克思主义劳动研究的基本立场与西方社会学关于劳动过程研究的范式相结合,从企业与劳动者的关系、劳动价值分割方式、劳动过程监管、劳动激励偏好等四个方面分析劳动控制,巡游车运营模式显示出强契约关系、弱过程监管的特征,网约车运营模式则显示出弱契约关系、强过程监管的特征.传统巡游车在受到平台网约车的冲击下转型为"巡游+网约"运营模式,劳动者被置于双重劳动控制中."巡游+网约"运营模式虽然有助于提升巡游车的载客率,但剩余价值被叠加索取,劳动过程被置于更加严格的监管中.巡游车司机加入平台网约是基于市场和组织环境变化的"被动妥协",他们会在平台上通过选择性接单来进行风险规避和争取运营收入最大化,在维持线下巡游车模式活跃度的同时留有选择网络订单的余地.

    巡游车网约车劳动控制

    突破与融合: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合作发展的成效、困境与对策

    王红陈寒
    59-66页
    查看更多>>摘要:高等教育合作发展是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重大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合作发展呈现出区域性、双向互动性和整体性特征,在合作办学、协同育人、科研协同创新方面取得重大进展.但因资源分布不均、战略契合欠佳、体制机制壁垒、文化认同差异等,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合作依然存在发展协同不足、服务区域能力不够、合作要素流通不畅、合作理解和认同度欠佳等问题.对标"世界高等教育合作发展和创新发展先进典范"的建设目标和高等教育合作发展现状,应以区域均衡发展为基础、以服务国家战略为统领、以制度创新为着力点、以文化培育为推手,进一步深化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合作的深度、广度、融合度和提升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能力.

    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合作突破融合

    论著作权合理使用规则的优化——基于界权成本的有效配置

    黄炜杰
    67-72页
    查看更多>>摘要:著作权法合理使用规则是典型的裁量性界权规则.但我国《著作权法》忽视了合理使用规则的裁量性,立法界权不够充分,司法界权无依据,立法与司法都没有承担相应的界权成本,导致合理使用既缺乏灵活性也缺乏确定性.优化合理使用规则的核心在于有效配置界权成本,建议以交易成本是否由外部性引起及外部性的成因为依据,将合理使用分为三类,为每类合理使用分别设置界权要件,提高立法界权的确定性;为每类合理使用都引入兜底条款,发挥司法界权的灵活性.

    合理使用界权成本裁量性界权规则交易成本外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