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学术研究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学术研究
学术研究

叶金宝

月刊

1000-7326

gzphl@yahoo.com.cn

020-83846163

510050

广东广州市黄华路四号之二

学术研究/Journal Academic Research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国内外公开发行的人文社科综合类月刊,创刊于1958年1月,是全国最早创办的社会科学学术理论刊物之一。《学术研究》杂志长期致力于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的研究,推动学科建设和学术理论创新,在国内外享有良好声誉。该刊是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国家期刊方阵期刊。1991年至2000年,连续三届获得广东省优秀期刊奖,1996年荣获全国优秀社科期刊提名奖,曾五次获得中宣部“五个一工程”优秀文章奖,2002年获国家期刊提名奖(银奖)。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珠三角城市群流动人口留城意愿的差异——基于地方效用理论视角的分析

    叶小梅王宇渠
    78-85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城乡户籍制度不断改革与"城—城"流动人口比例不断上升的背景下,对新时期户籍政策下流动人口户籍身份差异对留城意愿影响的研究还较少.基于地方效用理论,通过统计分析和Logistic模型,利用珠三角城市群六市调查数据,可对流动人口中的城乡差异现象及对留城意愿的影响进行分析,结果如下.一是"城—城"流动人口经济与技能条件较好、家庭社会融入程度较强,满足积分落户条件的占比也更高;"乡—城"流动人口拥有耕地、宅基地的比例较高;性别、年龄特征则差别不大.二是模型1、模型2表明,经济技能、家庭社会、满足积分落户条件等因素对流动人口留城意愿产生正面效用,拥有耕地、宅基地则产生负面效用,因此,"城—城"流动人口在迁入地城市定居往往能获得更高的地方效用,也更倾向于留城.三是模型3、模型4表明,经济与社会属性分别对"乡—城"流动人口和"城—城"流动人口留城意愿总体上仍产生显著影响,作用效用方向与模型 1相似,但职业、收入对"城—城"流动人口地方效用及留城意愿影响相对较小.

    户籍制度"城—城"流动人口"乡—城"流动人口地方效用留城意愿

    中国式现代化与全民医保制度重构

    王琬
    86-94页
    查看更多>>摘要:全民医保是实现健康中国战略目标的基础性制度安排,也是迈向共同富裕的重要社会性基础设施.我国已经进入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推进全民医保高质量发展是实现国家现代化应有之义.然而,现有全民医保制度仍然存在着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影响了其公平性与可持续发展.为了适应中国式现代化发展需求,要以公平统一、权责清晰、互助共济、协同发展为导向,推进全民医保制度重构,在高质量发展中保障全体国民享有基本医疗保障权益,实现"人人享有健康"的新时期发展目标.

    中国式现代化全民医保制度重构

    中国式现代化与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可持续发展

    杨俊
    95-10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式现代化是实现共同富裕的现代化,这为中国特色养老保险制度的发展提供了基本遵循.我国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在充分保障每个社会成员退休福祉的同时,更要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贡献力量,必须确保制度的可持续发展.希腊和德国的对比案例从正反两方面充分证明了养老保险制度的可持续发展与经济社会进步的重要关系.联系现实,我国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虽然面对着来自人口老龄化等因素的严峻挑战,但依然有充足的政策工具可以使用,具有不断深化改革的空间和时间窗口.建立长期的养老保险基金精算模型分析表明,当引入"组合拳"式的一揽子养老保险改革政策后,我国可以实现养老保险基金长期的可持续发展,当务之急是尽早进行养老保险制度的深化改革.

    中国式现代化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可持续发展

    推进城乡共同富裕:分配性努力抑或生产性努力

    张露罗必良
    101-111页
    查看更多>>摘要:城乡收入差距是中国收入不均等的重要表征.主流文献认为,通过生产性努力做大"蛋糕"和通过分配性努力分好"蛋糕"是缩小收入差距、实现共同富裕的两条关键路径.本文的理论分析表明,强调生产性努力,寻求产权及其收益上的共享,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线索和关键逻辑.实证分析发现:(1)城镇化能够显著缩小城乡收入差距,表明培育经济增长极、做大"蛋糕"所产生的涓滴效应强于极化效应;(2)表达地权管制的粮食种植和表达农业生产性服务的农机装备,分别对城乡收入差距产生正向和负向影响,说明以"保供给"所施加的产权限制不利于共同富裕,但通过分工深化可扭转不利局面;(3)生态环境改进能够显著降低城乡收入差距,说明保育并盘活生态资产可推进共同富裕.文章强调,促进共同富裕应遵循包容性发展逻辑,强化生产性努力的能动性.

    共同富裕城乡收入差距分配性努力生产性努力

    从"大清"到"中国"——基于皇朝时期天下秩序的讨论

    成一农
    112-119页
    查看更多>>摘要:虽然清朝的国号为"清",但在清末的《大清国籍条例》中却将"中国"作为"国籍",由此其国号似乎也就成为了"中国".要理解这一过程,就必须了解皇朝时期构建的天下秩序.首先,清朝与(大)清国存在本质区别,清朝统驭的是天下,而大清国统驭的则是现代人所谓清朝的"疆域";其次,"中国"除作为一个国和一个地理单元之外,还表达了相对于"四夷"的优越性,因此既是清朝的核心,也是清朝统驭天下的合法性的来源之一;再次,皇朝时期,由于"中国"一词所体现的优越性,因此在与"四夷"交往时,通常使用"中国"一词,而不太使用中性的"大清国"这一国号,更不太使用皇朝的天下之号;最后,英法美俄等国都习惯用"中国"一词来指代历朝统驭的地理范围.由此,内外因交织,使清末在向现代国家转型时,越来越多地使用"中国"作为国家的名号.

    清朝清国中国天下国号

    20世纪下半叶美国移动源污染法律规制体系的缘起、演进和确立

    滕海键王法刚
    120-132页
    查看更多>>摘要:20世纪中期至90年代是美国移动源污染法律规制体系从缘起到确立的时期.自20世纪50年代起,美国开始对移动源污染展开研究并通过立法进行规制,但是在经济和技术可行性理念主导下,治理成效有限.以现代环保运动的兴起为背景,1970年通过的《清洁空气法修正案》转而以公众健康和安全为主旨,由此,移动源污染治理取得了进展.然而,在不久之后的能源危机背景下,放松机动车排放标准、注重经济考量又成为1977年《清洁空气法修正案》的现实选择.80年代中后期以可持续发展理念为背景,1990年通过的《清洁空气法修正案》加强了对移动源污染的法律规制并注重综合考虑经济、技术及公众健康等因素,标志着美国移动源污染法律规制体系的最终确立.美国移动源污染法律规制体系的演化和确立有很多特点,带给我们不少启示.

    美国移动源污染法律规制清洁空气法

    陆上丝绸之路行旅的生命史考察

    李鹏张沐可
    133-143页
    查看更多>>摘要:陆上丝绸之路是欧亚大陆东西交通的重要通道,但严酷的自然环境却成为行旅往来的严重障碍.从生命史的视野出发,通过考察行旅者穿越戈壁沙漠的生命应对,翻越高原雪山的生命历程,以及丝绸之路行旅中的心理调适与生命体验,可以发现,面对自然环境的严峻挑战,历史上丝绸之路的行旅者总是前赴后继,运用自身的意志、信仰与智慧去挑战生命的极限,共同谱写了人类与环境互动的生命之歌.陆上丝绸之路行旅往来的重要意义,不仅提供了东西文明之间交往的渠道,更构筑起欧亚大陆互联共通的生命之网.

    丝绸之路行旅历程生命体验

    生辰祭奠中的"文化记忆"与"遗民执念"——以孙雄《名贤生日诗》为中心的讨论

    罗时进陈玉婷
    144-152页
    查看更多>>摘要:清廷覆灭后,一批不愿进入新政的士人形成了生存环境与文化空间迥异于过去的遗民群体.而民初因受西方文明的强烈冲击,传统旧学进一步衰颓.道统凌夷、人心恣肆的社会现状煎烤燔燎着文化遗老的精神根柢,孙雄以清遗民自居纂辑《名贤生日诗》,一批遗民参与了名贤生日追祀活动,用文化祭奠的方式树立先正典范,体现出所持的历史观念,以及承续道统、挽救风教的遗民执念.事实上,追慕前贤,在过渡时代回望旧学存在的星光,不失为遗老们匡拯失序社会的一种方式.他们在这一旗帜下集合,也在被社会边缘化乃至弃置的痛楚与孤寂中寻找到精神依托.社会救赎与自我救赎,具有了某种同一性.

    孙雄《名贤生日诗》文化祭奠遗民执念

    消失的赤藤杖:环境史视域下的杖文化

    吴真戴婷婷
    153-161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古代杖文化与生态环境之间存在密切关联,木—竹—藤三种制杖材料出现的时间次序与森林开发史同步.中唐时期,南诏特产赤藤杖随着使团朝贡传入中原,成为文士之间互相赠送的风雅礼物.韩愈《赤藤杖歌》和白居易《蛮子朝》中出现的赤藤杖,是元和四年春天唐朝廷南诏事务的记录与书写,赤藤杖亦因此成为后世文学中"唐宋风雅"的象征.明清时期,由于云南生态环境的恶化,赤藤杖从地域特产转化为地域文化记忆.赤藤杖的出现与消失,与南方天然森林开发与退化的历史进程同步调.藤杖一类日常活动用具的出现、流行与消失,不仅反映了文学审美、文化交流的变迁,也反映了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变化.

    南诏韩愈白居易物质文化史环境史

    明清小说评点"针线"的话语建构与生活美学特色

    李金梅
    162-168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线"一词在明清小说和小说评点中呈现出两种不同的词义,在明清小说中指针线实物和针线技艺,而明清小说评点中的"针线"是一个形象具体而含义模糊的语汇,主要用于揭示小说的结构技巧,是小说评点中独具生活特色的一类评点术语.通过比较明清小说和小说评点中的意义差异、梳理"针线"的词义变化、研讨"密针线"和"伏线"评点的结构审美,不仅可以彰显中国传统小说批评中的生活美学特色,还是建构中国古代小说理论话语体系的一种可行途径和方法.

    明清小说评点针线结构生活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