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学术月刊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学术月刊
学术月刊

月刊

0439-8041

021-53060399 53069080

200020

上海淮海中路622弄7号(乙)社联大楼4F

学术月刊/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哲学社会科学综合性学术理论刊物。以推进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研究为宗旨,倡导学术探索与争鸣。在发扬哲、经、文、史优势的同时,加强对文化学、政治学、法学、社会学及一些新兴学科的研究。主要反映国内学术界的最新研究成果,也发表海外作者的学术论文及各类学术短文和综述,报道学术动态。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实证哲学与马克思:思想来源与类型

    刘森林
    5-21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黑格尔去世后"实证主义"思潮、实证哲学登上历史舞台的时代,有两种自称的"实证哲学",却有至少四个不同渠道都在推崇实证性。除了从传统哲学和法学中诞生的推崇感性、经验、生成、事实的实证性思想(思辨有神论被视为典型代表)之外,还有来自文学艺术领域对无法归于传统理性的个别、特殊、感性、实存因素的强调,来自新兴自然科学领域对经验事实的重视,以及来自社会科学领域对感性、情感、激情、欲望、利益等实证因素的日益重视。它们都促进了不能仅仅诉诸理性论证和演绎、必须进一步落实到感性确证和事实验证上来的实证性思潮的形成和发展。在马克思与德国古典哲学的关系方面,以往我们往往只重视思辨有神论这一种跟神学密切相关的实证性思潮,由此造成一定的偏狭和限制。从实证性的四个思想来源及其基础上建构的两种"实证哲学"视角来看一系列相关问题,才能有一个更全面、更合理的视野,才能对相关问题作出更贴切的理解。

    实证哲学马克思谢林孔德政治经济学

    儒家工夫论视域下的"夜气"说

    陈立胜陈磊
    22-35页
    查看更多>>摘要:"夜气""平旦之气"是孟子论人禽之别的一个重要话语,这一话语是与先秦君子一日"四时"之生活节律联系在一起的。理学多认为"夜气"二字对于涵养本原、体认未发前气象具有指引意义,于学者用功"极有力"。在明代心学传统中,王阳明、湛若水是"夜气的守护人","夜气"成为认取良知、体认天理的一个方便法门,"昼夜皆夜气"的说法既体现了"一个工夫"的共同追求,也折射出明代心学沉潜、凝一、收敛的精神气质。明清之际的王夫之是夜气话语的"去魅者",他是"白昼之子",其"夜气无力""昼气清于夜气"的说法展示了刚健有为的哲学品格。"夜气的守护人"与"白昼之子"其所"守护"与"警醒谨守"者不外是人之为人的本真性,是一源自"天"而由人体认与实践的道德创造力量。

    夜气昼气平旦之气工夫论

    经济学的演化模式:分类与评析

    李黎力
    36-45页
    查看更多>>摘要:自经济学产生以降,学者们便开始陆续关注这门学科本身的演化模式。从时间维度上看,主要围绕经济学发展的"累积性观点"与"竞争性观点"之间的对立,产生了马歇尔模式、赖纳特模式两类"渐变模式论",与库恩模式、拉卡托斯—哈奇森模式、黑格尔—马克思模式和熊彼特模式四类"革命模式论"的论争。就空间维度而言,则主要围绕经济学演变的"趋同性观点"与"趋异性观点"之间的分歧,形成了转移模式、变异模式和分化模式三种具有代表性的演化模式理论。这些演化模式研究亟待厘清和总结关于经济学发展的"典型化事实",在此基础上借鉴科学知识社会学和科学知识经济学的研究进路,深入分析和考察背后的复杂演化动因和机制,进而在一个统一的时空框架当中系统构建经济学的时空演化模式理论。该研究不仅有助于理解和洞悉未来经济学的发展动向,而且能为中国经济学体系的构建提供历史依据和经验启示。

    经济学演化模式时间模式空间模式经济学史学

    从"惯例"到"合作原则"——概述博弈论制度分析的理论建构、现实意义及其局限性

    方钦
    46-62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当代经济学制度分析领域,除了美国制度学派(即"旧制度经济学")和新制度经济学两大流派之外,其实存在第三种、同时也是极易和新制度经济学理论相混淆的理论流派,这就是博弈论制度分析。博弈论制度分析的理论核心,出现于20世纪60年代末期,以大卫·刘易斯的著作《惯例》为基础;而其完整的制度分析理论框架的提出,则是以罗伯特·萨格登的《权利、合作与福利的经济学》为代表。围绕着这两本著作中提出的主要观点、分析方法和论证逻辑,可以了解博弈论制度分析从诞生到成为当代经济学制度分析不可或缺的一股研究思潮的发展过程。结合目前学界讨论较多的一些制度问题,比如"内卷"现象、制度的无效率问题以及市场失灵问题等,可例证博弈论制度分析相较于其他制度分析流派特有的理论优势。但由于博弈论制度分析所应用的基本分析工具——博弈理论——的限制,致使在面对真实世界的制度分析时,必然存在一些局限性,比如如何解释"合作的难题","演化论"蜕变为"决定论",以及缺少系统性的制度变迁理论。而这些又预示着博弈论制度分析未来的发展趋势。

    制度博弈论制度分析无形之手惯例合作原则

    人文经济与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

    邓智团郭红星
    63-72页
    查看更多>>摘要:城市是现代化的重要载体,人文经济在城市现代化道路中融入人文底色,实现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的融合。新时代人文经济聚焦人民、文化、经济三大基本要素,以"人民"为中心,以"人文经济化"和"经济人文化"为特征,分别从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人文精神和人文价值等四个方面,引领推动以创新、协调、开放、绿色、共享为特征的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人文精神、人文价值强调城市经济发展的"人文回归",回答城市经济发展是为了谁、发展成果由谁共享的命题;文化产业、文化事业的深厚底蕴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催化剂",文化成为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新时代人文经济从"人"的视角,推动新时代城市经济高质量,创造人类城市文明新形态。

    人文经济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经济人文化人文经济化

    广义政府与功能性分权理论——基于当代中国政府与政治实践的一种理论建构

    卢志朋陈国权
    73-85页
    查看更多>>摘要:广义政府与功能性分权理论是基于当代中国政府与政治实践的一种理论建构尝试,主要试图分析当代中国真实的政府行为特征和制度逻辑。在研究关怀层面,强调普遍性政府管理原理的遵循与特殊性政府管理知识体系的创新。在研究视角层面,关注国家治理体系权力结构的制度安排与地方广义政府权力运行的政治过程。在研究方法层面,注重比较政治学维度的逻辑推演和实践政治学层面的机制提炼。在研究目标层面,兼顾权力法治的廉政导向与有为政府的效能建设。在研究进路层面,主张以本土化的现实问题为驱动,构建中国特色的广义政府与功能性分权的分析框架;以原创性的学术概念为标识,形成中国特色的广义政府与功能性分权的理论脉络;以系统性的学术知识为指征,推动中国特色的广义政府与功能性分权的知识生产,从而进一步构建和发展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

    广义政府功能性分权政治实践自主知识体系

    "权力秩序"与清末政体变革:基于新框架的分析

    袁超董振光
    86-99页
    查看更多>>摘要:从政治学的根本关怀出发,政体变革本质上是权力关系—结构变动的过程和结果。以"权力秩序"为核心概念的分析框架,旨在借鉴迈克尔·曼的社会权力类型学,结合过程追踪方法理念,构建起"权力主体与主体性权力关系"的结构性分析单元,以及"权力结构形态的解体与形塑"的两大过程性分析维度,进而重探清末政体变革。分析发现,清末存在政治权力悬置、军事权力转移、意识形态权力重构、经济权力萎靡的情形,君主制所依赖的"政治权力—意识形态权力""政治权力—军事权力"强结构相继解体,进而导致政治失序。在时代心态与西方意识形态力量的形塑下,彼时的知识分子急切擘画着中国现代政制的未来,然而他们所欲构建的理想政体消耗在了复杂的权力秩序变动之中。革命党与立宪派虽以短暂的合作完成了辛亥革命,但革命后所建立的共和制终究有名无实,与"理想型"共和政制的设置原则并不相符,最终以军人干政的局面收场。

    清末民初政体政体变革权力秩序权力结构

    从嵌入到融合:技术治理与法律治理的关系及其优化

    郭春镇勇琪
    100-111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数字化时代,技术治理与法律治理应突破"嵌入型共治"的局限,通过互动形成"双向融合"的关系。当前技术治理与法律治理之间是线性单向的嵌入性关系,二者在底层逻辑、运行机制、权力效应三个维度上存在内在张力,整体上呈现出"二元共治""貌合神离"的悬浮状态。技法双向融合是对嵌入型技法共治关系的延续、推进和超越。这一思路在确保法律本源性地位的同时,对技术治理与法律治理进行双重改造,将技术逻辑与法治思维进行融贯,为技术治理与法律治理的关系优化提供了整体性方案。具体来说,可通过探求技术治理与法律治理底层逻辑的共通性、构建一元化的运行机制、实现权力同向效应,推进二者关系的融合演进与优化发展。

    技术治理法律治理嵌入型技法共治技法双向融合数字法理学

    "家""国"同此差序——关于当代中国社会"家国同构"的社会学分析

    胡安宁
    112-127页
    查看更多>>摘要:家国同构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概念之一。将家国同构中的"构"诠释为社会环境中的行动者围绕私人领域和公共领域的不同对象所分别形成的稳定的差序认知结构。以信任为引,即在"家"的一端呈现出从自家人到外人的信任差序,在"国"的一端呈现出从中央政府到地方政府的信任差序。这两种差序结构的相似性构成了家国同构的核心意涵。"家国同此差序"有其文化和制度基础,前者涉及传统的权威文化,后者涉及对政府具体行为评价的模糊认知。利用中国社会信用体系调查(CSCSS)的统计数据,展示了当代中国社会家国同构的基本状况及其影响机制。

    家国同构差序格局传统文化

    论延安文艺运动中的鲁迅与高尔基"二重奏"

    赵卫东
    128-136页
    查看更多>>摘要:鲁迅生前曾被人比为"中国的高尔基",巧的是,他和高尔基曾在延安文艺座谈会后被毛泽东一同任命为延安"文艺大军总司令"。这样的"高配",体现了延安文艺的价值取向。毛泽东借重高尔基出身工农而又不脱离底层人民的"无产阶级经典作家""文学家的政治家"等身份标签为延安文艺创造"镜像",也经由阐释鲁迅的"孺子牛""革命家"以及"党外的布尔什维克"等鲁迅精神,将其树立为建设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以及"人民文艺家"的旗帜。毛泽东在看取高尔基和鲁迅的着眼点上既有交叉又各有侧重,通过对两人人格、精神、价值的阐释和提炼而为延安文艺运动赋能。毛泽东对鲁迅的阐释强调了其政治性的一面,这是对"政治鲁迅"较早、同时也是颇具历史感的评价。史料也表明,毛泽东对"政治鲁迅"的解读,受到了瞿秋白的影响。

    高尔基鲁迅毛泽东延安文艺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