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学术月刊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学术月刊
学术月刊

月刊

0439-8041

021-53060399 53069080

200020

上海淮海中路622弄7号(乙)社联大楼4F

学术月刊/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哲学社会科学综合性学术理论刊物。以推进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研究为宗旨,倡导学术探索与争鸣。在发扬哲、经、文、史优势的同时,加强对文化学、政治学、法学、社会学及一些新兴学科的研究。主要反映国内学术界的最新研究成果,也发表海外作者的学术论文及各类学术短文和综述,报道学术动态。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中国社会学人的"本土化"意识与知识生产

    范晓光
    115-126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土化"是中国社会学的时代之问。通过实证分析可发现,超过六成的社会学人对"本土化"持有积极正向评价,学术声望越高的学人对"本土化"越为开放和包容,高跨国学术资本者更强调社会科学概念和方法的相通性。此外,学人所熟知的理论家依次为经典学者、欧陆学者、本土学者和北美学者,而拥有港澳台地区或国外博士训练的学人对本土理论家的熟悉程度明显偏低。学术声望和学术权力对学人的中文论文数量和质量均产生显著正效应,跨国学术资本则在英文论文发表的作用较为明显。值得注意的是,"本土化"意识对学人的英文论文的数量和质量均有正效应。总之,社会学人在"本土化"态度上求同存异,在理论家偏好上注重经典,在知识生产上呈现"多重二元"。深入理解"本土化"意识在知识生产过程的作用,对建设和完善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具有启发性。

    "本土化"意识学术资本场域社会学

    社会学视野下的职业伦理:概念源流与中国现实

    姚泽麟
    127-140页
    查看更多>>摘要:现代社会的运行需要恰当的精神基础,而职业也离不开职业伦理的支撑。目前职业伦理在社会学领域中处于相对被忽视的地位。依据社会学的经典理论,职业伦理的内涵应该同时从"意义—规范"的双重维度进行理解。而当代中国的职业伦理主要面临三个方面的严峻挑战:特殊主义伦理、自我主义价值观与职业工作意义感的缺失。这些挑战的存在导致职业人士很难在现实的职业生活中坚守和遵循其所宣称的职业伦理,从而造成职业伦理的困境。这些困境一方面说明职业工作缺乏终极意义的支撑,尤其反映出改革开放后,我国集体主义价值观的式微,尚无替代性的社会主流价值观填补其空缺;另一方面亦反映了职业伦理无法对执业行为形成有效约束,偏离和失范成为常态。这些困境的发生有其独特的社会文化土壤、组织情境和职业身份与角色,而对这些社会基础的理解必须以反思源自西方的职业伦理概念为前提,并注重考察本土社会文化与西方职业制度的互动和交融。

    职业伦理劳动伦理工作伦理意义感伦理困境

    中国美学范畴体系的逻辑结构

    王振复
    141-154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美学具有独特的范畴体系。作为中国文化所特有且与审美相联系的一种知识结构,它是一个动态四维的逻辑网络。此即:一个逻辑原点:无极;二重哲学本体:绝对之无的本在性无极,与相对之无的次在性太极的对应结合,以无极为"一级本体"、太极为"二级本体";三大人文支柱:历史哲学意义的"道"、文化意义的"气"与审美现象意义的"象"的三者相和;四为基层建构:由"道、气、象"三者构成其各自所统摄的范畴群落及其相融。中国美学范畴体系,具有有序而深邃的思性诗性化、诗性思性化的人文特点,渗溶着中华文化所特具的生命意识。

    美学范畴体系逻辑结构无极太极道气象

    节气神话叙事的时间谱系与中华文明的创新性

    毕旭玲
    155-163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华创世神话是探索和建构中华早期文明的重要切入点。节气神话是中华创世神话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时间谱系的建构过程反映了中华文明创新性的形成过程。以燧人氏观大火星叙事为代表的节气发生神话表明求真务实地解决生存问题是早期中华文明的创新动力;以神农正节气叙事、黄帝迎日推策叙事、少皞设节气官叙事、帝尧敬授人时叙事为代表的节气体系确立神话表现了中华先民创新思维的多元性和开放性特征;从夸父追日测影到大禹治水测影,再到周公测影定都,节气测定神话展示了早期中华文明创新传统的形成,甚至"中国"一词的产生也与先民善于创造、勇于创新的传统密切相关。在科技创新日益成为国际竞争焦点的今天,应大力发掘中华创世神话的创造创新传统,引导民众充分认知和应用中华文明的创新性,增强中华文明的竞争力。

    中华文明创新性中华创世神话节气神话时间谱系

    中国比较文学的滥觞及其方法论意义

    纪建勋
    164-175页
    查看更多>>摘要:作为学科的中国比较文学固然是受欧美比较文学的影响而产生,而作为研究的中国比较文学却有着不同于欧美比较文学的发生与特征,两者的最大差别在于"跨文化"这一要素,这一点在华夏文明融通递嬗的进程之中便可见端倪。佛教的传入及其已经完成的中国化极大地改变了中国文化的发展进程,佛经翻译和从中诞生的"格义"之法是中国古代比较文学的重要阶段。基督教的传入及其中国化到今日仍然还在进行之中,却也发展出了名为"况义"的异质文化交流之道,"格义""况义"已经成为中国比较文学之原理研究和方法论建构的宝贵资源。

    比较文学方法论满天星斗跨文化格义况义

    画地分守:明代江防信地区划与职守研究

    李智君
    176-191页
    查看更多>>摘要:明代长江一线的军事防御,即江防,是仅次于边防、海防的第三大国土军事防御体系。信地是江防精细化军事空间驻防的产物,由明初的新江口营随着管理范围的扩大演变而来。每个信地营署和起止点的选择,都遵循一定的军事地理原则。营署一般设置于军事要塞或交通要冲,信地上、下至点设在自然分界线或府、县政区分界线,便于一营之地统一管理。江、海防信地分界线,恰好处于长江口的潮流界。江防对重要交通枢纽或军事要冲的防御,采用信地交叉的方法。对江面社会治安问题,上江、应天府盗贼出没之地主要采用增加巡逻次数的方法来治理,下江则在治安问题突出或商民云集之地派兵驻守。备倭的任务主要由处在江海之交的圌山和三江口营负责。总之,无论是营署选址还是信地划分,都是基于明初国内外军事形势、沿江战争经验和长江水文环境作出的,故防御效果显著,保障了留都和东南财赋之地的社会安全。

    江防信地区划盗贼盐徒军事控制

    苏报案前的《苏报》及相关史事考

    王敏
    192-202页
    查看更多>>摘要:关于早期《苏报》及其相关史事,在晚清至民国时期的各种相关记述中,或语焉不详,或言之不确。加之早期《苏报》以及相关史料有很长时间未得到研究者开发利用,因此早期《苏报》的真实面目始终模糊不清。依据早期《苏报》和盛宣怀档案等第一手资料,考证出《苏报》由日商背景的胡铁梅、生驹悦夫妇于1895年底在上海集资创办。1898年10月,转让给陈范。无论是胡铁梅夫妇主持时期,还是陈范接办之后,《苏报》有两个特色十分凸显:其一,大量转载香港、澳门以及日本、新加坡等地的中文报刊,成为国内与前述海外报刊进行新闻信息交流的通道;其二是对中国政治表现出高度的敏感性,对戊戌政变、己亥建储以及清末新政等均有跟踪报道,并表现出明确的支持变法维新的立场。尤其是清末新政期间,由关注教育问题进而关注学潮,设"学界风潮"栏目,并日趋激进。《苏报》的表现固然是由于受到晚清时期上海崇尚新事物风气的影响,但是陈范以及汪文溥趋新、趋变的思想也是促成《苏报》言论日趋激进的关键性因素。

    早期《苏报》苏报案胡铁梅生驹悦陈范

    先秦、秦汉史研究

    宁镇疆
    203-210页

    中国近代史研究

    张仲民
    210-216页

    书讯

    封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