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学术月刊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学术月刊
学术月刊

月刊

0439-8041

021-53060399 53069080

200020

上海淮海中路622弄7号(乙)社联大楼4F

学术月刊/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哲学社会科学综合性学术理论刊物。以推进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研究为宗旨,倡导学术探索与争鸣。在发扬哲、经、文、史优势的同时,加强对文化学、政治学、法学、社会学及一些新兴学科的研究。主要反映国内学术界的最新研究成果,也发表海外作者的学术论文及各类学术短文和综述,报道学术动态。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国际比较视野下中国家庭特征的转变

    於嘉何雨辰
    129-142页
    查看更多>>摘要:探索家庭转变有助于了解婚姻、生育、代际互动等领域的变化,也可以反映出社会变迁如何形塑个体的家庭观念与行为。基于具有代表性的历时数据,采取一致和可比的测量,在国际比较视野下对中国家庭转变模式与未来趋势进行考察,可发现:婚姻在中国家庭中的核心地位依然稳固,生育与婚姻并不会迅速解绑。虽然中国当代家庭呈现高度的子女中心主义,现代化与性别平等化将对此产生强烈冲击,尤其是子女对婚姻的保护作用上。中国人依然持有较传统的孝道观念伦理与互动实践,但其可能会随经济发展与老龄化而改变。跨国比较的结果也显示出文化对家庭行为持久的塑造力,儒家文化圈在家庭转变的某些维度上具有高度共性。

    家庭转变国际比较文化婚姻生育

    儒家的文化范式——基于中美跨文化比较视角的考察

    杨一纯张春泥孙妍
    143-154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西方文明和国别之间的价值观差异是社会心理学和跨文化研究的重要议题。现代化理论预测现代化过程中各国传统价值观会被现代价值观所取代,在不同文明之间形成价值观趋同。文化相对主义和本土心理学则强调儒家文化在现代化过程中的持续性和推动作用。之前对中国价值观变迁的研究更多是基于思辨性的分析,或使用建立在西方文化之上的测量工具,缺乏具有本土测量视角的跨文化比较量化研究。使用基于儒家文化开发的本土化测量工具对中国人和美国人的价值观进行比较,发现:当代中国人的价值观与美国人相比仍保有明显的文化独特性和儒家文化范式,尽管儒家传统价值观的某些维度已有所衰退。据此,应重新审视传统与现代价值观的关系,并重视儒家文化在中国现代化变迁中的研究价值,以跨文化视角和量化方法探索中国民众价值观的变迁。

    儒家文化价值观跨文化比较量化工具

    数字时代我们如何见证

    赵静蓉
    155-164页
    查看更多>>摘要:传统意义上的见证强调见证者的"在场"与"看见",也因此赋予了见证者无可比拟的"事实权威"与"道德优势"。但在数字时代,随着媒介与技术的发展,见证的方式、性质和功能都发生了重要的转变。数字时代的见证有两个含义:一是数字见证,二是在数字时代见证。数字见证就是计算机取证与作证,其实质就是为数据赋权,以数字记忆代替完成人的记忆工作。数字见证不能完全取代人类自身的见证,在数字时代进行见证受到媒介的深度影响,是一种媒介见证和全民性的情境见证,它不以复原历史真相为目的,而强调经验转换和情感生成,它也重塑了见证者与过去的关系。

    数字时代见证媒介经验

    胡适:"有实无名"的中国现代诠释学探索者

    张凌雁
    165-173页
    查看更多>>摘要:胡适在中国近现代思想史上可谓一个开先锋的人物。他在哲学史、古典白话小说、禅宗史等领域的学术实践,为我们提供了一些至今绕不开且仍在使用着的观念和方法,如评判的态度、科学的方法等。胡适终生奉行并倡导的评判的态度与科学方法,实际上透露出一种强劲的"诠释学"精神,只不过因作为专门的学科门类的诠释学,在引介、吸收上都较晚,故而很难看到胡适作为中国现代诠释学的探索者、开创者的一面。如其不然,中国学问也许还在经典注疏、问答语录、清式朴学等传统形态之路上逗留良久,遑论任何学术的"现代"转换。就此而言,胡适是一位"无名"的却在"实际"意义上的"现代诠释学家"。这一论点可能从当今还在沿用的为学入路的自觉性、写作的论辩性、方法论上的反思性,一一显明出来。

    胡适诠释学现代性科学的方法

    作为"神契"的 Correspondance:波德莱尔的应和思想新释

    妥建清
    174-183页
    查看更多>>摘要:波德莱尔的Correspondance思想作为现代性理论的结晶影响甚大。代表性的汉译"应和""交响""契合""通感""感应"等均从文学史的角度表达波德莱尔力图恢复人与世界完整体的思想,但诸种汉译并未突显出Correspondance思想中重要的超验性意义。细绎Correspondance思想,水平方向的Correspondance以身体直观和"广阔性"语言的方式融合感官以及人与世界,垂直方向的Correspondance以象征为中心,借由从有限到无限的深度追求达至绝对美的理想,而作为现代生活的英雄的浪荡子也以审美救赎为己任,如是诸多面向皆具有神性、无限、审美救赎等非实在的实在论内涵。因此,此种内含着超验意义的Correspondance思想,用"神契"译之较之于"应和""契合"等语词翻译更为合理,以此为波德莱尔研究提供新的理论视野的可能。

    波德莱尔神契/应和Correspondance浪荡子

    清至民国长江入海口沙洲坍涨及其开发——以江阴常熟为中心

    王日根江俊皓
    184-195页
    查看更多>>摘要:伴随清代"海势东迁"进程的加快,长江口近口段的河口水域环境变化明显,径流与潮流交互作用,造成了江阴常熟段沿江沙洲在清末以前的坍涨无常。长江口江阴常熟段的沙洲在清末至民国初年表现出大面积淤成且相对稳定的状态,还渐现向南岸归并的趋势。起初沙洲上的开垦者多由垦地为田来维持基本的生活,但由于沙洲本身抵御天灾人祸的能力较差,加上官方的行政干预也相对薄弱,沙洲民众走出了一条凭借商品化的农业生产与不同副业的拓展配合,实现更充分开发沙洲目标的路子。

    江阴常熟沙洲区域开发开发路径

    新文化运动与出版物的勃兴

    桑兵
    196-211页
    查看更多>>摘要:五四后兴起的新文化运动,重要的取向之一,就是将文化普及到社会大众。而普及的方式虽有多样,最见成效并且具有展示度的就是出版物的勃兴。开始主要是各种定期出版物即杂志,通常所说各地兴办了 400种白话报刊,其实是将五四前新思潮时期所办报刊以及五四运动期间的学生刊物混同在内,真正创办于新文化运动时期,并以新文化为内容的,大约不到一半。在刊物的浅薄重复弊病引起普遍批评后,运动者和出版界又将目光转向编辑丛书。只是学术的平民化难免浮泛的流弊,出版很快陷于停顿。识者提倡批评与重视理科,开源和节流双管齐下,以专门化增强创新力,以挽救新文化运动的破产。

    新文化运动杂志丛书

    社会科学研究的方法自觉——谢宇教授访谈

    谢宇竹影
    212-216页

    投稿须知

    学术月刊编辑部
    封2页

    书讯

    封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