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学术月刊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学术月刊
学术月刊

月刊

0439-8041

021-53060399 53069080

200020

上海淮海中路622弄7号(乙)社联大楼4F

学术月刊/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哲学社会科学综合性学术理论刊物。以推进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研究为宗旨,倡导学术探索与争鸣。在发扬哲、经、文、史优势的同时,加强对文化学、政治学、法学、社会学及一些新兴学科的研究。主要反映国内学术界的最新研究成果,也发表海外作者的学术论文及各类学术短文和综述,报道学术动态。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再谈哈贝马斯的生活世界殖民化理论——从"系统—生活世界"二阶社会构想出发

    王凤才
    5-13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对后期资本主义社会进行病理学诊断,哈贝马斯主要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探讨后期资本主义社会是否存在危机?如存在,其表现形式是什么?这关涉后期资本主义社会合法性问题;二是探讨后期资本主义社会危机根源何在?这关涉生活世界殖民化问题。撇开第一个问题不谈,就第二个问题而言,"系统—生活世界"二阶社会构想,是生活世界殖民化理论的基本框架;系统对生活世界的侵蚀和控制,是生活世界殖民化理论的关键;基于交往合理性重建生活世界合理化,是生活世界殖民化理论的目标。因而可以说,哈贝马斯的生活世界殖民化理论,为考察后期资本主义社会提供了一个较有解释力的分析框架;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后期资本主义社会危机根源,但也具有片面性与某种无能为力性;而且,基于交往合理性重建生活世界合理化的努力并没有成功,甚至还有为后期资本主义社会辩护之嫌疑。

    哈贝马斯"系统—生活世界"生活世界殖民化系统合理化生活世界合理化

    自然与自由之间的鸿沟与过渡——重审《判断力批判》导论的基本问题

    范大邯
    14-23页
    查看更多>>摘要:康德哲学中,关于自然立法与自由立法的关系,研究文献往往认为,前两部批判遗留下的是一个道德相关的问题,是道德关切迫使康德在导论中去讨论两种立法间的鸿沟以及沟通。事实上,前两部批判并未遗留下这样一个问题。第三批判导论中鸿沟与沟通问题所关涉的是:道德法则规定给我们的终极目的是否有可能在自然中实现出来,而这个问题在第二批判中已经在"至善的可能性"这一名目下通过神的存在而解决了。而终极目的在自然中的可实现性之所以在导论中被提出来,并不是作为一个实质性的问题等待着被回答,而是提供了一个考察的着眼点。在此着眼点之下判断力及其先验原则(自然的合目的性)可以显露出相关性,从而联结起自由法则与自然法则。只有从康德对系统性的关切出发才能理解第三批判导论中的基本问题。

    康德自由判断力至善过渡

    共情的概念谱系及其伦理新义

    刘超李雁玲
    24-36页
    查看更多>>摘要:18世纪以来,情感哲学和心理学研究始终关注着共情这一人类最原初的情感纽带,对共情现象的哲学探讨也被20世纪胡塞尔一脉的现象学研究视为解决主客体间问题的关键。尽管胡塞尔试图用"移情"调和与"他者"的矛盾,但其研究仍建立在自我反思的基础之上,背离了"真正的"共情关系所要求的平等与尊重。当下,互联网"多节点"的拓扑结构将"关系"拔擢到本体的位置,这就要求我们重审以身体与感觉为前提的对主体间性的讨论,即其如何在"去身体化"的网络环境中建立新的共情支点。虚拟空间中的交往虽然取消了面对面交流的实体性,却依旧凭借其结构和技术优势保留甚至放大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共鸣,因而马丁·布伯的"关系本体论"在互联网的"多中心"模式中找到了新的表达。尽管如此,共情在网络资本驱动的运行机制下也面临着被异化乃至被操控的危机。面对传统社会中囿于地缘与亲缘的"蛛网"状人际网络演化为充满不确定性的"流动之网",如何在变动中寻求作为交往规约的"不变的流动体",成为当下所亟须解决的问题。

    共情情感哲学主体间性关系本体论行动者网络

    哈耶克为何能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再读哈耶克的《价格与生产》

    韦森张嘉诚
    37-55页
    查看更多>>摘要:奥地利学派经济学家弗里德里希·冯·哈耶克曾与瑞典经济学家冈纳·缪尔达尔一起获得1974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以表彰他们在货币政策和商业周期上的开创性研究以及他们对于经济、社会和制度互动影响的敏睿分析。尽管哈耶克获诺贝尔经济学奖的主要作品《价格与生产》在后来被经济学界大多数人所遗忘了,但在多次研读这本著作后笔者认为,这本著作不仅有着永久的经济学理论意义,而且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哈耶克的《价格与生产》应与凯恩斯的《通论》一样,被视为一本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的经济学著作。

    信贷扩张被迫储蓄货币内生哈耶克三角经济危机

    道德向后,科学往前——19世纪经济学功利主义转向的二重性

    王欢
    56-66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经济学的学科史研究中,古典政治经济学在19世纪从"斯密传统"向"穆勒体系"的演进,特别是这一过程中经济学的功利主义转向,并未得到学术界的广泛关注。事实上,19世纪兴起的功利主义对当时经济学的学科发展产生了两个方面的重要影响:一是在规范性层面上,功利主义的道德学说促成了"道德退居幕后"的局面,为经济学基于"利益"概念的分析提供了扎实的道德基础;二是在实证性层面上,功利主义的联想主义心理学奠定了"科学走向台前"的基础,帮助经济学建立了基于方法论个人主义的行为分析模型。19世纪经济学的功利主义转向,在很大程度上预示着这门学科从"古典政治经济学"向"新古典经济学"演进的必然性,也揭示了现代经济学在学科发展中做出的选择及付出的代价。

    经济学功利主义规范性实证性学科史

    日用而不觉:基础性秩序与治理资源开发

    徐勇
    67-78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日用而不觉"的方法,从国家与社会关系的角度看,一个社会存在两种秩序:基础性秩序和强制性秩序。基础性秩序是社会民众在日常生产、生活和交往中形成的秩序,其基础性在于本原性、基本性和支撑性,具有大众性、日常性、内在性和稳定性特点。社会秩序的本质是社会关系。人的依赖关系形成的是身份秩序,物的依赖关系形成的是契约秩序。在资本主义条件下,资本逻辑构成基础性秩序。任何秩序都要通过治理加以实现。基础性秩序构成国家治理的重要资源。在长期历史上,传统中国的基础性秩序蕴含着丰富的治理资源,只是处于"日用而不觉"的状态。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运用"日用而不觉"的方法,构建基础性秩序架构,对于开发传统治理资源具有重要价值。

    日用而不觉基础性秩序治理资源

    三重张力与中国超大城市治理创新的未来改革

    黄晓春嵇欣
    79-91页
    查看更多>>摘要:我国超大城市社会治理现代化改革进程中存在着一些深层张力,突出表现为制度创新与机制配套间的不衔接、政策网络中的协同困境以及数字化转型中的控制权配置难题。这三重张力相互缠绕、互为强化,对超大城市治理创新产生了复杂影响。基于此,有必要对多重张力的组织机理进行深入剖析,并以此为基础拓展和丰富系统改革观的内涵与政策着力点,指出未来改革需以连续的历史主义视角来看待治理创新,推动制度与机制间的协同变革;以激励兼容和流程再造为切入点,打造更具整合力的社会政策网络;以更为精细的上下分工为原则,推动整体布局下的多方共治格局。

    系统思维超大城市社会治理现代化

    民族治理中的国家节点——在多元一体与一体多元之间

    姚尚建
    92-100页
    查看更多>>摘要:民族是国家构建的基础,国家是民族发展的保障。在民族发展变迁中,国家成为民族治理变迁的历史节点与政治节点。基于历史分析与比较分析双重视角,可以发现,国家对于民族治理的整合及其内在规定,为民族治理的多元性表达提供了制度保障。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形成,伴随着国家的地理边界、政治边界与身份边界形成的全过程。在民族国家形成之后,作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国各民族地区构成国家的治理单元,也意味着一体多元的治理转向。具体而言,民族走向国家的"多元一体"过程,蕴含着国家治理与民族治理"一体多元"的逻辑互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铸牢,强调了国家在各民族共同性、共通性中的规范作用,并为民族治理的差异性提供了制度保障。

    民族治理国家治理节点多元一体一体多元

    老年权利话语的法律知识生成

    廖奕
    101-112页
    查看更多>>摘要:对于中国自主法学知识体系构建而言,在开阔的历史和比较视野中探察老年权利话语演变,在制度和文化、规范和价值的矛盾运动分析中阐释法律知识的生成逻辑,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意义。近代以降,传统中国的"伦理老年"意象遭到前所未有的冲击和挑战。近代中国的老年权利话语,无论是作为具体的人的权利,还是作为特殊群体的权利,抑或作为某种回应社会问题的权利主张,始终存在知识体系上的困境。中国共产党秉持的革命老年观及其内含的功益标准,对作为劳动者、公民、群体成员和普遍人生际遇的"老年"加以权利话语上的整合与创新,创设了连贯一体的法律知识逻辑。通过优秀文化传统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道德权利的证成及其向法律权利的转化,方有更为稳靠的知识论基础。

    老年权利权利话语中国共产党法律知识生成

    县域:中国社会工作理论范式构建的新空间

    侯利文李欢何雪松
    113-125页
    查看更多>>摘要:"县域"在社会工作的发展中是缺失的,这不仅体现在"领域"和"方法"的缺失,也表征为作为"环境"构成与分析上的缺失,以及学术范畴的空缺,造成了对最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工作发展模式和话语权建构不足。由此,"县域社会工作"范式的提出尤为必要,该范式从县域社会工作的方法变革、功能价值、概念定位、分析维度、现实指向展开论述,指涉知识的实践、关系的实践、治理的实践三个分析范畴。县域社会工作作为方法路径具有本土性价值,作为领域空间具有生态性价值,是对以往社会工作分领域、分方法、分对象发展演化的一种视野补充和范畴丰富,是进入中国传统和现时实践的知识生产新转向。县域社会工作尚需从价值伦理、实践原则、理论方法、实践技术等方面不断建构,以完善其学术范畴和理论体系。

    县域范式转向中国特色社会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