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
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

汪寿阳

月刊

1000-6788

xtll@chinajournal.net.cn

010-62541828

100190

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东路55号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

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Journal Systems Engineering —Theory & PracticeCSSCICSCD北大核心CSTPCDEI
查看更多>>中国系统工程学会会刊。主要刊登有关系统科学、系统理论、系统方法与技术等方面的最新理论研究成果;系统工程在工业、农业、军事、教育、科研、国民经济以及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等各领域中的应用成果以及解决上述领域中实际问题的科学技术报告;介绍国内外研究情况、人物等的动态报道,科普性综述文章以及书刊评介等。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地方重点产业政策与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基于交错型DID识别策略的实证分析

    史九领张兴祥洪永淼
    2747-2761页
    查看更多>>摘要:作为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主要手段,产业政策在国民经济发展中一直扮演着重要角色.本文基于"九五"至"十一五"时期省级地方政府五年规划文本数据和中国工业企业微观数据,构建一个交错型DID识别策略,实证分析了地方重点产业政策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研究发现:地方重点产业政策能够通过成本效应(财政补贴、税收减免、低息贷款)和竞争效应显著提升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水平,该结论在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进一步的分析表明,地方重点产业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方式均会对产业政策的效果产生重要影响,结合地区比较优势制定以及分散化实施的地方重点产业政策效果均更好.本文的研究为产业政策对企业生产率的影响提供了中国经验上的证据,从而为政府更好地制定和实施产业政策、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有益借鉴.

    地方重点产业政策全要素生产率交错型DID

    基于双阈值变量面板模型的要素投入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

    胡毅关可欣
    2762-2778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多国面板数据,采用双阈值变量面板模型分析在不同经济环境阶段,物质、人力和技术投入对经济增长的差异性影响.研究发现要素投入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机制存在着显著的通货膨胀和经济增速双阈值效应.当经济处于高通胀低增速区间时,需要防范经济进入衰退阶段,而后疫情时代全球经济增速普遍下滑,因而控制通胀的过度升高,成为稳定经济、调节市场的重要举措之一.并且双阈值效应会根据国家发展程度呈现出异质性,发展中国家的双阈值相对较高,且经济增长仍以依靠人力投入为主,高通胀低增速区间对其经济持续发展最为不利;而发达国家的双阈值普遍偏低,处于双高区间的经济增长模式对于发达国家而言存在较高风险,现阶段控制通胀是发达国家最需要关注的问题.

    要素投入经济增长双阈值变量面板模型通货膨胀经济增速

    缓解融资约束必然促进企业创新吗?来自信贷扩张准实验的证据

    文强陈海强袁煜玲
    2779-2794页
    查看更多>>摘要:融资约束被广泛视为制约企业创新的关键因素,但缓解融资约束是否一定能促进企业创新却有待探讨.有鉴于中国金融体系以银行信贷为主体,本文主要考察信贷扩张能否显著促进企业创新并分析其机制.利用2015年"取消存款利率上限"政策的实施作为信贷扩张的外生冲击,本文构建双重差分模型进行实证检验,分析显示政策实施带来的银行存款竞争效应使得民营企业相对于非民营企业获得的贷款规模显著增加,然而企业在获得额外信贷资源后其创新投入和产出无显著变化.上述结果在高新技术企业与战略新兴企业等具有较大创新需求的样本中保持不变,对各地知识产权保护程度也不敏感,并且与企业获得的贷款期限结构无关.进一步分析发现,企业在信贷扩张后配置了更多金融资产,特别是短期金融资产,说明创新主观意愿不足更可能是信贷扩张并未带来企业创新增加的原因.本文研究揭示促进企业创新不能仅仅依赖于信贷扩张,而应结合创新驱动战略,改善创新环境并减少企业短视行为,通过提升创新相对回报来促进企业乐于创新.

    信贷扩张企业创新企业金融化取消存款利率上限

    产业数字化的减污与降碳效应——基于"生产率悖论"的研究视角

    方颖余兴锦
    2795-2818页
    查看更多>>摘要:数字经济在产业绿色化转型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探究产业数字化的减污降碳效应和影响机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本文利用Eora全球供应链数据库提供的中国1991-2008年投入产出表以及匹配的行业环境和能源消费卫星账户,从要素生产效率的视角实证考察了行业数字化投入对碳排放和污染排放产生的影响和作用机制.研究发现,行业数字化投入对碳排放和污染排放均存在非线性影响,这种影响在缓解数字化投入的内生性后仍然成立.机制分析表明,数字化投入对减污降碳的非线性影响主要由数字化投入水平高低和要素生产率高低同时决定.在所考察的样本期内,本文实证结果表明存在数字经济的"生产率悖论",这主要是因为数字化投入早期来源数字基础设施行业的数字化投入边际收益小于边际成本导致,要素生产率与数字化投入呈"U"型关系,而排放量与要素生产率呈倒"U"型关系,样本期内的数字化投入和要素生产率均处于较低水平,数字化投入通过"负负得正"的效应促进了行业减污降碳.此外,异质性分析表明,数字化投入对中高能耗行业、制造业、资源密集型行业以及行业处于较高出口依赖度时具有更强的减污降碳效应,一系列稳健性检验证明了本文结论的稳健性.本文研究内容为对于制定数字经济发展战略服务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以及加强绿色供应链管理提供了重要的政策参考.

    产业数字化要素生产率生产率悖论倒"U"型

    国有企业是消散风险传染的"稳定器"吗?——基于A股上市公司的研究

    欧阳志刚李伟何富美
    2819-2837页
    查看更多>>摘要:国有企业在吸收并化解我国经济体系中面临的各种重大风险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关于其作用机理的理论研究相对较少.本文利用LASSO-VAR模型构建A股上市公司的高维风险溢出网络,度量国有企业吸收风险水平,进而构建计量模型检验国有企业吸收风险及其机制.实证研究发现,国有企业显著吸收并化解风险在企业间的传染,尤其是在风险较高时期.特别地,国有企业主要是通过增加投资间接带动产业链其他企业的需求;提供商业信用供给缓解其他企业资金缺口;以及稳定上游企业的生产活动而实现的.进一步检验还发现,国有企业吸收并化解风险的能力与地方金融发展水平、地方政府的干预程度、企业规模、所处行业性质相关.本文的研究为国有企业稳定经济增长提供新的视角和证据.

    高维风险溢出网络LASSO-VAR模型国有企业作用机制

    碳排放权交易试点政策的减排效应分析——基于碳排放量和碳排放效率的视角

    蔡俊骆丹娜萧莘玥
    2838-2853页
    查看更多>>摘要:准确刻画碳排放效率和正确评价碳交易政策对实现"双碳"目标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本文基于改进的随机前沿模型和双重差分模型,收集了 2003-2019年30个省(市)的能源消耗及经济投入产出的面板数据,并测算了碳排放权交易政策对试点省份碳排放量和碳排放效率的影响及作用机理.实证研究发现,碳排放权交易政策可以降低试点地区4.4%的碳排放量,提高试点地区10.4%的碳排放效率,有助于推动实现"双碳"目标.机制分析表明,碳交易政策通过降低能源消耗量、调整能源结构和限制重点行业(如水泥)产能来减少碳排放量和提高碳排放效率;然而该政策并没有显著促进企业低碳技术的研发.异质性分析结果显示,在碳排放权试点政策的实施中,交易价格具有调节作用,即价格越高,减碳效果越显著.这些发现为全国范围内推广碳排放权交易政策提供了重要启示,对实现"双碳"目标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碳交易市场试点碳减排效应碳排放效率随机前沿分析双重差分模型

    促环保与稳就业能否兼得?——基于环境质量约束性指标视角

    张昱曹思力张征宇闫强...
    2854-2871页
    查看更多>>摘要:环境保护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推手,而在经济新常态背景和经济下行压力下,失业风险加剧.在污染治理过程中,能否实现促环保与稳就业的双赢局面?本文基于2018年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数据库,构建了 2014-2018年劳动力就业调整的面板数据,采用双重差分法考察了"十三五"规划中PM2.5约束性指标对劳动力就业调整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PM2.5约束性指标的提高会显著降低劳动力参与工作的概率.具体来看,随着约束性指标的提升,有工作的劳动力失去原有岗位的概率将明显上升,而失业劳动力再就业的概率可能发生下降,同时劳动力迁出居住地的概率也随之增加,但是劳动力更换工作的概率没有发生明显变化.以上结果在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仍然成立.与此同时,劳动力的就业调整存在明显地区和个体异质性.规划颁布前环境规制程度高、产业高级化程度高的地区在指标影响下受到的负向冲击更小.约束性指标对于在制造业、建筑业工作以及教育程度低的劳动力的负向影响更大.机制检验表明,在PM2.5指标的影响下,高指标地区相对于低指标地区企业数量减少、生产规模缩小并且外商直接投资下降,从而进一步对劳动力的就业产生不利影响,并且这些负向影响均存在显著的地区差异.本文研究为中国在高质量发展进程中,权衡环境治理与稳定就业的关系提供了经验依据.

    双重差分环境规制约束性指标劳动力就业

    金融深度、数字经济与市场一体化

    张智龙黄伟
    2872-2886页
    查看更多>>摘要:推动金融系统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高质量服务是进一步深化金融改革的题中之义.基于我国2004-2020年281个地级市层面的数据,对金融深度如何影响市场一体化水平进行了检验.研究发现,金融深度可促进区域一体化发展,主要是通过促进当地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优化劳动力与资本配置效率实现的;通过采用省级样本、选取工具变量利用两阶段最小二乘进行估计以及更换变量测量方式等一系列稳健性检验,保证了该结论的一般性.基于理论分析与实证检验还发现,数字经济能够优化金融业市场环境、提高银行服务能力,从而可强化金融深度的促进作用.进一步的异质性分析表明,中央宏观层面的发展规划、区域金融监管水平都有利于银行推动一体化发展,而过高的地方政府债务规模则可能会限制金融深度的积极作用.文章丰富了金融发展、一体化的相关研究,能为建设国内统一大市场、深化金融体系改革提供一些意见参考.

    金融深度数字经济市场一体化金融监管

    数字经济赋能共同富裕:基于分位数回归方法

    纪园园杨岚程东坡
    2887-2901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推进共同富裕的过程恰好与数字经济快速发展的时期相契合,数字经济是新时代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是在高质量中促进共同富裕的重要力量.本文基于数字经济的内涵,构建了数字经济发展指数,并利用中国家庭微观调查数据,采用分位数回归方法深入探究了数字经济对共同富裕的影响效应和作用机制.研究发现,数字经济发展显著提升了居民收入水平,并且对于不同收入群体有显著异质性,相比高收入群体,数字经济对低收入群体的促进作用更强.机制分析表明,数字经济的普惠性降低了金融服务的门槛,为低收入群体创造了均等的发展机会,提升了创业活跃度,促进了就业增长,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数字经济发展推动了劳动力非农转型,从而使得农户总收入增加,降低了收入差距.本文的研究为数字经济如何赋能共同富裕提供了经验证据,为政府扎实推进共同富裕提供了决策参考.

    数字经济共同富裕收入差距创业活跃度

    数字经济发展对农村女性就业特征的影响研究

    许玲丽陈云菲
    2902-2914页
    查看更多>>摘要:数字经济已经成为我国高质量发展新引擎,推动了就业结构转型.文章从投入-产出视角构建综合数字经济指数,基于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数据,采用半参数广义可加模型(GAM)探究数字经济对农村女性就业的动态影响和作用机制.研究发现,数字经济发展对农村女性就业特征的影响具有非线性特征.总体来看,随着数字经济发展,农村女性劳动参与率和劳动收入呈上升趋势,工作时间呈下降趋势;较高的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对农村女性的工资性收入、经营性收入和从事制造业的促进作用减小,对女性从事高质量服务业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机制分析表明数字经济通过提高农村女性可支配时间、累积人力资本和拓展信息获取渠道影响就业.异质性研究发现数字经济发展对高技能农村女性的就业和收入促进作用更强;乡村振兴战略有助于农村女性享受数字经济发展红利.因此,既要注重数字经济的发展,亦要关注农村女性适龄劳动人口知识技能素养的提升,充分发挥数字经济的资本累积效应,适应数字经济发展对高素质劳动力的要求.

    数字经济农村女性就业收入来源就业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