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李建华

双月刊

1672-7835

xuebao@hnust.edu.cn

0732-8290354

411201

湖南湘潭市

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Journal of Hun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 Technology (Social Science Edition)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双百” 方针, 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思想,积极开展社会科学各领域的探索研究和学术交流,关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的难点问题,倡导学术自由,鼓励开拓创新。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毛泽东对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探索与贡献

    段治文刘宏伟
    1-7页
    查看更多>>摘要:毛泽东是探索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伟大先驱.在民族复兴的历史进程中,毛泽东把握文明发展的规律和要求,沿着"民众大联合——建设中华民族的新国家——建设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国家"的思想进程,为创造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基本形态做出了不懈努力.在"第二个结合"的理论逻辑中,毛泽东积极探寻中华传统文明的现代转型道路,既主张以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对待历史文化遗产,又强调以坚定的历史自信、文化自信巩固中华文化主体性.在世界文明的发展脉络中,毛泽东以文明互鉴的理性观念观照世界文明,并基于民族本位汲取世界文明成果,有力地推进了中华文明与世界文明的有机融合.

    毛泽东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历史贡献

    毛泽东发扬历史主动精神的特点及其当代启示

    丁俊萍陈婉婉
    8-15页
    查看更多>>摘要:历史主动精神是指历史主体立足于所处的历史方位,在分析历史规律、研判时代大势、凝聚主体力量的基础上,积极应对机遇与挑战,牢牢抓住历史发展主动权的自觉意识和精神特质.毛泽东以其强烈的历史主动精神,带领中国人民彻底改变了自己的命运和国家的面貌.毛泽东的历史主动精神主要体现在总结历史经验、遵循客观规律,深化历史认知、坚定历史自信,紧抓有利条件、把握历史机遇,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等方面.以史为鉴、开创未来.当前,在"两个大局"交织的形势下,研究和学习毛泽东发扬历史主动精神的特点,可以为新时代新征程上继续赢得历史主动,走好新的赶考之路提供重要启示.

    毛泽东历史主动精神历史规律历史自信

    毛泽东对传统知行观创造性转化的内在机理及实践反思

    种鹃邱耕田
    16-23页
    查看更多>>摘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是激活传统文化生命力的根本和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刚需.毛泽东对传统知行观的知行范畴、知行主体、知行关系以及认识过程进行了创造性转化.之所以能够实现对传统知行观的创造性转化,主要是由于革命斗争的现实需要促使他思考传统知行观存在的弊端,近代知识分子对知行观的探讨为他实现创造性转化提供了启发,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为他实现创造性转化提供了指引,自身学习和革命实践经历为他实现创造性转化奠定了基础.系统诠释毛泽东对传统知行观的创造性转化,对新时代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具有重要启示,即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注重以时代诉求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持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科学指导以及重视推动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互鉴.

    毛泽东传统知行观实践论创造性转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毛泽东对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重要贡献——基于《论十大关系》的研究

    陈龙张英超
    24-30页
    查看更多>>摘要:《论十大关系》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把马列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进行"第二次结合"的重要理论成果.它是运用调查研究方法分析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典范,为探索和推进中国现代化道路做了理论和实践上的准备,为改革开放以来党的理论创新提供了重要思想资源,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史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对我们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

    毛泽东《论十大关系》重要贡献方法论意义

    演绎规律证成研究

    贾国恒
    31-40页
    查看更多>>摘要:演绎证成包括演绎规律的证成和演绎系统的证成.演绎规律的证成不应预设演绎规律是有效的.演绎规律属于形式,它不预设演绎规律是有效的.由于一种形式与其内容或质料具有二分关系,所以该形式可以穷尽地涵盖或填入相应类型的任何内容.如果无论一种形式属于何种逻辑,以及该形式被填入任何内容,该形式都是真的,那么该形式就是演绎规律,是有效的,否则就不是演绎规律,是无效的.演绎规律的证成标志着演绎的部分证成.

    演绎规律证成形质论方案

    论牟宗三对"还原公理"的阐释与批判

    蒋昊
    41-50页
    查看更多>>摘要:牟宗三早年对《数学原理》有过深入了解,意识到三大存在公理在其中一线贯穿,它们将《数学原理》建立在假定之上,使数学和逻辑的基础不保,而还原公理又是其中最基础的一环.牟宗三对还原公理进行了实在论指认,并判定《数学原理》由此陷入逻辑与知识双线的"顺逆之交叉".他进而一方面提出"逻辑一线"的立场,取消了还原公理的假定性;另一方面取消了"顺逆之交叉"而做"双线之骈行",在知识论上将还原公理改造成"满类公理".

    牟宗三《数学原理》还原公理逻辑哲学逻辑主义

    论21世纪美国少数族裔成长小说新特征

    郭薇辛红娟
    51-56页
    查看更多>>摘要:美国少数族裔成长小说聚焦少数族裔主人公青少年时期的迷茫、顿悟与成长,以身份政治、性别问题、少数族裔文化等内容为核心,是美国少数族裔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全球形势演变和少数族裔作家离散身份凸显,21世纪美国少数族裔成长小说呈现新特征,在叙事结构、人物刻画及成长主题等方面发生关键变化:小说时空叙事外延扩大;主人公自愈能力增强,成人仪式更具隐喻和族裔特色;成长主题更具民族性、时代性和社会教化意义.这些新特征,对理解美国少数族裔的身份认同和文化传承具有重要学术价值.

    美国少数族裔成长小说叙事特征人物特征主题特征

    《眩晕先生》中的生成政治与多民族共同体构建

    金晖
    57-62页
    查看更多>>摘要:保罗·奥斯特在《眩晕先生》中以文学想象的方式构建了相互信任、相互融合、彼此支持、友爱共存的多民族共同体,这对当今美国国内存在的种族问题和现实矛盾具有启示作用和批判意义.奥斯特通过书写白人、犹太人、印第安人和黑人四个不同种族人物之间相互依存、相互斗争、生成少数以及生成族群的过程,以此来表达对少数政治权力的关注和对构建多民族共同体的美好期冀.

    《眩晕先生》生成政治多民族共同体

    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的理论基础与中国实践

    张杰
    63-71页
    查看更多>>摘要:源于西方发达国家的金融发展理论和金融结构理论,已经远不能指导和推动中国特色现代金融体系的构建和发展.西方金融发展理论既难以从根本上解决共同富裕的核心问题,也难以支撑中国以制造业为主的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构建,更难以满足中国正全面实施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内在需求.为此,必须在提炼当前中国金融发展必须坚持的核心原则的基础上,构建中国特色现代化金融体系的理论基础框架.当前中国金融发展进程中暴露出来的突出问题与机制体制障碍,集中表现在:金融野蛮生长和金融资金"脱实向虚"等诸多现象;中国金融体系仍然呈现间接融资型国有性质银行机构占据主导融资功能地位;中国既有的金融市场和资本市场背离了社会主义制度共同富裕的基本制度要求.针对这些突出问题与体制机制障碍,提出了构建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的重要方向和重点改革突破口.

    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理论框架机制体制障碍重点改革突破口

    数字金融助推金融强国建设的逻辑框架与政策理路——金融支持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视角

    王修华周蓉
    72-80页
    查看更多>>摘要:数字金融的快速发展是否能成为助推我国金融强国建设的突破口和着力点值得深入研究.本文在梳理金融强国建设科学内涵的基础上,阐释数字金融在金融强国建设中的重要地位,进而立足金融结构理论、金融功能理论与金融发展理论,从金融支持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视角,结合"金融结构—金融功能—金融效率"的SFE系统分析框架,剖析数字金融助推金融强国建设的作用机制与现实困境,提出数字金融助推金融强国建设的对策建议.

    数字金融金融强国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金融结构金融功能金融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