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李建华

双月刊

1672-7835

xuebao@hnust.edu.cn

0732-8290354

411201

湖南湘潭市

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Journal of Hun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 Technology (Social Science Edition)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双百” 方针, 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思想,积极开展社会科学各领域的探索研究和学术交流,关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的难点问题,倡导学术自由,鼓励开拓创新。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新质生产力统计内涵、指标体系与应用研究

    龚日朝
    84-93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质生产力是一个原创性概念,如何测度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是一个亟待研究的方法论问题,也是把握新质生产力发展条件、谋划新质生产力发展方略的基石.通过对新质生产力统计内涵的解读,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可从劳动力、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三个维度构建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权综合评价模型、熵权-TOPSIS评价模型和熵权—VIKOR评价模型对其进行测度.实证研究发现:我国新阶段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呈现稳步提高的趋势特征,但科技创新成果的转化率、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规模、生产要素的信息化和数字化程度以及科技创新投入四个因素严重影响我国新质生产力的发展.

    新质生产力统计内涵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模型

    从生产力到新质生产力——基于新中国经济发展进程的考察

    贺正楚李玉洁任宇新
    94-103页
    查看更多>>摘要:生产力是一个历史的、动态的概念,会随着时代发展不断跃迁.回顾生产力的发展进程,每一次跃迁都是从"旧质"到"新质",从"量变"到"质变",从"低级"到"高级"的演进过程.进入新时代,在数字经济时代背景下,数据、算力等新型生产要素催生出新质生产力,生产力再次实现跃迁.伴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从生产力到新质生产力,中国生产力经历了漫长的演进历程.因此,有必要基于1949年以来新中国经济发展,回顾生产力发展进程,总结生产力跃迁经验.通过对新中国生产力发展进程进行总结和回顾,分析生产力发展的动力机制和特点,评估生产力发展所取得的成效,识别生产力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并据此为现阶段新质生产力如何发展提供政策建议.

    新质生产力逻辑演变发展进程发展成效评估影响因素

    刑法解法典化:概念解谬、正当根据与规范构造

    项婷婷
    104-114页
    查看更多>>摘要:解谬刑法解法典化概念,寻求其存在的正当根据,对刑法解法典化进行规范构造,是刑法法典化及刑法法治化的重要一步.刑法解法典化是在肯定法典中心地位前提下法典功能结构的变迁,其正当根据在于,它是与积极刑法观不谋而合的一种思维方式,是法秩序统一下各部门法的和谐需求,是法典化当下的最佳契合形态.在此基础上,对刑法解法典化进行规范构造,构造涵括宪法和指导性案例的刑法解法典化法源范畴,充分发挥刑法修正案的功用,从统一刑法立法模式转向多元立法模式,实现附属刑法从形式意义到实质意义的转变.

    法典化刑法解法典化概念解谬规范构造

    我国罚金刑裁量畸轻现象及其反思

    毛天粲谈乔雪
    115-123页
    查看更多>>摘要:罚金刑是我国重要的刑事制裁措施之一,但目前刑事判决中罚金刑裁量存在畸轻现象.这一现象违反了罪责刑相适应原则,影响了刑罚目的实现,损害了司法公信力.罚金刑畸轻现象的产生具有多种原因,包括刑幅上限低、裁量范围大、标准不明确、类案供给有限和执行困难等.为解决此问题,应当通过调整罚金刑上限、谨慎对待无限额罚金制扩张、参考倍比罚金制方法、发布类案指导、评估被告人支付能力、提升执结率等方式,实现科学化裁量.

    罚金刑量刑支付能力倍比罚金制执结率

    "逆向混改"与民营企业创新:资源优势与治理效应视角

    陈应龙杨茜茗
    124-134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2010-2021年中国沪深A股上市企业数据,实证检验了"逆向混改"对民营企业创新的影响机理.研究发现,"逆向混改"促进了民营企业创新,具体而言提升了民营企业创新投入、增加了创新产出、降低了创新风险,在进行一系列内生性及稳健性检验后,该结论仍然成立;作用机制检验表明,"逆向混改"能产生资源优势效应降低民营企业的债务融资成本、扩大商业信用规模,同时产生治理效应缓解股东与债权人间的代理问题."逆向混改"对民营企业创新的影响机理能为我国全面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提供新的理论支撑和实证依据.

    民营企业逆向混改企业创新混合所有制改革

    挑战性技术压力对员工突破式创造力的影响机制——基于三项交互的调节效应模型

    王朝晖肖云鹏
    135-145页
    查看更多>>摘要:从技术压力情境视角下,基于努力辩护理论探讨了挑战性技术压力与员工突破式创造力间的内在机制,并结合阻碍性技术压力和员工韧性构建了三项交互模型,揭示了挑战性技术压力对突破式创造力影响的多重边界条件.通过对567份两阶段有效数据的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数字化准备度部分中介挑战性技术压力与员工突破式创造力呈正向关系;挑战性技术压力、阻碍性技术压力与员工韧性三者间交互作用显著,当员工的阻碍性技术压力高且韧性强时,挑战性技术压力通过数字化准备度对员工突破式创造力的正向影响最显著.

    挑战性技术压力突破式创造力数字化准备度阻碍性技术压力韧性

    机器无心人有心:从心-机关系再思人工智能的发展

    张亮俞泉林
    146-152页
    查看更多>>摘要:人工智能的迅猛发展看似模糊了心灵与机器的界限,但是二者之间依旧存在着不可逾越的鸿沟.经验的主观性使得心灵与身体很难被彻底分隔开.物理主义还原论无法应对那些具有文化特色的心灵活动.虽然在哲学视阈中,人们并不能借助机器创造意识,但是在现实应用中,人工智能却表现出了人独有的"偏见".正是数据库内容的不完善和算法设计中的不平等,让过去隐藏在认知主体中的偏见浮出水面.人工智能的发展仅仅依靠模仿是行不通的,在新一轮的科技狂潮中,要为我国的人工智能产品安上一颗"中国心".

    人工智能身心问题"中国心"

    《老子》"为学"和"为道"辨证与阐释

    徐建勇奉隆瑜
    153-16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学"和"为道"是《老子》中的一对重要概念."为学"指的是学习经验性的知识,包括人学、物学和事学的知识;"为道"则强调对"道"的领悟和达观.但实际上"为学"与"为道"是对立统一的,两者既有矛盾的一面,也有一致的一面,即在"为"的层面上两者一致,而在"学"与"道"的层面上则不同.具体而言,两者在内容、目的上有同有异,但在方法上则完全不同.

    为学为道老子

    及物性视域下非遗文本中创世神话的和谐话语分析——以土家族《摆手歌》为例

    刘瑛
    161-168页
    查看更多>>摘要:运用系统功能语言学及物性系统与"和谐"生态哲学观,建构和谐话语及物性分析框架,从生态视角细化参与者和过程类型系统,探析非遗文本《摆手歌》的及物性语义表征和生态哲学观.其中的创世神话,主要通过物质过程、行为过程和心理过程表征天上人、地上人、动物、植物等共建更适合生存的和谐环境,蕴含着"天人合一"的生态哲学观.从生态语言学角度研究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非遗中的创世神话,可以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借鉴和启示.

    及物性系统创世神话和谐话语分析生态哲学观

    "一会儿p,一会儿q"的语义模糊性及其影响要素

    申凯文
    169-176页
    查看更多>>摘要:对语言解码方来说,在部分情况下,并列复句"一会儿P,一会儿q"的语义具有模糊性.这种语义上的模糊性可以通过"固化"、"对举"、副词"又"或"再"对分句p和q谓语中心词的修饰,以及上下文的语境与分句p和q之间的事理逻辑等特定的形式特征反映出来.对语言编码方来说,"一会儿p,一会儿q"语义模糊性的产生与编码方的"识解"过程密切相关,其中详细度、辖域和突显决定了语言编码方对相应形式特征的选择.

    一会儿p,一会儿q语义模糊性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