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学海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学海
学海

胡传胜

双月刊

1001-9790

xue-hai@jlonline.com;xuehai1990@126.com

025-83391490

210013

江苏省南京市虎踞北路12号

学海/Journal Academia Bimestris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江苏省社会科学院主办的综合性社会科学理论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中国社会科学类国际交流期刊。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基于地域文化的企业文化与企业竞争力关系研究——以江苏为例

    孙怀平亨尼·敖特·汉森杨东涛
    155-162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在对江苏150家企业调研的基础上,通过理论梳理和回归分析,探讨了在特定地域文化下,企业文化与企业竞争力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显示,在苏南企业中,占主导地位的是发展文化;在苏中和苏北企业中,占主导地位的是层级文化.苏南企业中,具有竞争力的文化是发展文化,发展文化与企业竞争力之间存在显著的正向相关关系;苏中和苏北企业文化中,具有竞争力的是理性文化,理性文化与企业竞争力之间存在显著的正向相关关系.

    地域文化企业文化企业竞争力区域经济

    “互联网+”驱动传统产业跨界融合的作用机制研究

    吴琴巫强
    163-169页
    查看更多>>摘要:“互联网+”是互联网时代传统产业发展的重要驱动要素,企业作为产业发展的微观行为主体,在传统产业跨界融合发展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本研究在梳理相关研究的基础上,从企业层面上对“互联网+”驱动传统产业融合的内部作用机制进行了探究,并提出传统产业跨界融合的微观策略和路径.研究表明:“互联网+”可以通过帮助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来驱动传统产业跨界融合,产业异质性对两种作用机制施加了不同的影响.传统企业可以通过数字化转型、构建战略联盟、价值链创新和实施平台战略来从微观层面上推动产业跨界融合.

    互联网+产业融合跨界创新产业异质性

    高校民主党派基层组织负责人素质模型研究

    郝丽
    170-176页
    查看更多>>摘要:高校汇集了统一战线各个方面的代表人物,不仅是党外知识分子尤其是中高级党外知识分子的荟萃之地,也是我国八大民主党派组织建设和成员发展的重镇,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重要践行地.高校民主党派基层组织负责人素质的高低是高校民主党派统战工作成败的关键.本文以高校民主党派基层组织领导班子成员和高校从事统一战线工作的领导干部为调查研究对象,运用因子分析法,构建了由政治修养、领导能力和道德品质3大维度共计16项素质构成的素质模型,并对模型的信度和效度进行了分析与验证.该模型可以为高校民主党派基层组织负责人的选拔、培训、使用和考核等提供指导.

    高校民主党派基层组织负责人素质模型因子分析

    我国专利法中公共领域保留原则研究

    冯晓青李薇
    177-184页
    查看更多>>摘要:专利法作为知识产权法的重要组成部分,既致力于专利权所确立的专有领域的保护,同样也关注对公共领域的维护.公共领域的概念在专利法中经历了从产生到发展的过程.当代专利法虽然尚未明确引入公共领域的概念,但对相关理念已有所体现,并在专利司法实践中得以贯彻.专利法中引入公共领域理念、确立公共领域保留原则具有重要价值,不仅可以激励创新和再创新,而且能够丰富人类文明成果,累积公共知识财富.从目前我国专利法的现状来看,对公共领域保留的规定还存在诸多不足,需要加以完善.

    专利法公共领域专有领域专利权创新

    新《公司法》第16条之规范性分析——以公司法的性格为切入点

    张娅
    185-190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公司法》第16条针对公司担保事项的设计改变了1993年旧《公司法》第60条第3款的规定,但由于该条规定相对简单抽象,对于立法意图、适用对象、法律后果均未予以明确,给法律理解和司法适用造成了极大的困惑,也引发了理论界和实务界旷日持久的争论,因此有必要对公司法的强制性及任意性性格进行分析,厘清新《公司法》第16条的性质,分析该条关于公司担保的法律规制意图,以便解析和判断相关的法律关系,解决因新《公司法》第16条的立法缺陷所产生的争议.

    公司担保强制性任意性形式审查

    苏格兰启蒙时代的语言选择及其文学的文化属性

    吕洪灵
    191-196页
    查看更多>>摘要:对于启蒙时代以降的苏格兰文学而言,1707年苏格兰与英格兰联合为大不列颠王国,是具有直接且深刻影响的重要政治历史事件.苏格兰启蒙时代的文人自觉认同英语文化的先进性,但处在平衡被打破的弱势状态下,需要对自己乃至对苏格兰的身份进行重新定义和认知.这其中最突出的便是英语的使用问题.该问题关联着文人们的自信与焦虑,也渗入其文学理念和表达之中,并引发了有关文学属性的争论.本文结合联合事件,在历史语境中阐释苏格兰启蒙文人在语言使用上的拿来主义,分析他们的抉择与焦虑,探讨苏格兰文学的民族文化属性,指出联合事件对于苏格兰文学的发展所起到的既破又立的作用.

    1707年联合苏格兰启蒙文人语言选择文学的文化属性

    E.P.汤普森在中国

    舒小昀
    197-203页
    查看更多>>摘要:E.P.汤普森是英国马克思主义历史学家,他的著作受到中国学人的关注,他的思想被中国学者所接受.我们可以从知识角度分析知识流动的社会史.汤普森在英国本土将自己的思想活动投向遥远的东方,建立了与东方的隔空联系,空间的跨越成为知识流动的一个重要条件.通过翻译汤普森的著作,并对其进行多学科的研究,中国学者得以接受这位学者及其思想.知识流动因时代、文化、意识形态而存在差异,西方史学在中国开枝散叶要经历本土化的过程,中国史学发展面临国际化的重任.知识流动本身是一个去中心化的过程,需要弥合民族与文化语境的差异.以知识为纽带的共同体形成了有凝聚力的交流,考察文本产生和传播的语境可以实现双向理解.

    汤普森中国知识社会史知识流动

    《乡土中国》对《论语》的诠释

    杨思贤
    204-209页
    查看更多>>摘要:《乡土中国》一书大量引证《论语》,赋予其不同于传统注疏的新理解.《乡土中国》营造了文学化的语境来诠释《论语》,首先是注重修辞,以形象而富于表现力的语言将经典的理解从玄理引向日常可感的世界;同时在新的主题语境下,打乱原有的经典文本顺序,将经典文本纳入自己的文章构思中,实现了经典文本结构关系的重组.《乡土中国》持社会学的诠释向度,以实地的社区研究为诠释基础,在某种意义上相当于恢复了《论语》的发生语境.费孝通不驻利用《论语》印证了自己的观察与经历,同时他援引当代经验对《论语》的诠释,也使古代经典获得了当代新生.在《乡土中国》的诠释实践中,文学化语境和社会学立场是表里配合的,为在现代社会科学背景下阐释、利用古代经典提供了借鉴.

    《乡土中国》《论语》文学化社会学

    从“育人”到“爱人”:抗战时期金陵大学留宁教师群体研究

    陈声玥陈蕊
    210-216页
    查看更多>>摘要: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在金陵大学举校西迁之时,部分中外籍教师继续留在南京坚守校园.南京沦陷期间,金陵大学留宁教师群体践行国际人道主义精神,从传道授业的育人者转变为人间大爱的守护者,他们利用日军对美国等西方大国势力的忌惮,积极促成南京安全区的设立,利用金大校园保护救助了大量难民,并努力协调食物、药品、被服等救济物资,保障难民基本生活;组织难民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用宗教精神疗愈难民的心理创伤,为国家抗战、建设积蓄力量;开展多项社会调查研究,通过日记、书信、报告等方式将南京的真实情况传递出去,引发了国际舆论的广泛关注,对南京局势的发展和战后对日本战争罪行的审判起到了积极作用.

    抗日战争金陵大学南京大屠杀

    信息动态

    封2-封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