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学海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学海
学海

胡传胜

双月刊

1001-9790

xue-hai@jlonline.com;xuehai1990@126.com

025-83391490

210013

江苏省南京市虎踞北路12号

学海/Journal Academia Bimestris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江苏省社会科学院主办的综合性社会科学理论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中国社会科学类国际交流期刊。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从"工业化一般"到"社会主义工业化"——毛泽东社会主义工业化思想之于中国式现代化的启示

    谢俊如尚庆飞
    5-15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探索中国发展的道路与方向问题上,毛泽东始终强调"工业化一般"对于中国社会发展的重要性.在思索中国工业化的道路过程中,毛泽东从物质性维度和社会性维度对中国的工业化道路进行探索性实践,提出了"社会主义工业化".这从具体的历史的生产关系线索层面凸显了工业化作为社会生产力的本质性内涵,为开辟中国式现代化探索性地走出关键一步.

    毛泽东工业化社会主义工业化中国式现代化

    历史唯物主义形态Ⅲ:马克思"晚年笔记"及其方法论新探

    熊一炎冰
    16-24页
    查看更多>>摘要:有关马克思"晚年笔记"与"两大发现"之间的内在贯通性联系,多年来缺乏令人信服的深入思考.作为哲学范畴的历史唯物主义与作为经济学范畴的剩余价值学说始终是交织互渗、浑然一体的,二者不过是历史唯物主义的两种不同表现形态.前者系奠基于社会物质生活之上的总体式认知整个人类社会本质及其历史变革的科学方法,即"宏观历史唯物主义原则";后者为通过当下资本社会中生产关系的结构性剖析,在穿透各种颠倒的经济关系假象与祛除资产阶级意识形态光环之后,再现了特定历史情境下资本社会的历史本质,即"微观历史唯物主义镜像".而"晚年笔记"中含渗的"历史认知的科学辩证法"实为历史唯物主义的"第三种形态",其内容特质体现为关系实在与矛盾思维相结合、人类一般与民族特殊相交织、逻辑统摄与实证研究相统一、历史过往与当下走势相贯通.基于此,既能从理论上彰明作为整体统系的历史唯物主义的逻辑贯通性,也可在实践上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提供思想依凭.

    马克思晚年笔记历史唯物主义辩证法

    中国式现代化:历史政治逻辑与均衡秩序构建

    马雪松冯源
    25-35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世界范围的现代化实践中,中国式现代化的突出特征在于重视秩序层面的均衡性,主要体现在其对于经济社会发展与政治文明转型的关系处理上.综观经典现代性的诸多内部面向与现代化理论的基本发展取向,以现代文化为底本、遵循战后既有发展模式的现代化建设实践不足以实现文明尺度的现代转型,需要历史脉络及关系秩序维度的观察加以补充.各国现代化建设的政治实践与历史进程表明,以秩序重建为导向的政治生活是现代化的核心领域,现代政治的基本任务或现代国家的共同目标是使新旧转换之际多元分散的社会利益通过适当机制,重新凝聚在民族国家的政治意志乃至文明层面的秩序结构之中.中国式现代化是党的领导下全体人民共同参与的现代化,以国家治理现代化为中轴,以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为目标,力图建构并推动重构现代国家内部及国际体系的均衡秩序,从而在文明层面为现代化开辟了新的理想形态与现实可能.

    中国式现代化政治逻辑均衡发展秩序构建全面深化改革

    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社会工作自主性发展的立体空间与行动策略

    刘冰
    36-44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式现代化为中国社会工作的自主性发展创造了新的时空条件.在"大治理观"下,未来的社会工作不仅涵盖各类社会问题,而且纵贯各个层面,将形成广阔的立体空间,包括行动反思的微观社会工作、社区为本的中观社会工作和政策实践的宏观社会工作.与此相适应,社会工作应注重整合行动策略,在功能定位上强调需求回应,秉持专业精神深度参与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在机构整合中借助社会工作部的高位统筹,从社会工作的服务、管理、保障、人才等各个方面健全社会工作体制;在人才培养上强化问题意识和行动能力;在本土化社会工作理论的构建中突出行动研究,推动中国社会工作在服务领域、知识体系和实务模式上实现自主性发展.

    社会工作中国式现代化自主发展社会治理

    新质生产力与发展范式变革:以人工智能为例

    范从来祝思民
    45-56页
    查看更多>>摘要:发展新质生产力不仅需要准确把握其核心内涵,还需要形成与之相适应的发展范式.本文在详细论述了发展新质生产力应重点聚焦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颠覆性科技创新的基础上,从微观的科技创新范式、中观的企业经营范式和宏观的风投支持范式等三个方面,探讨了新质生产力发展的范式变革问题,提出了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新范式:开源共享、协同共创的科技创新范式,迭代产品商品化、技术占主导地位、组织架构扁平化的企业经营范式,"资本支持+技术发现+股权协议创新+战略引导"四位一体的风投支持范式.本文为实现颠覆性科技创新、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引.

    新质生产力颠覆性科技创新人工智能开源共享风险投资

    新质生产力驱动的敏捷治理变革及其实践进路

    刘晓峰王诗淇
    57-64页
    查看更多>>摘要:近年兴起的敏捷治理是新质生产力驱动下的第三种治理形态,形成了"目标-过程-结构"的三维理论框架.在实践中,新质生产力驱动的敏捷治理变革表现为:治理目标的精细化与个性化定制、治理过程的动态优化与实时调控、治理结构的互联协同与系统重组.但敏捷治理变革也存在三重潜在风险:一是技治主义的势增可能带来治理价值悬置;二是数字空间的无限拓展正加速治理形态脱域;三是智能技术的深度应用加剧治理主体弥散.为规避这些风险,应当侧重从三条路径推进敏捷治理变革,即:以人民为中心提升治理感知力、以智能为手段优化治理适应力、以共享为驱动激活治理协同力.

    敏捷治理新质生产力治理变革

    面向空间的经济学与虚拟空间经济新范式

    王如玉梁琦
    65-75页
    查看更多>>摘要:经济学学科必须适应实体空间与虚拟空间"双空间"的融合与发展.虚拟空间是实体空间的孪生空间,是全球资源配置的新空间,也是新质生产力的承载空间.虚拟集聚是虚拟空间数字生产要素的生成渠道和组织形态.本文阐释了空间经济学的三大源泉与最新发展,说明了空间经济学和虚拟空间与生俱来的渊源;诠释了新一代跨国企业通过虚拟空间进行全球资源配置的新方略,分析了虚拟空间下的企业新形态和经济新范式,提出了虚拟空间的消费者集聚概念,指出了传统的经济学理论在虚拟空间的局限性及建立经济学研究新范式的要点.

    虚拟空间虚拟集聚双空间空间经济学消费者集聚

    发展还是监管?人工智能政策的国际比较研究

    朱旭峰楼闻佳
    76-85页
    查看更多>>摘要:当前,人工智能正在以广泛、深刻的方式重塑经济、社会、政治等方面的现代化进程.面对技术发展和风险监管的内在张力,各国在人工智能的政策选择上呈现了明显差异.本文构建了基于技术创新路径与技术风险认知的理论分析框架,区分了发展驱动的强制性监管国家、市场驱动的强制性监管国家、竞争驱动的非强制性监管国家、多主体参与的非强制性监管国家四种人工智能政策的国家类型.通过对德国、意大利、美国与日本四个国家的案例研究,本文发现人工智能政策不仅包含了发展和监管两个面向,也展现出了政府导向和市场导向的创新政策差异以及制度主义和技术主义的监管政策差异.国家应该因地制宜地构建人工智能政策方案,积极协同政策目标、灵活调适政策工具,并积极参与人工智能的全球治理与国际合作.

    人工智能政策发展与监管创新路径风险认知

    论通用人工智能时代的企业合规

    印波张笑宇
    86-94页
    查看更多>>摘要:通用人工智能是新型的社会治理主体,其凭借对数据更强力的汲取与计算能力,建构与真实世界平行的"数据世界",令企业实现从"粗放式"合规到"精细化"合规、从"框架型"合规到"精准型"合规的转型.在通用人工智能时代,人工智能代替了传统合规人工操作方式,通过智能处理能够直接"穿透"企业的违规风险,为企业生成具有差异化导向的合规计划,使企业实现了有效合规.企业合规发生了从义务识别到风险导向、从行为合规到全生态合规、从人工治理到技术治理的转向,事前合规的形式成为企业合规主导.然而,通用人工智能也带来了合规技术标准、数据安全、人机关系的新问题.在"智能合规"的中国图景中,应当对通用人工智能算法可解释性、新型涉及国家安全数据进行深入研究,并始终让人类对决策负有最终责任,以维护人机关系和谐.

    通用人工智能企业合规差异化合规技术治理

    人工智能中的性别不平等与算法规制——基于文化堕距视角的分析

    周旅军吕鹏
    95-104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形形色色的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场景中,存在着大量强化性别不平等的现象.如何改变这一状况,充分利用新兴技术来促进性别平等措施的落地,是算法规制的重要内容.本研究从数据、算法和算力等方面揭示人工智能生态中存在的性别不平等问题,并透过文化堕距的视角,解析对性别不平等问题进行治理的现实困境;进而从弥合规范堕距、制度-政策堕距、认知-能力堕距的维度,提出推进性别不平等治理的算法规制路径.

    人工智能性别不平等文化堕距算法规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