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学海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学海
学海

胡传胜

双月刊

1001-9790

xue-hai@jlonline.com;xuehai1990@126.com

025-83391490

210013

江苏省南京市虎踞北路12号

学海/Journal Academia Bimestris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江苏省社会科学院主办的综合性社会科学理论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中国社会科学类国际交流期刊。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我国慈善组织内部治理能力建设研究

    郑善文高祖林
    131-134页
    查看更多>>摘要:加强内部治理能力建设是新时代慈善组织健康成长的客观要求和重要内容.慈善组织内部治理能力建设主要包括优化组织架构、锻造战略管理能力、提升规范化水平等内涵.当前我国慈善组织的内部治理能力建设的短板,主要存在于内部治理组织架构、战略管理与内部管理能力、内部软环境与核心竞争力、运行透明度等方面,因此,推进我国慈善组织内部治理能力建设,需要从加强组织运行透明化的制度和机制保障、培育提升慈善组织的战略管理能力、加快专业人才培养和管理团队建设、推进慈善组织内部治理能力的外部化等方面着力.

    慈善组织内部治理能力建设短板优化路径

    垃圾分类试点的社区参与分化与政府主导定位——基于BN市的实证分析

    秦祥瑞沈毅
    135-141页
    查看更多>>摘要:作为一种激发居民自主参与基层公共事务的基本目标,社区参与已被广泛运用于国家治理体系之中,当下的生活垃圾分类问题为分析社区参与及其与地方政府的关联提供了较好的切入点.本文选取生活垃圾分类试点的BN市为考察对象,提出社区参与分化的4种"理想类型":弱邻里网络一弱社会组织型、强邻里网络一弱社会组织型、弱邻里网络一强社会组织型和强邻里网络一强社会组织型,并对其中的政府主导性强度及垃圾分类效果进行比较.研究发现:相较于居委会和环保组织,邻里网络对居民垃圾分类行为的影响始终有限,以社区参与分化为基础的"自愿激励"模式在贯彻环保政策之中存在相当的局限性,从而解释了何以上海等重点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开始向"政府主导"模式转变.

    基层治理社区参与垃圾分类自愿激励政府主导

    从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看社会工作的专业化发展

    卢俊陈成文
    142-147页
    查看更多>>摘要: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是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的关键一环.社会心理服务体系是指特定组织机构与社会力量为解决个体和群体的社会心理问题,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针对个体和群体进行有计划的社会心理监测、引导、问题化解和危机应对等干预活动的一种社会治理 机制.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为社会工作的专业化发展提供了广阔的时代舞台:它搭建了社会工作的专业平台,拓展了社会工作的应用功能,提升了社会工作的专业能力,扩大了社会工作的职业场域.

    社会心理服务体系社会工作专业化发展

    中国青少年教育期望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钱祥升
    148-153页
    查看更多>>摘要:通过分析"中国教育追踪调查"(CEPS)2012的数据,本文探讨了中国青少年教育期望的差异现状以及差异发生的原因.研究发现,中国青少年教育期望两极分化的现象明显,这种差异与分化和青少年的个体特征、家庭背景和学校环境息息相关:家庭背景好、学习基础扎实、就读重点学校的青少年具有较高的教育期望;家庭背景差、学习基础不好、就读非重点学校的青少年具有较低的教育期望.本研究进一步发现,当前家庭阶层较低的青少年群体,在以"精英教育"为导向的教育体制中日益处于不利地位,这不仅会导致他们丧失学习的兴趣和信心,也是加剧教育不平等的原因之一.

    青少年教育期望个体特征家庭背景学校

    从生活出发:复杂条件下的公共政策建构逻辑

    向玉琼
    154-159页
    查看更多>>摘要:公共政策是现代社会中用以解决社会问题的工具,对人的行为做出引导和规范并最终落实到人的日常生活中.但就政策制定流程而言,无论是制度化的框架,还是技术性的路径,公共政策的规范化、程序化、形式化与技术化导向不断凸显,与鲜活、具体的生活相去甚远.公共政策远离生活,但又反过来改造生活,将技术理性与竞争观念植入生活中,生活被导向单一的向度并最终异化.随着全球化、后工业化进程带来社会高度的复杂性与不确定性,技术理性的支配失去了合理性,生活的多维度与完整性突显出来,生活领域兴起并对公共政策产生影响,这时公共政策需要回归到生活中得到建构,从具体生活情境中获得意义和价值.

    生活公共政策支配技术理性复杂性

    超越技术治理:绩效评估与政府绩效的社会再生产

    卢扬帆
    160-167页
    查看更多>>摘要:日益盛行的绩效评估回应和强化了政府治理的技术导向.政府绩效评估的技治特征主要体现为绩效目标指标化、绩效生产标准化、绩效结果数量化与绩效应用简单化.这种技术治理在带来收益的同时,亦衍生出治理主体外部化、治理目标简约化、治理过程工具化及治理效果形式化等难题.本文借助文化资 本理论提出的政府绩效社会再生产概念,立足于生产评估者绩效行为优化、绩效文化产品开发、体制认证与市场流通、再生产系统扩张与内部分化等维度,力求形成一种政府乃至全社会尊重绩效、崇尚与追求绩效的整体秩序.再生产文化启示政府绩效评估应超越其技治定位,更加关注主体、环境与技术因素的相互作用,提升政府及社会绩效管理能力自觉.

    政府绩效评估技术治理社会再生产绩效文化资本

    行为公正:司法公正的"第三种样态"

    孙辙张䶮
    168-172页
    查看更多>>摘要:法官行为公正是连接实体公正、程序公正与人民群众之间的过渡性环节,也是人民群众对司法公正感受的最直接来源.本文认为,要完整把握司法的公平正义,在关于司法公正的理论体系中,除实体公正与程序公正外,还应当增加"行为公正"作为司法公正的"第三种样态".本文就行为公正的内涵、内部实现途径和外部实现途径进行了理论探讨.

    实体公正程序公正行为公正

    "法官不得拒绝裁判"原则的历史演进与发展脉络

    范伟
    173-179页
    查看更多>>摘要:"法官不得拒绝裁判"作为一项现代司法原则,为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和地区所肯认.近年来,"法官不得拒绝裁判"已走入我国的司法审判实践.为此,有必要对这一司法原则的历史演进和发展脉络进行梳理.具体而言,"法官不得拒绝裁判"萌芽于公力救济的产生及主流化走向、法院的产生及独立性趋势以及法的产生及信仰化趋向."法官不得拒绝裁判"确立于1804年颁行的《法国民法典》第4条,即"法官若以法律无规定、不明了、不完备为借口,而拒绝裁判时,应负拒绝裁判之责,而受到追诉".该原则的发展体现为:在法国内部经由刑法等法律的颁行以及司法判例的补充,形成了较为体系化的规则;经由《法国民法典》的传播,或为大陆法系的民事法典所移植,或直接作为常识性、公理性理念体现在具体的司法裁判中;经由诉权宪法化和诉权国际人权化的助力,成为世界法治发展的共同目标.

    法官不得拒绝裁判司法原则历史演进司法文明

    商标侵权惩罚性赔偿制度适用困境及制度重构——基于711个案例的实证分析

    欧阳福生
    180-186页
    查看更多>>摘要:我国《商标法》第63条设立了商标侵权惩罚性赔偿制度,但该制度在司法实践中极少被适用.这种状况源于立法设置的适用条件不合理.完善商标侵权惩罚性赔偿制度,需将其功能定位为惩罚、预防和激励三个方面.以三大功能为指引,完善惩罚性赔偿的适用条件,以侵权获利作为基数计算惩罚性赔偿的数额,以"故意"作为惩罚性赔偿的适用条件,通过"情节严重"来限定惩罚性赔偿的适用范围.同时应理顺惩罚性赔偿与补偿性赔偿制度的关系,两种赔偿制度功能不同,相互独立,可以并行适用.

    商标侵权惩罚性赔偿补偿性赔偿适用条件功能重构

    论海德格尔天命观中的"显"与"蔽"

    张毅刘魁
    187-193页
    查看更多>>摘要:"天命之思"是海德格尔生命哲学思想的一根轴线,追问人的存在和生命意义.死亡作为缘在的天命,要求缘在在"向死而在"中本真显现,这既是缘在的存在方式,也是对生命的存在论阐释.不过,他在运用现象学方法切近生命本质,彰显缘在在"去存在"中生命显现的因缘视界,终结传统形而上学对生命存在遗忘历史的同时,却在对个体命运的过于强调中忽视了社会存在的文化价值;在对共同体天命的推崇中又忽视了隐藏在生命个体中创构性的物质能量,从而将人的自然生命无意中纳入权力的操控和算计中,导致对人生命尊严的遮蔽,其根源仍然是没有彻底摆脱主体性形而上学怪圈.这不仅会导致在理论上使生命伦理不时缺位,而且也会在实践上使生命尊严难以显现.

    海德格尔天命之思向死而在生命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