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新闻记者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新闻记者
新闻记者

吕怡然

月刊

1006-3277

xwjz@wxjt.com.cn

021-62791234

200040

上海延安中路839号

新闻记者/Journal Shanghai Journalism ReviewCSSCI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新闻工作刊物。旨在推进新闻改革,促进新闻界同社会各界的沟通和联系。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确立当代中国新闻理论"标识概念"的基本标准

    杨保军
    3-14页
    查看更多>>摘要:概念是构建理论体系、知识体系的"基石"或"细胞",只有通过概念的阐明和概念体系的构建,才能构造理论和建设知识大厦.标识概念是一套概念体系中具有"标识性"的概念,实质是指能够反映和呈现一套概念体系突出个性特征的中心概念.确立标识概念对于理论创造、知识体系构建具有特殊的地位与作用.本文以当代中国新闻理论为主要参照对象,提出确立当代中国新闻理论标识概念的基本标准,即标识概念必须是反映、呈现当代中国新闻标识性实践方式、实践观念的概念,必须是当代中国新闻学自主知识体系构建主体创制的概念,应该是有较高学术权威性的概念、是学术共同体普遍认可接受使用的概念、是具有广泛影响的概念.

    中国特色学术体系自主知识体系新闻理论概念体系

    学术生产的协商与中国意识的生发——以健康传播研究为样本

    周裕琼董惠珍曹博林
    15-30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知识社会学视角下,本文从学术素养综合框架的本土化阐释出发,考察健康传播学术生产过程中的协商机制.通过对7位国内高校健康传播学者的访谈以及相关制度文件的分析,本文在期刊发表、基金项目这两个协商地点研究他们的行为策略,并尝试在凸显学者主体性的前提下,探讨制度或结构性因素如何影响了他们对中国意识的追求.从健康传播管窥新闻传播乃至社会科学的本土化困境,本文认为,中国意识的提升不能完全仰赖于学者的"理论自觉"和"文化自觉",还应当在制度层面优化期刊发表和基金项目等学术评价系统,建构更自信更多维的高校评价体系.

    健康传播本土化中国意识知识社会学学术素养框架

    超越"想象"?——一项数字时代新闻工作者受众观念的田野研究

    王敏
    31-43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闻工作者如何理解受众,如何寻求与受众之间的连接,是媒介社会学研究中的一个基础性问题.前数字时代的一些经典研究认为,组织管理和专业直觉主导了媒体运作,受众事实上在新闻生产中处于边缘性地位,存在于从业者的"想象"之中.数字技术为媒体打开了受众的"黑箱",受众变得日益数据化与可测量,带来了新闻工作者受众观念建构的背景性变化.本文在"技术的社会建构"思维下,考察了省级移动新闻客户端"S新闻"从业者的受众观念,发现"量化受众"已建构成为一种新的合法性机制,其背后的实质是平台逻辑对新闻业的渗透和改造,但S新闻的编辑室文化并不完全支持量化数据主导新闻生产,而是体现出一种与科层制组织约束、传统新闻专业主义规范、从业者个体选择等的冲突和协商.未来编辑室需要建构起清晰的价值规范、语境策略来指导从业者更好地理解受众数据,才可能增进对受众的理性化理解及赋权.

    想象的受众量化受众新闻生产技术的社会建构平台

    当公共性与游戏性相遇:B站新闻类视频的弹幕文化研究

    王斌李曜宇
    44-60页
    查看更多>>摘要:公共性与游戏性是理解传播活动的两个基础面向,当新媒体传播样态将这两个维度混杂时,二者互相影响的机制成为值得探究的议题.本文关注B站弹幕文化对新闻视频公共性内涵的影响,通过文本分析和深度访谈对弹幕文本和用户进行考察.研究发现:第一,新闻视频弹幕的公共价值在于弹幕可以提供事实信息影响新闻叙事理解,用户通过基于身份关系展演的互动实现观念共享;第二,新闻视频弹幕的游戏机制在于用户对弹幕游戏的参与以意义感为实践动机,以表现为梗的网络流行语为符号基底;第三,游戏性本身蕴含新形态的公共性,游戏性又调节了公共性的呈现,这为探讨青年文化的风格破圈提供了新的可能.

    公共性游戏性弹幕游戏范式青年文化

    是谁夺走了睡眠?——基于"熬夜玩手机"的时间异化批判

    吕梓剑朱咫渝
    61-76页
    查看更多>>摘要:如今,人们总会发出"睡眠不足"、"睡不醒"的怨言,但到了深夜他们并未提早入睡,而是抱着手机继续熬夜,这是为何?对此,本文采用质化研究方法,将互联网企业员工作为研究对象,尝试对"熬夜玩手机"背后的结构性动因展开批判性分析.研究发现,在资本和数字技术的合力下,人们的时间分配结构和生活节奏均被篡改,致使"家"的内涵被曲解,休闲时间被挤压;进而,面对"无时间之时间"的异化状态,人们主动舍弃部分睡眠用以玩手机寻乐,他们将此视作自我救赎.然而,所谓的"救赎"只是时间异化的新形式,即"自我蒙蔽的时间",这是资本强势和劳动者妥协的结果,人们实质上并未摆脱异化而是再造异化,甚至程度更甚.

    时间社会学异化日常生活手机成瘾数字技术

    数字怀旧:互联网记忆展演背后的社会心态研究

    吴志远马一琨
    77-96页
    查看更多>>摘要:数字怀旧正成为当下数字交往中的重要文化风潮和社会现象,它不仅反映了网民的媒介记忆和集体记忆,也是中国当代互联网史的另类书写.本研究运用虚拟民族志对数字怀旧的媒介物、内容文本呈现和网民群体的怀旧表达,进行了田野考察与文本分析,同时结合深度访谈方法描摹数字怀旧背后所折射的青年社会心态与当代社会变迁.研究发现:1.数字怀旧中的"乡愁"展演,反映了当代青年在融入城市化过程中面对陌生人社会的社会孤独心态.2.数字怀旧中对传统生活想象的"慰藉",反映了现代化背景中的社会焦躁心态.3.对互联网"黄金时代"的追忆,反映出社会固化心态.4.数字怀旧中的技术复古和文化期待,表现了青年群体的"文艺复兴"心态.本研究认为,"数字怀旧"是数字交往中一种新的情感结构和交往实践,它表面上是对过去的回忆,但追忆过往背后充满了对过去的想象和对当下的对比,反映了社会转型过程中的复杂情感结构.

    数字怀旧媒介记忆集体记忆社会心态互联网史

    作为"工具箱"的媒介:理解数字时代的媒介复古——以胶片摄影为个案

    孔舒越
    97-112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研究试图对数字时代胶片摄影的回归这一媒介复古现象进行解读.借鉴社会学家安·斯威德勒的"文化工具箱"理论,本研究将由多种类型媒介构成的集合视为一个可供爱好者们选择和调用的"媒介工具箱",并由此呈现三类代表性群体的典型实践.研究发现,爱好者们打破了胶片的原初语境,以多元化的方式对其进行创造性的再阐释和调配,从而将其带入当下的社会交往与行动中.旧媒介在其中并非凭借技术特质或功能直接决定爱好者的相关实践,而是作为"工具箱"中的组件,以多样化的方式嵌入不同的传播策略中.媒介通过为爱好者提供"意义资源库"和"技术剧目库",使他们能够展开差异化的复古行动,同时也将这些行动锚定在特定的范围内.上述发现打破了既有研究关于媒介复古现象单一的怀旧叙事,同时也对既有跨媒介实践研究构成了重要的补充.

    媒介复古媒介工具箱胶片摄影传播策略跨媒介实践

    面向媒介融合的新闻传播创新发展——推荐《媒介与社会:新闻传播的视角》

    韩佳杏
    封3页

    2024新闻记者投稿须知

    《新闻记者》编辑部
    封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