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新闻记者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新闻记者
新闻记者

吕怡然

月刊

1006-3277

xwjz@wxjt.com.cn

021-62791234

200040

上海延安中路839号

新闻记者/Journal Shanghai Journalism ReviewCSSCI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新闻工作刊物。旨在推进新闻改革,促进新闻界同社会各界的沟通和联系。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用足体制优势:当前中国报业融合转型的实践特征——基于全国10家报业集团的调研

    辜晓进王敏
    3-9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对国内堪称转型典范的10家报业集团(报社)的调研,认为中国媒体融合转型成功并获得经营效益的背后暗含一条主线,即用足体制优势.这方面包括内容生产的牌照优势,资本运营的官方背书,为政府机构、国有企事业单位组织活动、代运营新媒体等.用足体制优势既激发了创新活力,也形成媒体融合转型的中国特色,并在实践中产生积极的成果,呈现一种发展趋势.

    媒体融合传媒集团经营模式国有企事业单位新闻体制

    结构中的创新:媒体融合创新模式及其影响因素的扎根研究

    朱江丽左雯榕
    10-26页
    查看更多>>摘要:已有媒体融合创新研究关于创新的定义与分类模糊,造成对创新趋同现象的忽视,以及对结构中的创新问题缺乏深入探讨.此次研究通过对2019~2021年30个广电媒体融合先导单位相关资料进行扎根研究,首次构建了媒体融合创新行动分类标准与结构性因素指标体系,并在故事线基础上建构了"创新能力-创新动机-创新行动"模型(AMB),有效阐释了我国媒体融合创新在结构性因素影响下各类创新模式的发生机制.作为基于中国情境的本土化理论探索,此次研究发现结构性因素导致媒体组织的创新能力与创新动机发生偏折,从而出现了持续性创新模式、模仿性创新模式与突破性创新模式等三大创新模式,并进一步从长期策略与短期策略分别探讨了如何促进结构中的创新突破,提出将提升创新能力自主性与创新动机自治性方向的反向调适作为推动突破性创新的突破口.

    创新模式结构性因素媒体融合创新能力创新动机

    何谓另类媒体?——媒介技术史视角的解读

    黄文森常江
    27-41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深入媒介史,尝试从技术演进的视角提出理解另类媒体的一般性框架.研究认为,另类即"新",而另类媒体作为媒介技术进化的直接后果,是一种由技术革新所激发、指向某种去中心化的权力结构、充满易变性且有皈依主流倾向的"断裂的文化".另类媒体发生的原动力是技术进化效应在短时间内溢出社会固有传统、惯例和规范体系所制造的短暂的文化真空,缺少稳定恒久的社会支持动力;而另类媒体的"宿命"则是伴随着新技术被新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机制驯服而实现"正常化".

    另类媒体媒介生态学技术演进数字新闻

    从"被记忆权"到"记忆权"——迈向复调式的记忆权利观念和多元的公共讨论

    李红涛
    42-52页
    查看更多>>摘要:从"被遗忘权"衍生出来的"被记忆权"概念,聚焦于网络用户围绕信息保存、迁移和继承的权利.这一阐发将记忆权利限定在个体的信息或数据权利主张上,也让其带有几分被动意味.本文从记忆权利的内涵(主动与被动)、权利主体(个体与群体)、时空语境(数字与前/非数字)和义务主体(平台与公共机构和国家)等四个角度审视"被记忆权"概念,试图将之拓展为复数乃至复调式的记忆权利观念,由此激发其丰富的实证潜力和多元的规范及伦理意涵.

    遗忘权记忆权双重遮蔽传播政策记忆伦理

    从"环境"到"波粒二象性":关于"媒介即环境"的再思考——媒介环境学经典理论重访之四

    李璟胡翼青
    53-67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从"媒介即环境"的隐喻出发,分析了媒介环境学和媒介生态学在媒介本体论上的差异.在分析媒介生态学作为一种生成性媒介论的洞见与局限的基础上,本文指出在波粒二象性的新实体观的指引下,应当打破传播动力学和静力学的边界,从而推进传播学科认识论的发展.在无序运动和"不可见"的媒介生态中,只有更努力捕捉作为媒介的元素、集合和模式,我们才能在不可知的逻辑中获得更多关于媒介和传播的知识.

    "媒介即环境"媒介环境学生成性媒介生态学媒介动力学媒介静力学

    "运动"的视野:ANT方法在网络事件研究中的应用——以教材插画事件为例

    李敬
    68-82页
    查看更多>>摘要:网络事件的研究需要在技术更新的时代背景下完成理论视野和方法论上的更新,网络事件无论是否从线上延伸到线下,都是社会生成进程的组成部分,它是每一次作为整体的运动,而不是某个静态的、单独的事件"点".行动者网络理论(ANT)正是这样一种运动的视野,本文选取2022年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插画事件,以ANT的方法探查其内部运动轨迹以及作为"运动结果"的社会生成.在运动观视野下,插画事件不再是某一起舆论热点事件,而是一场历时8年之久,从文化审美开始的、经历多个阶段的变形和转义的一场漫长的"运动"进程.在此进程中,没有抽象、整体性的"情感"或某种"主义"神秘推动事件,只有可探明轨迹的转义行动的具体进程,大众可以不需要作为"领袖"的精英,而是主动、策略地"征召"大V.ANT方法把抽象的"情感"落实为具体的、可描绘的运动部署与策略,通过一次次的"转义"机制实践了事件运动过程"成功"与"失败"的每一次节点.

    网络事件行动者网络转义意见领袖深度媒介化

    基特勒、德国媒介理论与中国媒介研究——杰弗里·温斯洛普-扬教授访谈

    周才庶
    83-96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通过专访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杰弗里·温斯洛普-扬(Geoffrey Winthrop-Young)教授,探讨了德国媒介理论、媒介考古学、文化技术、中国媒介研究等问题.访谈中介绍了基特勒媒介理论的学术脉络与思想内涵,主要观点有:基特勒早年文学研究为其媒介研究奠定了分析基础;任何媒介都具有物质性,但不等同于物质材料,媒介决定我们的现状,可以从媒介角度考察中国现代性进程;媒介考古学发掘历史盲点,当下媒介考古学呈现为政治性、技术先验与反人类时间这三种趋向;"文化技术"理论强调阅读和写作等实践层面,创造文化秩序和结构;媒介理论就如工具箱,工具与问题相互作用,要在中国语境中恰当地使用德国工具箱.

    基特勒话语网络媒介考古学文化技术

    网络暴力刑法规制的乏力与重塑——以侮辱、诽谤罪为中心

    储陈城刘森
    97-112页
    查看更多>>摘要:当前网络暴力成为备受瞩目的社会问题,刑法在应对此类案件时显得左支右绌.本文认为其产生的原因有:理论和实务界将网络暴力型侮辱罪、诽谤罪的保护法益理解为单一、个人、轻微法益,导致刑法的关注程度大幅降低;网络暴力主体范围难以确定,促使"法不责众"刑事思维的产生;自诉人举证困难、司法协助不足致使自诉程序适用不通畅等.尽管理论界提出了增设新罪、出台《反网络暴力法》、全面公诉化,以及将网络暴力行为拟制为伤害、杀人行为等规制网络暴力的方案,但是均未有效针对网络暴力刑法治理乏力产生的底层逻辑,没有对症下药.合理提振刑法规制网络暴力的士气,营造清朗的网络环境,应明确网络暴力型侮辱、诽谤罪的保护法益为复合法益;划定网络暴力刑事责任主体为首发者和积极参与者;增强司法协助,畅通网络暴力案件被害人自诉程序.

    网络暴力侮辱诽谤罪复合法益刑事自诉

    2024新闻记者投稿须知

    《新闻记者》编辑部
    封2页

    新媒体时代思想政治教育传播学对高校思政教育创新的启示——推荐《新媒体时代思想政治教育传播学创新研究》

    赵芳
    封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