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新闻记者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新闻记者
新闻记者

吕怡然

月刊

1006-3277

xwjz@wxjt.com.cn

021-62791234

200040

上海延安中路839号

新闻记者/Journal Shanghai Journalism ReviewCSSCI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新闻工作刊物。旨在推进新闻改革,促进新闻界同社会各界的沟通和联系。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爱这个世界,但与舆论为敌——汉娜·阿伦特的记者活动与新闻思想

    曾持
    3-18,44页
    查看更多>>摘要:作为20世纪著名哲学家,阿伦特漫长的记者生涯一直未被重视.鉴于阿伦特对新闻的赞许:记者的报道不仅记录事实、还原真相,更是人类追求不朽、构建共同记忆和承担伦理义务的积极活动,本文将通过分析包括《艾希曼在耶路撒冷》在内的几篇争议性新闻报道和评论,结合阿伦特的政治现象学阐述她的新闻思想.其一,不同于一般哲学家,阿伦特看重新闻事件的独特性,她用"事实真理"概念强调事实具有真理的独立性和强制性,因而对意见享有优先性.其二,阿伦特将新闻视作讲故事以重述"实在"(reality)的工作,而判断力和个性是培育记者"成熟主体性"的关键.其三,阿伦特认为大众作为新闻的旁观者,必须以思考之责抵御"平庸之恶".本文认为,阿伦特的公共空间理论可为新闻的公共性提供哲学支持,她切入新闻事件的态度、视角,对事实的坚持和对世界的责任,也能为一般意义上的记者活动提供指引.

    阿伦特公共新闻学事实真理判断力公共空间

    交流过程中的主体批判:重访卢曼与哈贝马斯的思想论争

    陆国亮
    19-32,65页
    查看更多>>摘要:社会理论大家卢曼与哈贝马斯曾于上世纪展开长期思想论争,引起众多研究领域关注.然而,由于卢曼在传播学领域的边缘地位以及哈贝马斯在此之中的碎片化呈现,此重要事件被遗忘于传播思想的历史长河,仅散见于少数研究.对此,本文希望重访二者的思想论争,呈现卢曼与哈贝马斯思想论争所涉及的"交流"哲思,并基于传播思想史视角探究二者究竟围绕着什么核心议题形成交锋.通过重访卢曼与哈贝马斯在不同时期重要作品中的思想论争,文章发现:卢曼与哈贝马斯关于"交流"的思想论争与二者致力于批判主体哲学的核心诉求密切相关,这场思想争鸣实则聚焦交流过程中的主体批判.

    尼古拉斯·卢曼尤尔根·哈贝马斯思想论争传播思想史

    探究"文化的数据":后人文主义媒介史书写的兴起与发展

    陈鑫盛
    33-44页
    查看更多>>摘要:数字媒介如何影响媒介史书写?为回答这一问题,本文以学说史的方式追溯并勾勒出一条以后人文主义取向为核心特征的媒介史发展脉络,并据此探讨其时代意义、学术价值及学科定位.本文认为,后人文主义媒介史书写的基本视野在20世纪80年代由弗雷德里希·基特勒所开启,基于理解数字革命冲击这一目标,基特勒关注媒介对人类文化历史境况的构成性影响,并通过对后结构主义历史学的借鉴与改造,构建起一个以媒介技术为中心、探究媒介如何通过设定信息数据流通方式塑造人类文化的历史研究范式;在21世纪前后,以丽莎·吉特尔曼为代表的学者在秉承基特勒研究视野的前提下,反思早期范式将技术逻辑看作媒介物件内在属性、将技术形式本质化的"硬件"式预设,并且借助作为行动者网络理论关键概念的"铭文"来理解技术形式与传播实践的相互构成,使得媒介史研究在聚焦媒介能动性的同时,兼顾复杂多元的社会语境对媒介形态的塑造作用.从基特勒到吉特尔曼,后人文主义媒介史书写经历二十多年发展,成为观照人类文明历史形态的崭新路径,并且面向人文学科知识史而呈现出"元学科"的雏形;在中国语境下,媒介史研究也为理解中华文明历史变迁、定位新兴技术变革提供了来自媒介技术面向的阐释.

    媒介史后人文主义媒介学媒介考古学传播学说史行动者网络理论

    情动媒介与情动公众:东航坠机事故中的线上公共哀悼研究

    张梦园周裕琼
    45-65页
    查看更多>>摘要:灾难事件的发生让死亡与哀悼进入公共话语空间,既有研究大都聚焦于媒体报道,却忽略了公众情动.本文以东航坠机事故中的新闻伦理争议为讨论起点,从情动媒介视角提出了囊括公众情动实践与媒体新闻生产的线上公共哀悼模型.基于对东航坠机事故线上公共哀悼的文本分析、主题分析和深度访谈,本文考察了用户如何通过主动参与将传统的新闻媒介改造成情动媒介,媒体新闻生产如何根据公众的反应做出"情感化"调整,以及记者如何通过灾难报道成为公众实现情动的中介.当中国的"数字公共领域"呈现出情动逻辑压倒认知逻辑的复杂图景时,如何让公众既有情动宣泄的可能,又有真相探寻的希望,这是媒介化社会变迁过程中必须直面的议题.

    情动媒介情动公众公共哀悼媒介化社会数字公共领域

    "标题党"还是"议题党"?——地方政务新媒体的传播策略与效果分析

    肖舒婷刘伟
    66-79,97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基于2020年至2021年中国县级政府官方微信公众号的推文数据,考察地方政府在社交媒体平台中的政治传播内容与行为,比较了不同传播策略对民众注意力和政府影响力的影响.标题党策略和议题党策略均为中国地方政务新媒体的常用传播策略,但标题党策略却并未吸引更多的民众注意力.在主要议题中,政务信息、经济社会发展、公共服务、文化历史类的议题能获得更高的阅读量,相较而言,民众较少关注主流价值观类的信息.文章认为,民众会依据自己的需求和偏好来选择要阅读、分享与点赞的信息,媒介逻辑和受众逻辑对于中国地方政府政治传播的影响程度在不断加深.

    政治传播政务新媒体县级融媒体标题党议题党

    "搅拌"、策展、"入编":一个网络媒体的激进UGC实践

    孙甜甜
    80-97页
    查看更多>>摘要:专业生产与UGC之间的边界早已模糊,新闻媒体对UGC的采纳从碎片化、偶发式走向制度化.在混杂的新新闻生态中,对不同类型的新闻机构和实践者而言,UGC具有不同的文化意义,也会激发出不同的实践.本研究以一家民营新闻信息网站——"锐网"——为研究对象,通过参与式观察和深度访谈等方法,运用策展概念考察制度框架和政经环境如何形塑其UGC策略,又带来什么后果.研究发现,网站编辑一方面抛出话题"引战","搅拌"UGC使其不断外溢,为编辑室产能不足纾困;另一方面,他们致力于"调停"用户的情感和意识形态倾向,确保报道与用户言论合规.更进一步,通过让渡部分编辑权力让用户"入编",使得内生于网站的UGC变得可预期、便于培育.这套激进的实践构成了由用户驱动新闻生产的新常规,也塑造了 一个凝聚用户与特定意识形态倾向的话语特区.

    用户内容生产新闻网站用户评论新闻策展键盘政治

    生成中的"脚手架透明性"——基于编者文本专栏"美数课堂"的案例研究

    张宇昭陶文静
    98-112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数据新闻人为何会主动承担透明性的探索工作,并部分实现其在日常新闻报道之外的常态化产出?本文以澎湃新闻数据新闻团队运营的"美数课堂"编者文本专栏为典型个案,分析其稳定运行背后的多元意图,并进一步讨论基于在地条件而生成的新闻透明性实践之内涵特征.研究发现,美数课堂所实践的透明性,既有欧美同行对特定报道所作的过程展示,但更多偏向相关技术知识的公开分享,从而具有类似于教育学中所谓"脚手架"的功能.这种"以帮助读者相关技能习得的方式向公众说明如何以及为何制作新闻"的"脚手架透明性"的常态化实践,支撑了数据新闻从业者与用户间形成一种相对稳定的阶梯状连续,并在传统透明性诉诸"事实信任"之外提供了提升"技术信任"的权威构建可能.

    数据新闻共同体新闻透明性澎湃美数课脚手架

    投稿须知

    《新闻记者》编辑部
    封2页

    基于传播视觉的音乐文化发展与传播——推荐《流行音乐与文化传播》

    杜士武
    封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