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新闻记者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新闻记者
新闻记者

吕怡然

月刊

1006-3277

xwjz@wxjt.com.cn

021-62791234

200040

上海延安中路839号

新闻记者/Journal Shanghai Journalism ReviewCSSCI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新闻工作刊物。旨在推进新闻改革,促进新闻界同社会各界的沟通和联系。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西祠网事:BBS怀旧的地方性与媒介世代的记忆流转

    陈楚洁张雨龙
    3-20页
    查看更多>>摘要:怀念消逝的网站是互联网记忆的重要构成,但现有研究往往局限于线上记忆文本而忽略其在地脉络,也未顾及网民生命历程与网站生命周期的互动所产生的情感与记忆.本文聚焦西祠胡同在2022年被拍卖而引发的怀旧记忆,考察互联网怀旧记忆的地方性以及网民生命历程与网站生命周期的交错.研究发现,怀旧记忆发生在特定的地方脉络之中,与媒体机构、在地社群的互动紧密关联,而地方脉络中的网民世代与网站在不同时期产生新鲜接触,既形成独特的BBS世代,又在怀旧指向上产生世代的差异.网站发展周期和运营的在地化转向,强化网民对网络家园的经验与情感,打造记忆中的家园,而作为记忆能动者的网友则在地方脉络中延续互联网记忆的流转.

    互联网怀旧媒介记忆西祠胡同媒介世代生命历程

    制造"梦境":技术怀旧视角下的中式梦核实践

    黄顺铭刘欣庭
    21-39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从"技术怀旧"的理论视角出发,考察中文互联网中的"梦核"实践.梦核这一发源于欧美的在线美学形式来到中国后,在中国城市"Z世代"与本土社会关系和文化价值规范等因素的协商下,被转译为他们应对社会变迁和传统消逝的自我科技,并由此开启了显著的日常面向.梦核作品的生产体现为通过对过时媒介美学的模仿和创造性重建,再现一个可供穿越的逝去时空并为其注入超现实的审美体验,进而引导一种"留在过去"和"回归现实"的辩证性.围绕梦核作品的生产与观赏是在怀旧文化框架和社会框架下展开的.根植于特定社会结构的世代记忆催生出形态多样的怀旧叙事,彰显出了梦核亚文化的共识潜能,但梦核制造的并非是属于所有人的"梦境",地理区隔、阶层鸿沟与审美趣味的差异也令部分人对梦核作品难有共鸣.

    梦核技术怀旧反思性怀旧阈限记忆"Z世代"

    我们的老手机:怀旧消费中的代际媒介记忆

    陈彦宁
    40-55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研究将民族志过程中不断浮现的"代际"因素作为核心分析概念,考察国内一个老手机迷趣缘群体的媒介记忆.群体中的核心成员拥有明确的代际意识,其成长期与改革开放中的商品浪潮和媒介技术发展紧密相关,共享着"'百花齐放'的市场景象"和"'当年买不起'的消费体验"两种记忆.老手机迷群体中不同世代手机记忆的不共享,既受到不同历史位置、记忆方式和情感反应相互作用的影响,也是核心群体主动划定界线的结果.

    老手机媒介世代媒介记忆怀旧消费

    美化过去还是贬低从前?——不同年代怀旧歌曲对时间比较的影响机制探析

    陈婧之刘于思
    56-73页
    查看更多>>摘要:音乐对于唤起人们对过去的怀旧至关重要,但是不同年代的歌曲对唤起人们的怀旧情绪有什么影响?由不同年代歌曲唤起的怀旧情绪如何影响人们评价自己的过去?本文从时间比较理论切入,通过一项被试内设计的四因素重复测量调查实验(N=590),对收听不同年代、内外归因取向与内隐焦点的十种类型歌曲的临退休群体进行线上调查实验,探析不同歌曲类型如何激发他们的两种时间比较类型:向下比较与向上比较.研究发现临退休群体被歌曲唤起了更多的向下而非向上的时间比较,这一模式可以被歌曲年代和归因焦点进一步放大;向下的时间比较倾向正向中介改革年代和内部归因对怀旧情绪的促进作用,这表明该群体倾向于在具有能动性的时空条件下最大化个人成长和成就来达成自我增强的目的.

    音乐唤起怀旧革命性怀旧时间比较时间自我评价自我增强

    反怀旧:大陆青年拒绝怀念台湾流行音乐的两种模式

    李岸东
    74-90页
    查看更多>>摘要:有关怀旧的理论和经验研究往往注重阐释怀旧概念的要素和怀旧行为的特点,而拒绝怀念过去的"反怀旧"尚未受到充分讨论.在借鉴相关怀旧研究的基础上,本文引入"反怀旧"概念,并通过深度访谈和焦点小组,总结了大陆大学生拒绝怀念2000年代台湾华语流行音乐的两种模式:批判式和发展式.和怀旧类似,反怀旧也突出了今昔对比.无论是"弃旧"还是"扬新",两种反怀旧模式都暗合进步话语的意识形态,意味着对线性时间观念的肯定.与此同时,两者对进步的理解和肯定的对象各不相同,甚至互相对立.这说明在引入空间维度后,文化商品全球化背景下的反怀旧未必代表批判过去,进步话语也未必崇尚宏大叙事.

    反怀旧台湾流行音乐进步话语全球化

    迈向明智的数字记忆研究

    李红涛
    91-109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从跨越七十余载的两则"伊娃的故事"入手,强调数字记忆研究既要在"智识挑战"层面揭示实践逻辑,也要在"社会意义"层面发掘并彰显实践智慧.换言之,在追求理论创新之外,它还应该致力于"明智".本文评述有关明智社会科学的倡议和争论,回溯亚里士多德对科学、技艺和明智的区分,梳理作为"术"和"力"的两条记忆线索,并从元话语、实践和伦理三个层面阐发数字记忆研究"何以明智".通过将"技艺"与"明智"结合,发挥"讲故事"的力量,数字记忆研究致力于追求实践之知,以此通往明亮的公共对话,拥抱价值理性的社会和政治实践,以及良好生活.

    明智社会科学数字记忆实践逻辑实践智慧"讲故事"

    文化记忆是如何运作的——关于《美国记忆中的水门事件》的记忆

    迈克尔·舒德森
    110-112页

    2024新闻记者投稿须知

    《新闻记者》编辑部
    封2页

    新媒体视觉设计的表现方式与效果分析——推荐《新媒体视觉设计》

    张涵
    封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