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新闻研究导刊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新闻研究导刊
新闻研究导刊

耿晓东

月刊

1674-8883

Xwdk66@163.com

023-63907845

400012

重庆市渝中区解放西路66号

新闻研究导刊/Journal Journalism Research Herald
查看更多>>《新闻研究导刊》是在重庆日报报业集团部刊物《新闻导刊》的基础上改版而成。该刊以传媒业界与学界的结合点,传媒理论与实践的引领点,传媒今天与明天的制高点为办刊理念,立足重庆,面向全国,集理论性、实用性、知识性、可读性于一体,是新闻工作者、新闻研究者、新闻爱好者的“良师益友”。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移动新闻视频直播优化应用研究

    胡远洪
    1-7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直播技术的发展和移动用户规模的扩大,移动新闻视频直播发展迅猛,具备独特的优势,如直播设备轻量化、直播延展性强、直播内容题材丰富、直播机动性和互动性强等.移动新闻视频直播正成为传统媒体转型突围的关键一环.与此同时,直播安全保障不足、记者角色转换能力跟不上、直播内容监管不严、内容同质化等问题随之凸显.随着 5G的逐渐普及和媒体融合程度的不断加深,使用移动新闻视频直播成为融媒体时代专业媒体人的必修课.在"去中心化"时代,掌握移动新闻视频直播的优势,规避移动新闻视频直播可能存在的问题,考验着专业新闻内容生产者的媒体融合能力和应变能力.专业媒体必须主动出击、主动学习,才能在融媒体时代做好视频新闻的直播报道,实现信息的即时传播.文章结合移动新闻视频直播实践,针对如何提升移动新闻视频直播发展质量提出优化策略:一是组建专业的直播团队,提升直播技术;二是提升直播出镜记者和主播的专业素养;三是加强和社交媒体平台的合作,实现内容传播渠道全覆盖;四是加强对平台的监管和指导;五是提高受众参与度.希望文章的研究能为传统媒体融合转型提供参考.

    移动新闻视频直播传播媒体融合直播技术主播

    流量逻辑下广电主持人短视频内容生产的价值表达向度研究——以抖音"广电主持人网红"为例

    王媛吴金明
    8-11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人与数据的交互融合日益深化,舆论影响力与网络流量的关联变得空前紧密,流量深刻改变了公众话语的内容生产和意义建构逻辑,成为影响社会舆论秩序的支配性力量.新技术语境下的主持传播也深受流量逻辑影响.广电主持人如何调整短视频内容生产,明确传播功能的价值定位,成为重要议题.文章选取抖音平台具有网红属性的 113 个广电主持人个人账号为研究对象,根据扎根理论,对其高流量短视频内容生产实践进行长时段观察和分析,发现流量短视频主持传播的价值表达体现为重申职业定位的专业价值、注入"网感"引流的社交价值和确保主流本色的人文价值三大向度.流量逻辑下,主持传播的社交价值向度空前彰显,但"广电主持人网红"须警惕流量社会蕴含的不确定性风险,充分发挥价值引领作用,通过"社交+""+社交"等策略,实现多重价值向度的有机叠加.

    流量逻辑"广电主持人网红"主持传播内容生产价值表达

    增强现实(AR)技术在新闻传播行业的应用与功能创新研究

    黄玥
    12-17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新闻传播行业正经历前所未有的变革.传统的新闻传播方式受限于文字、图片和视频的呈现,难以将新闻事件的复杂性和动态性全面展示给受众.文章旨在探讨增强现实(AR)技术如何以其独特优势,创新新闻传播的功能,为新闻行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首先,文章分析新闻传播的传统功能及其局限性,指出在信息传递、时效性、受众参与度等方面还有提升空间.其次,分析AR技术的基本概念、特点及其在各领域的应用现状.在此基础上,通过文献研究,详细探讨AR技术在新闻传播行业的应用与功能创新.研究发现,AR技术以其虚实结合、实时交互、三维注册和多媒体融合等特点,显著增强了新闻传播的功能.在信息传递方面,AR技术使新闻内容更加直观、生动,提高了受众的理解和记忆效果;在舆论引导方面,AR技术通过模拟真实场景,增强了受众的参与感和认同感,有助于形成正确的舆论导向;在社会监督方面,AR技术提供了实时、全面的信息展示,提高了受众对新闻事件的关注度;在文化传承方面,AR技术重现历史场景,让受众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文化魅力;在娱乐休闲方面,AR技术增强了新闻的趣味性和互动性,丰富了受众的阅读体验.文章认为,AR技术为新闻传播行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变革,未来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增强现实技术新闻传播功能交互性沉浸感虚拟场景

    融媒体时代大学生社会实践团助力乡村振兴的实践模式研究——以"1家1"全家福拍摄团为例

    王柯淇贺曲彭波
    18-22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章针对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高校积极响应政策,组织大学生社会实践团参与乡村建设的现状,探索新媒体环境下,如何创新实践模式,以更有效地促进乡村发展.文章提出并论证一种结合线上数字平台与线下实践活动的新型社会实践模式,以应对乡村振兴过程中面临的挑战.文章采用文献综述与案例分析相结合的方法,首先系统回顾当前大学生社会实践团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及存在的问题,明确线上线下融合模式在资源优化配置、文化传播效率及社区参与度提升方面的独特优势.在此基础上,构建一套理论框架,详细阐述大学生社会实践团如何通过线上宣传互动平台与线下实践活动的无缝对接,实现信息快速传播、项目精准落地和社会影响力最大化.选择贵州省"1 家 1"全家福拍摄团作为实证案例,深入剖析该实践团如何运用线上线下融合模式记录乡村家庭的温馨瞬间,如何通过社交媒体、云端展览等形式传播乡村文化,有效提升乡村形象,增强村民的归属感和文化自信.案例分析揭示了这种模式在推动社会参与、促进文化交流及激发乡村内生动力方面的显著成效,同时指出了其在技术普及、资源整合及持续运营方面存在的局限性.文章通过理论构建与实例验证,旨在为大学生社会实践团在融媒体时代助力乡村振兴提供具有前瞻性和操作性的模式参考,强调数字化工具与实践活动结合的重要性,旨在为未来相关实践活动的设计与执行提供系统的理论指导与策略,从而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与乡村经济可持续发展.

    融媒体乡村振兴数字平台大学生社会实践团"1家1"全家福拍摄团

    虚拟仿真技术应用于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的困境与策略研究

    马玉姣段丹东
    23-26页
    查看更多>>摘要:虚拟仿真技术作为新兴技术,应用于教学具有多重优势:创新教学模式,增强教育趣味性;跨越时空限制,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创新实践方式,降低学生社会实践成本等.正因如此,虚拟仿真技术被越来越多地应用于高校爱国主义教育.但是,受资金、设备、技术等因素影响,高校在运维平台,开展组织、管理和协调工作中面临困扰;由于知识储备和技能不足等,教师在利用虚拟仿真技术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时面临困难;因虚拟仿真世界信息过于庞杂、学生注意力有限等,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面临问题.基于此,文章分别从学校、教师、学生三个角度,深入分析虚拟仿真技术应用于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的困境,并提出应对策略.学校方面,配备专门的资金、设备和技术人员,应用于虚拟仿真平台的建设与维护;开设虚拟仿真技术培训及课程,提升师生的素养和技能;联动校外资源,形成校内外攻坚克难合力.教师方面,注重思想培育,肃正价值观念;加强理论教育,提升理论素养;强化能力锻造,提升综合能力;学生方面,纠正错误观念,加强理论学习,强化能力培养.

    虚拟仿真技术爱国主义教育优势困境应用策略

    主流媒体海外短视频传播与国家形象建构路径探析

    翟子善
    27-30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短视频成为主流传播方式之一,其在国家形象建构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为了进一步提高主流媒体国际传播能力,本研究运用高低语境文化理论和视觉叙事理论,分析主流媒体海外短视频传播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传播内容不易理解且宣传意味浓厚、叙事方式单一浅显、传播渠道较为闭塞、平台用户黏性不强等.通过分析得出结论:主流媒体海外短视频是一种蕴含独特魅力的文化符号,作为文化资源的凝结体,主流媒体海外短视频在国家形象建构、讲好中国故事、提高中国声量等方面具有极为重要的价值.近年来,主流媒体海外短视频成为新公共外交的最新发展形态,更加趋向于身份认同、情感共鸣、价值共振的对外传播.在主流媒体短视频平台搭建的中国故事讲述空间中,用户的主体性认知形成了具有共通价值的媒介空间,借助音响和画面双通道的方式随时随地记录和分享,为建构和传播中国形象提供了助力.基于此,文章从深耕内容、叙事多元、渠道整合、用户黏性等不同维度入手,提出主流媒体海外短视频传播的优化路径,主要包括深耕内容、多元叙事、渠道整合、增强用户黏性等,旨在提高中国故事对外传播的可信度、亲近度、可敬度,提升主流媒体海外短视频的传播力和影响力.

    主流媒体海外短视频对外传播国家形象建构

    新媒体时代天府文化的国际传播路径研究

    杨茜李玲
    31-35页
    查看更多>>摘要:天府文化作为成都打造"三城三都"、建设世界文化名城、引领未来文化发展的重要理念之一,以其深厚的历史底蕴、鲜明的地域特色、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包容开放的精神,为成都增添了独特的文化魅力.随着新媒体新技术的发展,天府文化的国际传播迎来新的机遇.新媒体时代,文化传播呈现出多样性、个性化、交互性、即时性和全球性等特点,这些特点为天府文化传播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在此背景下,文章分析天府文化国际传播面临的文化差异和语言障碍、文化输出能力不足、文化自信和自觉性不强、文化产权保护和文化安全等多方面的挑战,这些挑战不仅源于外部环境的变化,也与自身的文化传播策略和实践有关.文章从媒介选择、内容传播和传播效果等方面探讨天府文化国际传播的路径,提出国际传播对策.应充分利用新媒体新技术,创新文化产品,积极参与国际交流与合作,从而使天府文化在国际舞台上大放异彩.文章旨在为天府文化的国际传播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全球范围内的传播与交流,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推动世界文化多样化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新媒体时代天府文化国际传播路径

    滇越国际传播能力提升路径研究

    张贤赵薇
    36-41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中越命运共同体建设不断推进,媒体在面向越南的国际传播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中越文化相通,滇越山水相连,传媒合作日益深化,云南与越南在主流媒体、新兴媒体和多样交流活动等方面成绩斐然.云南在面向越南传播的过程中,利用多语种网站和海外社交平台主动设置议题、创新话语方式、积极布局发文,致力于向越南推广云南形象,形成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相互融合的强大传播矩阵.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占据得天独厚区位优势的云南成为我国面向南亚东南亚展开国际传播的重要窗口和前沿阵地.加强面向越南的国际传播,对加强滇越传播,增进两国人民之间的了解和互信,推动两国关系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文章通过调研滇越国际传播中的主流媒体、融媒体平台、媒体交流活动阐述互动现状,探讨滇越国际传播面临的困境,包括内容形式缺乏创新、新媒体影响力弱、复合型人才不足,并提出滇越国际传播能力提升路径:构建硬核内容,实施柔性传播;深化强强合作,打造传媒矩阵;培养复合型人才,优化新闻宣传队伍;升级传播渠道,注重技术支撑.文章旨在优化新闻宣传队伍,发挥滇越传媒各自优势,着力优化滇越国际传播路径,以新模式、新路径推动发展,谱写对越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新华章.

    滇越云南越南国际传播传媒传播能力

    菲律宾主流媒体对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新闻建构探究——基于对《菲律宾星报》的文本分析

    刘烜弟周韫韦璇陈宇昕...
    42-49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中菲签署共建"一带一路"合作备忘录与诸多相关合作协议的背景下,双边经济合作得以快速升温,但随着地缘政治越来越复杂以及国际形势的复杂演变,两国合作发展前景难以明晰.基于此,文章以菲律宾主流媒体《菲律宾星报》为样本,对其有关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新闻文本进行审慎的数据挖掘和分析,总结报道的趋势、剖析报道的焦点、提炼报道的主题框架,并揭示其态度立场.研究发现,该媒体有关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报道数量受内外因素的影响,呈现出历时性的波动和变化,包括政治变迁、疫情和自然灾害等影响因素.在特定时期,报道态度也经历了从积极到负面再到积极的变化.高频关键词的变化反映了该媒体报道关注焦点的演变,其关注焦点随时间变迁,逐渐从对经济影响的考察扩展至对地缘政治和军事安全议题的讨论.最后,通过对新闻文本进行主题分析,发现该媒体报道的主题框架以经济发展和地缘政治为主,经济框架的叙事较为正面且客观,而地缘政治框架则呈现出较为负面的立场.文章旨在为优化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在菲传播提供可据的参考与建议,呼吁从加强国际传播、强化经济合作、重视文化交流、创新叙事方式等方面深化中菲合作、引导传播叙事,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对外传播提供有益启示.

    共建"一带一路"倡议菲律宾主流媒体《菲律宾星报》新闻建构文本分析

    期刊对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传播价值和路径研究

    田薇
    50-53页
    查看更多>>摘要:期刊作为重要的文化传播媒介,发挥着记录、传播和引领社会进步的重要作用.随着中国式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建设与传播需求也愈发迫切,期刊承担的文化创造与传播使命更加重大.为此,探究并阐述期刊对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传播价值,不断创新与优化期刊在现代传播环境中的发展路径,强化现代文化传播效果,从而扩大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影响力,意义重大.文章采用观察研究、文本分析等定性研究方法,分析期刊对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传播价值,认为期刊在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传播中具有其他媒体难以企及的优越性,如在文化诠释方面具有天然的权威性和深刻性;通过分析期刊在现代传播中遇到的各种挑战,包括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对期刊的冲击、数字期刊对传统期刊的冲击、新兴媒体与期刊的竞争、信息化时代期刊内容选择和品质提升的压力等,提出推动中华传统文化创新性发展、更新期刊出版机制、转变期刊传播方式、推进期刊"走出去"进程以提升国际传播能力等路径.文章旨在信息化浪潮中强化期刊的现代文化传播效果,充分利用期刊扩大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影响力,推动实现全民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同时促进期刊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期刊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传播价值挑战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