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新闻研究导刊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新闻研究导刊
新闻研究导刊

耿晓东

月刊

1674-8883

Xwdk66@163.com

023-63907845

400012

重庆市渝中区解放西路66号

新闻研究导刊/Journal Journalism Research Herald
查看更多>>《新闻研究导刊》是在重庆日报报业集团部刊物《新闻导刊》的基础上改版而成。该刊以传媒业界与学界的结合点,传媒理论与实践的引领点,传媒今天与明天的制高点为办刊理念,立足重庆,面向全国,集理论性、实用性、知识性、可读性于一体,是新闻工作者、新闻研究者、新闻爱好者的“良师益友”。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AIGC赋能短视频语言发展路径研究

    冯俊锋
    1-4页
    查看更多>>摘要:短视频作为视觉时代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正逐渐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文章通过对抖音短视频平台的代表性账号进行个案分析,深入探讨当前短视频语言的特征以及存在的问题,旨在探索出AIGC赋能短视频语言发展的路径.研究发现,当前短视频语言呈现出简洁性、娱乐性、个性化和互动性强等多样化特征,大大吸引了众多短视频用户.然而,短视频中的字幕、剧本、对话等语言也存在一些问题,如文字使用不规范、词语贫乏、表达方式单一、语言暴力等,这给短视频使用者尤其是尚未形成正确价值观的青少年群体带来了负面影响,不利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更不利于社会的和谐稳定.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文章提出运用AIGC赋能短视频语言发展,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力:其一,通过数据分析、建立用户画像、分析用户行为、内容推荐算法等方式,提升用户黏性;其二,利用技术优化自然语言处理、生成高级文本、评估语言质量等,提升短视频语言质量,增强正向传播效果;其三,利用AIGC技术,助力政府和相关部门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加大对违规行为的查处力度,提供数据分析和预测服务,防范潜在风险等,加强对短视频的监管,为受众营造良好的语言环境.

    AIGC短视频语言传播发展

    论新技术集群环境下纪实影像的"声景"叙事

    陈书泱
    5-8页
    查看更多>>摘要:"声景"介入纪实影像叙事研究是一个崭新的课题.随着以互联网、5G、大数据、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生成式人工智能、云计算、区块链和元宇宙为主要构成部分的新技术集群的发展,纪实影像的叙事模式也发生了新变化,"情景再现""合理扮演""动画渲染""数字建模"等叙事方法出现,声音叙事的内涵、范围和功能也不断转向,充满设计感、参与感和沉浸感的"声景"应运而生.在纪实影像的"声景"构建中,新技术集群及平台为其提供了丰富多元的使用场景.为使纪实影像"声景"叙事模式的转向如期发生并取得顺利进展,观念的变革至关重要,要求对"主导"和"依附"、"虚"和"实"、"附属"和"独立"三对叙事观念进行变革.在此基础上,对叙事技术的选择页也尤为紧迫.纪实影像的"声景"叙事从理论预设走向实践构建,不仅是进阶性的衍生,还是体系性的变革,必须解决一系列理论和实践问题,如叙事平台的营造、叙事意象的建构、叙事符号的设计、叙事序列的铺陈,以及叙事心理机制的预设,等等.可以相信,基于新技术集群赋能的纪实影像的"声景"叙事,预示着听觉文化将重新崛起.文章对新技术集群环境下纪实影像的"声景"叙事展开具体分析,以期为听觉文化、听觉经济发展提供助益.

    新技术纪实影像声景叙事

    新闻传播中的语言表达与沟通效果研究

    于世畔
    9-12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研究旨在探讨新闻传播中语言表达的策略对沟通效果的影响,以期提高信息交流的质量和效率.研究从信息发送者、接收者、媒体选择和内容制作四个层面入手,分析各层面对沟通效果的贡献及其相互作用.在研究方法上,文章采用定性分析与定量研究相结合的方式,通过案例分析、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等手段,收集大量的实证数据,系统分析新闻传播过程中的语言使用和沟通效果.研究结果表明,信息发送者通过提升语言技能和沟通技巧,能够更有效地传递信息并增强说服力.信息接收者方面,提高语言能力和加深对文化背景的理解,有助于他们更积极地参与信息解读和评价.媒体战略上,选择合适的传播渠道和媒介,能够发挥不同媒体的特点,扩大受众覆盖面.内容策略上,提升节目质量和选择与受众相关的主题,能够更好地吸引受众注意力,满足其需求.本研究的新发现在于,揭示了新闻传播中语言表达与沟通效果之间的具体联系和相互影响机制,为强化新闻传播效果提供了策略建议,但研究也存在局限,如样本的代表性和研究方法的局限性等,有待在未来的研究中进一步探讨.

    新闻传播语言表达沟通效果内容策略交际效应传播效应

    论网络传播的去中心化与"消费雾化"的形成

    朱佳欣
    13-16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章采用思辨性分析和参与式观察的研究方法,通过对当下去中心化网络时代个体消费行为和多样化消费平台的研究和观察,发现当前的消费行为与传统的消费行为相比,呈现出万物皆可消费、人人皆可消费和时时皆可消费的特点.消费文化悄悄渗透人们的生活,使人们以看似自主自愿的方式参与到消费中来.文章将网络时代呈现出的时时刻刻受到情绪及欲望主导的行为称为非单纯经济行为,将具有盲从性、随机性、非理性的消费现象统称为"消费雾化".文章认为,"消费雾化"的具体表征为基于身份建构的意义消费、对审美标准的从众追求和对仪式感的赋魅消费.文章首先根据去中心化的特点,分析"消费雾化"的成因,然后提出电子商务为随机消费创造了场景、网络信贷为随兴消费提供了资金支撑、直播带货为随心消费制造了冲动以及"种草"分享为社交消费创造了需求等分论点以佐证中心观点,最后从现象和形成原因出发,就移动环境和节点化的人分别提出相应的治理建议,旨在最大限度疏解当前网络环境下的"消费雾化"行为,抵御不良消费文化侵袭,维护我国优秀传统消费理念.

    "消费雾化"消费主义去中心化网络传播非理性消费行为

    文化短视频用户需求特征分析——基于卡诺模型

    赵雪婷罗暖
    17-20页
    查看更多>>摘要:自媒体时代,用户愈加难以被传播者影响,文化短视频的传播更加依赖于用户的需求,哪些需求是用户的关注重点,成为学界和业界共同关注的问题.虽然已有相关研究充分考虑了需求主题提取的重要性,但是并未深入研究用户关注度.基于此,文章对卡诺模型进行优化,以期能够取得较好的用户需求分类效果.基于受众需求视角,文章以数据驱动的方法从用户评论文本中挖掘用户需求并以卡诺模型为框架对其进行量化分析.首先通过挖掘评论文本数据,了解用户的态度和观点并梳理具体的用户需求类型;其次在已有用户需求类型的基础上探究不同需求的层次性特征,明确需求优化顺序.研究发现,用户需求分为"娱乐""情感""文化""审美""人物""信息"六类,其中"审美"为用户的必备需求,"文化""人物""信息"为用户的期望需求,虽有较高的关注度但并未充分满足用户期望,而"娱乐"虽勉力满足了用户期望,但未得到很多的受众群体.文章在探讨文化短视频用户需求分类的基础上,确定了较为明晰的用户需求以及优化方向,为文化短视频的高质量创作提供了参考.

    文化短视频在线评论特征用户需求卡诺模型

    融合文化背景下传统媒体数字化传播策略探究——以今日重庆传媒集团为例

    许安全董婉妮
    21-24页
    查看更多>>摘要:数字化技术的发展引起媒介内容生产与传播方式的巨大变革,给传统媒体的生存带来冲击与挑战.然而,基于受众的媒介使用习惯以及传统媒体自身发展战略的转变,新旧媒体之间的关系并不呈现为简单的"替代论",而是表现出一种复杂交织的融合态势.在这种融合文化的背景下,传播内容在不同媒体平台流动,组织、技术、用户等可利用资源以新的途径被传媒机构用于传播价值的创造中.文章以今日重庆传媒集团为例,分析其在融合文化背景下的数字化传播策略,并对传统媒体融合发展的传播策略作进一步探讨.今日重庆传媒集团基于旗下专业不同的三本期刊,借助多元化的新媒体技术,以新闻思维为线索,对杂志各要素进行整合,依托采编人员互动协作,构建起跨领域工作支撑系统;通过运营微博、微信、今日头条、抖音等N个新媒体号,形成"刊、网、端、微、抖"一体化发展态势,打破了纸质期刊传播的时空限制;以数字化技术开发互联网平台,利用多媒体技术丰富知识符号表达,从文字、图片、声音、动画等方面搭建调动受众各感官、创新用户参与传播过程方式的互动化场景,实现了传播效果的大幅提升.作为起步较晚建设全媒体平台的传统媒体,今日重庆传媒集团的数字化实践经验可为类似传媒机构制订融合发展战略以及发展困难的传统媒体走向转型提供一定参考.

    融合文化数字化今日重庆传统媒体传播策略

    新媒体背景下太行精神传播路径探析

    邢恺
    25-27页
    查看更多>>摘要:太行精神是中国革命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新媒体环境下推动太行精神传承和传播,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具有重要影响.为促进太行精神广泛传播、彰显太行精神的文化影响力,助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精神传承工作的开展,文章主要采用文献分析和案例解析方法,分析太行精神的内涵、新媒体环境下传播太行精神的重要价值,以及利用新媒体技术传播太行精神的重要路径,发现太行精神内涵丰富,在现代社会仍然能够产生巨大的影响力.研究得出结论:在新媒体环境下促进太行精神的传播,有助于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有助于传承红色基因,培养时代新人;有助于促进区域文化发展,提升文化软实力.文章提出以下几方面建议:媒体融合传播,保障传播的多元性;精选传播内容,打造特色传播品牌;注重受众互动,满足受众的精神需求;推进跨界传播,形成立体传播机制.旨在全面展现新时期媒体发展优势,有效促进太行精神传播工作高效化开展,使太行精神在新媒体时代仍能展现巨大的影响力,积极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使社会建设工作高效发展,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提供良好助力,加快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真正展现太行精神在新媒体环境下的时代价值.

    新媒体太行精神时代内涵传播价值传播路径

    理论、历史、现实三位一体的新闻传播理论研究——读《提要探微:新闻传播理论纵横》

    李诗
    28-31页
    查看更多>>摘要:董天策新著《提要探微:新闻传播理论纵横》以专题研究方式选录作者多年来发表的28篇理论研究文章,编成"新闻传播学术创新""新闻理论基本问题""新闻策划与传播交叉""互联网与媒体融合""公共事件与网络公共领域"五大论域.这些文章以问题为导向,以理论深化与创新为目的,体现出理论创新、历史意识、现实关怀三位一体的新闻传播理论研究方法论路径.理论创新,指从问题出发建构理论并经实际的检验而得到修正与完善,既要实事求是,又要发挥研究者的主体创造精神.历史意识,指研究者要了解新闻传播活动产生、发展及演变的基本历史,新闻思想变化、发展的基本轨迹,从动态的、联系的、发展的过程去研究新闻理论.现实关怀,指作为应用学科,新闻传播学的理论研究也应扎根现实,关注传媒业发展和实践中亟待解决的问题.《提要探微:新闻传播理论纵横》选录的新闻理论研究文章,正是理论创新、历史意识、现实关怀有机结合的学术结晶,对于推进我国新闻传播学术创新做出了独到的探索与贡献.

    新闻传播理论学术创新问题意识方法论路径网络公共领域

    大学生网络社交场域生态治理研究

    夏梦萱吴春阳
    32-34页
    查看更多>>摘要:网络社交是技术革命史上的一次质的突破,借助技术优势将传统社交由现实社会的"深社交"模式向网络虚拟社会的"浅社交"进行全面转化,使青年在社交关系链体系中不因社交平台和介体的不同影响社交效率,而是通过智能应用强化自身这个"联结点"在关系链中的作用,摆脱了单一平台的束缚和隔阂,打破了社交活动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微时代,在 5G等新兴技术手段的加持下,大学生借助网络社交平台的交互优势,充分满足了对信息获取和分享的需求,并在技术的驱动下,衍生出以社交软件为介质的全场景化"场域社交"新形态.微空间作为大学生参与网络社交生态的主要场域,深刻影响着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当制约生态平衡的变量变化超出了自身的调节能力和承受能力时,就容易导致网络社交生态的失衡.要想有效治理大学生网络社交场域生态,需从建设网络社交生态"微文化"、营造网络社交生态"微环境"、发挥多元主体共治"微力量"、构建多维复合治理"微机制"、重塑社交话语表达"微体系"和提升网络社交媒介"微素养"多维度着手,确保网络社交生态系统各要素之间的动态平衡和可持续发展,进一步构建全时空、系统化的大学生网络社交生态防护大格局.

    微时代大学生网络社交生态治理体系机制

    新媒体时代泛娱乐主义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及应对策略研究

    王雪梅才忠喜
    35-37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媒体时代,人们可以通过互联网平台和各种媒介更加便捷迅速地获取信息.在此背景下,一系列影响价值取向的社会思潮出现,以资本逻辑和消费主义为核心的泛娱乐主义甚嚣尘上.文章利用文献研究法,归纳总结新媒体时代泛娱乐主义的本质和盛行原因,指出泛娱乐主义作为一种社会思潮,其本质是文化渗透和资本侵袭,它以碎片化信息和快餐文化的形式冲击着主流价值观,消解着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对我国意识形态安全和文化安全造成了极大威胁.在新媒体时代泛娱乐主义思潮的影响下,大学生容易陷入价值观危机,出现人生价值观迷失、审美价值观庸俗、历史价值观虚无、道德法治价值观失范等不良现象.大学生处于成长的关键时期,心理发展尚不成熟,极易成为泛娱乐主义这类错误思潮的思想争锋焦点.为抵御新媒体时代泛娱乐主义的消极影响,文章提出以下策略:强化对娱乐市场的监督与管理;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增强媒体从业人员的政治意识,提高其业务素质;引导大学生开展自我教育.文章揭示泛娱乐主义的弊端,提出相应策略,旨在形成多方合力,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进而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和文化安全.

    新媒体时代泛娱乐主义大学生价值观应对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