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新闻研究导刊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新闻研究导刊
新闻研究导刊

耿晓东

月刊

1674-8883

Xwdk66@163.com

023-63907845

400012

重庆市渝中区解放西路66号

新闻研究导刊/Journal Journalism Research Herald
查看更多>>《新闻研究导刊》是在重庆日报报业集团部刊物《新闻导刊》的基础上改版而成。该刊以传媒业界与学界的结合点,传媒理论与实践的引领点,传媒今天与明天的制高点为办刊理念,立足重庆,面向全国,集理论性、实用性、知识性、可读性于一体,是新闻工作者、新闻研究者、新闻爱好者的“良师益友”。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论全球视域下高质量发展对经济新闻话语体系的重构

    夏宾
    76-79页
    查看更多>>摘要: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面对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等主流趋势加速演进,主流媒体必须在不断变幻、动荡的乱象中看清实质,牢牢把握经济报道话语权,坚决唱响经济报道主旋律,在全球格局下形成同频共振,全面树立中国国际形象,从而加深国际社会对中国的认知和理解,最终实现经济发展的"双向奔赴".然而伴随着国内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以及科技的迭代进步,媒体舆论的形式与规模发生了巨大的嬗变,这影响着国内外全媒体矩阵的搭建,并直接促成了现代化经济新闻话语体系的重新构建.文章通过整合调研各大媒体平台相关数据、分析相关新闻案例,深度剖析现阶段经济新闻报道的变化趋势,同时结合当前实际情况,透彻阐述主流媒体如何在高质量发展阶段,向全世界生动讲述富有朝气和动力的中国经济故事,如何在媒体创新变革的浪潮中独占鳌头.文章旨在为主流媒体长期发展进行合理规划,并提出指导性建议,避免经济新闻报道"走偏""走远",与国际形势脱轨.另外,对经济新闻话语体系构建的追问和回答,也不失为一种积累经验、提供借鉴的手段,以供广大媒体广泛参考.

    高质量发展经济新闻话语体系国际传播媒体平台

    日媒报道中的安徽国际媒介形象研究——以《朝日新闻》安徽报道为例

    袁睿遥
    80-82页
    查看更多>>摘要:安徽历史文化源远流长,作为长三角地区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经济发展势头强劲,得到了国内外的关注.深入开展安徽国际媒介形象研究,有助于为安徽及其他类似省份当下和今后发展提供一些参考和借鉴.目前安徽国际媒介形象研究成果不多,已有的成果以英语、法语媒体为主,日语媒体缺失.文章以《朝日新闻》安徽报道为例,探讨日媒报道中的安徽国际媒介形象.采用定量和定性研究方法,对2019-2023年《朝日新闻》安徽报道的数量、趋势、主题和态度进行梳理和分析.结果显示,安徽报道总体数量较少,发展较为缓慢,主题虽然十分广泛,但整体比较局限,且正面报道占比不大.针对这一问题,文章提出相应建议:第一,重视外国媒体在区域形象建构中的作用,特别是相邻国家或地区的媒体;第二,加大区域特色宣传力度,目前包括省会合肥在内,安徽各地的对外宣传效果均有待增强;第三,打造多方面、宽领域的安徽国际媒介形象,特别是旅游、科技、经济、体育、教育等主题的报道可进一步拓展,多做文章;第四,积极与外国媒体展开交流合作,邀请日本等海外媒体记者走进安徽、了解安徽.今后,应以更加开放、包容、自由的心态,促使各城市、各区域积极"走出去",努力提升其在国际主流媒体中的曝光度和美誉度.

    安徽报道区域形象国际媒介形象《朝日新闻》日媒

    女性自媒体从业者职业发展的优势与困境探究

    周欢
    83-86页
    查看更多>>摘要:自媒体平台开放式、低门槛的特性,给女性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职业发展机遇.伴随着性别意识的崛起,女性摆脱了传统工作环境职场规则的束缚,在自媒体领域获得了前所未有的话语权,在新媒体写作、网络直播、短视频运营等方面发挥了女性的独特优势,通过自媒体获得了全新的职业发展空间.自媒体推动了现代性别意识的建立,对改善女性生存环境具有积极意义.文章研究认为,在远离政治、军事、经济等以男性为主导的领域,女性自媒体从业者在母婴、教育、美妆等熟悉的领域获得主导权,再加上女性的语言表达能力强,情感细腻、丰富,因势利导在网络带货和直播卖货等方面开拓了职业发展新途径.文章还提出,现阶段,互联网发展迅速,消费主义浪潮兴起,自媒体行业乱象频出,很多女性自媒体从业者文化水平不高,面对自媒体短平快的运营思路、传统社会男性凝视下的性别歧视问题以及女性在婚姻和生育方面的弱势,女性在职场、家庭和个人三者之间的角色转换上依然难以找到平衡.女性要借助自媒体开拓职业发展空间,提升个人价值,摆脱性别不平等带来的职场问题,解决婚姻、家庭生活的种种困境,真正实现女性的经济独立和精神独立,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女性自媒体从业者职业发展话语权消费主义

    新媒体时代大学生媒介素养培育策略探讨

    王梓霈尔
    87-89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新媒体已经成为当前人们获取信息、交流信息的主要途径.与此同时,新媒体的交互性、即时性、海量性、共享性等特性,对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产生了深远影响,同时也对媒介素养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基于此,文章对新媒体时代大学生媒介素养培育策略进行深入探究,旨在提升大学生在新媒体环境下的信息筛选、理解、评估、创造、思辨以及应用能力,促进其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协调发展.文章采用文献综述和案例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式,深入分析当前大学生在新媒体环境下面临的挑战,如大学生对媒体依赖性强、对媒介信息内容缺乏思辨等,这会严重影响大学生意识形态的塑造.针对这些问题,本研究提出了一系列对策:多学科渗透,多元立体培养大学生媒介素养;发挥第二课堂优势,强化学生的媒介实践能力;提高教师媒介素养,提高育人水平;协同育人,为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保驾护航等.采用这些对策有利于大学生更好地适应新媒体时代,成为具有高度媒介素养的全面发展人才.最后,该研究的价值还在于为新媒体时代的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提供理论和实践指导,促进高校媒介素养教育的创新和发展.

    新媒体时代大学生媒介素养培育策略探讨

    新媒体背景下舆论引导所面临的挑战及对策探究

    陈燕
    90-93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媒体的蓬勃发展给广大民众提供了一个自由表达、展示自我的空间,网络舆论的影响范围也得到了极大扩展.通过新媒体平台,舆论事件经过发酵之后,会引起更广泛的关注,所以网络舆论的规范引导成了网络舆论治理的重要课题.为了增强网络舆论引导的科学性、有效性,文章研究新媒体背景下舆论引导所面临的挑战,认为舆论的主体具有匿名化、资本化、低俗化趋势,舆论情绪变得非理性,舆论引导的技术和管理不平衡,同时也受到外部极端意识形态的影响,因此相比于传统媒体,新媒体背景下的舆论引导更具挑战性.文章还探讨了新媒体背景下舆论引导应遵循的原则,包括全面性原则、协调性原则、客观性原则、统一性原则.基于此,文章就如何科学引导舆论提出了具体的建议,认为在打造思想素质过硬的舆论引导主体方面,公职人员可以主动担任网络"意见领袖";在提升引导对象的思想素质及涵养方面,要着重培养公众对信息的辨识能力和批判能力;在提升新媒体平台的运营管理水平方面,要利用技术手段增强对舆论事件的防控能力;在完善网络舆论引导机制方面,要主动和政府部门形成良性互动,从而有效提升舆论引导工作的效率和水平,推动新媒体技术的健康发展.

    新媒体舆论引导引导原则引导主体舆论规范

    "网络治校"现象分析

    董宁宁
    94-96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知乎、微博等网络媒介的发展,大学生已逐渐成为该类平台的主要用户,他们在平台上积极围观和讨论,使知乎、微博等热榜上频繁出现各大高校的身影.这种试图借助舆论力量推动学校调整决策与改善管理的现象,被称为"网络治校".这一现象充分反映了大学生的维权意识,以及学校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壁垒等问题.研究如何有效应对"网络治校"现象,探索网络时代应对高校网络舆情的有效策略,已成为维护大学校园安全稳定和加强大学生意识形态建设的必然选择."网络治校"现象形成的原因主要有:网络平台的广泛性、高校管理方式的单一性和高校学生意识形态鉴别力不强.该现象的风险特征主要是:网络媒介传播具有快速、广泛的特征;传播的扁平性特征;网络舆情具有线上线下相互交叉的传播特征.文章针对这一现象提出几点应对策略:重视网络舆情,增设有关部门;重视学生利益,倾听学生意见;畅通反馈渠道,减少舆情发酵;加强意识形态教育,从思想上正本清源.文章旨在为高校做好网络舆情引导工作和意识形态工作提供借鉴,在各类媒体的助力下,实现高校与学生之间的良性互动,共创美好校园.

    "网络治校"意识形态风险特征应对策略

    网络舆论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消极影响及对策探究

    朱晓晓李润田
    97-100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媒体时代,互联网、新媒体已经成为网络舆论发酵的重要载体,而网络舆论也与大学生心理健康密切相关.因此,研究网络舆论与大学生心理健康之间的关联性尤为重要.明确互联网的发展情况,加强网络舆论引导,能够有效保障大学生心理健康.文章结合当前时代背景,阐释新媒体、网络舆论、心理健康等概念的含义,论述网络舆论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带来的不良影响,如道德观模糊、非理性情绪蔓延等.文章研究认为,在此基础上,应进一步围绕保障大学生心理健康,提出有效的网络舆论引导措施,包括加强网络宣传工作,提高对网络舆论监管、大学生心理健康建设的重视程度;围绕当前现实环境,构建完善的舆论响应机制,及时就突发性网络舆论进行妥善处理;主动面对公众质疑,进而减轻网络舆论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通过网络平台开展心理咨询,借助网络伴随的身份虚化特点,使大学生能够积极接受心理咨询,与咨询师共同解决心理问题,进而有效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

    新媒体时代网络舆论心理健康不良影响心理咨询

    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政教育网络舆论引导策略探究

    张冠华
    101-103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新媒体的兴起与广泛应用,高校思政工作的舆论引导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文章对新媒体背景下的高校思政工作舆论引导机制展开研究,对于提升思政教育的传播力与影响力、增强其针对性和实效性,以及维护校园稳定与和谐具有重要意义.在新媒体背景下,思政教育内容能够通过图文、视频等多样化形式迅速传播,思政信息传递更加生动、直观,有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加深理解.然而,新媒体的特性也带来了信息传播的复杂性,这不仅增加了舆论引导的难度,同时也使得网络舆情呈现出不确定性,还对高校思政工作的稳定性构成了挑战.在应对挑战和把握机遇的过程中,高校需要构建健全的舆论引导机制,这一机制应当具备灵活性以适应新媒体的发展变化,并且能够确保信息的准确性和有效性.同时,这也要求思政教育工作者提升自身的新媒体舆论引导能力,通过专业培训和实践经验的积累,掌握新媒体语境下的交流技巧和引导策略.此外,加强网络舆情的监管和引导也是优化舆论引导机制的重要策略.高校应该利用大数据分析等现代技术手段,对网络舆情进行实时监控,及时发现并处理可能对校园稳定和谐造成影响的负面信息.通过建立快速响应机制,高校能够在第一时间对舆论进行引导,确保信息传播的正确性和时效性.

    新媒体高校思政工作舆论引导机制信息传播网络舆情

    新媒体语境下时政新闻信息传播策略探究

    徐苞俊
    104-107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新媒体的不断发展与广泛应用,时政新闻信息传播的路径与手段日益丰富,传播速度显著加快,覆盖范围空前扩展.这种变革不仅为公众接触和理解时政新闻提供了便利,也对时政新闻的生产、发布和消费方式提出了新的要求.文章通过深入剖析新媒体环境下时政新闻传播的内在机理,揭示了数字化、社交化、互动化成为其显著特征,这些特征不仅改变了新闻信息的表现形式,更重塑了受众的阅读习惯和参与模式.面对新媒体时代受众的多样化和个性化需求,传统的时政新闻传播策略显得力不从心,无法满足受众对高质量、即时性和互动性新闻内容的渴求.因此文章提出时政新闻传播需要借助新媒体技术,如大数据分析、移动互联网应用、社交媒体平台等精准捕捉和满足受众需求,通过定制化内容推送、实时互动反馈等方式,增强时政新闻的吸引力和用户黏性.同时文章还强调了视觉传播在新媒体时代时政新闻传播中的重要作用,通过丰富的视觉元素和创意的视觉呈现方式强化时政新闻内容的易读性和传播效果.进一步而言,为了应对新媒体环境下虚假信息泛滥的挑战,文章提倡构建多元化的信息验证机制和健全的网络舆论监督体系,旨在确保时政新闻传播的真实性和权威性,同时强调新媒体时代时政新闻传播应秉持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促进公众深入理解和理性讨论时政事件,为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贡献力量.

    新媒体时政新闻信息传播特点策略

    利用创新活动提升平台影响力的策略分析

    谢家军
    108-111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章旨在明确创新活动在提升平台影响力中的作用,探究有效的创新活动策略,为平台运营者提供实践指导.采用文献分析法和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研究范围涵盖数字媒体平台、社交媒体、内容创作平台等.文章通过文献整理,深入理解已有研究成果和理论,强调创新活动在提升平台影响力中的重要性.在此基础上,采用实证研究法,对具体的创新活动案例进行深入分析,验证理论模型的适用性和有效性.研究结果表明,以下措施对提升平台影响力具有显著效果:鼓励用户积极参与,提供个性化的参与方式和奖励机制,激发用户的创造力;注重内容策划和制作,邀请专业人士提供高质量的分享内容,满足用户需求;通过实时问答、评论互动等方式加强用户间的交流,提高活动的互动性和参与度;利用多种渠道进行宣传推广,如社交媒体、合作伙伴等,扩大活动的影响力和覆盖面.为指导平台运营者利用创新活动提高平台影响力,文章提出创新活动主题、创新活动形式和内容、加强合作推广、优化用户体验、分析数据并持续改进的策略.通过实施这些策略,平台可以有效增强用户黏性,提高用户活跃度和品牌知名度,进一步扩大自身影响力.文章对平台运营者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有助于指导其制定有效的创新活动策略,提升平台影响力.

    创新活动平台影响力用户体验社交互动数据驱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