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新闻与写作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新闻与写作
新闻与写作

丁亚韬

月刊

1002-2295

bjxwyxz@126.com

010-85204148;85204036

100734

北京市建国门内大街20号

新闻与写作/Journal News and WritingCSSCI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本刊是北京日报报业集团主办的新闻专业期刊,集理论性、知识性、实用性、可读性为一体,历来为新闻工作者、通讯员、写作爱好者和大中专师生所厚爱。《新闻与写作》发行量在全国同类期刊中名列前茅,刊登的文章多次在全国全市获奖,被评为全国核心期刊,被中国期刊协会列为向“全国百家期刊阅览室”赠送期刊,连续4届被评为全国中文优秀期刊。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面向作为问题的情感认同

    单波
    1页

    数字沟通与情感共同体

    李蕾
    4页

    "感受的共同体":数字媒介中的情感流通与认同建构

    袁光锋
    5-13页
    查看更多>>摘要:安德森提出"想象的共同体"来解释民族主义的形成机制,并认为超出面对面范围的共同体都是想象的,区别在于想象的方式.循此思路,考察人们理解自己身份、想象共同体的媒介方式是一个重要议题.数字媒介与传统媒介在塑造人们想象方式方面迥然不同.数字媒介生成了一种新的情感结构,影响了人们讲述"我们是谁"的形式,改变了情感流通的过程.它让同胞、他者等这些原本抽象的概念都变得直观可见,激发的情感不仅让"主体"浮现出来,还借助语言、符号系统把个体连接成集体.数字媒介独特的"情感结构"让共同体不仅是想象的,更是可见的、可以感受的,生成了"感受的共同体".

    身份认同情感经济数字媒介想象的共同体感受的共同体

    技术何以"赋情":融合新闻的情感叙事语言及修辞实践

    刘涛薛雅心
    14-25页
    查看更多>>摘要:发生在人文社科领域的"情感转向",深刻地影响了叙事学的观念和实践.如果说传统新闻的情感叙事主要围绕人物故事讲述和情感元素使用两个维度展开,融合新闻的超链接、互动性、多模态等技术特征,则极大地拓展了情感叙事的想象力.情感叙事强调的是以"诉诸情感"为基本导向,通过情感化的语言和模式来讲述故事的叙事形式.融合新闻的情感叙事及其知识生产,主要沿着数据、互动、场景三个认识维度展开,并形成了 一种建立在技术"座架"基础上的新形式、新语言和新实践.在数据维度,融合新闻以可视化技术为基础,实现了从数据关系到图像关系的转换;在互动维度,融合新闻以程序修辞为基础,从故事和结构两个维度重构了情感意义的生成语言;在场景维度,融合新闻将文本、界面、身体、环境整合到一个叙事系统中,沿着技术美学和具身体验两个理论向度,再造了新闻认知的情感体验方式.

    融合新闻情感叙事情感转向视觉修辞技术美学

    塑造民族情感认同的媒介话语分析——以2022年北京冬奥会中国归化运动员报道为例

    纪莉陈嘉淇
    26-35页
    查看更多>>摘要:运动员的跨国界流动已经成为一种世界现象.在中文媒体报道中,入籍运动员被称为"归化"运动员.2022年北京第24届冬奥会上,共有31位外籍运动员代表中国队参赛,为历届奥运之最.在报道归化运动员时,中国媒体呈现出了三种话语体系,即以血脉和文化为核心的民族认同话语、具有世界主义的体育精神话语和全球化时代下的商业主义话语.本文通过对2022年北京冬奥会期间中国媒体对归化运动员媒体报道的批判话语分析,探讨媒体如何通过情感话语策略塑造对中华民族的情感认同.研究发现,中国媒体的情感话语策略体现为高扬以血缘和文化为核心的中华民族认同,接纳带有世界主义的身份流动,同时淡化了归化现象背后的商业主义价值,进而将代表全球主义的归化现象勾连入对中华民族的情感认同之中,巩固了中华民族的情感想象,呼应了从自发到自觉的民族情感认同.

    归化运动员情感话语体育民族主义媒体话语分析身份认同

    消弭数字区隔:构建跨文化情感共同体的可能与可为

    田浩
    36-44页
    查看更多>>摘要:不断深化的全球数字媒体生态演进持续重塑信息传播的基本机制,并在内容、样态和文化层面上对跨文化传播研究提出了一系列革新要求.经验表明,对用户情感的理论化已成为上述革新的一个认识论起点.为跨文化用户的数字媒体生态设定的"技术-文化"框架下,数字区隔已成为当下实现有效、良性的跨文化传播实践的障碍,为跨文化用户的意义理解、品位认同与价值追求制造了巨大的文化风险;而在个体与群体维度开展积极的情感传播实践则可在一定程度上消弭上述风险.数字时代的跨文化传播研究与国际传播实践应以建设跨文化情感共同体为目标,同时从用户体验与群体社交两条路径出发推动海外民众与中国文化体系之间形成良好的互惠关系.

    跨文化情感共同体数字区隔情感传播数字媒体生态

    意象中国:作为华夏文明传播符号的"意象"及其传播模式

    谢清果韦俊全
    45-55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自古便有"观物取象""立象尽意"的传情、表意的符码编制取向,五千年文明传承发展中形塑的"意象"亦成为中国独特的文明标识体系与言说系统,其流转、传播于民族文艺创作实践与日常生活实践中,内隐着民族的独特认知图式与精神气质标识,亦成为国家传播自我声音与形象的着力点."意象"作为"象"与"意"的结合,融通着表层传播修辞与深层传播思想,既表征为具象化的文明媒介物,亦嵌透着中国的独特文明价值观念,已然成为中国文明在千年演进与传播实践中不可或缺的资源.因而,探赜"意象"在华夏文明传播中的实践方式与内在机制,建构起"意象传播"的理论与实践体系,对观照华夏文明传播实践,推进文化传承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意象传播意象符号华夏传播学传播模式

    扎进数字中国:中国互联网平台研究图景及学术反思

    张志安冉桢
    56-6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的互联网平台研究是全球平台研究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遴选出近年来发表于中外学术期刊的中国数字平台研究代表性论文,从平台权力及其影响、平台治理与监管、平台与数字新闻业、批判取向的平台研究、平台社会视野下的新兴技术研究这五个角度勾勒中国互联网平台研究的知识图景.研究发现:中国的互联网平台研究具有学科知识碎片化、本土理论缺乏、宏微观研究比例不平衡等特征.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了提升中国互联网平台研究的四个方向:推进跨学科交流,建构共享型知识体系;重视本土经验,在此基础上努力实现与国际学术界的理论对话;倡导立足宏观视野的研究探索;注重社会变迁的纵向视野和全局视野,构建有说服性、洞察力与社会关切的在地中国平台研究知识体系.

    平台研究平台治理平台新闻业批判研究

    人工智能的国际治理:理论框架、现实困境与模式探究

    马爱芳胡泳
    69-80页
    查看更多>>摘要:生成式人工智能问世以后,立刻在全球引发监管热潮.除了欧盟,包括美国和中国在内对技术监管向来持包容态度的国家也纷纷采取规范措施.然而,人工智能的跨国性决定了对它的治理不能局限于国家层面,国际层面的治理也愈发重要.本文首先从技术同化和异化社会的角度,阐述了人工智能国际治理的必要性.其次,从治理者和治理结构的角度,分析了当前人工智能国际治理的现状和不足.最后,通过对比欧盟、中国和美国的人工智能治理,探讨了建立人工智能国际治理的有利条件和实现路径.

    人工智能国际治理技术同化技术异化

    数字美食的实践者分析框架:以大众点评App为考察点

    刘娜
    81-94页
    查看更多>>摘要:数字美食泛指美食与各类数字技术或数字媒体的关联与互嵌.数字技术不仅作为美食的中介者或技术载体,还作为美食再现与实践的数字基础设施及运作结构,塑造出一种不同于传统美食的新型饮食实践.本文以大众点评App为考察点,借助访谈法和参与式观察法,区分出数字美食的三类实践者,即玩家型、持家型和商家型实践者.经数字传播逻辑中介的日常饮食实践呈现出不同于传统饮食的新特点:食物的味觉重要性降低、视觉重要性提高;美食文化中间人由少数社会精英转变为大量普通人;美食实践方式与数字技术的底层逻辑深度互嵌,形成诸多新的饮食实践规范与程序;数字美食的线上实践对线下美食的空间实践及空间重构产生深刻影响.因此,数字时代的美食研究应被置于数字传播的范畴进行思考,数字美食的连接性与实践性空前凸显,展现出开阔的研究前景.

    数字美食饮食实践数字传播数字文化饮食社会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