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新闻与写作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新闻与写作
新闻与写作

丁亚韬

月刊

1002-2295

bjxwyxz@126.com

010-85204148;85204036

100734

北京市建国门内大街20号

新闻与写作/Journal News and WritingCSSCI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本刊是北京日报报业集团主办的新闻专业期刊,集理论性、知识性、实用性、可读性为一体,历来为新闻工作者、通讯员、写作爱好者和大中专师生所厚爱。《新闻与写作》发行量在全国同类期刊中名列前茅,刊登的文章多次在全国全市获奖,被评为全国核心期刊,被中国期刊协会列为向“全国百家期刊阅览室”赠送期刊,连续4届被评为全国中文优秀期刊。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空间转向,还在路上

    袁艳
    1页

    媒介与空间

    李佳咪
    4页

    "空间"如何进入媒介研究:理论源流、研究路径与问题域

    毛万熙
    5-19页
    查看更多>>摘要:传播与媒介研究对空间理论的吸收与融合开辟了一个充满活力的新领域,空间在洞察与阐释传播媒介现象中的角色日益凸显.通过深入探讨媒介与空间研究的理论源流、研究路径与问题域,为理解媒介与空间的复杂互动提供理论基础.基于空间本体的角度,从社会权力、交往实践、身份认同、符号与叙事、感知经验方面讨论了媒介与空间研究的理论源流.继而基于空间的理论角色,考察了空间进入传播与媒介研究的三种路径及其错综分叉.最后探讨了潜藏在这些驳杂取径中的问题域,从媒介与空间的双重视角透视了空间的权属、划界、位移、呈现等核心议题,分析其背后的伦理价值讨论如何为构筑人类理想未来提供理论基石.

    媒介与空间空间转向非表征物质性移动性

    "月是故乡明":家乡媒体使用与媒介化地方的建构

    吴璟薇刘鲁倩宾宇轩
    20-30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工业化、城市化与商业化进程的推进中,越来越多游子们离乡前往大城市发展,漂泊感成为现代性困境的一部分."家乡"在数字空间中被深度媒介化,成为一种媒介化地方,人们对家乡的认知与情感也在被重塑.本文通过对离乡者使用家乡媒体的行为进行深度访谈,以此探讨媒介化家乡如何形成,以及离乡者通过家乡媒体进行怀乡的情感与现实互动机制,阐释媒体如何帮助离乡者搭建与家乡之间的情感联结,从而消除漂泊感.此外,在离乡者对数字媒介的使用过程中,媒介化家乡与现实在不断交融与互构,虚实边界日益消逝与模糊.

    家乡媒体数字媒介空间恋地情结媒介化地方

    栖居于数字家园:媒介现象学视角中的网络游戏空间研究

    王东林
    31-43页
    查看更多>>摘要:家园在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和文化地理学中虽有较多讨论,但数字技术对家园概念带来的影响却较少被关注.当下,网络游戏用户频繁在虚拟空间中展开个体参与和表达,构筑起数字居所.文章试图从媒介现象学视角进入网络游戏的多重空间,探究数字技术如何成为人们实现虚拟居住和扎根的重要条件.文章认为,人们在网络游戏中构筑起"数字家园":一是作为物质的家园,强调家园的具象形态和归属感的客体化.二是作为社会的家园,指出与其他主体共在于网络成为玩家对游戏产生依恋的关键因素.三是作为文化的家园,揭示了特定的家园理想和文化价值观如何在网络游戏中运作,创造出独特的居住感觉.数字家园拓展了家园的概念,延续和发展了亚当斯的"媒介中的空间"研究,不仅强调中介性和媒介化在人类栖居过程中扮演的重要角色,还进一步提醒研究者考察媒介与空间的关系时发挥诗学的想象力,从无生命的代码和程序里看到用户运用媒介营造的充满人性价值的数字地方.

    栖居网络游戏媒介现象学数字家园

    "空""间"交转:从媒介视角反思公共空间研究

    潘霁
    44-52页
    查看更多>>摘要:空间公共性多表现为结构功能、社会交往和公共参与等内容.社会维度之外,空间本身常被默认为均质静止、坐等填充的背景.内容架构的"间"形成隔开"我与你"的深渊,留白的"空"成了"白茫茫一片真干净".公共空间研究被归入社会学或政治学范畴,媒介与空间的关联被遮蔽.本文提出数字媒介驱动"空"与"间"交转,构成并更新沟通系统与环境的区分.数字媒介时代,"空"与"间"关系为之一变.人,物和文化积淀在数字媒介运行中创造新的"间"."间"架构起沟通潜力不同的"空".新旧媒介重组催生更多元善变的"间",极大激活了城市空间的沟通力.本文将空间本身问题化,转换视角,突出填入内容之外"空"与"间"作为留白余地对传播的意义.从媒介运作入手重新审视公共空间,意在提出新的问题意识,激发媒介空间研究在方法上的想象力.

    公共空间媒介系统城市沟通数字游戏

    乡村作为视角:中国共产党新闻政策的演进规律及功能使命(1978-2023 年)

    王仕勇贾浩伟
    53-61页
    查看更多>>摘要:党的新闻政策对于"因地制宜"推进社会治理具有重要影响.以乡村为视角,从宏观制度(城乡关系探索史)、中观变量(乡村经济发展)、微观行动者(媒介技术变迁)出发,探索新闻政策中"对乡村""在乡村"和"乡村性"的议题,可以进一步把握党的新闻政策演进规律并深刻理解新闻政策之于乡村振兴与乡村现代化的重要意义.这些政策旨在促进乡村地区的新闻事业发展,提升乡村居民的媒介素养,进而推动乡村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未来对新闻政策的研究,应将新闻视为一种社会治理手段,同时立足乡村特色传统,实现新闻与乡村现代化、现代性与地方性的融合,以期为推进乡村振兴、中国式现代化贡献新闻力量.

    乡村新闻政策乡村振兴中国共产党新闻思想

    "作为方法的时间":基于过程性时间量化研究的框架重构与方法革新

    吕行杜莉华陈阳
    62-75页
    查看更多>>摘要:过去四十年静态方法一直占据传播学量化研究使用的主导地位,这类研究让传播学量化研究呈现出"只见短期不见长期""只见微观不见宏观""只见属性不见关系""只见相关不见因果""只见验证不见预测"等去过程化与去时间化的方法惯性.传播学时间性效果理论的繁荣与涉及时间问题的研究方法的匮乏呈现不匹配的态势,对于时间维度的探索很少思考"作为一种方法的时间"对于传播学问题边界拓展与解答所提供的潜力.因此,本研究试图从研究方法的时间维度入手,重新审视时间这一长期被忽视但大有可为的方法驱动因素.同时,本文为传播学时间取向的量化研究绘制了全新的方法知识图谱,并提出了时间方法驱动下传播学研究流程再造的诸种可能面向.

    传播学研究方法论时间研究机器学习量化研究

    未竟的身份:中国式数字游民身份的媒介化制造与协商——基于大理数字游民社群的田野考察

    张文娟张菱珂
    76-90页
    查看更多>>摘要:当下,数字游民逐渐成为学界关注的热点,但国内相关研究并非是从中国的数字游牧本土化实践中生发出问题意识.对国内数字游民这一群体身份的识别和反思关系到已有和后续相关研究的合法性以及研究结论的适用性.本研究对大理数字游民社群进行了历时18个月的田野考察,研究发现:中国式数字游民身份的建构深度依赖于媒介化的制造与协商过程,交织着各方行动者的集体想象.不同的群体利益在媒介场域中对其不断征用、篡改、争夺与协商,从而在表征领域制造出一种相较西方更为复杂多元且具有中国特色的群体身份.但在实然层面,以类数字游民或尚处于探索期的准数字游民为主体的中国式数字游民仍面临着结构与能动的双重挑战,实质上仍是一种未竟的身份.

    数字游民群体身份媒介化大理

    数字化险滩:游戏媒介化趋势下智能玩具的影响研究

    杨扬安超
    91-101页
    查看更多>>摘要:数字技术的发展推动了传媒文化与玩具产业的互动及融合,催生了大量智能玩具面市,深刻改变了游戏活动的特征及内涵.作为一种新型媒介工具,智能玩具强化了儿童玩耍过程中的社会交互性,具有虚实流动与跨域实践的优势.不过,游戏媒介化也加速了童年的异化,引发了"机器学偶""狂看和呆视""假装游戏"等现象,极大背离了儿童玩耍的闲暇与创造本质,让儿童沦为游戏的客体.要帮助儿童跨越数字化童年的险滩,成人世界要重新思考"什么是好玩具"的问题,最大限度地发挥新兴媒体的积极影响,丰富儿童的游戏体验;同时,政府、市场、社会多元主体要开展共建共治的集体行动,尤其要关注新技术在童年生活中出现的风险问题,积极回应技术影响下儿童成长与发展中面临的现实困境及伦理规约,引导新科技更好地造福人类.

    智能玩具边界客体游戏媒介化数字化养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