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新闻与写作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新闻与写作
新闻与写作

丁亚韬

月刊

1002-2295

bjxwyxz@126.com

010-85204148;85204036

100734

北京市建国门内大街20号

新闻与写作/Journal News and WritingCSSCI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本刊是北京日报报业集团主办的新闻专业期刊,集理论性、知识性、实用性、可读性为一体,历来为新闻工作者、通讯员、写作爱好者和大中专师生所厚爱。《新闻与写作》发行量在全国同类期刊中名列前茅,刊登的文章多次在全国全市获奖,被评为全国核心期刊,被中国期刊协会列为向“全国百家期刊阅览室”赠送期刊,连续4届被评为全国中文优秀期刊。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数字化与老龄化的叠加挑战

    胡泳
    1页

    数字化与老龄化

    王雨阳
    4页

    健康老龄化与媒介适老:媒介接触对老年人心理健康的影响研究

    蒋俏蕾陈宗海张自中吴一波...
    5-18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当前社会深度媒介化与人口老龄化的双重背景下,本文依托中国居民心理与行为全国性调查,通过构建结构方程模型,考察了媒介接触对老年人心理健康的影响机制.研究发现,与传统媒体相比,新媒体接触对于缓解老年人抑郁和焦虑存在显著的直接效应,而家庭支持、朋友支持、健康促进素养和生理健康状况在其中发挥着关键性"节点"作用.新媒体接触有益于老年人获取社会支持、提高健康素养,促进老年人改善健康状况、保持心理健康,因此应该通过提升老年人的媒介素养和加强媒介适老化建设,从内在能力与环境支持的双重维度助推健康老龄化.

    老年人媒介接触心理健康健康老龄化媒介适老化

    数字反哺还是互哺:老年人社交机器人采纳与使用的家庭实践

    申琦刘一然
    19-30页
    查看更多>>摘要:越来越"新"的媒介技术,走进越来越"老"的晚年.作为代际知识与经验传授方式的数字反哺,被视为媒介技术服务智慧养老的重要条件之一.本研究以家庭中的人机传播为视角,携社交机器人深入我国47户家庭,考察9个月内子女和老年人围绕社交机器人提供和接受数字反哺的情况.老年人的自我决定构成数字反哺接受的"边界",主观感受形塑数字反哺效果的"尺度",子女的单向"数字反哺"是双向"数字互哺"的部分呈现.研究从老年人的真实体验出发,观察老年人采纳和使用社交机器人过程中"数字反哺"现象的实际状况,丰富家庭传播实践中社会支持理论的发展,以理解媒介技术采纳与亲子关系动态演变之间的"双向运动".这将有助于通过家庭代际支持理解和实现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

    数字反哺社交机器人家庭养老人机传播家庭传播

    "还岁月以生命":农村老龄群体数字断连的民族志考察

    吴浚诚张欢杜全清清刘燕南...
    31-40页
    查看更多>>摘要:数字话语的正向推断形塑了一种"连接"神话,老龄群体的数字融入成为亟需解决的问题.然而,老龄群体的主观技术经验在一定程度上被忽视,特别是缺乏对老年人数字行为的情境化理解.本研究对华北某村进行民族志考察,聚焦农村老人的数字实践尤其是数字断连现象及其情境化意义的阐释.研究发现,农村老人主要将智能手机视为一种家庭媒介来使用,以维系亲缘代际关系的连接,但在其他社会交往、信息获取等方面表现出相当的局限性.此外,中国农村老年群体受到个人身份定位、家庭权力关系与城乡社会结构的束缚,本能地表现出对于智能手机的游离态度.基于此,本研究讨论了以生命关怀为导向的数字策略,以期提升农村老年群体的数字幸福感和融入感.

    数字断连数字排斥数字包容农村老龄群体

    成为老人:超级互联网用户自我叙事中的老年身份建构

    熊慧陈雨彤
    41-52页
    查看更多>>摘要:老年互联网超级用户的存在,启发传播学者重新审视老年人在数字时代差异化的、复杂的生存境况.区别于聚焦朋辈技术支持行为的常规视角,本研究关注老年互联网超级用户的日常数字生活体验,尤其是他们依托熟练的互联网技能记录的鲜活生命故事中的衰老体验.基于身份沟通理论,研究考察了在线自我叙事文本中呈现的老年身份的形成和发展机制.对一名老年互联网超级用户17年间持续更新的六千多篇在线日记进行主题叙事分析和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表明,老年身份具有多重维度,"成为老人"是一个需要面对个人—行为、个人—人际、个人—群体身份沟,随着个体生命历程的推进而不断调整的动态过程.上述发现进一步拓展了身份沟通理论的应用范围,为理解老年人在数字时代面临的普遍性困境和寻找相应出路提供了经验依据.

    身份沟通理论老年互联网超级用户在线自我呈现身份认同

    重听老人言:老龄化传播研究的再回首与再出发

    周裕琼陈思园
    53-61页
    查看更多>>摘要:社会变革的加速,使得老龄化传播从边缘走向中心,成为炙手可热的学术议题,平均每月有2篇论文在新闻传播学科CSSCI期刊上发表.对2020年以来的89篇老龄化传播论文的综述显示,该领域的研究已经实现了从实务到实证的学术跨越.为求新突破,原本"求诸于外"(基于数据统计和假设检验的"科学主义")的研究范式应该转向"求诸于内"(基于生命叙事和意义诠释的"人文主义").因此,本文提出"重听老人言",旨在往不断内卷的老龄化传播研究注入一股另类的活力.在倾听老年人生命故事的过程中,研究者与他们共情、共鸣、共振,惟其如此,才有可能理解"老"在中国人日常传播实践中的文化意涵.

    老龄化传播叙事老年学传播学研究

    "记忆"之辨:新闻传播学领域记忆研究的概念辨析与方法论反思

    胡康郑一卉
    62-72页
    查看更多>>摘要:从"数字记忆""媒介记忆""媒体记忆""数码记忆",到"中介化记忆""在线记忆""电子记忆",记忆研究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态势.然而,有的研究存在本质不清、分类混乱、概念误读等问题.本文通过对新闻传播学领域中记忆研究的概念溯源与辨析,初步提出了"方法性记忆""组织性记忆""形态性记忆"的分类范式,试在探寻概念之间异同的过程中将散落的各记忆概念进行归类.从研究基础上看,概念误读既会在理论意义层面削弱新闻传播学记忆研究的特色与效值,也会在现实意义层面解构记忆的人性意涵与文化价值.基于此,文章结合初步划分的三类记忆,交代了相关研究展开的合理数路,并做出了方法论方面的反思与拓展.

    新闻传播学记忆研究媒介概念辨析

    缔合环境:理解数字城市的技术哲学路径

    余晓敏胡翼青
    73-84页
    查看更多>>摘要:数字化进一步突显了城市的技术媒介性,而传播学界尚欠缺对其进行追问和研究的技术哲学、媒介学基础.技术哲学家吉尔贝·西蒙东提出的"缔合环境"可以发展为理解、分析数码技术、媒介与城市的概念.缔合环境因在技术物存在中扮演中介协调的角色而体现出"媒介性".通过对缔合环境的具体分析,我们既可从媒介物、媒介系统的自我调节和生成来深化对媒介物质性的理解,又可为媒介化城市的研究探索更为严格、可操作的技术学路径.

    技术哲学媒介研究数字城市缔合环境西蒙东

    空荡的服务器:数字废墟的时间性与未竟的减速实验

    曹璞薛稚尧张嘉鑫
    85-99页
    查看更多>>摘要:高速发展的数字产业造就和遗存了大量"数字废墟".游戏公司以效率之名的推陈出新以及玩家生活步调的日益加速,使得大量盛极一时的电子游戏产品成为高速发展游戏产业的无声背景.本文以电子游戏废墟作为经验对象,运用焦点小组为主、非参与式观察为辅的方法,从时间性视角,探究了加速社会与数字废墟产生之间的关系、数字废墟的多重时间性以及玩家重访废墟的时间策略.在重访实践中,废墟的骤然闯入斩断了玩家日常生活的时间之流,但"旧"媒介之慢并不必然带来有意识的社会减速实践.被加速社会遗弃的数字废墟仍受到效率至上时间文化的主导.在时间停滞的表象之下,赛博时间与现实时间相互纠缠.现实世界中的加速时间不断侵蚀数字废墟,使玩家的重访成为一种加速的再现.

    数字废墟社会加速媒介时间慢媒介物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