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月刊

1007-5968

xxdj@163.com

027-50769366

430079

武汉市洪山区珞喻路78号18楼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Journal Xuexiao Dangjian Yu Sixiang Jiaoyu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系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全国教育系统唯一党建期刊,受到中组部、中宣部、教育部和全国高校党建与思政教育专家、学者的关心和重视。它以探索新时期高校党建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思路,服务学校党政领导、政工干部、辅导员为宗旨。宣传典型、传播经验、探讨问题;突出理论性、前瞻性、实用性。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高校校企地党建联建的探索与实践

    任宁
    36-38页
    查看更多>>摘要:校企地党建联建是新时代基层党建工作理念创新的产物,也是高校党建创新亟需解决的现实问题.论文从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对高校党建的要求和高校党建自身需求出发,论证了开展校企地党建联建的必要性;同时,对高校校企地党建联建的现状进行深入分析,提出具体实践路径,切实提升校企地党建联建成效.

    高校党建联建融合发展

    高校党领导院系治理共同体机制研究

    朱良博
    39-41页
    查看更多>>摘要:高等学校的二级院系是典型的多主体参与治理组织.在党的领导框架下,构建院系治理共同体机制,能够彰显党的全面领导优势,充分落实民主集中制原则,推动解决传统院系治理中存在的形效差异、协同壁垒、路径依赖等短板问题.为此,应从领导机制、协同机制、治理机制三个层面,构建一套以"党的领导、多方参与、共同治理"为范式的院系治理共同体,使高校党的领导优势转化为院系治理效能.

    高校党的领导院系治理共同体

    边疆民族地区高校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探赜

    王久才邱洪斌
    42-45页
    查看更多>>摘要:边疆民族地区高校引导大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意识的时代价值主要表现在能够为边疆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文化繁荣提供人才支撑,其核心内容主要包括加强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开展"五个认同"教育和推进"中国梦"教育.新时代新征程,边疆民族地区高校要科学运用好课堂教学、实践养成、环境渗透和网络宣教等实践路径,努力构建课内课外、线上线下、校内校外彼此交叉、协同联动的育人系统.

    边疆民族地区高校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践路径

    青年大学生政治信仰教育"四位一体"机制探究

    姜剑高立伟
    46-49页
    查看更多>>摘要:青年大学生政治信仰教育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经由萌芽孕育期到逐步发展期再到日益完善期的构建过程,"四位一体"机制逐步形成.当前,青年大学生政治信仰教育发展水平呈现不均衡状态,学校日常教育欠缺针对性,社会价值协同难以体现,家庭教育基础有所缺失等问题日益突出,对优化机制提出了强烈的现实要求.通过以政府为主导,建立主流政治信仰;以学校为主体,完善政治认同教育体系;以社会为平台,创建良好政治认同教育环境;以家庭为基础,巩固与延续主流政治信仰等途径,有助于进一步完善多方发力、综合施策的青年大学生政治信仰教育机制,激活青年主体力量推进中国式现代化.

    青年大学生四位一体政治信仰教育

    习近平新时代青年观引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刍议

    师军强蔡琼陈达云
    50-52页
    查看更多>>摘要: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围绕青年和青年工作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述,形成习近平新时代青年观.习近平新时代青年观的内涵要义丰富,包括青年地位作用观、青年成长发展观和青年工作方法观三部分.高校要结合自身办学实际,用习近平新时代青年观引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通过优化内容设置、创新教育方法、加强队伍建设、构建健康教育生态等举措,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习近平新时代青年观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地域文化视域下青年价值观教育的路径创新——以粤港澳大湾区青年为例

    李琳
    53-55页
    查看更多>>摘要:当前,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相互交织、相互激荡,青年价值观教育面临着新的挑战与机遇.在不同地域文化下成长的青年具有不同特性,因此,加强新时代青年价值观教育,引导广大青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要基于地域文化的视角.文章以粤港澳大湾区青年为例,探讨粤港澳大湾区青年在历史进程中形成的三个共性特征,即经济敏锐性、国际开放性和族群亲近性,并针对这些特征提出三条青年价值观教育的创新路径,即构建易于青年接受的载体渠道、强化培育青年先行思维和辨析能力、打造具有参与性和体验感的地域文化价值观教育实训品牌.

    地域文化融合青年价值观教育路径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建设的路径探析

    王欣欣
    56-5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建设既是弘扬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在要求,也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基本要求,更是高校思政课建设高质量发展的客观需要,具有很强的现实可能性.多元文化影响、智能技术应用、教师使命担当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建设提出了时代必要性.构建融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高校思政课程体系、打造融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网络思政教育阵地、优化融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政实践教学方法、完善融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师队伍建设机制,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建设的基本路径.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高校思政课文化育人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要元素融入"原理"课教学探赜

    孙新红卜建华
    59-61,65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思政课教学的资源宝库,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要元素融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教学,是深入探讨"第二个结合"精髓要义的必然要求,是推动课程高质量发展的不懈探索,是提升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客观需求.在明确教学目标、优化教学方法和建设优质队伍的基础上,进一步阐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要元素与马克思主义的共产主义思想、辩证法思想、生态观与实践观等内容的契合性、融通性,进而将重要元素与"原理"课内容进行整体性对接和深度融合,以提升"原理"课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要元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融入策略

    推进高校思政课建设应科学把握教育三重属性

    粟莉
    62-65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以教育强国建设支撑引领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征程上,科学把握教育的三重属性、推进高校思政课高质量发展意义重大.高校思政课建设要科学把握教育的政治属性,切实加强党的领导,同步推进党的创新理论武装,打造以"政治要强"为首要要求的高素质思政课教师队伍,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正确政治方向;要科学把握教育的战略属性,深刻认识高校思政课建设的战略地位和战略任务,进一步激发改革创新的战略动力,担负服务于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伟大时代使命;要科学把握教育的民生属性,牢固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加快构建汇聚合力的大思政教育格局,深入推进教学体系改革创新,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高校思政课政治属性战略属性民生属性

    "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空间叙事的功能及构建

    胡东雁
    66-68页
    查看更多>>摘要:"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作为物理空间、心理空间、社会空间等多功能融合转换的复合空间,具有保存与演绎公共记忆的实体功能、认知认同与理性反思的教育功能、超越有形的空间界限升华出恒久的精神象征功能,是落实善用"大思政课"、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相结合的重要平台."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空间叙事的展开方式包括艺术地展开其传统历史空间叙事的当代言说、做好在地性资源的深度开发运用、展陈空间的多层次教育意蕴与一体化设计等."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空间叙事通过努力营造有温度、有密度的物理空间以保存传承共同记忆,打造有热度、有速度的心理空间以传播国家文化,创造有深度、有广度的社会空间,用社会资源增强价值引领等途径构建,以期更好地发挥其教育功能.

    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叙事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