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学习与探索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学习与探索
学习与探索

张磊

月刊

1002-462X

xxts@chinajournal.net.cn

0451-86211635

150001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南岗区联发街62号

学习与探索/Journal Study & Exploration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以“学习、探索、开拓、创新”作为刊物的灵魂,以从理论上回答历史进程及社会生活中的热点、难点问题,推动社会的发展进步为目标。以原则性、学术性、探索性、时代性办办刊方针。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以人民为中心: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逻辑

    丁志刚李文彤
    1-8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人民为中心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逻辑.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决定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人民属性",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命脉所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体现中国式现代化的"人民立场",实现高质量发展是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是人民当家作主地位的保障,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助推人民自由而全面发展,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党和人民的共同愿景,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关系人民千秋万代的永续发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与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彰显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人类情怀",增进了人类社会的共同福祉,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共同进步.

    中国式现代化以人民为中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共产党人类文明新形态

    人类文明新形态: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政治意义

    王鸿铭
    9-16页
    查看更多>>摘要: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共产党的使命任务就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基于历史政治学研究立场,中国式现代化在认识论层面更新了"西方现代化模式"的理论话语,在本体论层面形成了政党中心的政治道路、人民主体的政治取向、人民民主的政治形式、文明基体的政治基因、和平发展的政治追求构成的"五位一体"的实践路径,在方法论层面创造了有别于西方文明主导的世界秩序,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中国式现代化作为重大理论和现实命题已经成为中国政治学概念的新表述和历史政治学研究的新骨架,在中国政治学自主知识体系构建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中国式现代化历史政治学人类文明新形态

    建设农业强国:基本认识、核心指标和推进路径

    孔祥智程泽南李愿
    17-25页
    查看更多>>摘要: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也是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的主要方向,但目前相关理论研究不足.农业强国本质上是一个政策概念,需要与乡村振兴、农业农村现代化、城乡融合等政策方针结合看待.因此,设计符合长期农业强国建设的指标体系难以实现,需要结合核心问题调整政策目标.目前,我国与世界农业强国或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国家相比还存在明显不足,要正视劳均农业增加值、劳均固定资产等核心指标的差距,通过科学技术和物质投入逐渐缩小差距.现实来看,推进农业强国建设要从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的稳产保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大力发展、农业资源比较优势的充分发挥和职业农民队伍的培育四个角度发力.

    农业强国农业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路径选择

    新形势下中国农食系统转型的理论构建与政策路径

    樊胜根孟婷
    26-35页
    查看更多>>摘要:农食系统是实现我国国民营养、食物安全、生态文明、"双碳"目标和共同富裕的重要基础.新形势下发展环境和国际市场变化复杂,为了更好地应对多重风险叠加的挑战,实现国家多元发展目标,中国农食系统亟须转型.已有研究针对农食系统转型虽然局部提出了一些解决思路,但都比较零散,缺乏统一的研究框架和系统的研究方案.如何转型农食系统助力我国实现国家重大发展目标仍是难题.本文对新形势下我国农食系统转型的理论基础与框架、转型方案和路径、政策体系等展开分析.研究表明:新形势下农食系统关注重点已从单一的粮食数量,转变为以营养健康为导向、粮食安全为基石、资源环境为约束、共同富裕为条件的可持续发展.同时,中国农食系统应以营养—农食—环境互相协调发展为核心,最大化三者的联合协调,同时最小化三者的制衡作用,向高质高效、营养健康、绿色低碳、韧性、包容性的方向转型发展.在推动农食系统转型过程中,需要构建组织机构、支持补贴、科技研发、激励机制、全球合作等政策体系,更好地引导、推动和激励技术突破、组织创新、制度优化、行为转变.

    农业与食物系统粮食与食物安全营养健康绿色低碳共同富裕

    评诺曼·莱文对晚年恩格斯的两个质疑

    林锋
    36-42页
    查看更多>>摘要:作为著名的"马克思恩格斯对立论者",美国学者诺曼·莱文在《马克思和恩格斯思想中的人类学》一文中论证了晚年马克思、恩格斯历史观的所谓原则性分歧,对马克思的社会发展观予以高度赞扬,而对恩格斯则予以尖锐批评,称其为"机械唯物论者".在莱文看来,恩格斯的社会发展观认定,所有各种社会都必然经历"一种单线性分阶段发展的过程";在恩格斯那里,生产力这种"经济力量"是"外在于人的力量","最初的原动力是存在于人之外的经济力量.这种经济力量才是历史的真正主体,而人本身只不过是对这种原动力的简单反应".莱文这两个质疑是其制造"晚年马克思恩格斯历史观对立论"的重要论据.依据深入、透彻的文本学分析足以确定,这两个指责均建立在莱文对晚年恩格斯历史观的误解之上.事实上,恩格斯高度重视不同社会发展的特殊性、差异性,坚决反对简单按照"经济必然性",用抽象、单一的解释框架、分析模式,对各民族、各具体社会的历史轨迹、演进过程作出单调齐一、毫无差异的描述.与莱文的片面理解不同,晚年恩格斯与晚年马克思一样,在人类不同社会的发展道路、发展轨迹问题上,充分展示了"辩证法学者"的特点.根据马克思恩格斯的历史观,生产力不是一种"外在于人"的力量,人类整体及其中的每一个体都参与了生产力的创造,"生产力"既是人们面对的既定事实、客观环境,亦是他们共同活动的产物,他们继承和面对前人创造的生产力,并在此基础上,以此为起点创造了新的生产力;"历史的真正主体"不是与人无关的僵硬的外部力量,这个主体就是"人"自己.

    恩格斯诺曼·莱文历史观统一性差异性生产力经济力量

    对总体性问题的一个历史考察——从马克思、卢森堡到卢卡奇

    沈江平黄东阳
    43-51页
    查看更多>>摘要:从总体性问题的角度考察马克思主义哲学史,能够发现在马克思、卢森堡、卢卡奇之间存在着重要的理论关联,三位思想家构成了一条"马克思理论的总体性意蕴—卢森堡总体性方法—卢卡奇总体性思想"的理论发展进路.在这个考察进路中也会发现,黑格尔总体性因素在三者思想进程中所产生的影响是不可回避的.具体而言,虽然马克思理论的总体性意蕴并没有在马克思本人那里得到明确阐述,但却孕育于他一生的理论探索和革命实践之中,具有鲜明的特征和重要的价值,赋予了总体性唯物主义的基石.卢森堡基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发掘和继承了马克思理论的总体性意蕴,并在探讨剩余价值实现的过程中凸显和运用了总体性方法.卢卡奇借助对卢森堡对总体性方法的凸显和应用,将总体性思维鲜明地转移到社会历史领域中,建构出颇具特色的具体的总体性思想,由此形成一种西方马克思主义发展的独特视角.

    总体性马克思卢森堡卢卡奇

    多元文明视域下全球化伦理原则的当代建构——以俄罗斯思想中的伦理原则为视角

    车玉玲党富鹏
    52-59页
    查看更多>>摘要:全球化是人类历史发展不可避免的进程,但是按照何种原则进行全球化却是可以思考与选择的,这正是我们今天探讨多元文明视域下全球化伦理原则的现实意义.以新自由主义精神为核心的全球化道路,在当代面临着种种问题,比如核威胁、环境污染、金融危机等.因此,对于全球化的新的伦理原则的思考,则成为当代很多学者的学术使命之一.这种思考几乎与全球化的历史同样长,及至当代已经不再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本文通过比较研究的视角,阐释俄罗斯思想中以"多元文明并存"为背景的全球化新伦理原则的内涵,并说明建构全球化新伦理原则已在后发现代化国家中取得了一定的共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与人类文明新形态正在开创着全球化新的伦理原则.

    全球化多元文明俄罗斯思想伦理原则

    乡村振兴促进法实施机制的理论重述与制度表达

    耿卓王洪广
    60-69页
    查看更多>>摘要:《乡村振兴促进法》是持续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法治依托,但其面临执法规范不够具体、难以司法适用和法律监督效果有限等实施困境.困境的根源在于该法由自治范式向回应范式转化过程中,为获得更强的回应能力转变了限制自由裁量权的思路、预留了创新法律强制手段的空间,实质上外化了该法的实施机制.国家土地督察作为本土化制度,与回应型法的发展趋势和政策性法律的实施特点相契合,对困境破解具有启示作用.破解困境的关键在于顺应《乡村振兴促进法》的法律发展范式转变,遵循政策与法律互动、中央地方权责划分的实践逻辑,构建与之相协调的法律实施机制.为此,应坚持问题导向、人民至上和系统观念,以《乡村振兴促进法》为基础,创制主体权责有力、对象明确具体、内容全面科学、手段丰富有效、制度协调配合的乡村振兴法律实施督察机制,强化法律实施以保障乡村全面振兴持续推进.

    《乡村振兴促进法》回应型法法律实施督察制度

    村民自治单元设置的法律规制与法治优化

    池建华
    70-77页
    查看更多>>摘要:村民自治单元的合法合理设置是实现乡村基层有效治理的前提.当前我国在村民自治单元设置方面,存在"分"与"合"两种趋势和做法:"分"指的是以村民小组或者自然村为基本单元设置村民委员会或者村民理事会,下移自治的重心;"合"指的是合并现有的村民委员会,扩大自治单元的规模.无论是"分"还是"合",村民自治单元的设置需要坚持法治原则,运用法治方式,遵循法定程序.《宪法》《村民委员会组织法》以及全国各地有关实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的地方性法规是村民自治单元设置的主要法律规范依据.村民自治单元的设置,应有利于发展和促进农村基层民主,推动实现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村民自治自治单元村民委员会组织法乡村全面振兴

    "三权分置"视角下宅基地有偿使用的法律实现

    陶密
    78-88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坚持维护宅基地保障性功能的前提下,对于符合条件的宅基地实行有偿使用,能够有效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和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推动乡村全面振兴."三权分置"为宅基地有偿使用提供了权利结构基础:以落实集体土地所有权为前提,在确认和保障农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权的基础上,延续宅基地使用权的用益物权属性.在宅基地有偿使用语境下,因权源缺陷和价值缺失,农户不具备直接处分宅基地使用权的正当性基础,故由集体经济组织主导宅基地及农房流转有利于保护农民利益并防止外部资本侵占.此外,仍需科学界定宅基地无偿分配和有偿使用的正当性边界,将宅基地用益物权重构为分配性宅基地使用权和有偿性宅基地使用权.宅基地制度改革的落脚点不应仅局限于盘活利用,而应通过宅基地的有偿转化实现宅基地向其他类型集体建设用地、耕地的有效转换.

    宅基地有偿使用使用权资格权"三权分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