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稀有金属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稀有金属
稀有金属

屠海令

双月刊

0258-7076

xxsf@grinm.com

010-82241917

100088

北京新街口外大街2号

稀有金属/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Rare MetalsCSCD北大核心CSTPCDEI
查看更多>>本刊是以稀有金属材料研究、开发和冶炼为特色的大型综合性双月刊,由国家有色金属工业局主办,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承办。是中文核心期刊,主要报道稀有金属、贵金属、稀土金属及镍、钴等有色金属在材料研制、合金加工、选矿、冶炼、理化分析测试等方面的最新科研成果及应用,同时还报道超导材料、半导体材料、复合材料、陶瓷材料、纳米材料、磁性材料等新材料的研究开发及应用。在稀有金属领域享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权威性。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锂离子电池快充电解液设计策略

    陈莹秦嘉壑高志峰沙俊辉...
    1027-1040页
    查看更多>>摘要:近年来,以石油为主要动力源的交通运输带来了环境污染和化石能源枯竭等负面问题,为了实现交通运输电气化,以锂离子电池为动力的电动汽车成为了焦点。现如今电动汽车技术在续航里程、安全和成本等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由于电动汽车的补能时间远长于内燃机汽车加油时间,因此备受消费者的诟病。为了增加市场渗透率,电动汽车需在5~10min内充满80%的电量,相应于5C以上的充电倍率,这被称为极速快充技术(XFC)。电解液作为正负极之间离子输运的通路,对锂离子电池的快充性能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优化电解液是实现高能量密度锂离子电池快速充电的重要方法之一。综述了新型快充电解液研究的最新进展,从促进锂离子在电解液中的快速迁移、降低锂离子去溶剂化能垒和设计高性能固体电解质界面的角度进行了评述,并对能提高快速充电能力的电解液进行了总结和展望。

    快充电解液石墨锂离子电池

    羧甲基钠三硫代碳酸钠在铜钼分离中的研究评述

    吴维明陈桃邵延海叶国华...
    1041-1049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型抑制剂的研发与运用一直是铜钼分离领域的重点研究方向。羧甲基钠三硫代碳酸钠(DCMT)是一种小分子有机物,可通过有机取代反应合成。通过试验验证DCMT抑制黄铜矿的功效优于硫化钠的同时,对现有DCMT在铜钼分离过程中的研究进行了评述与分析,在经济、环保与浮选效果方面,DCMT相对铜钼分离常用抑制剂硫化钠、硫氢化钠和氰化钠在抑制黄铜矿方面具备优越性;阐述了关于DCMT抑铜机制的研究,发现DCMT的抑铜机制尚未统一,主要是关于DCMT的官能团-COO-,-CS3与黄铜矿表面作用的方式有不同的见解,有待进一步研究。最后,指出了目前DCMT尚未在硫化铜钼矿上得到大面积推广应用所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今后的研究方向:考虑不同矿浆环境对DCMT的影响,通过电化学、浮选配位化学等理论进一步完善DCMT的抑铜机制,通过药剂分子设计理论对DCMT进行完善。从而使DCMT更为绿色、高效,以促进中国硫化铜钼矿资源的综合利用。

    铜钼分离羧甲基钠三硫代碳酸钠(DCMT)浮选抑制剂黄铜矿

    钽微弧氧化电池负极制备及性能研究

    郝国栋田雪
    1050-1055页
    查看更多>>摘要:锂离子电池具有工作电压高、循环寿命长及能量密度大等突出优点广泛应用众多领域,其中负极材料直接决定电池性能。为提高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性能,利用微弧氧化技术在钽片表面制备出一种以Ta2O5为主晶相的多孔膜层,将该膜层作为锂离子电池负极,锂片为对电极并组装电池。利用X射线衍射(XRD)及扫描电镜(SEM)对材料进行表征,使用电池测试系统测量电池容量及循环稳定性,通过电化学工作站获得循环伏安曲线与电化学阻抗谱特性。结果表明:多孔膜主要成分Ta2O5均匀分布在钽片表面,其组装的电池在100μA·cm-2的电流密度下,首圈放电比容量为3043。5 mAh·cm-3,达到Ta2O5理论放电比容量的77。0%,稳定后其库伦效率保持在100%左右,表现出较高的比容量。在1和2mV·s-1扫描速度下,电极循环伏安(CV)测试形状几乎保持不变,具有良好的动力学可逆性。在阻抗测试中该负极材料的电荷转移电阻为215 Ω,锂离子扩散速度快,有利于电子长程传导,从而降低欧姆极化。在钽金属表面制备了一种合成方便、效率高且性能优越的锂离子电池负极。微弧氧化技术可高效地制备多孔状及无粘结剂的Ta2O5负极材料,其高容量的电化学性能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微弧氧化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

    石墨烯/钽酸锂场效应晶体管温度电阻特性研究

    金庆喜连紫薇赵永敏明安杰...
    1056-1062页
    查看更多>>摘要:二维石墨烯材料的原子尺度厚度和其可调的能带结构使其对电介质环境高度敏感,从而使得石墨烯/电介质材料体系对外界多种物理量有敏感响应特性。通过制备石墨烯/钽酸锂热释电栅场效应晶体管并分析该体系的电学传输特性,研究了石墨烯/钽酸锂体系对温度的敏感性,证明该体系中石墨烯载流子浓度的变化与外界温度的变化成正比。场效应晶体管器件在不同温度下的伏安特性表明,25 ℃时石墨烯沟道的阻值约为3850Ω,随着温度的升高电阻变大。器件的温度响应曲线表明,当温度升高至61。2 ℃时,该体系电阻达到最大值(7900Ω),继续升温电阻减小。当温度(T)介于30~61。2 ℃之间时,其温度电阻系数(TCR)约为3。2%·℃-1,当温度介于61。2~66 ℃之间时,其TCR约为-3。94%·℃-1。温度变化引起钽酸锂表面电场发生变化,而石墨烯的载流子浓度及种类可随电场强度发生变化,从而导致其电阻随温度变化。石墨烯/钽酸锂材料体系可应用于热探测器领域。

    石墨烯石墨烯晶体管钽酸锂热释电温度电阻系数(TCR)

    《稀有金属》征稿简则

    前插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