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新医学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新医学
中山大学
新医学

中山大学

陈规划

月刊

0253-9802

xinyixuezazhi@163.com

020-87331647

510089

广州市中山二路74号

新医学/Journal New Medicine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新医学》介绍《新医学》创刊于1969年。办刊30多年来,其内容一直以内儿科为主、兼顾各科。读者对象为各级基层医疗单位的临床医师服务。《新医学》以办精品刊物为目标,脚踏实地,求实创新,与时俱进,为我国医学事业的发展作出了自己应有的贡献。长期以来,《新医学》坚持“通过形式多样的栏目,帮助读者掌握医学新信息,提高诊疗水平”的办刊宗旨,将杂志办得独具特色。在众多医学专业期刊中,以突出医学专业知识的继续教育、可读性强而著称。近年来,为了保证《新医学》稿件的质量,编辑部已大幅增加原创论文的比重,如“查房选录”、“临床研究论文”、“临床常见诊疗错误汇编”、“中西医荟萃”、“误诊分析”、“实践荟萃”、“医生手记”等栏目刊登的均是原创论文,其中省级以上基金的稿件比重也在逐年增加。多年来,《新医学》一直被评为全国综合性医药卫生类核心期刊,2004年被《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评为综合性医药卫生类核心期刊。并被确定为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统计源期刊,同时还是“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收录期刊,中文生物医学期刊文献数据库收录期刊,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全文收录期刊,中国生物医学期刊引文数据库收录期刊。《新医学》在同行、读者中亦颇得好评,多年来屡次参评均获奖,获奖情况详见表1。表1 《新医学》近年获奖情况一览表获奖类型 获奖名称杂志获奖情况 1997年获第二届全国优秀科技期刊二等奖1997年、2001年分别获广东省第二届、第三届优秀科技期刊一等奖2001年入选国家新闻出版署主办的中国期刊方阵“双百期刊”2005年在国家新闻出版署主办的第三届国家期刊奖评比活动入选“百种重点期刊”2007年荣获“广东省科技期刊优秀编辑部”称号作品获奖情况 2003年第三届广东省期刊优秀作品评奖,我刊获优秀作品一等奖2篇,二等奖3篇,三等奖3篇;获优秀栏目策划一等奖1篇,二等奖1篇,三等奖1篇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医学影像人工智能在胰腺癌精准诊疗中的研究进展

    诸露冰汪建华
    153-158页
    查看更多>>摘要:胰腺癌是一种恶性程度极高的消化道恶性肿瘤,其精准诊疗是临床面临的重大难题。随着科技的发展,通过人工智能对于一些疾病的早期诊断、治疗及预后预测的探索层出不穷,并且拥有较高的临床价值,医学影像学是对人体健康状况进行评价的一门学科,包括医学成像系统和医学图像处理两个相对独立的方向,以医学影像学为基础的人工智能在胰腺癌临床诊疗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胰腺癌人工智能医学影像诊疗评估研究进展

    人工智能深度学习在单光子计算机断层显像中的研究进展

    任怡璇崔容宇
    159-164页
    查看更多>>摘要:人工智能深度学习技术在医学影像领域中的应用是近年来的研究热点。单光子计算机断层显像(SPECT)作为核医学影像诊断中的重要分支,为临床提供可靠的影像信息,特别是在功能显像方面具有独特优势。该文回顾 近年来深度学习在SPECT中主要研究方向、研究价值和应用现状,总结现阶段各研究中存在的不足,并对未来的研究进行展望。

    深度学习人工智能单光子计算机断层显像核医学研究进展

    人工智能在眩晕相关疾病诊疗中的应用

    张世豪梁丰
    165-169页
    查看更多>>摘要:眩晕相关疾病发病率高,涉及全身多系统,致病机制复杂,诊断困难,是临床工作的一大难点。近年来人工智能技术发展迅猛,逐渐成为现代眩晕相关疾病临床诊疗的重要助力之一。该文分别着眼于人工智能在眩晕相关疾病诊断、评估和治疗中的应用,综述近年来人工智能在眩晕相关疾病中的进展和前沿,剖析人工智能在眩晕相关疾病诊疗中的优缺点,并展望人工智能在眩晕相关疾病诊疗中的发展前景和方向。

    眩晕人工智能机器学习诊断治疗

    基于机器学习的急性穿支动脉闭塞性脑梗死预后预测模型研究

    刘妍贾龙斌许丽娜刘伟...
    170-17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基于机器学习算法评估急性穿支动脉闭塞性脑梗死预测模型并筛选优势模型,为临床管理急性穿支动脉梗死患者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 441 例急性穿支动脉闭塞性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排除临床信息不完整 10例,多次脑梗死患者 28 例,共纳入 403 例。将结果变量分为预后良好 组[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 0~2 分]和预后不良组(mRS评分>2 分)。采用单、多因素Logistic回归(LR)以逐步回归法分析筛选预测变量。使用LR、随机森林(RF)、支持向量机(SVM)3 种机器学习算法构建功能预后预测模型,在测试集中通过受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的曲线下面积(AUC)、准确度、灵敏度、特异度等指标比较预测模型对患者发病 90 d功能预后的预测价值。结果 403 例患者中男性占 68。73%,年龄(60。4±11。4)岁。从 44 个变量中选出 7 个变量作为预测变量,分别为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就诊时血糖、胆固醇、既往糖尿病病史、既往服用降糖药物史、既往吸烟史(P均<0。05)。LR、RF、SVM预测预后的AUC分别为 0。610、0。690、0。780。结论 机器学习算法在预测急性穿支动脉闭塞性脑梗死中有一定的预判能力。RF、SVM(非线性模型)在预测模型中的表现优于传统LR模型(线性模型)。

    脑梗死预后穿支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穿支动脉机器学习预测模型

    基于MRI影像组学联合临床特征的机器学习模型预测宫颈鳞癌组织学分级的价值

    王贺真边芳童玉洁段亚楠...
    176-18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基于MRI影像组学联合临床特征的不同机器学习模型对宫颈鳞癌组织学分级的预测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病理活检证实的 150 例宫颈鳞癌患者,按 4∶1 的比例随机分为训练集和验证集。从T2 加权像脂肪抑制序列(FS-T2WI)和增强T1WI(延迟期)的感兴趣区中提取特征。经过降维和筛选特征后,使用Logistic回归(LR)、支持向量机(SVM)、贝叶斯(NB)、随机森林(RF)、轻量级梯度提升机(LightGBM)、K-最近邻法(KNN)构建预测宫颈鳞癌组织学分级的影像组学模型。采用受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AUC)评估 6 种模型的预测性能。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预测独立危险因素,并建立临床及影像组学联合模型。通过AUC比较各个模型的差异,决策曲线(DCA)评估模型的临床价值。结果 在影像组学模型中,LightGBM模型AUC下面积最大(训练集为0。910,验证集为0。839)。临床特征联合LightGBM模型的AUC面积最大(训练集0。935,验证集0。888),高于临床模型(AUC训练集为 0。762,验证集为 0。710)和LightGBM影像组学模型。结论 LightGBM模型在影像组学模型中预测价值较高。联合模型的DCA效果最佳,具有最好的临床净获益。结合影像组学和临床特征的联合预测模型对宫颈鳞癌低分化具有良好的预测价值,可为临床决策提供一种无创、高效的方法。

    宫颈鳞癌影像组学组织学分级磁共振成像机器学习

    Isthmin-1的生物学功能及其在肺部疾病中的作用

    孙淑琪崔学芬王瑶瑶王洪梅...
    184-187页
    查看更多>>摘要:Isthmin-1(ISM1)属于Isthmin基因家族,在多种组织中均有表达,具有多种生物学功能。研究显示ISM1 参与生长发育、代谢、免疫、肿瘤发生等生理病理过程,与ARDS、COPD、肺纤维化等多种肺部疾病存在关联。该文就ISM1 的结构、生物学功能及其在肺部疾病中的作用进行综述,旨在为ISM1 相关疾病的诊断及治疗提供理论基础。

    Isthmin-1分泌蛋白急性肺损伤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纤维化

    低T3综合征与危重症相关性的研究进展

    梁永鑫汤文彬陈宾刘昌玲...
    188-192页
    查看更多>>摘要:低T3 综合征(LT3S)是指与危重症相关的甲状腺激素代谢异常,LT3S无明显的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状,与重度烧伤等多种危重症关系密切。在危重症的发生发展中,许多因素通过影响甲状腺激素分泌、转运及代谢诱发LT3S。LT3S是危重症发展及并发症发生的危险因素,是评估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的良好指标。该文对LT3S发病机制、与危重症的关系及治疗进展进行综述。

    低T3综合征危重症脓毒症重度烧伤

    深部胸骨切口感染预防及治疗的研究进展

    林楠张瑞肖虎
    193-197页
    查看更多>>摘要:深部胸骨切口感染(DSWI)是正中胸骨切开术后罕见但严重的一种并发症。DSWI的治疗周期长,预后不理想,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心理健康造成了一定影响。该现状的改善需要临床医师的多学科合作,医师术前及时识别危险因素,并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术后一旦发现切口感染及时处理,可避免感染进展到胸骨及纵膈。在明确DSWI的情况下,整形外科医师选择适合患者的治疗方案,及时控制感染实现胸骨重建。目前,DSWI的预防尚未引起足够的重视,治疗多依赖于医师自身的经历与理解,缺乏共识。该文对DSWI的预防和治疗的相关进展作一综述。

    深部胸骨切口感染正中胸骨切开术心脏手术预防治疗

    早期血液炎症指标对重症社区获得性肺炎导致呼吸衰竭患者预后的评估研究

    孙世瑜朱淼李田田王海波...
    198-20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早期血液炎症指标对重症社区获得性肺炎导致呼吸衰竭的预后评估价值。方法 选择入院诊断为重症肺炎导致呼吸衰竭的 186 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预后分为死亡组 42 例、好转组 144 例。分析患者入院后 2 d细胞因子 12 项、铁蛋白、CRP、降钙素原、血常规、血气分析结果,收集患者肺炎严重程度指数(PSI)及急性生理学和慢性健康状况(APACHE Ⅱ)评分,研究上述指标与患者预后的相关性。结果 与好转组患者相比,死亡组患者入院时的血IFN-γ、IL-10、IL-6、IL-8、CRP、降钙素原和铁蛋白水平均较高(P均<0。05)。死亡组入院时血常规中血红蛋白、血小板低于好转组患者(P均<0。05)。死亡组入院时PSI评分、APACHEⅡ评分高于好转组,同时死亡组血气分析中乳酸水平较高,OI较低(P均<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IL-6、铁蛋白、PSI、乳酸水平和APACHE Ⅱ评分是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血小板水平是预后不良的保护因素(P均<0。05)。受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提示IL-6、降钙素原和铁蛋白对患者预后有良好的预测作用,当IL-6 和铁蛋白分别超过 11。41 ng/L和659 μg/L,血小板低于 148。5×109/L时,患者有死亡风险。结论 在重症社区肺炎导致呼吸衰竭患者中,血液炎症指标IL-6、铁蛋白、降钙素原升高提示患者死亡风险高。特别是IL-6 超过 11。41 ng/L、铁蛋白超过 659 μg/L、血小板低于 148。5×109/L的患者,临床工作中应重点关注该类患者,降低其死亡风险。

    炎症指标细胞因子铁蛋白重症肺炎呼吸衰竭预后

    伏诺拉生联合高剂量阿莫西林二联方案根除幽门螺杆菌的疗效

    刘国华周娴叶彬明杨土英...
    204-20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究伏诺拉生联合高剂量阿莫西林二联方案在幽门螺杆菌(Hp)初次根除治疗中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Hp感染且既往未行Hp根除治疗的 200 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利用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 100 例,观察组给予伏诺拉生联合高剂量阿莫西林二联方案(伏诺拉生 20 mg,2 次/天+阿莫西林 1 g,3 次/天),持续治疗 14 d;对照组给予铋剂四联方案(艾司奥美拉唑 20 mg,2 次/天+枸橼酸铋钾 220 mg,2 次/天+阿莫西林 1。0 g,2 次/天+克拉霉素 0。5 g,2 次/天),持续治疗 14 d,对比 2 组患者的Hp根除率及服药后的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研究对象中有 8 例患者出现失访,3 例患者服药依从性差,未能按疗程服用药物,最终完成研究 189 例(观察组 96 例,对照组 93 例)。按意向性分析(ITT)和符合方案集分析(PP),观察组的Hp根除率高于对照组(分别为91。0%vs。79。0%,PITT = 0。017;94。8%vs。84。9%,PPP= 0。02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与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 4%和 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 2<0。001,P>0。999)。结论 伏诺拉生联合高剂量阿莫西林二联方案是根除Hp有效的治疗方案,且安全性较好,可在基层医院推广。

    幽门螺杆菌伏诺拉生二联方案初次根除